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错别字的《兰亭序》为什么经久不衰?

南湖船上的D代表


古人对书法的最高评价标准是什么呢?南朝的王僧虔曾经说过(此人还是王羲之的后人):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方可绍于古人。”

所以,我们看一幅书法作品的优劣,不仅仅是你的字写的什么体,写的好不好看,工整不工整,这些具体的表现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一幅作品的“神采”。那么问题又来了,什么是“神采”呢?

神采,我个人认为是一幅书法作品的灵魂,是书法家个人学识、修养以及性情的体现,也是创作书法作品时候心里情绪的一种自然流露。

古人的书法是有话要说,今人的书法是有字要写

古人写书法一方面是笔墨线条的表现艺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表达心中所想。因此,古人写字是在很自然的一种状态下的书写,所以作品往往比较随意、率真、自然。

而当今的书法家们写字往往是刻意而为,为了参展、为了比赛、为了拍卖,这种书法作品虽然看似精巧、整齐,但却往往给人一种刻意布置,精于安排的感觉,缺少了古人那种最自然的东西。所以说:古人书法是有话要说,今人书法是有字要写。为了写字而写的书法,是缺少感情的,缺少生命力的。

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看《兰亭序》。虽然我们现在看到的《兰亭序》不是真迹,临摹的最好的是我们常见的唐冯承素钩摹的《神龙本兰亭序》。冯承素是奉旨钩摹,唐人的硬黄纸钩摹是对真迹最好的一种复制了,我们今天能看到的二王的各种法帖,最好的一般都是唐人的硬黄纸钩摹,可谓是下真迹一等。所以现在的《神龙兰亭》虽然不是真迹,但还是基本能体现出真迹的“神采”的。

《兰亭序》是王羲之跟几十个好哥们一起春游,喝得有点多了之后,兴致很高,朋友们饮酒作诗,让羲之同学为当天的诗集创作一篇序文,于是羲之同学就挥毫泼墨,写就了《兰亭集序》,也就是《兰亭序》,因为是边写边思考创作,因此免不了有些涂抹纠错,很正常,也正是这样,所以才真情流露。

王羲之本来就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再加上在兴致最高的时候即兴创作书写,文章的内容本身也是非常精美的古体散文,因此,书法的精妙、文章的精美、书家情绪的激情融汇一体,就成就了“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的书、文、事、秘这四样被后来人津津乐道,“书”是说的它的书法艺术;“文”是说的文章;“事”是指这次“兰亭雅集”被后世文人所争相效仿;“秘”是说《兰亭序》有关的各种秘闻、秘密,可谓是经久不衰。

因此,《兰亭序》虽然是一幅经过涂抹的书法作品,能够经久不衰,它背后的意义并不简单。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书法文化的分享,希望得到大家的关注和支持哦。


翰墨今香


您别说,《兰亭集序》的流传还真和那几个“错别字”甚至涂划有关!

那天看到一个临兰亭序的视频,一下惊到我了——这位书家在写完“齐彭殇为妄作”之后,先画了个墨块,然后又在墨块上添了横竖两笔。

这个操作让我目愣口呆!半晌才反应过来——原来这先生在认真地还原羲之涂划的部分……(见第1图)。

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通过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爱兰亭序不仅爱它意韵流动处,还爱它的思路暂堵时,爱它的错书、别体、通假字……

这是兰亭“经久不息”、热爱流传的第一点原因吧——它拥有古今大量的“脑残粉”,包括唐太宗和康熙大帝在内。附带讲一句,康熙临的真心不好看,但他还是一遍一遍地临(见第2图)。

第二点原因要从兰亭序为什么会出错上找。

这件伟大的作品其实只是王羲之为兰亭雅集打的一个草稿罢了,估计他当时还想一笔一划再抄写一遍,所以写起来很随意。

我们仔细看一下,最初几行字体还比较工整,甚至放不开,写着写着,速度加快,笔划甩开,行距变小,涂抹增多……

兰亭序能流传的第二个原因是,这是一件抛开了功利目的的书写,也不是为书法而书法的,这种纯净的书写,才让这个作品称得上伟大。

其实兰亭序不仅抛开了功利目的,还抛开了自我。

兰亭序字好,文章亦好。王羲之在这篇文里由美景难在想到人生无常,遂生发出超出个人的一声浩叹:“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它否定了当时流行的“齐生死”的观念,也是对自我思想的一次超越。

当他全神贯注于思想时,笔墨就跟不上思维了,所以才会有错,有涂画!

