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9 項羽原本是可以不死,甚至不敗的。

項羽原本是可以不死,甚至不敗的。
項羽原本是可以不死,甚至不敗的。

決定項羽一生的兩次關鍵性的生死決戰,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鉅鹿之戰不僅顯示了項羽的軍事天才,而且一下子就把項羽推到了當時的政治中心,成為項羽崛起的一個最直接的因素。彭城之戰項羽用三萬軍隊打敗劉邦的五十六萬軍隊,成為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一場著名戰例。在這次戰鬥中,項羽的對手劉邦被打得一路敗逃,一直逃到滎陽才站住腳跟。追上來的項羽和劉邦又在滎陽展開了一場長達兩年四個月的大戰,這是一場拉鋸戰,項羽仍然在戰場上百戰百勝,他攻城總是攻無不克,他作戰總是戰無不勝。

但為什麼他卻越打越被動呢?

劉邦退到滎陽以後,組織起來了一個有效的反擊。滎陽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是一個易守難攻之地,滎陽從我們今天河南的地形來看,河南從滎陽以東是一馬平川的平原,這就是著名的豫東平原。滎陽以西是丘陵和山脈,滎陽的位置處在一個什麼位置呢?處在東部平原和西部丘陵山脈的分界線,所以這個位置是特別容易組織起來防守的一個地方。而且滎陽西北邊還有一座山,這座山上有一座古城,在楚漢戰爭中間非常有名,叫成皋,一直到今天這個成皋古城的遺址還保存著。

滎陽之戰,是項羽跟劉邦打得最長的一場戰鬥,這一場戰鬥它是從漢二年的五月開始的。打到漢四年的九月,這個時間的跨度是兩年零四個月,所以這一場戰爭打的時間非常長。但是它分為幾個階段,具體來看這一場戰爭分為三個階段,我把它概括為“一奪一失”、“二奪二失”和“中分鴻溝”三個階段。這個“奪”是指奪取滎陽、成皋,“失”是指失去了滎陽、成皋。 項羽是一個軍事天才,他在戰場上衝鋒陷陣,從來是無人可擋。司馬遷的《史記》中這樣評價項羽:“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項羽在彭城之戰中大敗劉邦,又乘勝追到滎陽,奪下滎陽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項羽原本是可以不死,甚至不敗的。

先來看“一奪一失”。劉邦從彭城潰退以後,派人說降了九江王黥布,但是黥布並沒有起兵成功,黥布後來也逃了,跟著劉邦逃到西邊去了。劉邦就在滎陽佈防,阻擊項羽的進攻。項羽就帶領軍隊猛攻滎陽,一奪滎陽,這個一奪整整打了一年,也就是從漢二年的五月一直打到漢三年的五月,打了一年把滎陽奪下來了。所以我們說這一仗打得很艱苦,打了一年時間。項羽是很能打的,劉邦又是剛剛戰敗,為什麼劉邦還能堅守滎陽,能堅守一年呢?一是蕭何的貢獻,劉邦在彭城之戰中間兵力幾乎是損失殆盡,蕭何從關中給他調來了大量的兵源。再一個是韓信的軍隊都調過來防守滎陽。第三,劉邦組建了騎兵軍團。劉邦之所以能在滎陽有效地阻止了項羽的攻勢,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劉邦第一次組織了騎兵軍團。劉邦吃項羽騎兵軍團的虧是在彭城大戰,劉邦五十六萬大軍敗給項羽的三萬騎兵,這個騎兵打步兵簡直就是一場大屠殺。劉邦在這個時候吸取了彭城作戰失敗的教訓,組建了一個騎兵軍團。但是劉邦手下的士兵會騎馬作戰的很少,當時劉邦手下會騎馬作戰的人,主要是秦軍的騎兵投降給劉邦的人,所以當時大家就推舉了兩個秦軍的騎兵將領。但是這兩個人不願意挑頭,他們覺得他們是秦朝投降給劉邦的降將,不願意做主帥,他們希望劉邦挑選一個合適的人。劉邦就選了他手下一個年輕的將軍,這個人叫灌嬰,挑選了灌嬰組建了一個騎兵軍團。這個騎兵軍團主要的來源是原秦朝的騎兵,所以,這一些人是很能打仗的,在灌嬰的帶領之下打敗了項羽的騎兵軍團,阻止了項羽的西進。這就是滎陽會戰中間,劉邦能夠在滎陽組織起來防禦戰線的第三個原因。四是劉邦利用敖倉的糧食,敖倉是滎陽附近黃河北岸的一個大糧倉,這個糧倉是秦始皇那個時候建起來的,秦朝滅亡了,但是敖倉的糧食並沒有消失。劉邦聽從了他部下的建議,就把軍隊駐紮在滎陽,修築了一條甬道,這個甬道我們前面介紹過,甬道是兩邊砌有土牆的一個專用道路來輸送糧食。劉邦利用敖倉的糧食作為補充,所以他能夠跟項羽周旋了下來,周旋了將近一年。項羽之所以用了一年的時間還沒有把成皋奪下來,就是他遭遇到了騎兵阻擊,又沒有斷了劉邦的糧道。所以到了一年之後,項羽總結了教訓,就集中兵力攻打甬道,斷了劉邦的軍糧,所以劉邦很快就支持不住了,劉邦就要逃了。他這次逃,他從滎陽逃也很不容易,他怎麼辦呢?

