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如今在哪?為何它的軍事意義如此重要?

捂愛的人


漢丞相諸葛亮,鞠躬盡瘁,一生為國,熬到油盡燈枯,至死不悔,是中國人千百年來爭相傳誦的傳奇人物。他曾經六出祁山,為復興大漢想盡了一切辦法。那麼後來很多人並不知道祁山在哪裡?為什麼諸葛亮一定要出祁山北伐中原?難道就沒有第二條路可以走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回到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時說起。當時諸葛亮為劉備規劃了偉大的戰略方案,史稱隆中對。這個方案是這樣安排的,先佔荊州,再佔益州,待天下有變時,從荊、益兩地同時出兵,可以兵佔長安,漢室可興。

後來的發展確實如諸葛亮所規劃的那樣,劉備先佔荊州,後佔益州,只是沒有想到鎮守荊州的關羽太大意了,驕傲自滿,讓東吳呂蒙抄了後路。

荊州一失,諸葛亮的復興大業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原來荊州地處水陸要衝,民豐地富,從這裡往北無論是運送糧食還是運送兵馬都特別方便。而益州往北,全是山路,糧草轉運極為不便,荊州丟失以後,諸葛亮沒有辦法,只好把眼睛放在了隴西。從益州出發,經祁山古道,兵佔隴西部分郡縣,如天水、南安、安定等。

這樣可以獲得穩定的糧食來源,一旦糧食充足,從隴西高原直衝長安,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所以諸葛亮六伐中原,祁山古道是必經之路。

祁山位於今天的甘肅禮縣以東,是一條狹長古道,長度約25公里,臥西漢水以北。它是從蜀國到隴西的咽喉要道,曹魏當然知道祁山古道的作用,所以蜀魏雙方為了爭奪這塊狹長地帶,長年展開了血戰。蜀軍只要出了祁山,就是隴西開闊地帶,而曹魏在西部的兵力其實並不強。

史書記載,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為馬謖大意失街亭,蜀軍失去阻擋曹軍的門戶,只好退回漢中,好不容易佔領的天水、南安和安定也丟了。

當年冬天第二次北伐,久攻陳倉不下,糧草供應不上,只好退兵。229年第三次,只佔了武都和陰平,也是因為糧草問題,不得不主動撤退。第四次、第五次都是一樣的情況,直到最後一次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北伐大業功敗垂成。

從諸葛亮整個行動路線來看,他的選擇是無奈的,因為蜀中多山,糧食轉運極為困難,他除了先佔隴西各郡,再圖東進之外,沒有其他辦法。

而他的對手司馬懿老謀深算,看出了諸葛亮的弱點,採用的辦法就是一個字——拖。無論對手怎麼羞辱都不出戰,生生把諸葛亮拖死在了北伐路上。

真是計劃不如變化快,諸葛亮再能算,也算不到關羽能把荊州丟了,從而打亂了蜀漢復興的全部戰略規劃。

今天,我們從成都坐高鐵到西安,只要幾個小時而已,而當年的諸葛亮卻走了一生都沒有走到,真是令人感嘆不已。到今天,祁山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地名了,它已經變成了一種極具象徵意義的符號,人們一提到祁山,就會想起忠義千秋的諸葛丞相。


參考文獻:《三國志》、《諸葛亮傳》、《三國史研究》



小小嬴政


祁山位於今甘肅省隴南市禮縣東北,當地著名景點就有祁山武侯祠,此地為蜀魏爭奪,蜀漢稱為滷城,曹魏稱之西縣。

事實上歷史裡諸葛亮並沒有六次出兵祁山,他一共有五次北伐,二伐出兵故道,五伐出兵斜谷,其餘三次出兵祁山。從戰略意圖來講,諸葛亮的初步戰略都不是進軍關中,而是打算先佔據隴西之地,割據涼州,再以隴西為軍事據點對關中進行西、南夾擊,是一種穩打穩進的思路。

要做到割據隴西,可以利用高原地形,在東北部的街亭,東部的臨渭進行阻敵,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幾乎要成功了。

