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什麼兵馬俑中間的牆不能挖,裡面有什麼寶貝?

小龍談歷史


首先要對題主的腦洞有所肯定,按照正常思維,是絕對不會想到拉開兵馬俑當中的土堆,一探究竟的,關於中間所放的土牆,其實也並沒有什麼美感可言,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今天主要從兩個方面分析,首先就是兵馬俑土牆的歷史作用。

保護兵馬俑,有支撐作用

看著如此精緻可愛的等比例陶俑,儘管作為陪葬品,但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有忍不住想要上去擼一把的衝動,但是畢竟作為歷史文物,歷經數千年能仍舊保持完好,

在我們感嘆古人精緻做工與不俗智慧的同時,也不得不為其超前的保護意識著想,中間的土牆,也就相當於我們現在房屋的承重牆,能夠極大的保證陶俑安全,即使出現意外,也能夠儘可能減少損失,避免多米諾骨牌效應。

區別兵傭等級,並非簡單堆砌

其實關於秦始皇陵中兵馬俑的級別,也有明確的等級劃分,這些土牆就作為最明顯的區別物,對於各個軍種,以及官兵等級大小劃分,都可以一目瞭然,或許當初設計的期許,也是方便秦始皇管理,這些土牆並非簡單堆砌,也是經過相當嚴格的夯實過程,配合相當多的方木,將其穩穩固定,也算是一道重要的歷史遺蹟,如果將其完全移走,不得不說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但同時也不利於兵馬俑的保護。

兵馬俑土牆現如今有著怎樣的歷史價值和意義呢?

還原真實歷史場景

考古學家對於墓葬的開挖,也有一定的原則和要求,竟然讀者有這樣的發問,很可能就是他們認為,這些土牆,是當時的考古學家故意留在這裡的,但其實不然,本來土牆就是由古代工匠專門製作夯實的,是現代歷史學家進行考古研究時,遺留的產物,特意人工夯實的土,和後來填埋時,表面所覆蓋的圖還是有很大的區別,更加能真實還原當時歷史原貌,也更應該是每個考古學家的初衷。

有一定的考古研究價值

中間的土牆,不僅能夠真實的還原當時歷史場景,而且對於我們現如今也有一定的啟發,透過古人紮實的夯實工藝,也可以讓我們進一步對古人的智慧加以瞭解,從土牆的形狀來看,也並不是簡單粗糙的,基本上具有一定的形狀特徵,憑藉現代科技,要完全移除這些土牆,也並不是不可能,但因為這項工程,如果對兵馬俑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那也是沒人能夠承擔的。

關於兵馬俑補償中間的填充物,其實並沒有什麼寶貝,裡邊無非就是土塊、方木的混合

古人也並沒有那麼豐富的想象力,非要把寶貝藏在土牆中間,畢竟這些土牆都是最終夯實的,即使有什麼寶貝,在那樣的重錘壓力下,也會被拍的細碎,哪裡還有完整的寶貝。

關於兵馬俑中間的土牆,其實也並沒有什麼奇特怪異之處

在當時也就僅僅作為承重牆,保護兵馬俑的安危,僅此而已,並不是為了保護其中的寶貝,何況從兵馬俑的恢弘程度來看,這就是最大的寶藏,其他的金銀珠寶,也具有一定的歷史研究價值,但是兵馬俑的發掘和出現,不僅有其獨一無二的歷史屬性,而且作為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先例,它的重要性和地位自然不言而喻,也希望大家不要捨本取末,放著如此寶貴的寶藏,反而去探究那土牆,就有點逗了。


歷史紅塵


每當我們去看兵馬俑的時候,會很迅速的發展兵馬俑與兵馬俑之間隔著一個長長的土牆。這讓我們不禁感到好奇,為什麼明明是兵馬俑,卻還需要在其中做一個土牆呢?這個土牆對兵馬俑有什麼作用呢?難道是為了讓兵馬俑更好看一些嗎?