項羽原本是可以不死,甚至不敗的。

他手下有一員大將叫紀信。劉邦從鴻門宴逃走的時候他自己騎著馬,後邊有四員大將步行,那四員大將中間有一員就叫紀信。本來劉邦是讓他們做防火牆的,但是那一次有驚無險,紀信也沒有出事。這一次紀信卻是捨身救主啊,紀信穿上劉邦的衣服,戴上劉邦的帽子,然後帶領了兩千宮女,帶了兩千宮女開了滎陽的東門,說我劉邦投降了。坐著劉邦的車子,紀信就裝扮成漢王劉邦,開著城門,有兩千宮女前呼後擁地出來了。楚軍因為不認識劉邦,看見紀信一出來,大家都非常高興,覺得這下子算是活捉了劉邦。這樣楚軍的注意力都跑到東城去看劉邦的受降儀式,趁這個機會劉邦帶了十幾個人,開了滎陽的西門溜出來了,非常果斷地溜出來了。這就是劉邦從滎陽敗退的時候非常有名的一個故事,紀信救主。當然紀信被項羽發現了他是個假劉邦。所以紀信這一次沒有逃掉,但是他舍了車保了帥。劉邦算是逃出來了,劉邦這次逃出來,乾脆一下就退回關中了,退回關中整頓了人馬,他又想東出函谷關來跟項羽決戰。

項羽原本是可以不死,甚至不敗的。

結果這個時候有一個人,這個人歷史上記載沒有留下名字,只知道叫轅生,給了他一個建議,給他一個什麼建議呢?說你漢王跟楚王打,你老打敗,他說不能這樣打,這次你不要出函谷關,你怎麼辦呢?你向南從關中走武關,然後繞道,繞到什麼地方呢?繞到宛和葉。這個宛就是現在河南的南陽,這個葉就是河南南陽的葉縣,它現在在平頂山跟南陽之間,靠近南陽。你繞到宛和葉,然後呢,把項羽的軍隊吸引到南陽這一帶去。這是轅生的第一個建議,這個建議很高明,這個建議的高明之處就在於它是牽著項羽走。就是你不要出來跟項羽打,你繞到南邊項羽也得跑到南邊,牽著項羽走,爭取主動。這是第一部分。轅生建議的第二部分是什麼意思呢?你讓韓信去攻掠趙地,把趙這一塊兒,就是河北的中部、南部這一塊兒給佔掉。這樣一來,楚國,就是作為項羽來說,他的防守的戰線就拉長了,他又要防止北面的韓信,又要對付南面的大王,他這個力量就分散了,這叫什麼呢?“楚所備者多,力分”,就是楚國,就是楚軍它需要防備的地方很多了,力量分散了。這是轅生建議的第二項內容,這一項內容更不得了,這項內容等於是說什麼呢?等於是讓劉邦在正面戰場之外,讓韓信在北部開闢北方戰場。這個北方戰場的開闢,這是最後戰勝項羽的最致命的一步,這是第二項內容。第三項內容他沒有講,但是這項內容暗含了一個什麼意思呢?項羽的大本營是在江蘇的徐州,就是彭城,到河南的滎陽作戰,他的後勤補給線已經很長了,然後再從滎陽南下跑到河南的南陽,到河南和湖北交界之處去作戰,那麼項羽的後勤補給線就太長了,這麼漫長的補給線在軍事上是兵家大忌,這可能導致你的後勤補給線隨時被人切斷。