魏國的軍事重心就在關中的長安和郿城,隴西各郡雖有部隊把守,卻經常需要調動援軍去增援,往往被諸葛亮打的措手不及。後來司馬孚提議往上邽調派五千民夫屯田,這意味著加強當地農產收支,強化往該地區增兵的數量。到後期魏國對隴西已有嚴密防範,諸葛亮又反其道而行並出斜谷,這是兵法中的虛實之道。

嚴格來講諸葛亮是要走祁山道,不是指祁山此地作為軍事據點很重要,初入祁山道後,山勢相對平緩,山間有路,直通西北方向。在西縣(禮縣)境內有西漢水通向北方,雖說沒法用大船漕運,但是可以使用小船運糧以緩解後勤壓力,故祁山道實則是有許多便利。另外斜谷道也有褒水,所以能供應諸葛亮第五次北伐近十萬之眾進軍五丈原。

古代戰爭的基礎是後勤,戰線越遠就意味著後勤支出越多,若是連最基本的問題都沒法解決,就連出兵都是一個問題。並不是說在國內存夠糧草,前線就不會缺糧,主要還是補給線的問題。擁有再多的糧草,無法供應到前線都是枉然。


蘇沉船


答:“諸葛亮六出祁山”是《三國演義》的說法。

實際上,諸葛亮只進行了五次北伐,僅僅“兩出祁山”。

所以,祁山的軍事意義沒有提問問題的人想的那麼重要。

祁山在今天的甘肅禮縣東面、西漢水北面,並不是很高,其最高主峰僅為海拔237米,但綿延約50華里長,沿山中道路行走,可以出川入蜀,故該山中道路被稱為祁山道。

既是山中道路,肯定崎嶇不平。

但是,和其它四條由漢中穿越秦嶺的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穀道相比,祁山道相對寬闊、平緩,便於行軍和運輸糧草。

所以,諸葛亮在五次北伐中,有兩次選擇了祁山道。

但北伐的目的,是打倒曹魏政權,興復漢室。

而曹魏政權的政治中心在許都,離蜀漢集團的政治中心遠著呢。

那麼,諸葛亮北伐的初期目標,是拿下長安——長安是西漢首都,東漢末年董卓又曾挾迫獻帝遷都於此,一旦取下長安,也可以看作是完成了“興復漢室”的一半大業了,政治意義非凡。

當然,軍事意義也非常重大——可以據長安控制關中,關中可是當年漢高祖成就王業之基也,切斷洛陽與隴右地區的聯繫,從而將陝、隴、蜀連成一片。

但是,從地圖一看,我們就不難看出,和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穀道相比,祁山道是離長安最遠的。

諸葛亮如此捨近求遠,實屬無奈,所以,又談什麼祁山“軍事意義如此重要”呢?

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穀道可比祁山道重要多了,這四條道都有魏兵重點盯防。

陳倉道,就不用多說了,當年韓信出漢中,走的就是這條道,太有名了,天下皆知,曹魏防蜀,必定扼守此道。

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就走了陳倉故道,出散關,圍陳倉,後因道路難行,糧運不繼,被迫退兵。

褒斜道在褒水和斜水這兩條河流的谷地之間,褒水源出秦嶺太白山南流入漢水,斜水向北流入渭水,諸葛亮考慮過利用小船通過這兩條河流運糧以緩解後勤壓力,最後一次北伐走的就是這條道,一直打到了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但他本人最終病死在了五丈原。

