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穿尿不湿长大的孩子和用尿布长大的孩子有什么区别?

如果我说,2005年以后出生的孩子因为穿尿不湿长大的,所以导致他们比较容易叛逆,可能有些人不太认同了,但事实或许真是这样,为什么我会有这个结论?

因为我们的很多不经意的发明和行为,注定会成为挥之不去的痕迹。有时候一个微不足道的发明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而这个生活方式的改变足以影响到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并且这种态度会转换成为我们的人性,会被复制和投射到我们处理其它事件时调用的思维模式,影响我们逻辑关系。

有人也许能听懂,但是感觉这个和尿不湿没什么关系。但其实如果仔细想想,还是蛮有意思的,尿不湿的存在改变的其实还包括操控体验。没有机会使用尿不湿的80后,从出生就生活在一种被软操控的世界里。

家长为了减少清洗尿布的工作量,定时定点并且试图有规律的引导管控我们的生理需求,吹口哨形成条件反射来小便,每天早上起床先抱着在床边坐着给我们说拉粑粑,成功地完成排泄,才给穿上开裆裤裹一片尿布,给一口吃的。

在这样一个机械化的有意图的养育方式中,我们甚至丧失掉了唯一我们看似无法掌控但是唯一拥有的生理需求与支配的权力。需求被规律、条件反射和刻意培养的习惯替代。

在这种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听话的显然居多一些,就算是表达个性,也是有底线的、有恐慌和有所敬畏的去做一些坏事儿,所谓的叛逆多半会发生在12岁到18岁这个阶段,会在我们心智发育比较集中的时刻才会发生。

这些孩子往往会因为做了一件“肯定”会把老师气坏的事情开心不已的同时,除了兴奋一定会有担惊受怕的开心,因为这种恶作剧的快感根本的驱动不是恶作剧的后果,而是希望能够表示一种我们挣脱操控的渴望而已。

但是,被尿不湿养育大的00后是怎样的呢?这些孩子是自由的,是生活在一个相对拥有自主支配的空间里。裹上尿不湿之后,没有人会再恶意地管控自己的生理需求和规律,想尿的时候就小便,有需要的时候就大便,父母们甚至被孩子们培养出了条件反射。

当孩子哭闹的时候,我们这些家长第一反应就是检查是不是该换尿不湿了,这和当年给孩子使用尿布的状态完全是两种“主仆关系”。用尿布,孩子听我们的,受制于我们;用尿不湿,孩子有自由的空间。

而且一旦体验到了不爽,就用哭闹来通知父母过来换干净的尿不湿,生理体验和功能没有受制的同时还拥有了相对绝对的支配权。

在这样的生存环境和背景下长大的孩子,对于你做了什么会让我不舒服的感知能力非常强,并且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来要求别人为了自己的不舒服进行调整,就好像我都哭了,你还不给我换尿不湿?那就使劲继续大哭,是一样的逻辑关系。

有人可能不能接受,觉得是危言耸听。

但的确就因为一个裹尿布和使用尿不湿的简单区别,让那些被尿不湿养育大的孩子产生这种“你需要尊重我的需求,你不能干涉我的个性表达,我需要拥有自己的空间,我的存在是独立的”这些思想或者说是人格需求,这些需求并不是我们这些80后认为的所谓的个性。这是他们从小到大就形成的最基本最基础的对这个社会生存的原则和理解,是他们看待这个世界最根本的一个角度,是理所当然的逻辑。

这篇文章其实并没有想要用来证明什么,也没试图为这个观点来提供证据。

只是期待能够分享给大家一个思考:

我们生活在一个聪明的世界,每天都有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具或者有更方便的具备功能的生活用品被创造出来,提供给我们方便。

我们变聪明的方式,不是借助那些简单实用而且强大的傻瓜式工具让我们变得与时俱进。而是要学会适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