其實我認為兵馬俑之間的土牆有以下幾個作用:

一:為了承重



當年修築兵馬俑的目的便在於以兵馬俑代替活人陪葬,為了保持生前的威嚴儀態,勢必需要保護好兵馬俑的形態,不能令兵馬俑遭到破壞。但是一個巨大的坑洞一但失去了支撐很有可能會形成坍塌,對兵馬俑造成巨大的破壞。

為了保護兵馬俑,秦朝的工匠們便決定在兵馬俑周邊堆砌土牆,以起到承載重量保護兵馬俑的作用。

二:為了美觀



兵馬俑作為威武秦軍的還原,勢必需要完整維持軍隊各種陣勢。一團散沙、胡亂擺放的兵馬俑似乎沒有章法、也沒有威武秦軍的意境。

可是在施工過程中工匠們又無力維持兵馬俑的陣勢,也無法時刻知曉兵馬俑是否整齊美觀。這時修築土牆的作用便凸顯了起來。


有了長條形的土牆之後,工匠們沿著牆線擺放便可以大致保證規模的齊整,陣勢的威嚴。極大程度的方便了工匠們的施工,加快了工程的進度,也有利於保持秦軍的威嚴氣勢。極大還原了秦軍的規模,有利於保持美觀。

總結:



所以說不要單看這堵土牆不起眼,其實無論是對於承受重量來說還是保持兵馬俑的整體美觀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兵馬俑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重要的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其體現的秦朝強大的軍事實力、工匠技藝的精巧都可見一斑。我們要好好保護這一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好好珍惜。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弋北談古今


為什麼兵馬俑中間的牆不能挖?裡面有什麼寶貝?

答:大家一定對秦始皇的兵馬俑不陌生了,關於兵馬俑的故事也是時有耳聞。雖然現在的兵馬俑並未完全挖掘出來,但就現在的技術而言,已經是非常大的一個奇蹟了。看過兵馬俑的人一定會注意到,這中間一列列的土牆擋在其中,那這些土牆的真正作用是什麼呢?為什麼沒有被挖掘開來,今天就為大家揭曉,為什麼這些土堆沒人敢動。

要知道,在那個年代修建兵馬俑是個巨大的工程,為了避免自己死後,陵墓被那些盜墓的小賊盯上,秦始皇當然希望自己的陵墓越隱蔽越好。那麼在挖掘地下陵墓的時候,土如果外運的話,很容易就被別人知道這裡在幹什麼了。因此,就想了一個辦法,把土作為兵馬俑的承重牆,既不會被外人發現,同時也能避免挖掘時產生坍塌。不得不說古人的智慧真的是無窮的。這個一舉兩得辦法,便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兵馬俑中間的那些土堆。

兵馬俑中的這些承重牆每隔3米就架起一道牆,由東向西,兵馬俑就整齊的排列在兩列牆的中間。然後上面用棚木覆蓋,再在棚木上蓋上席,然後以土填之。這種處理方式廣泛運用於古代帝王的陵園中。古人們邊用這種方法讓陵墓相對封閉起來,避免和外界接觸,同時處於壓力均勻的狀態,也就意味著不會出現突然坍塌,從而毀壞內部結構,這樣也就可以最大的保留住兵馬俑的原樣。

根據文獻記載,項羽曾經路過秦始皇陵,由於對秦始皇有很大的恨意,便下令防大火焚燒,現在隔牆上有明顯人為的火燒痕跡,證明秦陵地宮確實曾遭到焚燒。大家想,如果當時不是因為這些不起眼的土堆隔離了火勢,那一把大火或許會毀壞了那些兵馬俑,也就不存在我們現在看到的兵馬俑了。可以說土堆作為兵馬俑發掘中原貌最高的存在,一直被原樣保留下來,自然是不能隨意挖掘的。況且現有的保護水平還不能確保文物完好度,更是不敢輕易挖。

當然,現在有很多人也認為,這些土堆除了當承重牆,還有可能是為了區分兵馬俑兵種,這道牆其實就是個隔離不同兵種的分界線。這樣看起來兵馬俑也會井然有序。其實兵馬俑保留這些土堆,保存原貌,也可以讓現在的我們更好的感受和了解當時秦朝時的人文地貌,這是先人對我們最好的饋贈。










天龍風水


從1974年開始,考古工作者對兵馬俑開展的發掘研究,至今已有近半個世紀。鐵血廝殺統一六國的秦軍虎狼之師,時隔近2000年,再次展現在世人眼前。

參觀兵馬俑坑,我們發現在由武士俑排列而成的軍陣之間,都隔著一道道土牆,看起來似乎沒什麼作用,而且還影響著兵馬俑方陣的整體美觀。

是不是裡面有什麼文物,但目前由於技術或者別的難題沒有條件進行挖掘呢?

