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全村脱贫在望 环境持续改善

预计2019年度村民人均收入达20799元,水坑村达到相对贫困村退出标准,正在按程序申请退出!水坑村地处龙门县龙华镇西南部,2016年被定为省级贫困村,定点帮扶单位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原市质监局)近年来积极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驻村工作组将继续做好水坑村贫困户动态管理,及时掌握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及时上报信息,加强对接相关政策措施的调整和落实,持续跟踪帮扶,确保实现稳定脱贫。同时,继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积极推进新农村示范村建设。

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达到脱贫条件

“去年底搬进来过新年,很高兴可以住上水泥房!”有近50年党龄的贫困户李九笑称,他家原来是泥砖房,如今享受到扶贫政策带来的好处,完成了危房改造,生活更有保障了。

据水坑村干部介绍,除了为住房简陋、符合条件的贫困户申请危房改造资金,进行危房改建或维修外,驻村工作组经常利用下班时间特别是晚上到贫困户家中走访,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还经常向有劳动力的扶贫对象介绍就业信息,帮助扶贫对象报名参加就业培训,提升自身技能,并资助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产业,增加收入。

“我们近期组织召开相对贫困人口相对贫困村退出工作会议,经会议评议和入户核实,2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达到退出标准,已按相关程序申请退出。”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驻水坑村“第一书记”朱东海介绍,水坑村2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目前均有安全住房、有安全饮用水、有电用、有电视信号覆盖、有网络信号覆盖、有教育保障、有医疗保障、有稳定收入来源或最低生活保障,全部达到“两不愁三保障”和“八有”脱贫条件。

据悉,2015年,水坑村民人均收入只有7960元。2016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动力,帮助水坑村党支部摘掉了软弱涣散党组织的帽子,完善了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了白鸽养殖场和光伏发电站两个扶贫产业项目,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幸福感、获得感逐年提升。

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极大改善

水坑村是一个古村落,有大面积的明末清初建筑群,藏有不可多得的木刻族谱,是市、县文物保护单位,并列入广东省乡村旅游开发目录。走进村里,不仅有极富地方特色的古建筑,还能体会到基础设施完善、环境干净整洁的新农村气息。

对于水坑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上一任“第一书记”杨志勇深有感触。他驻村期间恰逢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评估期和新农村示范村建设项目工程集中施工期,村内工作繁多。

“2018年有17个项目在建设,在与村干部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不断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杨志勇回忆,项目包括护城河升级改造工程、雨污分流设施及巷道路面硬底化建设工程、风景塘升级改造工程、公厕项目建设工程、村级文体活动中心建设工程、道路亮化工程、美丽庭院美化工程等,今年上半年项目工程已基本完工,村容村貌和村内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驻村工作组从2016年开始有计划、分步骤完善水坑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为文化广场配置体育锻炼设施、在村内主干道及村民主要居住区安装路灯、对村引水渠及主灌溉渠进行维修加固、对村主干道及主要巷道进行硬底化建设、为村党群服务中心购置办公设备等。

逐步健全示范村建设长效机制

“我们不断推进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开展好‘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杨志勇说,根据水坑村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整体规划,该村组织人员对村内村外进行绿化规划,对道路两侧、空地等场所进行绿化;清除村内各种乱堆、乱放、乱倒的垃圾,合理设置固定的垃圾集中堆放点;根据市旅游部门计划建设旅游厕所,依据村旅游专项规划要求,在村内建设一座标准化的公厕;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提高村民安全卫生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建立健全村庄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

同时,水坑村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工作,将农村厕所改造与新农村建设等工作相结合,建成3个公厕;并加快推进污水治理工作,建成污水处理设备3座,建设排污管道或硬化沟渠,基本完成20户以上自然村雨污分流。

接下来,水坑村将落实村庄规划,扎实推进新农村示范村项目工程建设,逐步健全示范村建设长效机制。朱东海介绍,其内容包括突出抓好污水处理和垃圾清运工作,推进村庄绿化、亮化、美化,推进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建设等,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彻底改善村容村貌,大幅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