諸葛亮第三次北伐僅止步於武都、陰平二郡。

第四次北伐又重走祁山道老路,也是因為糧盡退兵。

我們不難看出,這五次北伐,諸葛亮寧願重走失敗過的祁山道老路,都不考慮子午穀道。

子午穀道是從漢中到長安的一條捷徑,道路雖然險峻,但卻具備了實施突襲戰的條件。

當年魏延提出的“子午穀道奇謀”,指的是由他領奇兵出子午谷,諸葛亮領正兵走祁山道,正奇結合之策,其實是可以一試的。

但一生謹慎的諸葛亮認為太險,捨棄了。


覃仕勇說史


我們先看看諸葛亮的戰略:三國的實力,魏國最強,然後是吳國,最後才是蜀國。即便是吳國和蜀國合起來,人口和兵力也比不上魏國。劉備拿下益州和漢中之後,在三家裡面還是最弱的。後來,關羽失去荊州,劉備又在夷陵之戰中戰敗,使得蜀國國力嚴重受損。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執政的前五年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蜀國沒有對外發動過戰爭。此時的魏國,也不太平,原因是曹丕掛了,沒錯劉備去世三年以後,曹丕就掛了,年僅40歲。此時的孫權才45歲,還沒稱帝,還能折騰,於是派兵北伐,表示祝賀。魏國戰略重心是放在東面的,西面只放了一個夏侯楙鎮守長安。由此可見,此時的魏國對蜀國並不重視。可惜誰也想不到,諸葛亮會往死裡整,而且很會打仗。蜀國的漢中和魏國關中之間隔著秦嶺,有五條路,分別是子午穀道、駱穀道、斜谷道,還可以出大散關攻打陳倉。還有一條就是往西走,繞遠路通過武都出祁山。出了祁山,就是隴西,諸葛亮就高明在這裡,他的戰略意圖等到他拿下隴西三郡,魏國才明白過來。蜀國國力弱,無法和魏國正面對抗,於是諸葛亮要一步一步吞併涼州,再攻打關中。由此看來,魏延曾經向諸葛亮提出的“子午谷奇謀”,並不符合諸葛亮的戰略,即便打下長安也守不住,於是被否定了。

看地圖就知道,從漢中出祁山,是繞路的,多走了400多公里。諸葛亮北伐,我們常常說,“六出祁山”。其實北伐只有五次,其中兩次出祁山(第一次北伐和第四次北伐)。第一次北伐,諸葛亮就是往西出祁山,不容易引起魏國的重視,等十萬大軍殺到時,魏國束手無策,隴西五郡丟了三個。史書上用了四個字“朝野恐懼”。等明白了諸葛亮的意圖,魏國才趕緊搶街亭。第一次北伐的重點不在祁山,在街亭,這裡是隴西通往關中的重要關口,守住街亭,隴西就是蜀國的,到時候進可攻退可守。由此可見諸葛亮的高明之處。失去街亭,隴西守不住,就只能退回漢中。魏國也因此補強了隴西的兵力,再次攻打祁山已經不可能。一計不成,就只能走老路。第二次北伐,是走當年韓信走過的路,結果可想而知。第三次是小規模行動,結果得到武都和和陰平。第四次再出祁山,雖然打得司馬懿不敢出門,但是因為糧草不濟而退兵。張郃追擊,在木門道被射殺。第五次就是出五丈原了。

其實,祁山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後,就已經失去戰略意義了。北伐要翻過秦嶺,路途遙遠,沒有了隴西這塊根據地,以蜀國的國力,並不能依靠幾條山道做補給長期和魏國對抗,這才是諸葛亮北伐無功而返的原因。


249的歡哥


談及諸葛亮,人們毫不猶豫會將他與神機妙算聯繫在一塊兒。然而實際上他晚年的一些對策屢遭慘敗。譬如他六出祁山,其中五次北伐,沒有一次成功。前四次折在缺糧,後一次栽在病魔。對此人們十分好奇,祁山究竟身在何處?為何它的軍事意義如此重要?

祁山位於現今甘肅省隴南市禮縣東側、西漢水(嘉陵江支流)北邊的祁山堡。它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東至滷城(今鹽官鎮),總長度約50華里。它地扼蜀隴咽喉,東連陝西,南接四川。“六出祁山”出自《三國演義》,是羅貫中對諸葛亮北伐曹魏政權的統稱。實際上諸葛亮僅北征五次,其中有兩次走的是祁山道,其餘三次分別是出散關、圍陳倉;攻武都(進甘肅成縣)、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留兵據守;走褒斜道,終五丈原。諸葛亮五次北征皆為打倒曹魏、匡復漢室。為達到這一目的,他採取先拿長安,後攻洛陽的戰略。筆者認為祁山的軍事意義固然重要,但具有相對性。對曹魏來說,這並不是重點防禦之地。但對諸葛亮而言,這是唯一勝利的可能。

首先祁山這個地方曹軍對其管轄較為寬鬆。此地雖屬曹魏統轄區,但其離洛陽較遠,且與羌胡緊挨,故而曹軍在此的防禦系統十分薄弱。可以說,此地的兵力是曹魏最弱的地方。如若蜀軍越過它則意味著蜀國拿下長安的初期目標有望實現,而拿下長安則表示蜀國匡復漢室的大業已實現一半。