實際上,考古工作者早就對這些牆體進行過專門的高科技檢測,裡面既沒有夾雜任何文物,也不存在挖掘拆除的難題。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土牆為何沒有被清理掉呢?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了解這些牆是怎麼來的。

從發掘兵馬俑的相關紀錄片裡可知,幾乎所有的兵馬俑挖掘出土的時候,都是東倒西歪地埋在土裡的狀態,其中不乏有破碎解體的陶俑。

可見,即便是陶製燒結得硬邦邦的兵馬俑,也需要外部的防護。

況且從發掘情況來看,許多兵馬俑出土的時候,身上都帶有精美的各色表層描繪。工匠們費時分工製成的彩色兵馬俑,自然不可能馬馬虎虎地直接與髒兮兮的泥巴接觸。

古人當然也知道這一點,所以就給每個軍陣都搭上了頂棚,創造出一個密閉空間,來保護這支為秦始皇陪葬的地下亡靈大軍。而兵馬俑坑上的那一道道土牆,就是這些頂棚的承重牆!

承重牆上安放一根根柱子,再在柱子上建梁鋪設木板,這就等於給兵馬俑造出了“房子”,來遮擋外面的泥土,從而保證兵馬俑保存得更加完好。

只不過木製的頂棚,終究抵不過泥土和歲月的侵蝕。等到頂梁和柱子朽爛,坍塌下來的泥土和樑柱砸在兵馬俑上,原先工匠們費盡心思維護的兵馬俑,就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埋在土裡東倒西歪、色彩斑駁,甚至裂成好多塊的樣子。

考古工作者保留牆體的出發點,是為了遵循考古研究“修舊如舊”的原則,儘可能地展示兵馬俑坑初建時的原貌。

這些土牆除承重外,還有一點作用就是對兵馬俑方陣進行隔離。

秦始皇建造兵馬俑,目的是希望自己死後,依舊有威武的軍隊為他守護地下世界。為了展示軍威,兵馬俑的排列布置,幾乎是按照當時秦帝國的精銳部隊1:1的複製。

從史料來看,秦軍是一支編制複雜的多兵種混合部隊,車兵、騎兵、步兵、水兵,以及將軍、校尉、屯長、什長、伍長等各級軍官,均有所區別,而且各軍配製的鎧甲、兵器也各不相同。

兵馬俑作為秦帝國的國家級工程,那就必須得按照正規排兵佈陣的方式進行擺放,不可能將所有種類的兵馬俑都放在一個大坑之中。這麼一來,這些牆就起到了很好的兵種劃分作用。

此外,從建造工藝的角度來說,這些土牆本身就是一件“文物”。

古代沒有水泥、鋼筋等建築材料,秦朝當時最高級別的建築工程,如城牆、秦直道、萬里長城(現在看到的磚結構長城,是明朝時期的建築),均是就地取材,以泥土夯築而成。

可別小看這些夯土建築,以秦直道為例,有些路段至今保存完好,路面上連雜草都生長不了,相比於現在動不動就開裂,陷進去一個大坑的水泥、柏油馬路,當真是值得鍵盤俠們點讚的良心工程了。

兵馬俑坑裡的土牆,也是秦朝工匠們的勞動成果,其穩固性能之好,即便過去了2000年的大自然侵蝕,也依然保存完好,可見其中工藝水平的高超。

因此,對於兵馬俑來說,不管陶俑還是中間的土牆,都是值得研究和參觀的整體文物建築。它們在展示兵馬俑工程原貌的同時,也在向世人展示秦朝高超的夯土工藝,以及嚴格的建築工程管理體系。


