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 重讀《茶館》與《駱駝祥子》,看老舍作品中的那些京味民俗事兒

序言:

老舍,滿族正紅旗人,中國現代小說家、語言大師,其代表作有

《茶館》、《駱駝祥子》、《四世同堂》、《龍鬚溝》、《老張的哲學》等。作為語言大師,老舍對語言的運用可謂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通過語言表達,老舍向我們展現了一個充滿民俗風情的市民生活。本文以《茶館》和《駱駝祥子》為例,聊聊老舍作品中那些京味民俗事兒。

重讀《茶館》與《駱駝祥子》,看老舍作品中的那些京味民俗事兒

01

語言風格——地域色彩鮮明,極富“京味兒”特色

語言,人類表達情感、表達思想的工具;語言,人類靈魂的“解釋者”。關於語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對作家而言,語言是其思想輸出的途徑和手段。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習慣的語言表達方式,比如沈從文,善於運用詩意的語言去構建理想世界,比如魯迅,善於運用辛辣的語言去批判社會……

對老舍而言,則善於運用方言去展現人生百態。他的文學作品語言也和他本人一樣,充滿了京味色彩。

老舍曾說:“沒有一位語言藝術大師是脫離群眾的,也沒有一位這樣的大師是記錄人民語言,而不給它加工的。”

或許,這就是他為什麼喜愛用方言去創作的原因之一,方言表達,更貼近老百姓的生活,更自然地表達思想情感。

重讀《茶館》與《駱駝祥子》,看老舍作品中的那些京味民俗事兒

老舍的語言特色,主要表現在方言詞彙的使用上,他善於運用老北京的方言、口語用語來展現人物,展現生活場景。

part1——“鐵桿莊稼”

吳祥子:“哈哈哈哈!松二爺,你們的鐵桿莊稼……不行了,我們的灰色大褂反倒成了鐵桿莊稼。”客茶丁:“得!不管怎麼說!我的鐵桿莊稼……又保住了!姓譚的,還有那個康有為,不是說叫旗兵不關錢糧,自謀生計嗎?心眼多毒!”

——《茶館》節選

“鐵桿莊稼”,也稱“吃皇糧”,老北京的方言用語,指的是清代旗人當兵代代世襲,按時領俸祿,“鐵桿莊稼”,用現代人的話來說,即“鐵飯碗”之意。

“灰色大褂”,代指封建復辟。

在那樣動盪不安的社會環境下,吳祥子用“鐵桿莊稼”等方言用語來嘲諷松二爺的“鐵飯碗”不保,而自己的“灰色大褂”倒成了“鐵飯碗”,其實,殊不知“灰色大褂”的社會地位也已岌岌可危。

老舍先生以地道的北京方言,向讀者展現了一個充滿老北京地域特色的生活片段。透過一個小場景的對話,我們大體可以想象到當時老北京市民在茶館裡飲茶聊天,論國事天下事的場景,也大體可以感知當時的時代變遷和改革。


重讀《茶館》與《駱駝祥子》,看老舍作品中的那些京味民俗事兒

《茶館》劇照

part2——“拉晚兒”、“車份兒”、“嚼穀”

他們的車破,又不敢“拉晚兒”,所以只能早早的出車,希望能從清晨轉到午後三四點鐘,拉出“車份兒”和自己的嚼穀。他們的車破,跑得慢,所以得多走路,少要錢。到瓜市,果市,菜市,去拉貨物,都是他們;錢少,可是無須快跑呢。

——《駱駝祥子》節選

  • “拉晚兒”,指人力車工人晚上出車,在天亮之前的那段時間幹活,“拉晚兒”為北京地道的方言。
  • “車份兒”,這是老北京人力車行的俗語,指每天都需要給別人交租金。
  • “嚼穀”,也是北京口語用詞,特指口糧,生活費。