其次雖然從整體看,祁山的地理位置還算“優越”,祁山與子午谷、陳倉、褒斜等道相比,它離長安最遠。故而以路程長短衡量,祁山並不是最佳的進攻道路。不過該地與其他山道相比,地勢最低、道路最寬、防禦最弱。祁山山脈最高不過四百米,道路尚可輕鬆過一小排人,但離長安最近的子午穀道平均海拔約一千米,道路狹窄得只容單人通行,而其餘幾個山道也皆高聳入雲,但凡遇上個狂風暴雨,極有可能被突發的泥石流堵道。

出於這幾點考量,謹慎的諸葛亮拒絕了魏延提出的“子午穀道奇謀”。其實他很清楚蜀軍和曹軍之間的差距,如果子午穀道偷襲失敗,必然要與曹軍正面作戰,那蜀軍必輸無疑。所以他首選祁山道,當時他一面佯裝攻打斜谷,引曹軍主力;一面偷出祁山,企圖攻佔長安,以控關中,可謂步步為營。起初蜀軍節節高升,但祁山道戰線實在太長。到了後期,將領與士兵皆疲憊不已,故而頻繁失利,不得不退回漢中。失敗後他又嘗試走其他山道,但皆因地形與曹軍主力及時援助而作罷。到第四次他再次出祁山道,誰料還未與曹軍交戰,劉禪竟聽信謠言命諸葛亮退兵,而且當時糧草供應不足,諸葛亮只能打道回府。到第五次他改道斜口,中途卻因病去世。縱觀前四次北伐,祁山道最具主動權,勝算也最大,故而它對蜀國而言軍事意義十分重要。

現在一些人對小說中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策略表示質疑,但筆者對其仍持肯定態度,畢竟以蜀漢當時的處境來看,先發制人是最好的選擇。另外諸葛亮一次又一次迎難而上、為匡復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確實值得世人尊敬。


鄧海春


很久以前,網絡上有人說,如果不看地圖,都不知道,原來四川和甘肅是接壤的。感覺很神奇。

似乎,一個大西北的省份和一個典型的西南省份,根本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省,怎麼會接壤呢?其實,四川和甘肅不僅接壤,而且還在歷史上一直就有很多淵源。著名的成語,得隴望蜀,最初就是一個戰略上的總結。


隴右和漢中,是蜀國對魏國的兩個大門。

蜀國已經得到了漢中,如果再得到隴右,就能真正實現進可攻、退可守,讓曹魏雙線作戰的戰略。而隴右的門戶正是祁山。不過現實中,諸葛亮並非六出祁山。而是五次北伐,其中經由祁山的北伐,只有兩次。

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也是第一次兵出祁山,是在建興六年春。

當時表面上由趙雲為主帥,鄧芝為大將,從斜谷道出兵,進佔箕谷,聲稱要奪取郿縣,用以吸引曹魏主力的曹真前來交戰。而諸葛亮則率軍向祁山進發。


此時,隴右的三郡反魏附蜀,但曹真明明知道也不敢妄動了。畢竟後面就是長安。如果去救援隴右,那趙雲的疑兵就可能真的殺向長安。所以,曹魏又派出了大將張郃迎戰諸葛亮的蜀軍主力。

不過,諸葛亮錯用馬謖為先鋒,鎮守街亭。張郃大破馬謖。另一邊,曹真也加緊進攻。趙雲敗走,情勢倒轉。諸葛亮前鋒受阻,側翼潰敗,無奈之下只得帶著西縣歸附的千餘家返還漢中。此次北伐,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收穫頗豐,震動魏國朝野。但由於用人不當,功敗垂成。

第四次北伐,也是第二次出祁山,是在建興九年。

這次略有些搞笑。蜀國因為缺糧,諸葛亮帶隊,去甘肅割麥子。而對方的主帥正是司馬懿,也預料到了蜀軍將至,早已做好了準備。

不過,司馬懿還是沒鬥過諸葛亮,被蜀軍裝神弄鬼的把隴上的麥子都運了回去。

司馬懿氣急敗壞的追。雙方最終在滷城交手。結果被魏延斬獲頗豐。可關鍵時刻,後方負責運糧的李嚴,謊報東吳來犯。諸葛亮只得回軍。在歸途,又射殺了魏軍名將張郃。但總體上,還是沒能獲得更大的勝利果實。壞在了李嚴手裡。