第三点,这是一件超出自我的作品,所以不可能不被后人喜欢。

无独有偶,书法史上还有一件“乱涂乱画”的稿子博得了“天下第二行书”之名——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真卿将自己无以言表的愤怒与痛苦涂画进尺幅中去,所以获得了无穷的表现力。(第三图)

最后,总结一下,凡是,凡是伟大的作品,往往是超越之作——超越功利,超越自我,甚至超越时代的。

——如果不超越时代的话,兰亭序怎么还在世间流传呢?还带着那么多错!





悦华海音


古代的书法不是为了展览,《兰亭序》之所以有错别字,而且还有多处涂改,是因为那是一篇草稿。大家珍视《兰亭序》,看重的是王羲之处于极其放松,心情十分畅快的情况下,淋漓尽致的把他的精妙笔法发挥到了极致。人人以《兰亭序》为学习的楷模,使《兰亭序》成为不激不厉,志气平和,思逸神超的审美标准而世代相传。

当一样东西成为大家追崇标准的时候,这件东西的组成元素,就成了制作的规则。自王羲之以来,他的笔法,字体的结构,历千年而不衰。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我们的审美标准,是建立在王羲之所创造的文字美学的基础上。而《兰亭序》是王羲之最得意的杰作,书法它是技能。技能不同于科学。科学能够在前面的基础上不断的积累叠加。技能无论社会的科技有多进步,个人的技能永远只能从零开始。所以《兰亭序》至今无人能够被人超越。



取法乎上。《兰亭序》作为书法史上最高水平的作品,在古代,能够得到《兰亭序》的人,那怕是拓片,无不视为珍宝,加以学习。这其实很简单,就如我们欣赏人的体貌一样,不需要任何人来教导,对美的欣赏,是扎根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


子衿书法


我是一人。《兰亭集序》有各种问题和错误,但这就是”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是一份草稿,但是《兰亭集序》是实至名归的”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的时候,一定肯定会有涂改错漏的,有两个原因。

一、《兰亭集序》一文是千古的名篇,古人写文章经常“推敲”,写的草稿有错漏修改很正常。

我们现在公认的书圣王羲之,写出了”天下第一的行书“。这是多么的合情合理的事情,合理的原因就因为实至名归。

为了更好的说明,要开始讲一些历史故事。我个人比较喜欢称《兰亭集序》,因为《兰亭集序》准确一些。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汇成《兰亭集》,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当然这篇《兰亭集序》就是《兰亭集》的序。

再次强调一遍:《兰亭集序》这篇文章当时《兰亭集》中的任何一篇,《兰亭集序》是一篇千古美文。

关于兰亭“修禊”的画作很多,其中大多都会有”曲水流觞“的画面描绘。《兰亭集序》一文中,有”曲水流觞”这个词。

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后来发展成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

二、王羲之写《兰亭集序》是微醺的状态,所以有错漏也是必然。

王羲之参加的这个兰亭“修禊”时候,根据种种历史推论肯定是喝酒的。有点醉的情况下,《兰亭集序》第一个“永”字,竟然这么工整。

说明王羲之在写《兰亭集序》,影响他写字的是思考《兰亭集序》这篇文章怎么写,而不是想着把《兰亭集序》写成“天下第一行书”。

一人有感

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有一种观点,中庸之道中和之美是最好的。从整个书法史来看,书法审美也是提倡中和之美。

