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提前給他們自由!絕境中斯大林大手一揮,兩千萬犯人成國家棟梁

對美國而言,二戰是在民眾厭戰情緒下進行的,整場戰爭,美軍“僅”損失了約40萬人,但對美國民眾而言,這樣的損失已沉重到難以接受。相比之下,蘇聯2700萬人的犧牲更是無法想象,值得一提的是,截至1940年,蘇聯人口總數約為1.8億,如今的人們總討論蘇聯從二戰中賺了多少利益時,這樣一個大國以15%的人口換取一場慘勝,我們實在是很難將其與“賺”這個字眼掛鉤。


提前給他們自由!絕境中斯大林大手一揮,兩千萬犯人成國家棟梁


即便如此,當侵略者氣勢洶洶地撲過來時,仗總歸還是要打的。“悲壯”二字貫穿了整個衛國戰爭,就拿一個具體例子來說:雖說絕大多數國家並不承認自己在二戰中擁有女兵編制,但其實每個國家或多或少地徵召女性從事通訊、生產、醫療等相對安全的工作。只有蘇軍“光明正大”地將女性組織起來派往前線,在兵員短缺、局勢岌岌可危的情況下,這也是實在沒辦法的選擇。

與女兵類似,“懲戒營”同樣不是蘇聯的專利,但蘇聯人卻為它賦予了蘇維埃式特色。二戰蘇軍中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懲戒營的官兵平均活不過3個月,而在一些極為困難的特殊時期,從進入部隊開始,他們恐怕連一天都過不完整。而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這些人“活不過9分鐘”。二戰蘇聯懲戒營到底是怎樣的存在,他們的處境為何又如此殘酷呢?咱們不妨從頭講起。


提前給他們自由!絕境中斯大林大手一揮,兩千萬犯人成國家棟梁


眾所周知,經歷了20世紀30年代的那場席捲全國的災難後,蘇聯的勞改營和監獄裡多出了數以百萬計的犯人。他們入獄的理由五花八門,情況也十分複雜。究竟有多少人因罪入獄,這到現在為止也說法不一。有說約350萬人受到牽連,而曾擔任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曾在《大失控與大混亂》一書中提出了“超過2000萬人”的觀點,這一看法甚至得到了不少學界人士的支持。雖然數字差距較大,但毋庸置疑的是,當時的蘇聯有著規模極其龐大的犯人群體。

蘇德戰爭初期,蘇軍蒙受了慘重損失,大量主力部隊被俘,國土淪陷,戰略空間受到極大擠壓。當領袖斯大林決定留守莫斯科、不再後撤時,這便意味著蘇聯引以為傲的戰略縱深在一定程度上作廢。大敵當前,蘇聯本來就人手不足,又要管著大批囚犯,分出額外的精力、人力和物力來防止獄中犯人作亂,這無疑是難上加難。這就好像是一大群狼摸上了門,農夫還得額外費心管住一大批羊一樣,想想就令人焦頭爛額。


提前給他們自由!絕境中斯大林大手一揮,兩千萬犯人成國家棟梁


關鍵時期,斯大林發表了一番講話,大意是這樣的:我們難道就不能把犯人們留下來繼續工作嗎?提前給他們自由,讓他們以僱傭工的身份從事生產。它在蘇聯其實是有實踐基礎的,但並不怎麼光彩。原來,早在1938年8月底,斯大林就提出了幾乎一模一樣的提議,將其稱為“自願與強制留下來”;而在1939年中,蘇聯政府頒佈了一道法令——表現出色的囚犯不再獲准提前釋放,而是被賦予自由的身份,繼續從事國家發配的勞動。

局勢證明了斯大林想法某種程度上的合理性與迫切性。例如在1941年7月,時任國防人民委員的鐵木辛哥元帥十分焦急地彙報:“軍隊武器和技術兵器奇缺,工業執行供應計劃的情況根本不能令人滿意。”蘇聯高層立即採取了應對措施,給每個工廠分配任務,讓工人加班加點,三班倒輪番上崗,機器24小時運轉個不停。然而即便如此,人還是不夠;隨後有人提議:應當嘗試開發犯人的價值。


提前給他們自由!絕境中斯大林大手一揮,兩千萬犯人成國家棟梁


實際上,正如咱們之前所說,這些所謂的“犯人”入獄的原因十分複雜,他們並不是咱們通常印象中那種窮兇極惡的囚犯,相反,罪犯中不乏才華橫溢的科技人才和頗具威望的軍官,對急缺人手的國家而言,每一座監獄和勞改營都成了寶庫,斯大林的的那番提議則成了開啟寶庫的鑰匙。雖然這些人曾飽受質疑,但當國家需要他們、對他們發出號召時,犯人們依舊義無反顧。以貝利亞於1944年中收到的報告為參考:勞改犯們為前線輸送了至少2550萬枚迫擊炮彈、3580萬個手榴彈和導火管、920萬顆防步兵地雷以及10萬枚航空炸彈等,包括這些彈藥在內,他們製造的各類武器彈藥總量比原計劃還多出了4個百分點。

