03.04 《安家》严老拿出毕生积蓄为儿买房,却落得无家可归,错在哪?


《安家》严老拿出毕生积蓄为儿买房,却落得无家可归,错在哪?

2020新剧《安家》一经播出,在全网播放量占据首位。这部热剧是以当下最关心的房子为话题,以一线城市上海为背景,展示了城市中各阶层各背景下的人与房子发生的故事。这部剧能火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引发了众多生活在一线城市的人买房的回忆,几乎无不例外的,一个上海家庭的房子需要来自两方父母还有年轻夫妇三个家庭的付出。

中国的传统老一辈父母都有着“养儿防老”的观念,他们一辈子都是为着自己的孩子着想,把自己的老年生活都托付在孩子身上,精神寄托都放在孙子身上。

《安家》严老拿出毕生积蓄为儿买房,却落得无家可归,错在哪?

《安家》剧中就有这么一对夫妇,严老夫妇在上海做着包子早餐生意,每天起早贪黑,省吃俭用,几十年下来,一共卖出了213万多个包子,才辛辛苦苦攒下了320万积蓄。夫妇俩只有一个儿子,也刚来到上海工作不久,也有了女朋友。严老夫妇最初的设想便是用攒下的所有积蓄为孩子在上海买一套房子,然后他们夫妇俩搬过去一起住,帮带孙子,三代人和和美美。

严老给自己儿子买房还有理可依,剧中又出现了奇葩的一幕。严老的儿子向父母提出一个要求,房子除了写自己的名字,还需要加上女友的名字。严老夫妇正在犹豫之际,儿子女友又借怀孕名义,抓住严老夫妇盼孙心切的心理,毫无保留的写上了儿子儿媳两个人名字。


《安家》严老拿出毕生积蓄为儿买房,却落得无家可归,错在哪?

其实,在严老夫妇签订购房合同时,店长徐姑姑有意提醒二老:可以做贷款购房,一来儿子儿媳妇还年轻,可以有很多上升空间;另一方面,进行一部分贷款,合理运用银行杠杆,另一部分钱做一些其他的投资。

而老两口一听30年房贷要换出120多万,立即决定全款付清。

最后,现实却没有按照老两口设想的完美结局上演,儿子懦弱,缺乏主见;媳妇不孝,亲家母心机重重,最后老两口落得个居无定所的地步。

试想一下,如果严老夫妇将自己辛辛苦苦攒下来的320万做另一外一番分配,是不是老两口的命运就完全不同了!

我们从理财的角度来分析下,严老夫妇用毕生积蓄320万全款为儿子儿媳买房是否可行!

年轻人借贷的好处

洛克菲勒说过:如果你想使一个人残废,只要给他一对拐杖,再等上几个月就能达到目的;换句话说,如果在一定时间内你给一个人免费的午餐,他就会养成不劳而获的习惯。


洛克菲勒还说:资助金钱是一种错误的帮助,它会使一个人失去节俭、勤奋的动力,而变得懒惰、不思进取、没有责任感。更为重要的是,当你施舍一个人时,你就否定了他尊严,你否定了他的尊严,你就抢走了他的命运。

  • 年轻人借贷培养自食其力的能力

在剧中,房似锦店长给严老夫妇俩算过一笔账:严老购买的房子总价在320万,按照50%,160万首付来算,剩下160万做按揭。按30年期现行最新基准利率4.9%计算,等额本息还款,每月月供8491.63元;等额本金还款方式,第一期月供10977.78元。

我们给以两个负债指标算算

指标一:负债率资产的负债率<½,即负债除以总资产<0.5

例如,严老儿子手上这套价值320万的房子,无车,房贷有160万,另有现金160万,其净资产是320万,那么其负债也应该小于320万。目前严老儿子的负债是160万,家庭财务状况从负债率上来判断是良好的。

指标二:负债比例负债比例<稳定总收入的⅓,通常我们的还债都是按月支付,在这里我们以月还贷为例。

例如,严老儿子夫妻俩每个月的收入为3万元,其每月的负债比例应该小于月收入的⅓,也就是10000元,先息后本的方式,也合适的。

严老的儿子儿媳在上海工作,尽管时间不长,我们也可以按照两个人一个月合计收入3万元计算,月供是总收入⅓,而且随着两个人的能力提升,工资收入还有增加的可能。这个对于两个年轻人来说压力并不大。

另外,如果严老儿子是通过160万按揭贷款、白己借钱花,表面看会给夫妇两个带来月供压力,但是,这种压力不是坏事,会迫使两人奋发向上,培养“自食其力”的个人责任。

另一方面,首付是父母出的钱,也能感受到父母赚钱的不容易,更懂得孝顺父母的责任。


《安家》严老拿出毕生积蓄为儿买房,却落得无家可归,错在哪?

