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秦始皇陵裡面為何有水銀,且深度達到35米深,當時是如何得來的?

g_Bye、


不管是司馬遷的史記,還是現代勘測結果都顯示秦始皇墓裡含有大量的水銀,至於說水銀深度究竟有沒有35米,並沒有相關史料進行記載!



秦始皇陵內部水銀的記載!

司馬遷《史記》中對於秦始皇陵內部水銀的記載:

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意思是說:秦始皇陵內部的水銀都是用作澆灌陵墓內部的江河大海。至於內部的江河大海有多深,並沒有相關的記載!


近代對於秦始皇陵外部的勘測也顯示,在秦始皇陵墓及周圍有一片強汞區,面積達12000平方米,汞就是水銀因此得出結論秦始皇陵內部確實有水銀的存在,跟司馬遷《史記》記載吻合!

現代有考古學者寫了一本名為《秦始皇陵研究》的書,書中對秦始皇陵內部的水銀存含量做出瞭如下的推算:


在測知的12,000平方米的強汞區內,假如水銀的厚度暫以10釐米計算,則墓穴內水銀藏量的體積為12億立方厘米。我們知道,汞在20℃時的密度是13.546克/立方厘米。那麼,根據計算,始皇陵內藏有水銀的理論數字應為16,255.2噸。但因為墓內是“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的,需具有流動感就不應是平鋪地傾入墓底的,所以藏量就不會過於懸殊。而且“強汞區”也因“汞暈”的關係,自然就形成了測知的那個面積。如果按照已掌握的汞藏量和現代汞的生產能力,估計陵墓內儲有水銀百噸左右,如果此數字能夠成立的話。由丹砂鍊汞的比率(86.26%)推算,始皇陵內的巨量水銀需由約115.928噸丹砂提煉。

由此可以大至得出,秦始皇陵內部的水銀含量在100噸左右,那麼,巨大的水銀量是如何得到的呢?

《史記》中曾記載過這樣一件事:

“巴蜀寡婦清,其先得丹穴,擅其利數世,家頗不貲。清,寡婦也,能守其業,用財自衛,不見侵犯。秦皇帝以為貞婦而客之,為築女懷清檯。”

意思是:巴蜀這裡有個叫寡婦清的女人,她的祖上曾發現了一處丹砂礦,於是就憑藉著開釆丹砂礦,而富甲一方,並把這個礦世代傳了下來,到寡婦清這輩時依然守著這份基業,並將其發揚光大。秦始皇知道後,非常佩服寡婦清的能耐和貞節,於是為她建了座女懷清檯!

就因為這樣秦始皇跟寡婦清有了交集,而丹砂礦的提煉物就有水銀,在當時人們就知道了水銀對屍體有防腐的作用,並且也知道水銀有巨毒,於是秦始皇便在寡婦清那裡購買了大量水銀,放入自己陵墓中,一方面是為防止其屍體腐爛,另一個方面是為了防盜墓!

至於說水銀的深度在35米史料中並沒有記載,而根據現在聲納探測的結果,秦始皇陵的深度是在35米左右,100噸水銀並不能將那麼大空間的地方充滿,所以說有35米深的水銀並不靠譜!


唐古看今


秦始皇陵裡的大量水銀很可能是就近取材,並且很可能是由【巴寡婦清】提供的。不過深度35米是不可能的,按照幾釐米的來算,就有100噸了,如果水銀的深度達到35深,以當時的生產力來說是達不到的。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的記載,秦始皇陵內“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相機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從“相機灌輸”中可以看出,地宮水銀是以某種機器驅動著,以便形成川流大海、生生不息的效果,類似於一種“永動機”的效果。曾有瑞典科學家探測到秦始皇陵地宮內很可能有一直徑為25米的青銅環狀物,這會不會就是那個“永動機”?


水銀有防腐的功能,並且極易揮發,所以,考古學家檢測秦始皇陵的封土土壤時,才能檢測到超量的水銀。水銀還有劇毒,所以,一定程度上還能防盜墓賊。



考古學家探測到地宮長約140米,寬110米,高度在30米,其中墓室長約為50米,寬80米,高15米。我們可以根據這些數據,大致推測一下水銀的體積。除去墓室的面積,地宮內還有大概11400平方米。而1立方米水銀質量為13.6×103千克。



所以,假使水銀的深度達到1米,那就有155040×10×3千克了,也就是155040噸!這是當時的生產力遠遠達不到的。所以,地宮內水銀的深度很可能不超過10釐米。並且,除了墓室外,地宮內很可能還有其它的陪葬之類的,也會佔據一些空間,所以,考古學家推測,地宮內的水銀可能在100噸左右。


100噸,這在當時已經是一個天文數字了。而這些水銀很可能是就近取材,就在秦始皇陵不遠的陝西旬陽就有汞礦群,這些汞礦至今仍在開採中。考古學家在這些礦群中發現了近千個是在古代就被開採了的。並且,當地人在進礦前會祭拜一個女子,這個女子又是誰?



