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 叔本華:生命是一團慾望,人生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

摘要

生命是一團慾望,慾望不能滿足便痛苦,滿足便無聊,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叔本華文集:悲觀論集卷》)

西方哲學史上有一位哲學家,其最為著名的哲學思想就是悲觀主義——這位哲學家就是叔本華。

在叔本華出現之後,西方傳統的柏拉圖理性精神和基督教精神所代表的進步信仰逐漸喪失,取而代之出現的則是一種悲觀並且迷茫的情緒——對於現代性的反叛和對於人生意義的困惑開始呈現出來。

叔本華作為現代哲學的開創者之一,對於人類本性的悲觀主義的認識極為的深刻,並且對於現今人們的生存具有著人生導向作用。

叔本華:生命是一團慾望,人生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

1.人生的痛苦無法避免

在弄清楚叔本華本人的哲學思想和悲觀主義之間的關係之前,就必須認識到叔本華所謂的意志哲學指的是什麼,正是在他的意志哲學的基礎上,才可以確認,叔本華本身的哲學思想具有成悲觀主義的性質。

雖然叔本華本人並沒有聲稱自己的哲學是悲觀主義,但是,在其哲學當中所描繪的一幅關於人生無意義或者悲痛的一些畫面,都透露了這一傾向。

在他之後的尼采,就曾經說明叔本華:

所有的著作當中的每一個片段都充斥著痛苦的氣息,和對於意志的否定的呼聲。叔本華並不是直接的論述和談到人生本身的痛苦,而是從自己的意志哲學當中出發去論證了人生本身的痛苦。

叔本華認為,人生的痛苦本身無法避免。儘管很多人都把叔本華的意志哲學和悲觀主義分開,把他的意志哲學看作是一種本體論,又把他的悲觀主義看作是一種人生觀。

但是其實在叔本華的學說當中,這兩者無法區分開來。並且叔本華本人也聲稱自己的哲學的最大的特點就是把倫理學、形而上學融為了一體。也就是說,叔本華本人的哲學也是從人生出發才出現的,而且最終的目的也是要服務於現實的人生當中。雖然具有著形而上學的本性,但是也是人對於自身身體的直觀。因為意志的盲目的欲求,使得人們的生活陷入了一種痛苦當中。

叔本華:生命是一團慾望,人生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

就像一些人所說,叔本華本身所存在的悲觀主義,在其呈現上似乎是形而上學的結果,但是叔本華關注的,並非僅僅關注那些邪惡和痛苦的經驗來源,而是揭示出了這些經驗事實背後所存在的真實原因。所有的對於人生的痛苦,其實也都來源於人本身。

2.審美方式的拯救

當然,叔本華也在其哲學當中,認為通過審美方式可以獲得人生的解脫。但是,他這一解脫的希望本身就是建立在對於現實的生命的否定,即認為人的現實活動是毫無意義這一基礎之上,

叔本華本身所強調的依然是傳統的原罪論,認為每個人生來都有著原罪,人從來源上就具有著一種黑暗的屬性,這種黑暗無法改變,這也註定了每一個人在現實當中只能改變痛苦的狀態,不能改變痛苦本身。

所以即使是很多人認為叔本華哲學當中依然存在著希望,但是也無法推翻叔本華本身所具有的悲觀主義的狀態。甚至這種拯救在另一方面來講,其實是更為深刻的悲觀。並且叔本華對於審美解脫這一方式的希望,並沒有給出令人信服的論證,他本人也清醒的意識到,通過審美這種活動來否定意志,其實只是暫時的,並不能通過這種方法去擺脫意志本身的主宰。

叔本華:生命是一團慾望,人生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

因此,尼采也指出,這種審美活動不僅不否定意志的決定性,反而卻肯定了意志,叔本華在其著作當中論述,通過禁慾否定意志如何可能,但是也並沒有直接的做出邏輯上論證,而是列舉了一些相關的事蹟來作為證明。並且同時指出,就算是真正現實存在的聖人,也不可能通過完美永恆的辦法,同意志做出一定的反抗,所以,可以推斷叔本華本人所具有的希望依然是如此的渺小,並且甚至進入了更深刻的對於意志的決定論的深淵當中,無法被拯救。

另一方面來講,叔本華的哲學思想當中,最具深刻意義的就是他的悲觀主義。而作為叔本華之後的哲學家,尼采的哲學開端和最重要的一部分都是在克服叔本華的悲觀主義的基礎上才呈現出來的。