  • 借贷使年轻人养成良好的“家庭财务纪律”
  • 美国的借贷消费的做法起源于19世纪中期,一开始美国社会特别是教会并不认可借贷行为,认为年轻人的自律性太差,但是不认可也阻拦不了年轻人消费的步伐。
    当时哥伦比亚大学的校长、经济学家瑟里克曼教授,他收集了1900年后众多美国人的借贷和消费等详细数据,研究后发现:月供压力不仅没有使美国人懒惰,而是迫使他们更加向上,追求自立!

    特别是,因为月供压力,众多家庭开始注意理財、精心安非家庭收支流水,并催生出家庭财务规划这个职业,以保证每个月能按期交月供,“家庭财务纪律”成了新的流行词。

    我们可以设想,严老的儿子儿媳,他们有了房贷,有了压力,会自己开始思考,怎样才能还清这笔贷款。如何做出合理的职业规划、家庭财产规划、孩子教育规划、自己的养老规划等,也能根据自己的负债情况,能够按时进行财务体检,适时削减自己的不合理支出。

    这能培养出两人良好的“家庭财务纪律”,定期进行财务体检,纠偏理财方向。


    《安家》严老拿出毕生积蓄为儿买房,却落得无家可归,错在哪?

  • 良性负债的好处
  • 房屋是属于资产,具有保值和增值的功能。实际上,适量负债有利于财富的增长,而有利于财富增长的负债也可以被称为“良性负债”。

    像上海这种金融大都市,中心城市的房子更属于优质资产,既然严老儿子他们决定定居上海,那么买房子是必然的,他们现在购买的总价320万的房产,未来也可能涨到400万,500万,这也会带来他们资产的增加。

    金融是跨期价值交换,它能够打破过去收入和未来收入的界限。只要借的钱没有超出一辈子总体收入的上限,那么也就没有违背量入为出的原则。这样一来,借钱花就不是真正的借别人的钱花,而是通过金融市场,借自己未来的钱花。所以在观念上,我们应该做一些调整。

    从资产负债表上可以看出:总资产=净资产+负债,我们的负债增加,我们掌握的财富资源也相应增加,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通过负债提前获得了我们想要的消费产品。
    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负债使用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我们资金使用效率的好坏以及控制风险的能力。
    财经作家吴晓波说:年轻人要用于向银行借钱。40岁以前,家庭负债率,应该达到60%,负债后你的能力会越来越强,没准过几年货币溢出了,才能达至财富跟个人成长同步的理想境地。

    从这几点可以看出,《安家》中严老夫妇就应该让其儿子儿媳妇承担房屋贷款,这更加能激发儿子的责任心和能力。

    老年财务独立的重要性

    中国现在社会有一个非常不好的状态,就是老年人口的相对贫困。而老年人口为什么他的整个消费层次不断下降呢?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些人往往在过去的岁月里面只会存钱,而存钱的收益大概仅仅能够甚至还不能够对抗通胀,那么“越存钱越穷“就是这个道理。

    严老两口攒了几十年存了320万,这在早十多年,提前贷款在上海购买一套房子就完全不同了。

    这个只是一方面,还有一反面老年人的“相对贫穷”,源于自己所有的财富积累全部资助了自己的子女。正因为“养儿防老”的固有观念,中国社会才会出现很多子女理直气壮地问父母要房钱的原因,认为父母的就是自己的,父母还指望他们养老。


    《安家》严老拿出毕生积蓄为儿买房,却落得无家可归,错在哪?

    本来严老可以将余下的160万做养老钱理财投资好,等更年老之后,自己能有钱养活自己,也能有自己的尊严和自主。但是,现在钱都给了儿子买房子,今后的养老就只能靠儿子、儿媳妇了。也就是说,不管今后跟媳妇、女婿是否处得好,也没有别的选择,只好跟他们一起住,或者靠他们供养,等着他们给钱。

    这样,本来可以自立养老的严老两口,今后就只能靠别人了,不能想怎么花钱就怎么花了。而剧情里更悲惨的却是,老两口连新房子都没有住上,就流落街头了!
    父母一定要保持财务独立,留下自己的养老钱、年老后才有自尊的财产基础,可以理直气壮,不需要看子女的脸面。


    民族英雄林则徐说过:“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就是说:“如果子孙跟我一样有能力,我留钱给他们也起不了多大作用。如果子孙不如我,我留钱给他们也无济于事。”

    从《安家》严老的境遇中,父母辈也应该改变自己的传统观念,不要过于忧虑子女的未来生活,压力即动力!从理财的角度来说,更要注意保持老年财富的独立和自主性,也要保持年轻人良好的负债能力!


    更多文章请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