轅生的建議這三項內容都極其關鍵,劉邦就照辦了,劉邦這一照辦,這在當時來說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這裡面有一個一直困惑史學家的一個很大的問題,劉邦派韓信又是滅魏國、滅代國、滅趙國的,項羽幹嘛了?項羽幹什麼了?這裡有兩個問題啊,第一是項羽為什麼他不去開闢北方戰場呢?他為什麼不去?第二,劉邦開闢北方戰場佔了那麼一大片領土,讓劉邦的領土成倍地翻番,領土的擴張意味著什麼呢?兵源多了,物資多了。我們講滎陽之戰,它是長達兩年零四個月的一場消耗戰,所以拼的是什麼?拼的是人力、物力、財力,那麼項羽為什麼不去開闢北方戰場?這是一個問題。再一個,韓信佔了那麼多的地方,那麼項羽採取了什麼樣的應對措施呢?他不去佔也罷了,人家佔了他有沒有反制對方的措施呢?沒有。這是一個非常奇怪的問題,就是為什麼項羽想不到這一點?轅生建議他想不到,為什麼?他讓韓信佔了那麼大的便宜,他沒有任何動作。我覺得這裡面恐怕有一個最主要的原因,項羽不重視北方戰場,他根本不重視北方戰場。項羽最看重的什麼呢?是斬首行動,他就盯著劉邦的頭,劉邦的頭到哪兒他就打到哪兒,其他地方他不管。過於相信和劉邦的決戰。他太自信,他過於相信他和劉邦的決戰,他覺得他只要能夠打敗劉邦,其他那都不在話下。他沒有想到劉邦在戰略上的這些優勢,最終能夠置他於死地啊,他沒有想到這一點。所以,劉邦做了這麼多動作,派韓信佔了那麼大的地方,項羽幾乎沒有什麼動作。但是不管怎麼樣,項羽總算是奪了成皋,又追到宛和葉這個地方。項羽追到宛和葉這個地方的時候,吃了一個大虧。

[畫外音] 英勇善戰的西楚霸王項羽,在他的軍事生涯中幾乎戰無不勝,他為什麼會在宛和葉這個地方吃了虧呢?這是因為他遇到了一個人——彭越。彭越曾經做過強盜,後來在秦末農民大起義中聚集起一批隊伍,攻城掠地,成為一方豪強。當項羽分封諸侯的時候,對地方實力派的彭越視而不見,彭越就歸附漢王劉邦。在同項羽的軍事較量中,他採用了游擊戰術,讓項羽這個常勝將軍吃夠了苦頭。

項羽原本是可以不死,甚至不敗的。
項羽原本是可以不死,甚至不敗的。

彭越還帶領很多軍隊,而且彭越他這個老巢在什麼地方呢?彭越的大本營就在今天河南的濮陽,從濮陽南下就可以打到商丘這一帶,切斷項羽的後勤補給。所以項羽是打了一年的仗,在漢二年五月到漢三年五月,打了一年佔了滎陽跟成皋,結果不到一個月彭越就斷了項羽的糧道,項羽不得已從南陽,就是宛和葉那個地方匆匆忙忙殺回到彭城附近,這等於是千里回防啊。而彭越呢,打的又是個游擊戰,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敵疲我擾。彭越是中國軍事史上第一個打游擊的遊擊將軍,而且他的游擊戰打得很漂亮,他是專打項羽的糧道,打完以後斷了糧道。項羽的軍隊一來他立即不打,他立即就撤,過了黃河就撤到濮陽去了,這樣項羽就沒法和他決戰。項羽在退回來回防的時候,他的滎陽跟成皋怎麼辦呢?他派了一個人,這個人史書上記載他叫終公,終公這個人替他守滎陽、成皋。等項羽一回撤去疏通他的糧道,劉邦立即帶兵北上包圍了滎陽、成皋,一下子就拿下來了。所以我們說滎陽之戰的“一奪一失”它是很不成比例的,“一奪”奪了一年,“一失”失了不到一個月,他花了一年的時間奪的地方不到一個月就丟了。