《兰亭集序》非常符合中和之美,字是实实在在的好。可以随意都能找到,各种角度赞美《兰亭集序》字的文章。

关于《兰亭集序》要特别注意的点,当需要非常准确的说:《兰亭集序》是“天下第一行书”。

至少从王羲之出生到现在,广大人民群众日常使用最多的书体就是“行书”。《兰亭集序》是检验次数最多的帖子,一千多年过去了。天下第一楷书有争议,天下第一草书有争议,天下第一篆书和隶书没有讨论,只有天下第一行书是公认的。

以我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舍。如有补充,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19年11月11日沪。


一人笔记


王羲之,他的作品在全球的名声都非常大,他最为人所知道的作品就是《兰亭序》,在书法作品里地位可是不轻的。《兰亭序》错别字不少,为啥还被奉为第一行书?历史会告诉你答案!

他的作品在很久以前的时候,就已经非常受到人们的欢迎了,如果不是这样,怎么连无所不有的皇帝在临死之前,都惦记着这一幅作品,想要让它和自己一起沉睡在陵寝中呢?!大家都知道,当今你我看见的《兰亭序》不是真的出自王羲之的手的,而是由名家们模仿写出来的。但哪怕只是模仿,都让人觉得精美异常,如果是看见了真品,那就真的大饱眼福了。

《兰亭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其地位与造诣绝对是顶尖的存在。王羲之的书法水平,是后人再难达到的一个境界,不少人都称这作品的行书艺术,是所有行书作品中造诣最高的。很多人都很喜欢这幅作品,所以也就经常拿来看。看得久了有人就发现,这个《兰亭序》里面好多错别字啊,王羲之并不是认认真真写下的,里面出现了很多不少错别字,所以涂涂抹抹的,看上去就不那么完美了,所以就有人怀疑这作品称得上第一吗?

《兰亭序》错别字不少,为啥还被奉为第一行书?为什么兰亭序如此出名。其实王羲之也不是故意要写成这样的,而是因为他在写下这篇作品的时候,他其实是已经喝醉了的。当时他正和自己的好友相聚,在一个名叫兰亭的亭子里酣畅痛饮,一起聊诗词谈人生,突然灵感来了,于是这篇作品就一蹴而就了。所以啊,一个喝醉的人写的东西,一些涂抹错误是很难避免的啊!但这样一个作品还能世界第一,放大几倍之后你就知道王羲之有多牛了!如果醉酒的是我们,而且是我们去写,我们可以写得出这样大部分都是工整的书帖吗?我想大部分的人都觉得这是很难的事情,毕竟醉了酒意识这个东西就很难清醒了,所以王羲之还能写出来,也可以说明他的造诣是很高的。此外,将这个作品放大几倍后,人居然发现这个作品里的每一个“之”字都用了不同的写法去写,每一个都有各自的风韵,非常厉害啊!中国书法讲究的是一个连续性、连贯性,就是前一个字决定着后一个字,比如前一个字很大,你就不要后一个字小得如黄豆一般,因为这种彼此紧紧得关联,所以我们的书法在视觉上给了别人很好的体验,王羲之在这种联系中又能创造各种风格,不得不让人佩服他写字功力真的惊人呀!你喜欢《兰亭序》这个作品吗?





寻梦樱花


《兰亭序》的魅力不在于它的内容,或者它有没有错别字。

书法的魅力在意,在神,在韵,真正高级的美感,是用任何语言形容都不贴切的。

而《兰亭序》的真正魅力,就在于它的字的形态,以及字与字之间的勾连,干脆,潇洒,一气呵成。


李清泉


【《兰亭序》错别字之“艺术”与酒有关】

王羲之与酒

现在展示在我们面前之书圣王羲之摹本,有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其实是王羲之酒过三巡之大作,故有好几个错别字,但还被冠以“错别字艺术”,是人世间罕见的一幅宝书。