劇透歷史


先說結論:兵馬俑中間的牆之所以不能挖,不在於其中是否有寶貝,主要在於保護兵馬俑的完整性,即“欲得其形,必承其重”

為了很好地解釋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兵馬俑坑的建造過程說起:實際上你完全可以將兵馬俑坑看做是一座地下土木結構坑道式的大型建築,簡單說其結構是這樣的:

以夯土隔牆和豎立的木柱作為整個地下空間支撐;在枋木和夯土隔牆上方用圓形棚木搭建坑道頂部,同時以草蓆覆蓋棚木防止上方封土漏下;在坑道底部則以青磚墁鋪。如此一來,就在地下構建起了一個高約3.2米的空間,其中用以放置陶俑和陶馬。

之所以採用這種建築結構,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

1.首先,數十道夯土隔牆的存在,可以有效的分散來自上方封土的巨大重力,防止坍塌造成的兵馬俑損毀。

2.其次,夯土隔牆的自然分隔,既可以形成不同軍陣的單位分割,又可以防止龐大的地下軍陣發生“多米諾骨牌效應”。

3.最後,隔牆與棚木以及地磚,構成了一個完整封閉的地下空間,這可能出於秦始皇死後靈魂出遊巡視的需要。


接下來,我們看一些以上所說的幾處關鍵細節:

1.夯土隔牆

這些隔牆並不是之前沒有挖掉的生土牆,而是由人工用黃土夯築而成,土質純淨,夯層厚度多在10釐米左右,有的夯跡比較明顯。當然僅靠隔牆是不夠的,所以在隔牆的兩側還需要豎立木柱,平均間隔1.5米,以及在隔牆頂部也有為了搭建棚木而特意開的土槽。

2.頂上棚木

很多棚木因為被火焚燒的緣故,所以基本只留下了炭跡。這些棚木基本上為圓木,少數為方木,一般長度在8-12米左右,徑20-40cm。有的棚木在其一端還有凹槽,可以與夯土隔牆上凸起的泥塊相合,藉以防止棚木的移位。

而在棚木之上其實還覆蓋了一層席子,用來防止細小的土渣漏進去。這些席紋是在當時翻開棚木上覆蓋的硬土殼的背面時發現的,有粗細兩種席紋,採用人字形的編織方式。

3.青磚鋪地

這種用於鋪地的磚基本上是青灰色,密度很大且質地堅硬,表面並不是光滑的,而是裝飾了細繩紋。基本上有圖上所示的四種規格,最大的一種長42cm,寬19.5cm,厚度9.5cm,一塊青磚重達14.5kg。

總結:之所以不挖隔牆是因為沒有挖的必要,畢竟它只是前人夯築起來的土牆而已。


陽Sir的考古學之眼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秦朝對中國統一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把四分五裂的各國經過不斷吞併,最終實現統一。秦朝覆滅至今已經過去了2000多年,這個朝代也留下了不少的珍貴文物,兵馬俑就是其中一個。到兵馬俑遊玩的時候會發現,每條通道中間都有一堵牆,到底是為什麼呢?


兵馬俑的形成是因為當時秦始皇去世的時候,用陶製品代替秦始皇的士兵的埋葬品。古人實行人殉,但是也不能把所有的士兵都隨著秦始皇陪葬,秦朝的安危還需要他們守護。經過多年後被挖出出來展現在世人的眼前,在參觀兵馬俑的時候看到的那些土牆,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這些牆原本就有的,據悉,考古學家們曾模擬兵馬俑陪葬場景。根據兵馬俑的留下的痕跡,製作一個簡陋的原貌的模型,發現這部分的土牆其實就是一面受重牆。兵馬俑在頂部是用木塊覆蓋著的,因為年代久遠,頂部已經被風化侵蝕毀壞了。因此在挖掘的時候就沒發現頂部建築。

修建10道土牆從而將整個墓坑分為11個部分,土牆每隔3米就有一個,牆的中間就整齊排列著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兵馬俑。最後在上面鋪上青石板,實際上這些土牆的作用就是相當於承重牆,用來保證這些兵馬俑不被壓壞,所以裡面根本沒有什麼寶貝。