《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的一個女人引起了學者們的注意——巴寡婦清。“巴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家亦不訾。”“丹穴”就是丹砂礦,也就硃砂,是古代煉製水銀的原材料。對於寡婦清家族的丹砂礦的規模,《漢書》中有:“巴寡婦清,其家族數代壟斷丹砂經營。”“壟斷”這個詞直接體現了其家族的丹砂礦的規模。



以往都認為“巴寡婦清”的“巴”指的是四川,其實,也有可能指的是大巴山,而陝西旬陽在古代是屬於大巴山的範圍的,所以,“巴寡婦清”很可能是“大巴山的寡婦清”的意思。正是因為寡婦清及其身後的家族貢礦為秦始皇陵地宮提供了大量水銀,所以秦始皇才會為其建“懷清檯”。不過,這也是一種推測。


從交通運輸方面來說,就近取材也是更合理的方式,陝西旬陽距離陝西大約有100公里,中間隔著秦嶺。這在當時,可以說是一個最佳的選擇了。至於巴寡婦清是不是陝西人,或者巴寡婦家族有沒有為秦始皇陵地宮提供水銀,這些都有待進一步確認。


我是阿斗,文物考古聊歷史,歡迎點贊關注留言互動!


文物考古聊歷史


世界有兩大奇墓,一乃中國秦皇陵,二乃埃及金字塔,兩大墓穴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不符合常理”因為很多東西連科學都無法窺探,例如埃及內的“智慧結晶”,秦始皇裡的“水銀百川江河大海”。

秦始皇陵水銀如何得來眾說紛紜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的皇陵的確有海量水銀,後經考古學家勘測也屬於事實,只是具體到“大海”般還是凡幾,皆無鉅細,除非,挖開才知道。

從史載理論在到實測,皇陵有水銀這一說法是真實的,但是否具體到35米深,還是原話,挖開才知道。

那這水銀是如何而來的,史界也是眾說紛紜,如果只是按司馬遷的史記來看,可能存在誇大其詞,但也可能真實存在,興許人家的確是見證後,方用“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一詞形容,畢竟,古人的智慧在後續用科學方式,都相繼挖出不少歷史真實證據。

你覺得不可能的事情,但別人就是能做到,拋開這個層面來看,咱們可不可以這樣去理解,例如不該用當世眼光去懷疑古人智慧,就跟人家修個長城一樣,當初多少人吹鬍子瞪眼,以為秦始皇是閒得蛋疼,瞎玩,但你哪知人家是認真的,古語有句名言“燕雀焉知鴻鵠之志”說的可能,就是,那些才疏學淺的井底之蛙吧。

當然,在秦始皇陵現“大海”般的水銀,本人是持懷疑態度,雖說考古學家探測出的確是海量,但是怎麼看相關文學,都覺得不可思議,為何?

其一,古時的人工採礦效率並不高,而且治煉水平更不高,想要用建墓時間區區30多年是達不到,除非,秦始皇陵就是一座水銀治煉基地,但如果是,大面積治煉,當時不可能不存在文獻、史記記載如此重大事情,要知道,水銀可是有毒的,大面積治煉不批量死人,我覺得都很奇怪。

其二,有相關文學將大量水銀推給秦國第一“富婆”,我覺得在富也是有限度的,何況還是在水銀這塊,我不信秦始皇在對待水銀這塊沒找人試煉?只要試煉必死,水銀在丹藥煉製上是入藥三分毒,這也是後世有人盜秦始皇,均有死傷,幾盜幾撤,並無將秦始皇實質性的東西挖出,反而白白丟了性命。

縱觀所有相關紀錄片以及文獻,目前這海量水銀均在史界無法得出有力證據顯示如何灌輸到秦皇墓裡,如果只是一小撮鋪墊在主體建築周圍,我覺得還能解釋一二,關鍵是考古勘測裡,顯示是海量,這就矛盾了。

