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提前给他们自由!绝境中斯大林大手一挥,两千万犯人成国家栋梁

对美国而言,二战是在民众厌战情绪下进行的,整场战争,美军“仅”损失了约40万人,但对美国民众而言,这样的损失已沉重到难以接受。相比之下,苏联2700万人的牺牲更是无法想象,值得一提的是,截至1940年,苏联人口总数约为1.8亿,如今的人们总讨论苏联从二战中赚了多少利益时,这样一个大国以15%的人口换取一场惨胜,我们实在是很难将其与“赚”这个字眼挂钩。


提前给他们自由!绝境中斯大林大手一挥,两千万犯人成国家栋梁


即便如此,当侵略者气势汹汹地扑过来时,仗总归还是要打的。“悲壮”二字贯穿了整个卫国战争,就拿一个具体例子来说:虽说绝大多数国家并不承认自己在二战中拥有女兵编制,但其实每个国家或多或少地征召女性从事通讯、生产、医疗等相对安全的工作。只有苏军“光明正大”地将女性组织起来派往前线,在兵员短缺、局势岌岌可危的情况下,这也是实在没办法的选择。

与女兵类似,“惩戒营”同样不是苏联的专利,但苏联人却为它赋予了苏维埃式特色。二战苏军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惩戒营的官兵平均活不过3个月,而在一些极为困难的特殊时期,从进入部队开始,他们恐怕连一天都过不完整。而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这些人“活不过9分钟”。二战苏联惩戒营到底是怎样的存在,他们的处境为何又如此残酷呢?咱们不妨从头讲起。


提前给他们自由!绝境中斯大林大手一挥,两千万犯人成国家栋梁


众所周知,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那场席卷全国的灾难后,苏联的劳改营和监狱里多出了数以百万计的犯人。他们入狱的理由五花八门,情况也十分复杂。究竟有多少人因罪入狱,这到现在为止也说法不一。有说约350万人受到牵连,而曾担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曾在《大失控与大混乱》一书中提出了“超过2000万人”的观点,这一看法甚至得到了不少学界人士的支持。虽然数字差距较大,但毋庸置疑的是,当时的苏联有着规模极其庞大的犯人群体。

苏德战争初期,苏军蒙受了惨重损失,大量主力部队被俘,国土沦陷,战略空间受到极大挤压。当领袖斯大林决定留守莫斯科、不再后撤时,这便意味着苏联引以为傲的战略纵深在一定程度上作废。大敌当前,苏联本来就人手不足,又要管着大批囚犯,分出额外的精力、人力和物力来防止狱中犯人作乱,这无疑是难上加难。这就好像是一大群狼摸上了门,农夫还得额外费心管住一大批羊一样,想想就令人焦头烂额。


提前给他们自由!绝境中斯大林大手一挥,两千万犯人成国家栋梁


关键时期,斯大林发表了一番讲话,大意是这样的:我们难道就不能把犯人们留下来继续工作吗?提前给他们自由,让他们以雇佣工的身份从事生产。它在苏联其实是有实践基础的,但并不怎么光彩。原来,早在1938年8月底,斯大林就提出了几乎一模一样的提议,将其称为“自愿与强制留下来”;而在1939年中,苏联政府颁布了一道法令——表现出色的囚犯不再获准提前释放,而是被赋予自由的身份,继续从事国家发配的劳动。

局势证明了斯大林想法某种程度上的合理性与迫切性。例如在1941年7月,时任国防人民委员的铁木辛哥元帅十分焦急地汇报:“军队武器和技术兵器奇缺,工业执行供应计划的情况根本不能令人满意。”苏联高层立即采取了应对措施,给每个工厂分配任务,让工人加班加点,三班倒轮番上岗,机器24小时运转个不停。然而即便如此,人还是不够;随后有人提议:应当尝试开发犯人的价值。


提前给他们自由!绝境中斯大林大手一挥,两千万犯人成国家栋梁


实际上,正如咱们之前所说,这些所谓的“犯人”入狱的原因十分复杂,他们并不是咱们通常印象中那种穷凶极恶的囚犯,相反,罪犯中不乏才华横溢的科技人才和颇具威望的军官,对急缺人手的国家而言,每一座监狱和劳改营都成了宝库,斯大林的的那番提议则成了开启宝库的钥匙。虽然这些人曾饱受质疑,但当国家需要他们、对他们发出号召时,犯人们依旧义无反顾。以贝利亚于1944年中收到的报告为参考:劳改犯们为前线输送了至少2550万枚迫击炮弹、3580万个手榴弹和导火管、920万颗防步兵地雷以及10万枚航空炸弹等,包括这些弹药在内,他们制造的各类武器弹药总量比原计划还多出了4个百分点。