從建興六年到建興十二年,六年間,諸葛亮共組織了五次北伐和一次阻擊戰。之所以這麼迫切的向魏國進攻,一是因為當年帶進蜀國的戰士們已經越來越凋零,而光靠蜀國本地的兵源,實力肯定不夠。在這青黃不接之際,唯有快速奪取隴右,與漢中形成掎角之勢,才能保住蜀國安危並對魏國形成有效威脅。

最終諸葛亮死於五丈原,北伐中原也成了永遠無法完成的遺憾。


參習處


祁山位於今甘肅禮縣以東、鹽官鎮以西,西漢水河畔,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東至滷城(今鹽官鎮),綿延不絕,地扼蜀隴咽喉(祁山附近村有一村叫川口,是古代出川入蜀必經之地),勢控攻守要衝(有祁山堡、點將臺等),所以成為三國時魏蜀必爭之地。

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就是看中這一點,所以才屢出祁山而舍子午道的。

因為上面所示的通道,一點都不“綠色”,陳倉道、金牛道、褒斜道、子午道,都是出了名的難走。在秦嶺大山中穿越,想一想就知道有多爽,還要千軍萬馬帶著兵器糧餉,簡直要命。

因此祁山道也是比較好走的一條蜀地入關中之通道,所以魏蜀兩國要爭奪不休了。




一笑春風萬兩金


“六出祁山”其實是小說《三國演義》裡的說法,正史《三國志》只提到了諸葛亮五次討伐曹魏、兩次出兵祁山的事蹟。不過,歷史上的祁山確實是魏蜀兩國爭奪的重點。


史書記載,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是在蜀漢建興6年。諸葛亮以趙雲、鄧芝阻擋曹真,自己則率領蜀軍主力進攻祁山,一開始連奪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不過後來由於馬謖失街亭導致蜀軍前進無路、腹背受敵,所以諸葛亮這一次北伐功敗垂成了。

第二次出祁山已經是建興9年的事了,諸葛亮再率大軍攻祁山,魏國方面則派出司馬懿迎擊。諸葛亮方面小有斬獲,但因李嚴父子運糧不濟且謊報軍情而退兵。此後直到諸葛亮去世,他再也沒有親臨祁山出兵了。因此,諸葛亮真正出祁山的次數只有兩次。


祁山位於今天甘肅省的禮縣東部,已經成了家喻戶曉的地方。三國時期的古人在祁山中部峰頂修築了城池,作為防禦工事。當地距離甘肅禮縣縣城有23公里遠,距離天水市區有70多公里遠。即便在今天看來,這裡也是處在崇山峻嶺中的險要地段。

1700多年前,蜀漢丞相諸葛亮統師三軍北上進攻曹魏時,曾經將這裡其作為前進的橋頭堡。這是因為祁山地勢險要,有著“蜀隴咽喉”的稱號,可以作為蜀國攻擊魏國的前沿要塞,也可以作為防禦的堡壘,戰略價值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不過,一代名相諸葛亮最終還是病倒在了北伐的途中,而祁山的險要地形也沒有保住蜀國的國運。


世界人文通史


其實諸葛亮並沒有六出祁山。

《三國演義》有諸葛亮“六出祁山”的說法,據後世史學家考證,其實真正出祁山只有兩次。更確切地說,“六出祁山”指的是諸葛亮生前與魏國的六次戰爭,其中包括五次北伐以及一次防禦。

儘管真正出祁山只有兩次,但也說明這條通路對蜀國的重要性。特別在北伐第一戰,諸葛亮走的就是祁山道,他為什麼要走這一條呢?