那既然現在已經不用承重牆了,還留著這堵牆幹什麼,其實不是不敢挖,而是不能挖。雖然墓坑大白於天下,承重牆已經失去了他原本的作用,但是幾千年來,它始終是秦始皇陵兵馬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任何歷史文物都有它存在的價值,因為保持整個墓坑的原生態,是我們對歷史最大的尊重。

當時考古的時,經過工作人員小心翼翼的挖掘,才把整個兵馬俑的原貌挖出來。至於那些已經毀壞的木塊已經被清理乾淨了,而這些牆沒被挖掘的原因,是這牆本來就是古代建造的,這樣可以更大程度的保留歷史文物的原貌。


江水趣談


為什麼兵馬俑中間的牆不能挖,裡面有什麼寶貝?(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看到這個問題,真的好巧,我這個月初剛剛到西安的西北大學參加培訓,培訓結束後,利用週末時間,順便到了大名鼎鼎的華清池和兵馬俑博物館參觀了一下。

去之前特意瞭解了一下兵馬俑,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參觀期間刻意請教了一下我們的導遊,沒想到,兵馬俑之間的土牆作用還真不小。

那天雖然是週末,但是人並不是太多,買票進入後,導遊囑咐不要把票丟掉,因為景區還要驗票。

走過一片草地和樹林就到了兵馬俑所在地,我們首先跟著導遊參觀了展覽館,大概瞭解下兵馬俑的歷史和發掘過程,然後就到三個館參觀,由於四號坑還沒有發掘,可能是技術原因,目前處於保護狀態,所以,我們就參觀了三個坑。

這是一號館,基本已經全部發掘完成了,裡面真的好大,非常震撼,在這張圖片的另一頭有很多的兵馬俑擺放在上面,有很多工作人員的電腦和各種工具,在那個位置可以近距離的看到兵馬俑。

這是二號館,感覺大小和一號館差不多,二號館絕大部門都沒有發掘,兵馬俑都埋藏在下面,第一張圖片大家可以清晰的看到有一層比較薄的土層蓋在兵馬俑上,聽導遊說,這些兵馬俑建好後,上面鋪著厚厚的席子,然後往席子上撒土,現在席子已經腐爛消失了,但是這些封土上仍然留著席子清晰的印跡。

這是三號坑,這個坑比起一號和二號來說就小太多了,大概有一號坑的二十分之一大小把,三號坑也全部發掘完成了,這個坑裡面有馬和車輛,但是損壞也是比較嚴重的,很多兵馬俑都沒有頭顱。

一號坑和二號坑裡面兵馬俑之間的土牆究竟有什麼用呢?

大家可以看到,大約四路兵馬俑之間就有一道土牆把這些兵馬俑隔開,很多人不由得聯想到,這些土牆裡面是不是藏著什麼寶貝兒,或者是更加珍稀的兵馬俑在裡面沒有發掘?

其實,真是想多了,裡面什麼都沒有,他就是土牆,只不過又寬又大而已,這些土牆經過當時人工的處理,非常的堅硬。

究竟有什麼用呢?

第一,支撐作用。因為這麼大規模的坑道,沒有支撐物的話,這些兵馬俑就很難保存的這麼完整,古人沒有我們現在的技術,不可能造一個非常大的蓋子把兵馬俑軍團一次性掩蓋起來,所以,就只能採用隔段掩蓋的方法了。你想一想,如果沒有這些夯土牆的存在,一個大坑裡數百個兵馬俑,一旦一個倒下了,其他的會不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個接著一個倒下,這樣的損失將是巨大的,所以,古人就利用這些土牆,把兵馬俑各自保存到不同的區域。

第二,分類保存。我們知道,這些兵馬俑都有不同的級別,古人非常注重身份,不同級別的兵馬俑會放到不同的區域,通過這些夯土牆把他們區分開來,這樣就不會混淆了。

上面的三張圖就是三個不同身份的兵馬俑,他們身上的盔甲都有細微大差別,第一個兵馬俑右下角的介紹中寫得很清楚“高級軍吏俑”。

第三,保護作用。之所以用土牆把兵馬俑劃分為不同的區域,除了怕兵馬俑倒塌引起連鎖反應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分區保護,可以有效的防止水淹、火燒等災害,如果發生水淹的情況,這些土牆就會通過隔離作用,將損失降到最低。