一句簡短的話,裡面就融入了多個方言詞彙,由此可見,老舍對北京方言可謂是相當熟稔。

重讀《茶館》與《駱駝祥子》,看老舍作品中的那些京味民俗事兒

老舍

在作品中加入這樣的方言詞彙來創作,既通俗質樸,簡潔凝練,又貼切老北京的生活,極富感染力。當然,這種濃郁的北京方言特色,在老舍的諸多作品中都可以略窺一二。

唐弢曾如此評價老舍:“他用一種樸素的敘述筆調,生動的北京口語,簡潔有力地寫出了富有地方色彩的生活畫面和具有性格特徵的人物形象。”

可以說,在眾多京派作家中,沒有多少位作家可以像老舍一樣,能把方言運用得如此得心應手,行雲流水。

02

作品人物——老北京“地域文化”的凸顯,小人物,大世界

老舍的作品,除了在語言上突出“京味兒”特色,在人物身上,也表現出了非常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何為“地域文化”?

從廣義上說,“地域文化”指的是特定區域的民俗、傳統、習慣等文明表現。

重讀《茶館》與《駱駝祥子》,看老舍作品中的那些京味民俗事兒

在老舍的《茶館》、《駱駝祥子》作品中,文中的人物都被打上了明顯的地域烙印,而這些都可以在人物的言行舉止以及處世之道等方面找到映射。

part1——“請安”

北京,歷史文化名城,自古以來,曾有多個朝代在此建立都城。作為一座人文歷史深厚的古城,北京人格外注重禮節,這種講究不單單體現在皇家貴族、上流社會上,還體現在平民百姓身上。

比如《茶館》話劇中松二爺,從一出場就請安、讓茶,即便淪落到連飯都吃不上了,仍不忘了請安:

“松二爺:王掌櫃,你好?太太好?少爺好?生意好?常四爺、松二爺正往外走,宋恩子和吳祥子進來。他們倆仍穿灰色大衫,但袖口瘦了,而且罩上青布馬褂。松二爺:(看清楚是他們,不由地上前請安)原來是你們二位爺!”

重讀《茶館》與《駱駝祥子》,看老舍作品中的那些京味民俗事兒

“請安”,明清時期的日常禮節,也是滿人的習俗禮節,其最早源於軍禮。

根據資料記載,“請安”禮於滿人從入關之後開始實行,它普遍用於君臣以及旗人之間。

“請安”可以是晚輩向長輩的行禮,也可以是平輩或是熟人之間的行禮,均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從松二爺等一連串的請安行禮動作中可以看出,旗人對禮節有多麼講究。

關於“請安”這一習俗禮節,在老舍的《正紅旗下》等作品中也有不少的描寫,基於篇幅有限,這裡不作展開論述。

part2——“送禮”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美稱,自古以來,中國人就非常講究禮儀、禮節,強調以禮待人,以禮交際,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就非常形象地闡述了這一道理。

重讀《茶館》與《駱駝祥子》,看老舍作品中的那些京味民俗事兒

在《駱駝祥子》小說中,關於禮節的描寫也不少。比如:

“節越來越近了,一晃已是臘八,歡樂或憂懼強迫著人物去計劃,去佈置⋯⋯他想好,破出塊二八毛的,得給劉四爺買點禮物送去,禮輕情意重,他必須拿著點東西去……”

這是一段關於祥子要給劉四爺送禮的描寫。祥子,職業車伕,一個貧苦的底層小人物,平日裡省吃儉用,捨不得花半點銀子。

重讀《茶館》與《駱駝祥子》,看老舍作品中的那些京味民俗事兒

不過,他雖然貧窮,但是卻懂禮節,講義氣。為了給劉四爺送禮,他破天荒地拿出錢來買禮物,禮物雖不貴重,但也算是一份心意。

透過文字,我們看到了底層百姓的人性溫情,看出了普通百姓身上那種淳樸、自然的禮儀風氣,而這也恰恰是京城人十分注重的精神品質。

03

生活場景——“京味兒”的風俗人情,地域特色顯著

(1)習俗愛好

現如今的北京,一個集聚傳統與現代的大城市,一個生活節奏較快的城市,而過去的老北京人的生活,則顯得閒適從容許多。即便是老舍生活的那個比較艱苦的年代,人們的生活也比較從容,人們善於在平凡、艱苦的生活中尋找快樂。