10.31晚,淺談一二,各位看官輕踩點評。


探索歷史奇聞


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秦始皇的陵墓之中,的確曾經有過水銀,而且總量十分驚人。但當時有沒有達到35米深,這些水銀現如今是否依舊在秦陵之中,卻是很令人懷疑的。


秦始皇認為功業大過三皇五帝,所以給自己起了個小名叫始皇帝,以他一貫的作風,必然把自己的身後事也安排得前無古人。按照史書的記載,秦始皇的陵墓不僅前無古人,更是後無來者,我們只要看看兵馬俑就能知道,歷代帝王絕對沒有秦始皇這樣的驚人手筆。

秦始皇為了修建自己冠絕古今的陵寢,派出了他最信任的丞相李斯,每年徵發僅百萬的勞役,並收集了六國的財富。李斯沒有辜負皇帝的厚望,帶著這些囚徒、民夫和軍人組織成的修陵大軍,在驪山旁開始向地下挖掘。

李斯覺得已經挖到了很深的地方,就向秦始皇彙報:已深已極,鑿之不入,燒之不然。按照李斯的說法,秦始皇陵地宮的深度,已經是當時生產力水平所能達到的極限了!秦始皇還不滿意,讓李斯帶人又向旁邊挖了三百丈,這才停下來。


秦始皇死在巡遊天下的途中,秦二世即位後天下沸騰,造反者們很快就兵鋒直指咸陽,秦二世匆忙之間埋葬了老爹,轉頭去對於起義軍。不過即便是匆忙,天下的珍寶也裝滿了地宮,並且“下銅而致槨”、“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海量的水銀被用來模擬江河大海,這就是秦始皇的驚世之舉。後世對於秦陵進行探測後,也的確證實了此地汞含量超標,秦始皇陵墓中存在大量水銀應該是確定無疑的,而且有很多研究者也考證了這些水銀的來歷,一是古巴蜀之地,這和當時巴蜀的著名女商人寡婦清有關,她的家族就是掌握了汞提煉技術而發達的。另一個來源是關中的公館汞礦,現代考察此處時,曾發現過漢代之前的採礦古井,這裡的汞運送到秦陵無疑更方便。

解決了秦陵地宮中的確有汞、汞的來源這兩個問題,讓我們打開腦洞想像一下秦陵地宮中如今的模樣。

水銀洩地無孔不入,不管秦陵地宮的建築技藝多麼高超,肯定也不可能毫無縫隙,經過兩千年的漫長歲月,不管如何海量的水銀,估計也早已經滲入了地宮的泥土之中,曾經的江河大海,如今必然早已枯竭,只徒有型制而已。

更何況,即便這些水銀沒有滲入泥土,也必定早已揮發殆盡。我們普遍認為秦始皇的地宮至今保存完整,但其實它在歷史上也經歷了眾多的劫難,保存完好的希望不大。據記載,項羽入關中後,不僅毀了秦陵的地面建築,更挖掘了地宮;王莽末年,赤眉軍也挖過始皇陵,據說還將秦始皇的銅棺槨製成了兵器;再後來,黃巢、溫韜、石虎等人也都盜掘過秦陵,至於有沒有得手,已經不得而知。

還有傳說,在漢代曾有個孩子放羊,誤打誤撞得跑到了秦始皇的陵墓,結果不小心引發了大火,使秦陵遭到嚴重破壞。

秦始皇的地宮,如果真的遭遇到這些損毀,哪怕只有一次,地宮也已經是狼藉不堪了,水銀更早已揮發殆盡!

真希望那宏偉的地宮還在,秦始皇也靜靜地睡在他的豪華寢室裡,周圍還有九鼎、金人等絕世珍寶,想起來就讓人迷醉!


李飛叨


深度35米的水銀?

不可能的!

千萬別小看水銀!

水銀(汞)的密度是13.5克每立方厘米!是水的13.5倍,35米深的水銀底部的壓力相當於476米深的海水。如果說計量單位的話大約會有4.8兆帕左右。

再說下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在w君的認知裡面貌似還沒有真正挖掘過。裡面的形制主要來源於遙感測量數據,或者傳說記載。

但從戰國古墓的形制來看主要會用到砂岩或者頁岩製作墓室。單要知道砂岩和頁岩屬於沉積岩。

這些岩石製成的石板抗壓強度都很低。剛剛說了35米深的水銀有大約4.8兆帕的壓力,這個壓力很大了(高壓鍋爐通常才3.8兆帕的壓力)4.8兆帕已經相當於48倍大氣壓。這樣的壓力會直接導致石板破裂,或板接處縫隙急劇加大。