據介紹,當初,考古學家發掘的時候可是費了很大的功夫的,一般情況下都是使用手鏟刷子,等接近陶俑的時候就用手術刀片和小竹籤等小工具清理,幾千年過去了,任何的疏忽都會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失。

所以不要小看這些看似簡單的夯土牆,它早就和這些兵馬俑一起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裡面蘊藏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和智慧,有了這些聰明和智慧,我們才能夠建造出一個又一個的世界奇蹟。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讀有趣的歷史!


葛大小姐


兵馬俑中間的牆不能挖,並不是因為裡面有寶貝,而是這牆就是寶貝,兵馬俑和牆差不多是一個時期的,兵馬俑是寶貝,其實這些牆也都是寶貝,只不過,咱們的眼光都緊盯著兵馬俑,而忽略了兵馬俑身邊的牆了。

咱們就說現在,這些牆不拆,保留當時出土的樣子,其實是一件好事,因為這些牆剛好起到了分隔兵馬俑的作用,使得兵馬俑看起來井然有序,像一個個等到檢閱的方陣,很有氣勢。這些牆還是有他的作用的,並不僅僅是一堆土。


其次,咱們再來說說這堆土在當時的作用。這一堆堆土,基本上都是呈條形狀,將兵馬俑區分開,兵馬俑就站立在兩條土的中間,在當初剛建造這個兵馬俑時,在這些土及兵馬俑的頭上還是有棚木結構的屋頂的,在這些棚木上再蓋上席子,再席子上封上土,這時候這一條條的牆就起到了承重的作用,畢竟上面又有棚木,又有土的,時間久了非常容易造成坍塌,會對兵馬俑產生損壞,所以,這條條牆的作用就非常重要了。


那為什麼不拆呢?畢竟現在覆蓋在上面的棚木和土都已經拿掉了,不需要它們來承重了,而且分隔完全可以用現代的分隔設備來代替。咱們來想想,若是要拆這些牆的話,需要怎麼做?第一步得挪開這些兵馬俑,因為這麼多土,肯定得上大型設備,例如挖掘機,挪開兵馬俑本身就是存在損壞得風險,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後,搞不好過程中會損壞兵馬俑,得不償失,所以不能拆。

二,正如我在開篇所述,這些牆的土和兵馬俑差不多一個時代,也是文物和寶貝,多少還是有價值的,咱們不能將它們看成簡單的土,得看成是文物,文物當然是不能隨便拆毀得。


綜上,這些牆裡一是沒啥寶貝,它就是一個承重及分隔得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們都是文物,是寶貝。


寒舍閱獨


兵馬俑作為世界第八大奇蹟,是秦始皇的陪葬品。規模浩大足足有20780平方米(秦陵內14260平米),長230米,寬62米,大約有5米多深。共有3個兵馬俑坑。見過的朋友都知道,列陣中間也就是兵馬俑之間都是由很厚的牆體的。

看過兵馬俑大家都知道,兵馬俑坑道之間喲很多土牆。為什麼不把土牆拆掉呢?

有一些網友說土牆裡面有很多有毒物質,會對周邊環境造成汙染,再驚悚一點認為裡面設置了裝置會在被摧毀時釋放致死其他。
其實這些說法都是流傳而非真實,因為以現在的科技是足以對這麼薄的牆體進行毒害檢測的。那麼為什麼不拆除呢?首先我們瞭解下這些牆體的由來:

兵馬俑中每隔3米就會設置一堵牆,一來用來作為整體墓坑的承重只用,再者,這些牆也可以作為陣列分割之用。當然了在現代這些“承重牆”已經沒有用武之地了,為什麼不拆掉呢?