第一,諸葛亮北伐三個可選擇的方向

其一,穿過斜谷道,進攻郿縣。斜谷道又稱為褒斜道,這裡有兩條河流,一條叫褒水,一條叫斜水,褒水是向南流,斜水是向北流,利用這兩條河流的谷地開通一條南北向的道路,這便是斜谷道。這是漢中通往關中的重要通道,也是敵人防守的重點地區。這條路須穿越秦嶺,不太好走,所謂“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巍巍秦嶺是一道天然屏障,保護著關中。

其二,西出祁山,進攻隴右。所謂“六出祁山”,指的就是這一條路。這條路比斜谷道好走,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有“得隴望蜀”的說法,從隴右進入川蜀,阻礙是比較小的,同樣,從川蜀進入隴右,風險是最小的。不過,祁山路線存在一個問題,不能直接進攻魏國的心臟地帶,只攻其偏遠的隴右地區,隔靴騷癢,點不到敵人的死穴。

其三,走子午谷進攻長安。子午谷是關中通往漢中的一條路,全長六百六十里,沿途山高谷深,最是難行。這條通道距離長安最近,只需要十天便可兵臨城下。長安曾是西漢首都,東漢末年董卓又挾迫獻帝遷都於此,這是全國一個政治中心。攻下長安,便可控制關中,同時切斷洛陽與隴西的聯繫。從戰略角度考慮,走子午谷攻取長安,對曹魏帝國的打擊是最大的。

諸葛亮為什麼首戰選擇祁山?

選擇祁山,與諸葛亮的用兵謹慎有關。

出祁山,根本達不到出其不意,攻其無備的效果,而且進攻的是偏遠地區,對魏國影響甚小。可以說,兵出祁山,就失去閃擊、突襲的意義,因為關西的重心是在長安一帶的關中平原。諸葛亮就算佔領隴右,要打到長安還早著呢,魏國完全可以有充足的時間來從容應對。

因此,魏延提出走子午谷,直搗長安的主張。這個計劃當然比諸葛亮的計劃要冒險,但是要打仗,又不肯冒必要的風險,結果就可想而知了。諸葛亮出於謹慎的心理,否決魏延的主張,因此,北伐的第一戰,就變得很平淡無奇了。

兵出祁山不是一個好的戰略

諸葛亮的戰略計劃是這樣的:在斜谷道發動佯攻,吸引敵人主力,主力則繞道祁山,出奇不意地偷襲隴右。出祁山的道路最為通暢,進可攻,退可守,補給也相對容易,所冒的風險是比較低的。

這就是諸葛亮的謹慎原則。

不過,從後來的實踐證明,這個計劃是很不高明的。

首先,沒打在要害上。當時的天下格局相當清晰,魏強而蜀弱,蜀國以弱擊強,對自身的損耗就特別大,要打就得打閃擊戰,絕對不能打持久戰。一戰置敵於死地,這才是弱者要做的。

關中與隴西合稱關隴,從軍事地理學的角度看,關隴的重心在關中,而不是隴西。為什麼呢?因為打掉關中,隴西就成孤立之地,與魏中央失去聯繫,不戰而自潰矣。關中是戰國時代秦國的老巢,有崤山、函谷關為屏障,只要奪取關中,諸葛亮就有雄厚的資本與曹魏帝國叫板了。而諸葛亮的戰略重心卻是先攻隴西,然後徐徐而進,圖謀關中。

問題是,弱者不用奇兵,正兒八經來打正面戰,比拼的就是國力、民力、財力、兵力,這幾點,蜀國哪點能勝過魏國呢?因此蜀國北伐的失敗,實際上已是在註定之中。因此,出祁山不是好的戰略,祁山也並沒有那麼大的軍事意義。



君山話史


戰略核心是佔領關隴

  • 關隴興帝王,依西北山川險勝圖謀中原易!
  • 周秦漢隋唐均立根在關隴,復中原而得天下!
  • 周發祥隴東,伐商自寶雞歧山出兵,建都鎬!
  • 秦發祥隴右,進關中平巴蜀,依此為基
  • 漢,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據關中,楚漢爭雄
  • 北周、隋唐一體,根為關隴集團!
  • 諸葛孔明北伐核心戰略就是佔領關隴,以此為基!

三國之勢,佔領關隴則有秦漢北周之勢,怎樣出兵只是戰術

  • 魏蜀吳
  • 從圖上看佔關隴,何似北周、北齊、陳!
  • 若秦魏楚
  • 北伐戰術不一定就在祁山
  • 秋風五丈原!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