項羽原本是可以不死,甚至不敗的。

項羽在戰略上的失誤,導致彭越斷了他的糧道。雖然項羽能打仗,英勇善戰,卻沒有分身術,不能既守滎陽、又打彭越,他只能選擇一個,那就是打彭越。這樣,滎陽的防守空虛,劉邦就乘虛而入把滎陽又搶了回來。項羽千辛萬苦打下來的地方,還沒有站穩腳跟就丟失了,他當然咽不下這口氣,於是二攻滎陽。等項羽把糧道一疏通,項羽再次殺回來。項羽這次打得很猛,他是五月份佔的滎陽,五月份丟了滎陽,六月份二攻滎陽,六月份就把滎陽又拿下來了。第一次拿滎陽劉邦付出了很高的代價,那個紀信替他獻身了。這一次呢,他從滎陽逃出來的時候逃得也很慘,這一次他只帶了一個人,就是彭城之戰給他趕車的這個人,這個人叫夏侯嬰,因為他做過滕縣的縣令,也叫做滕公。劉邦做了皇帝以後,他封為太僕,專門給皇帝管車馬,等於漢王的專用車隊的車伕,專用車隊的隊長。就他們兩個人逃出來,其他的人劉邦全不管了。兩個人渡過黃河假稱是使者,趁著韓信睡覺到了韓信的軍營之中,奪了韓信的軍權。《史記》、《漢書》這個記載很多人不相信,說大將軍的令箭跟印信都是放在枕頭邊上的,劉邦怎麼能奪走?這個我在這裡不討論了,你不管怎麼樣,我們且不說他是拿走了,他就是明拿,你韓信怎麼辦?我打個比方,劉邦到底是總公司的董事長啊,總公司虧損了,他就向分公司調撥他的人員,那麼分公司是不可能不給他的,他可以無償地調撥啊。

項羽原本是可以不死,甚至不敗的。

當然史學家這樣寫增加了一些傳奇色彩,其實他就是把韓信的軍隊調走了。調走以後,劉邦也沒有多少高明的辦法,劉邦調走軍隊以後,他是六月份過了黃河奪了韓信的軍權,到了八月份,他又想帶軍隊過黃河來跟項羽決戰。因為他奪了韓信的軍隊,他有了兵又想決戰了。這個時候又有一個人向他提了一個建議。我們知道他“一失”成皋,有一個向他獻計的人叫轅生。“二失”成皋,又有一個向他獻計的人,這個人叫鄭忠,給他獻計。這個計很高明,說你不要現在去打,彭越不是在那兒斷項羽的糧道嗎?你現在派兩個將軍帶兩萬人馬增援彭越,讓彭越的游擊戰搞得更火一點。劉邦一聽這是個好辦法,就派人,派了兩萬人,還有幾百個騎兵幫助彭越。彭越這一次得了劉邦的援軍,彭越原來手下有三萬軍隊,得了劉邦的兩萬援軍,他的五萬軍隊,他這個遊擊司令就神氣起來了,他這一下打得就很厲害,他把睢陽、外黃,就是商丘這一帶,他一下攻了十七個縣城,攻下了這個商丘一帶十七座縣城。大家知道商丘這個地方離彭城(徐州)是非常近的,我們現在坐火車也就是兩個小時的路程。他一下把這個地方十七個縣城給它全佔了,徹底斷絕了項羽的糧道。這一下子項羽又不得不從滎陽前線第二次回防,回防之前他安排了一個人替他守。他吃過一次虧,他第一次派了一個人,那個人守了不到幾天就完了。他給這個守將交待了幾句話,他說我這次去打彭越,你替我堅守多長時間,我不要你時間長,你替我堅守十五天,你只要能夠守住十五天,我一定能夠趕回來。結果這個人連十天也沒有守住,項羽一帶大軍走,那麼劉邦的軍隊就攻上來了,攻上來以後劉邦怎麼辦呢?守軍不出戰啊,守軍不出來交戰,他就讓士兵罵那個守將,當然怎麼罵的我們不知道,反正是很難聽。罵一天他忍著,罵兩天他忍著,罵到第五天、第六天這個守將受不了了,不顧項羽的告誡出兵作戰,要渡汜水,結果項羽的守軍渡汜水剛剛渡了一半,劉邦的軍隊突然衝出來,把渡過河跟未渡河的攔腰截斷,分別加以剿滅。這樣一來,滎陽和成皋第二次丟失,這就是“二奪二失”。兩次“奪”代價都慘重,兩次“失”失得都容易得很,“失”在哪兒呢?都“失”在彭越斷他的糧道。這個斷糧道不得了,你沒有軍糧軍心就不穩。斷糧道這在軍事上叫“攻其必救”,我打這個地方你必定要去救,叫“攻其必救”。所以項羽這個二失成皋,又丟掉了。