1.拆除風險; 首先拆除這些牆體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還要防止拆除過程中對兵馬俑本身造成損害,要承擔較大的風險。
2. 拆除無收益; 拆除牆體並沒有任何實際意義,一來從外觀上會留有大量空地閒置,二來牆體拆除後在現階段看並不會帶來多大的考古研究價值。雖然牆土本身也是文物,但是對當前考古界難以產生太大影響。其次當前也沒有足夠多的專家關注牆體的考古價值。
3. 未來考古意義; 牆體的原材料雖然都是土但是在秦朝的公益來看也是上乘之作,這些高原土渣經過篩選炒制後,裡面的微生物等都被消滅掉,因為土堆保存非常完好。在現在來看雖然並不能獲取太高的考古和科學價值。
但是未來猶未可知,因此,拆除之後的保存也會變得比較複雜。倒不如原地維持現狀,儘可能的保持當前的土質結構和狀態。

歷史魅力官


為什麼兵馬俑中間的牆不能挖,裡面有什麼寶貝?

首先,可以肯定一點,裡面是絕對沒有寶貝的,因為已現在的科學技術,絕對有能力,或許已經探明其中的“奧秘”,所以,有寶貝的“腦洞”是不成立的。

那麼,問題就集中在為什麼兵馬俑中間的牆不能挖,綜合一下各家的說法,我認為有三點原因,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1.出於“保護”,考古就是儘量維持原貌:

首先,這些牆在當時第一次發現並考古挖掘時,原本就存在,所以,出於考古挖掘的保護“原則”,這些牆是不能動的;


再來,後來研究發現,尤其是根據遺留的痕跡,專家們進行過復原模擬當初的建造過程,發現,在當時,是先挖約五米的大坑,然後把地基夯實,再修建土牆用以分隔俑坑,每個俑坑底下鋪以青磚,土牆內的結構由枕木、立柱交錯堆疊而成,其中以泥夯實,最後在其上還搭有棚木,再上有席,席上有蓋土,然後不同的兵俑順著修好的斜坡順序向下,列好,最後封存,這樣一來,才是完整的兵馬俑全景,要是拆牆的話,真的太“破壞”完整性了,降低考古價值。

2.出於“未來”需要,現存的兵馬俑只是秦王陵的一部分:

這一點其實很重要,由於當時技術的有限,所以最後決定停止考古挖掘,只把這一部分兵馬俑儘量完全給“清理”出來,供後世的參觀;

那麼,出於“未來”某天,很可能的重新啟動考古挖掘,保持兵馬俑的完整性就非常有必要了,起碼,對後續的考古挖掘也會提供相當的“經驗”和教訓,畢竟一般來說,一個陵墓的“設計思路”和理念都是一脈相承的,雖然時間久遠,但是想法是可以繼承和參考的,要是挖牆,不但破壞完整性,還是“打斷”經驗,不是太好。

3.出於“政策”,被官方停止的“挖掘”:

這點,其實也是因為當初在挖掘兵馬俑時,由於準備、技術不足,所以挖掘期間其實對兵馬俑的“破壞”是很大的,比如色彩,其實兵馬俑剛出土時,是有色彩的,衣物的紋飾、色彩以及一些顯著的“特點”,都因為技術和無法避免的氧化而消失,非常可惜。


所以後續,官方和專家們經過慎重的考量,最後決定在技術尚未成熟之前,官方出臺的政策是,在非必要的情況下,禁止挖掘帝王陵墓,當然,最有價值的帝王陵墓就是秦始皇的陵墓了,所以可以說,其實現在包括在陵墓其中的兵馬俑是“不能”繼續挖掘的。


總結:

兵馬俑中間的牆之所以不能挖,裡面是沒有寶貝的,那麼我認為可能出於三個原因:

一是,出於考古的原則,儘量維持“原貌”,這牆既是承重牆,也是“區分”兵種的牆,可以為現世研究秦時風俗、軍事等提供“完整”的參考;

二是,因為其實秦王陵並沒有完全發掘,兵馬俑只是其中一部分,為了“將來”完全挖掘的需要,必須儘量維持原貌,好具有整體的研究價值;

三是,其實官方考古政策,明確規定了,如無“必要”儘量不挖掘帝王陵墓,雖然兵馬俑嚴格來說,只是帝王陵墓的一部分,但既然官方已經停止挖掘了,就“不能”再繼續挖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