很快,苏联高层便意识到仅仅让犯人从事高强度且机械性重复的工作,完全是一种浪费。从1941年底开始,苏联高层推出了一项政策:根据犯人们的具体情况,提前释放一批“罪行较轻”的囚犯,分配他们到各军工厂、生产线和科研机构工作。除了被提前释放的那部分人,仍关在劳改营中的囚犯,倘若能发明出对国家有贡献的东西,那么他们也能重获自由。


提前给他们自由!绝境中斯大林大手一挥,两千万犯人成国家栋梁


监狱中不乏各个领域的专家教授,这道命令下达后,几乎每个月都有大批发明诞生,其中许多武器设计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以著名武器专家安德列·尼古拉耶维奇·图波列夫为例,此君在狱中作出了图-2中型轰炸机的设计,引起了苏联高层重视;斯大林大手一挥,不但为其恢复了名誉,还亲自颁发勋章——犯人一下子成了受人敬仰的国家英雄。《古拉格群岛》一书将其称为“不用挨子弹和鞭打的逃跑”。

没啥发明天赋的犯人也有翻身的机会:苏联高层临时决定分批释放一部分囚犯,其中一些被编入作战部队组成“惩戒营”,另一些则转入预备役。为防止这些曾在狱中受罪的人对当局心存不满临阵倒戈,苏军高层也做足了准备工作:按照规定,囚犯组成的部队规模不能太大,人数有严格限制,一般不超过800人;若有人意图不轨,军官可以先斩后奏,无需担负任何问责。这些囚犯部队往往冲锋在最前面,一旦遇到敌人凶猛的火力点、难以攻克的坚固工事,那么惩戒营就成了主力。犯人中原本就有不少出色的军人,在爱国主义与绝境光环的加成下,惩戒营爆发了可怕的战斗力。例如在1945年初,苏军第123惩戒营硬是顶着德军的火力压制,从正面洞穿维斯瓦河防线;此役下来,第123惩戒营阵亡率高达93%,被俘的德军表示被吓得半死——他们从未见过如此不要命的打法。


提前给他们自由!绝境中斯大林大手一挥,两千万犯人成国家栋梁


犯人们作战给力,又能从事技术含量高的活儿,他们一下子成了苏联各部门眼中的香饽饽。每当生产遭遇问题,或是部队面临没啥把握的硬仗,相关部门或部队总是找监狱和劳改营要人。例如在1942年初,苏联航空工业人民委员阿·沙胡林向斯大林请示,请求批准从监狱里挑选1.5~1.8万名技术人员到航空部门任职,以保证各大工厂能够按时完成生产计划;赫鲁尼切夫在自己研究所的研究遭遇困难时,也写信给贝利亚,希望能从西伯利亚劳改营中抽1000人。总而言之,无论是专家、技术人员还是战士,这些人为伟大的卫国战争做出了无可忽视的贡献。

不过话说回来,正如老生常谈的那样:凡事总有两面,这一政策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例如,不少专家在监狱里做出了许多颇具价值的发明和设计,仅仅是因为它们对扭转战局没啥帮助,苏联高层根本就不重视,因此浪费了许多杰出的研究;在前线,惩戒营的士兵流血牺牲,但根据规定,他们能获得的最高奖励也仅仅是“自由”。有一部分人甚至只获得了一定的减刑,在战争结束后又被关进大牢。《古拉格群岛》一书提到,在生产线上累死的犯人一点儿也不比前线战死的少,这些人同样为保卫祖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却没能获得应有的尊重,终生都背负着“囚犯”之名。


提前给他们自由!绝境中斯大林大手一挥,两千万犯人成国家栋梁


即便如此,斯大林对囚犯的利用还是尽最大可能地凝聚了整个国家的力量;在爱国主义和献身精神的支撑下,苏联军民才得以一步步就转局势,最终赶走侵略者,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虽然真正彻底翻身的犯人只占一小部分,但绝大部分囚犯还是得到了减刑或赦免——相比他们之前的处境,这已经足够令人感到庆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