項羽原本是可以不死,甚至不敗的。

二失成皋不久,韓信就滅了齊了,韓信滅齊這才震動了項羽。我們剛才曾經探討過一個問題,那就是項羽為什麼不去經營北方戰線,韓信在北邊搞了那麼大的動靜,項羽為什麼不去應對?我剛才說了一個理由,主要是項羽不重視,他太自信了,他太自負了,他不重視。但是韓信破齊這件事情震驚了項羽,項羽做了兩個決定,第一,他派他手下一個大將叫龍且,去救齊,當然龍且是戰敗了。第二個舉動,項羽派了一個說客去說服韓信讓他造反,或者中立。這兩件舉措對項羽來說都是破天荒的。回憶整個的楚漢鬥爭的歷史,項羽在什麼時刻派過說客去說服一個人呢?派說客去說服他人,這屬於政治鬥爭的範疇之內,項羽從來是不搞政治鬥爭的,他只迷信軍事鬥爭,他派說客去,當然這個勸降也失敗了。

項羽原本是可以不死,甚至不敗的。

說客的派出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項羽已經痛切地感受到了劉邦對他戰略包圍的軍事壓力。這個時候韓信把黃河以北的魏、趙、代、燕、齊全滅掉了,特別是齊國的滅掉,對彭城的東邊、北邊形成巨大的威脅,而且隨時又有一個斷糧道的可能性。從漢三年十二月韓信徹底佔領齊國以後,又堅持了幾個月,到了漢四年的九月,項羽這個仗已經打不下去了,打不下去的根本原因據史書記載是四個字,“少助”,就是缺少援助了,天下諸侯幾乎盡歸漢王了。另外兩個字叫什麼呢?“盡食”,糧草吃完了。既沒有援助又沒有糧草。在這種情況下,劉邦看著時機也成熟了,其實這個時候劉邦已經可以一舉殲滅項羽了。但是項羽手中還有劉邦非常想要的兩張王牌,一個是劉邦的老爸,一個是劉邦的老婆,這兩張王牌,如果劉邦採取軍事手段的話,他老爸跟他老婆肯定也活不了。所以當時就搞了一個鴻溝議和。鴻溝是一條運河,這是戰國時期魏國修的。鴻溝議和就是鴻溝以東歸西楚,鴻溝以西歸漢王,所以中國象棋上的楚河漢界就來源於這個鴻溝議和。鴻溝議和以後,當然項羽很天真,他在少助、食盡的情況下他同意議和。議和以後他把扣留了兩年多的劉邦的老爸、劉邦的老婆全部送回去了,然後就撤兵,就回去了。但這個時候呢,張良跟陳平建議不能就此罷休,項羽的氣數已盡,乘勝追擊就可以把項羽消滅掉。劉邦採納了這個意見,就追殺項羽,從滎陽一路追殺。這個時候項羽已經不敢一直向彭城撤退了,因為彭城那個地方已經有了韓信的軍隊,所以他在向河南退,退到什麼地方呢?退到固陵,固陵就是現在河南省周口地區的太康縣,退到太康。這個時候,劉邦帶領的是二十萬大軍追趕敗退的十萬的項羽軍隊,劉邦二十萬,項羽十萬。追到固陵,但是其他的諸侯,彭越的軍隊沒有來,韓信的軍隊沒有來,南方黥布的軍隊也沒有來,只有劉邦一家追。追到固陵項羽忍無可忍,打了一個小反擊,一個反擊戰,項羽就用他的十萬軍隊,把劉邦的二十萬軍隊打得龜縮在固陵城中不敢出戰。儘管這個時候,也就是在劉邦追趕項羽追趕到固陵的時候,項羽還能以十萬軍隊打敗劉邦的二十萬追軍,但是從整個戰略上講,項羽已經完全處於劣勢,項羽的敗亡已經完全確定了下來,他的失敗也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