比如《茶館》中的松二爺,即便窮困落魄到連飯都快吃不上了,也依舊養鳥、遛鳥:

“松二爺:嗻,還是黃鳥!我餓著,也不能叫鳥兒餓著!”


重讀《茶館》與《駱駝祥子》,看老舍作品中的那些京味民俗事兒

《茶館》劇照

老北京人喜歡養鳥、玩鳥,可以說“終日提籠架鳥”是老北京人的日常生活寫照遛鳥,逛衚衕,約上三五好友到茶館飲上一杯,這種獨有的閒情逸致,是老北京人的一種精神情懷,也是一種習俗和愛好。

重讀《茶館》與《駱駝祥子》,看老舍作品中的那些京味民俗事兒

(2)風俗人情

過去,老北京的底層百姓,其所從事的工作多為體力勞動,比如當跑腿夥計、替人修鞋擦腳、給人拉洋車蹬三輪、乾紅白喜事、開茶館、澡堂、當雜工等,其活動範圍一般圍繞在四合院、衚衕、茶館等地方展開,這些在老舍的《茶館》以及《駱駝祥子》等作品中均有所體現。

比如《茶館》裡的王利發,裕泰茶館的掌櫃,為了生計,每天在茶館裡忙前忙後;《駱駝祥子》中的祥子,拉洋車的人力車工,每天穿堂過巷,穿梭在大大小小的衚衕小道里。他們生活雖然艱苦,但是卻都在拼命地以自己的方式來努力過好生活。

重讀《茶館》與《駱駝祥子》,看老舍作品中的那些京味民俗事兒

當然,老舍筆下的老北京風土人情,不僅體現在工種職業上,更體現在吃穿住行以及禮儀交際等方方面面上。比如美食小吃,傳統節日,人情送禮、婚娶習俗等,都體現了老北京的地域風俗特色。

結語

不同的人文地理環境,孕育不同的地域文化,也造就了不同的民族群體。北京,一座古老而又現代的城市,現如今的北京,不僅是一個地名稱謂,更是一種文化符號的象徵。

一個人,一座城,一個故事,一段歷史,老舍一生走過許多地方,卻唯獨只愛一座城,老舍對北京的情感,是一種獨特的地域情結、北京情結。

老舍生於北京,成長於北京,後來雖然因為工作等原因而離開北京,但是對老舍來說,北京的那些人,哪些事兒,他都如指諸掌,這正如老舍在《三年寫作自述》中寫道:

“我生在北平,那裡的人、事、風景、味道,和賣酸梅湯、杏仁茶的聲音,我全熟悉。一閉眼,我的北平就完整的像一幅彩色鮮明的圖畫浮立在我的心中。"

正是這些人生經歷,給老舍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可以說,老舍筆下的老北京,既是他對北京民間生活的一種把握和感知,也是對現實與人文的一種構建。

老舍用簡樸凝練的語言,為讀者構造了一個充滿北京風味的人文世界,這些老北京的風俗民情貫穿在《茶館》、《駱駝祥子》,亦或者是《四世同堂》等作品中,很顯然,北京已成為老舍的精神文化追憶,當然,這也成為了千千萬萬北京人的精神文化追憶。


杜家驥 從入關前檔案看滿族抱見禮俗

老舍《茶館》、《駱駝祥子》

侯亞男 試論老舍小說中的滿族文化情結


文 | 文史君

重讀《茶館》與《駱駝祥子》,看老舍作品中的那些京味民俗事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