很快,蘇聯高層便意識到僅僅讓犯人從事高強度且機械性重複的工作,完全是一種浪費。從1941年底開始,蘇聯高層推出了一項政策:根據犯人們的具體情況,提前釋放一批“罪行較輕”的囚犯,分配他們到各軍工廠、生產線和科研機構工作。除了被提前釋放的那部分人,仍關在勞改營中的囚犯,倘若能發明出對國家有貢獻的東西,那麼他們也能重獲自由。


提前給他們自由!絕境中斯大林大手一揮,兩千萬犯人成國家棟梁


監獄中不乏各個領域的專家教授,這道命令下達後,幾乎每個月都有大批發明誕生,其中許多武器設計為衛國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以著名武器專家安德列·尼古拉耶維奇·圖波列夫為例,此君在獄中作出了圖-2中型轟炸機的設計,引起了蘇聯高層重視;斯大林大手一揮,不但為其恢復了名譽,還親自頒發勳章——犯人一下子成了受人敬仰的國家英雄。《古拉格群島》一書將其稱為“不用挨子彈和鞭打的逃跑”。

沒啥發明天賦的犯人也有翻身的機會:蘇聯高層臨時決定分批釋放一部分囚犯,其中一些被編入作戰部隊組成“懲戒營”,另一些則轉入預備役。為防止這些曾在獄中受罪的人對當局心存不滿臨陣倒戈,蘇軍高層也做足了準備工作:按照規定,囚犯組成的部隊規模不能太大,人數有嚴格限制,一般不超過800人;若有人意圖不軌,軍官可以先斬後奏,無需擔負任何問責。這些囚犯部隊往往衝鋒在最前面,一旦遇到敵人兇猛的火力點、難以攻克的堅固工事,那麼懲戒營就成了主力。犯人中原本就有不少出色的軍人,在愛國主義與絕境光環的加成下,懲戒營爆發了可怕的戰鬥力。例如在1945年初,蘇軍第123懲戒營硬是頂著德軍的火力壓制,從正面洞穿維斯瓦河防線;此役下來,第123懲戒營陣亡率高達93%,被俘的德軍表示被嚇得半死——他們從未見過如此不要命的打法。


提前給他們自由!絕境中斯大林大手一揮,兩千萬犯人成國家棟梁


犯人們作戰給力,又能從事技術含量高的活兒,他們一下子成了蘇聯各部門眼中的香餑餑。每當生產遭遇問題,或是部隊面臨沒啥把握的硬仗,相關部門或部隊總是找監獄和勞改營要人。例如在1942年初,蘇聯航空工業人民委員阿·沙胡林向斯大林請示,請求批准從監獄裡挑選1.5~1.8萬名技術人員到航空部門任職,以保證各大工廠能夠按時完成生產計劃;赫魯尼切夫在自己研究所的研究遭遇困難時,也寫信給貝利亞,希望能從西伯利亞勞改營中抽1000人。總而言之,無論是專家、技術人員還是戰士,這些人為偉大的衛國戰爭做出了無可忽視的貢獻。

不過話說回來,正如老生常談的那樣:凡事總有兩面,這一政策也有其自身的侷限性。例如,不少專家在監獄裡做出了許多頗具價值的發明和設計,僅僅是因為它們對扭轉戰局沒啥幫助,蘇聯高層根本就不重視,因此浪費了許多傑出的研究;在前線,懲戒營的士兵流血犧牲,但根據規定,他們能獲得的最高獎勵也僅僅是“自由”。有一部分人甚至只獲得了一定的減刑,在戰爭結束後又被關進大牢。《古拉格群島》一書提到,在生產線上累死的犯人一點兒也不比前線戰死的少,這些人同樣為保衛祖國做出了巨大貢獻,但他們卻沒能獲得應有的尊重,終生都揹負著“囚犯”之名。


提前給他們自由!絕境中斯大林大手一揮,兩千萬犯人成國家棟梁


即便如此,斯大林對囚犯的利用還是盡最大可能地凝聚了整個國家的力量;在愛國主義和獻身精神的支撐下,蘇聯軍民才得以一步步就轉局勢,最終趕走侵略者,維護國家主權和尊嚴。雖然真正徹底翻身的犯人只佔一小部分,但絕大部分囚犯還是得到了減刑或赦免——相比他們之前的處境,這已經足夠令人感到慶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