《兰亭序》之真迹,我们无缘且永远都欣赏不到,那只有通过后世古代书法家的摹本欣赏而己,其真迹据传已经被唐太宗李世民带到自己的陵墓之中。

《兰亭序》神奇之处

我们在欣赏到《兰亭序》摹本之时,发觉这幅作品真的是太神奇了,这就是这幅作品之真谛所在与经久不衰之根本原因:

《兰亭序》这幅作品,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杂”而不乱,这幅作品上的这些涂抹也是酒过三巡的完美点缀,其艺术水准是其他任何书法作品能够比拟的,这种微妙的碰撞与经典真的是太巧合了,“无巧不成书”之词,就是对这种巧合的最好注解。


归趙


《兰亭序》通篇28行,324字。文意从容豁达,大气磅礴。整篇文章虽然涂改众多,但挥毫尽兴,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没有一点中规中矩。但布局又自然流畅,字虽大小不一左右倾斜,却不失和谐。

通篇文字骨力深厚,用笔潇洒。每一个字都像一个侠客拔剑起舞。一个“之”字21种写法,又突显了王羲之的与众不同的艺术能力。《兰亭序》在当时的创作环境下,对通篇文章的注入的思想、情感、技巧、已达巅峰,很难超越。

唐朝《兰亭序》又被帝王家收藏、临摹、传承,民间很难看到真迹,故又无形抬高了它的身价。它字体又变化无常视觉冲击力强,但又万变不离其宗,令历朝历代书法家趋之若鹜争相临摹,所以奠定了《兰亭序》经久不衰的地位。


细谈砸评


现在見的是兰亭序草稿的摹本。当时王羲之是不满意的,回去后又写了好几遍,更不满意,因没那壮态了,只好如比了。这和祭侄稿差不多,只不过是两种心情下的产物,不可复制。



云雪书画


因为错别字更增加了《兰亭序》的真实性和艺术性,从而使之更具经久不衰的魅力。

《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的作品

就书法来说,王羲之是毋庸置疑的书法界最高的那座山峰,他“书圣”的地位是后世学书之人所公认的,要想达到一定的书法境界,王羲之的书法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而《兰亭序》作为王羲之的巅峰之作,更是受到后世书者顶礼膜拜。

错别字让《兰亭序》更加真实、和谐

《兰亭序》经久不衰的原因不只是因为他是“书圣”王羲之的巅峰之作,其中作品的真实不矫揉造作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朋友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城(今浙江绍兴)的兰亭聚会,喝酒聊天作诗,所以作品编辑为《兰亭集》,然后王羲之为之书写序文手稿《兰亭集序》。

彼时王羲之酒已微醺,趁着酒意提笔书之,一气呵成。据说第二天酒醒后又振作精神重写了几遍,但感觉都没有第一遍即兴所做写的好,尽管有涂改有错别字,但通篇神采飞扬,字体和书意浑然一体,瑕疵也显得是那么的自然、合理。

当王羲之发现自己第二天抖擞精神重新写的作品,并没有当时临场发挥写得好的时候,他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书法讲究自然和谐,刻意的矫揉造作只能起到反作用。

王羲之写《兰亭序》,可能更多的是在揣摩文章内容,并没有刻意注意书体,所以出现错别字更加凸显了《兰亭序》的艺术性

正是因为《兰亭序》是王羲之在那种自然和谐随意的氛围里一挥而就的,所以更加体现了他登峰造极的书法水平,更彰显了他潇洒飘逸的文人情怀。

对于王羲之而言,他就是在一种轻松惬意的状态下写了一篇文章而已,并没有特意去准备用什么字体来诠释这篇文章。所以出现错别字也都一带而过,没有特意去修改。这在无形中更加凸显了《兰亭序》的艺术性,使之历经时空而经久不衰。

综上所述,就是《兰亭序》即使有错别字也能经久不衰的原因。

(欢迎点击关注墨鱼轩书画,阅读欣赏更多文史典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