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喀麥隆共和國簡介

喀麥隆共和國簡介

喀麥隆共和國位於非洲中西部,南與赤道幾內亞、加蓬、剛果接壤,東鄰乍得、中非,西部與尼日利亞交界,北隔乍得湖與尼日爾相望,西南瀕臨幾內亞灣。海岸線長354公里。全境類似三角形,南部寬廣,往北逐漸狹窄,乍得湖位於它的頂端。南北最長距離約1232公里,東西約720公里。

喀麥隆共和國簡介

喀麥隆地形複雜,除乍得湖畔和沿海有小部分平原外,全境大多是高原和山地。西部和中部為平均海拔1500~3000米的高原,成為尼日爾河、剛果河和乍得湖等水系的分水嶺。西南近海處的喀麥隆火山是西非的最高峰,海拔4070米。

按地理環境特點區分,喀麥隆大致可分為5個自然區:西部山區、沿海森林平原、內陸森林高原、阿達馬瓦高原、北部熱帶草原,其自然地理風貌包括海灘、沙漠、高山、雨林及熱帶草原等。

喀麥隆屬熱帶氣候,南部溫度不超過25℃,氣候溼熱;北部通常在25℃~34℃之間,氣溫高且乾燥,全國年平均溫度為24℃。每年3月到10月為雨季,10月到翌年3月為旱季。降雨量由北向南漸增,年平均降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喀麥隆火山山麓全年降雨量高達1萬毫米,是世界降雨量最多的地區之一。

喀麥隆共和國簡介

喀麥隆最早的居民是俾格米人的巴卡部落。說班圖語的族裔最也早起源於喀麥隆的高地地區,但在歐洲人入侵前,大部分已經遷走。到1884年為止,國王—杜阿拉是喀麥隆當地最具有權力的來自非洲本土的君主。

早在1472年,來自歐洲的葡萄牙海員已經開始在喀麥隆的海岸登陸。喀麥隆這個名字源自於盛產蝦的河流Wouri。從1520年起,這裡開始與葡萄牙進行象牙、棕櫚油、原料糖貿易交易。這期間,販賣黑人的奴隸交易在這裡從未興起。直至1820年,販賣黑人奴隸貿易在喀麥隆也開始相繼興盛起來。最終在1840年7月10日,國王—杜阿拉與英國簽署了在世界範圍內全面禁止販賣人口、奴隸的公民條約。

從1868年起有越來越多的德國人來到喀麥隆。1884年7月14日,德國總領事作為德皇特使同國王—杜阿拉以及喀麥隆其他地方的藩王一起簽署了保護條約,由此宣佈喀麥隆成為德國所謂的“保護地”,實質上就德國海外殖民地。

1960年1月1日,法屬喀麥隆託管區在聯合國授權的託管協議結束後進行了一次全民投票,確定脫離法國控制,國名定為“喀麥隆共和國”。與此同時,英國託管的喀麥隆同樣也進行了一場全民投票,位於英屬區的北部地區決定與尼日利亞合併,南部地區決定與喀麥隆合併(1961年10月1日),國名改為“喀麥隆聯邦共和國”。1984年國名再改為“喀麥隆共和國”。這就是今天喀麥隆使用兩種官方語言(英語、法語)的背景原因。

喀麥隆共和國簡介

喀麥隆是非洲聯盟的創始國之一,在非洲政治經濟領域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扮演著重要的較色。作為中部非洲經濟與貨幣共同體成員國之一,喀麥隆經濟在共同體經濟總量中佔有很大比例,是中部非洲地區政治經濟強國之一。喀麥隆農業和畜牧業為國民經濟主要支柱。工業有一定基礎。獨立後實行“有計劃的自由主義”、“自主自為平衡發展”和“綠色革命”等經濟政策,國民經濟發展較快。

喀麥隆的礦產資源種類不少,但蘊藏量不很豐富,主要礦藏有:鋁礬土,主要產在北部,蘊藏量在10億噸以上,品位為40%~43%;鈾礦砂,產在北部和東部;金礦,產在貝塔雷—奧亞地區;還有鑽石、銅、鋅、鉛、錳、鉬、鎳、白鎢等;石油主要分佈在幾內亞灣。

森林是喀麥隆一項極為重要的自然資源,全國森林面積達2200萬公頃,約佔國土面積的47%,其中80%可供開採,並且盛產黑檀木、桃花心木等貴重木材;喀麥隆水力資源十分豐富,佔世界水力資源總量的3%。喀麥隆具有的土質、氣候、地形等特點,適宜多種農作物的生長。

主要農作物有咖啡、可可、棉花等經濟作物和小米、高粱、玉米等糧食作物。北部有豐富的草原和水源,因此畜牧業比較發達,主要飼養牛、羊、豬等牲畜。沿海及河、湖流域還有歷史悠久的捕魚業。

喀麥隆共和國簡介

喀麥隆全國總人口2040萬。有200多個民族,主要有富爾貝族、巴米累克族、赤道班圖族(包括芳族和貝蒂族)、俾格米族、西北班圖族(包括杜阿拉族)。

喀麥隆南部及沿海地區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佔全國人口的40%);內地及邊遠地區信奉拜物教(佔40%);富爾貝族和西北部一些民族信奉伊斯蘭教(約20%)。

法語和英語為官方語言。約有200種民族語言, 但均無文字。

喀麥隆共和國簡介

喀麥隆由於其地質與文化的多樣性,而有“小非洲”美譽,其自然地理風貌相當豐富。當地的最高峰是西南部的喀麥隆火山,大城市則有杜阿拉、雅溫得及加魯阿等,並棲居了超過200個種族與語言族群。喀麥隆以其國家足球隊及本土音樂風格著稱,其中又以馬庫薩與比庫西最為人知。

喀麥隆共和國簡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