正因為叔本華關於人生悲劇的深刻的描寫,才激發了尼采對於人活著的目的和意義的尋求與更深入的思考。

從尼采最初的著作《悲劇的誕生》,直到最後面的《權力意志》,尼采一直都在和叔本華所具有的悲觀主義與人生虛無主義做著強烈的鬥爭。如果沒有叔本華本身的悲觀主義,也就沒有後來的尼采。

並且,叔本華的悲觀主義也深刻的影響了另一位偉大的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維特根斯坦的著作《邏輯哲學論》和《哲學研究》當中所呈現出來的悲觀主義的色彩,也正是來自於叔本華,甚至維特根斯坦在著作當中聲稱自身的所存在的時代是一種“黑暗的時代”並且認為自己的哲學“並沒有很大的功效”,在這一態度上也可以看出叔本華的影子。

叔本華:生命是一團慾望,人生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

另一方面,弗洛伊德也繼承了叔本華本身所存在的悲觀主義,他將叔本華的意志哲學當中所具有的自相矛盾的方面抽取出來,認為人對於自身的命運的把握,恰恰是無法達到的。

叔本華所具有的悲觀主義的傾向和色彩,在整個人類思想史上的存在也是極為的獨特,從某種意義上甚至開拓了一方新的疆土。在整個西方,哲學歷史上所佔據主導的一直都是以理性作為主導方向的方法論和基督教的傳統,前者能夠讓人類本身通過認識去控制外界的事物,而後者通過信仰使人得到救贖。

在尼采的著作當中認為,這兩者其實都是一種樂觀主義。都作為一種肯定人生意義的哲學方向去肯定人生。而在我國的傳統哲學當中,也一直遵循著重視人的現實生活的傳統。在這一意義上來講,叔本華所具有的悲觀主義的傾向在漫長的歷史當中獨樹一幟,對於人類自身命運的認識上來講,叔本華成為了那個時代的縮影,也成為了具有著巨大影響力的一位哲學家。

叔本華:生命是一團慾望,人生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

3.消解了最終目的的人生態度

而叔本華所呈現出來的悲觀主義的狀態,是在隨著西方傳統的理性主義和基督信仰向著現代的意志主義的演變的深切的表現。人們對於自身生存的世界的瞭解,發生了根本意義上的改變,而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就是這一改變的產物。

在西方的傳統的理性主義當中認為,每一個人的存在都具有著一種終極的目的。並且相信人類通過各種方法例如理性或者信仰這種方法最終能達到這一目的,只要相信這一目的的存在,就意味著人本身就有著一種希望,一種最終的落腳點。叔本華所具有的意志哲學卻破除了這種對於終極目的的欲求。認為每一個人的人生其實都是一種盲目的欲求,人失去了最終目的的庇護所,不得不作為有限的存在物,直面更大的生命難題。

叔本華:生命是一團慾望,人生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

於是在這一方面來講,人就失去了原來生命意義上的希望和人生意義,所有的一切都成為了空虛的存在,除了在滿足的厭倦與無限度的欲求的痛苦之間來回搖擺之外,一無所有。

叔本華消除了人對於萬物世界的過度依賴,也從內部否定了人本身具有的自由的可能性,使人真正的成為了無依無靠的存在。

結語:

叔本華的哲學為後來的例如尼采等人的哲學,開創了新的天地。為現代哲學開闢了更為深遠的意義,也為人生的另一種現實態度帶來了合法化的可能性。

中文文獻:

[1]楊玉昌.重新認識和評價叔本華的悲觀主義[J].現代哲學,2010(02):96-102+115.

[2]餘學玉. 由理性向非理性過渡的橋樑[D].安徽大學,2002.

[3]金惠敏.生命意志:痛苦與超越──論叔本華倫理學和美學的預設前提[J].海南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04):9-16.

[4]羅顯克.美學:面對世界與人生——叔本華與尼采美學思想淺探[J].外國文學研究,1998(03):29-32.

[5]李斌.叔本華悲觀主義哲學述評[J].溫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04):40-45.

外文文獻:

[1]German Philosophers,Schopenhauer. Christopher Jana way. 1997

[2]Philosophical Writings. Arthur Schopenhauer. . 1998

[3]Schopenhauer:New Essays in Honor of his 200th Birthday. . 1988

[4]Philosophical Writings. Arthur Schopenhauer. . 1998

[5]Modern philosophers:From Descartes to Nietzsche. . 20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