有句老話叫做“水銀瀉地,無孔不入”在這種巨大的壓力下水銀可以很快的壓破石板滲入地下消失得無影無蹤。

而從西安周圍的地質構成來說,西安及其周邊是一個典型的沖積平原


渭河帶來了大量泥沙在關中平原沉積。其實泥沙向下幾百米後才有花崗岩。

所以這些水銀實際上是可以一路滲透到幾百米的深度的。

還有一個說法是秦皇陵在修建過程中用銅水澆灌。很多人認為這樣就可以阻止水銀的流失。

但要注意的是水銀是可以和銅反應的。

痛遇到水銀可以生成銅汞齊,這是一種十分疏鬆的物質。不僅僅不能阻止水銀外溢,而且可以加速外溢的速度。

所以說秦皇陵內如果有水銀,那麼應該是僅僅存有少量。但說至今還有深達35米的水銀就有點難以讓人相信了。不論從地質還是水銀的特性都不符合理論的認知。


軍武數據庫


《史記》中記載,秦始皇陵“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意思就是說,用水銀澆灌出了當時國內的大河江流。這些水銀被灌注在地宮之中,如果真的存在的話,那麼,應該有一片地方,水銀裡的汞的含量,應該明顯增加,而且根據這些水銀的分佈,應該能繪出大概的國內江流的分佈圖。

近代的探礦技術非常先進,就是很深的地底,都能探明一些礦物的儲量。我們國家的工作者使用這類技術,對地宮內進行了探測,得出的結論是:地宮內部汞的含量明顯高於外圍,並且含量高低各不同,東南、西南強,東北、西北弱,在地圖上暗合我國的黃海、渤海海域分佈。

所以,司馬遷的記載屬實,地宮之內確實有水銀,而且確實如史書中所載,澆灌成了海域分佈圖。

而秦始皇陵地宮在封土堆的正下方,距離地表有35米深,東西長170米,寬145米,如此大的地方,專家對水銀澆灌的用量做了一個估計,大約在100噸左右。100噸的水銀,那是劇毒物質,揮發出來毒氣可以致死,要運到地宮裡面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不過,製造這麼多的水銀,同樣不是一件易事。

那麼,究竟這些水銀是從何處所得?如何得到的?說到這個問題,我們就繞不開當時一個極富傳奇色彩的婦女——巴寡婦清。

巴,是秦國地名,一般是說現在的四川。寡婦,是說這婦人沒了丈夫,寡居在家。清,才是這個婦女的名字。

那麼這位叫“清”的寡婦有什麼神奇的能力呢?在《史記》中記載著秦國的兩個超級富翁,富到什麼地步呢?書中是這樣寫的:禮抗萬乘,名顯天下。

就是說,這兩個富豪,連秦始皇都對他他們以禮相待。我們知道,這位脾氣不大好的君主,可是消滅其他六國的人物,是真正的殺人不眨眼,可是這兩個商人的財富,多到了讓他都要禮讓的程度。

這兩個富豪中,第一個是個搞畜牧業的,把馬匹喂好了賣到國內,賺到的錢又買了國內的珠寶、絲織品等東西,獻給北方的遊牧民族,又從哪裡得到鉅額賞賜——數不盡的肥羊和駿馬。

另外的一個富豪就是這位巴寡婦清。說她的先祖得到了一個丹礦,由此發財,富可敵國。丹礦是什麼東西?為何這麼能賺錢?其實,丹礦就是硃砂礦。我國古代很多貴族、道家都喜歡冶丹,以求長生,這丹藥裡最重要的就是硃砂,所以這家人越來越富有。

而據說硃砂經過提煉後,就能得到水銀,而且“清”既有錢財又有人手,所以為建始皇陵大規模冶煉水銀的重任,非她莫屬。

所以,這皇陵裡面的水銀,不能說全部,但是有相當一大部分的水銀,必然是從她家的丹礦中提煉的。不過,巴蜀自古交通不便,運送起來還是成本很高,而當時在貴州、陝西的一些地方,也有丹礦的開採,所以為了節約成本,可能這些地方也會被採購一部分。

所以,這地宮裡面的水銀,應該是寡婦清和其他地區一起進獻而來的。


小小嬴政


秦始皇陵內,確實是有劇毒無比的水銀。

但是,這水銀的深度到底有多深,目前沒有任何人知道。


秦始皇陵寢內的水銀

秦始皇是一個很貪婪的居住。

他不僅想要長生不老,還為死後修建了規模浩大的陵寢,以作為萬年安枕之地。


秦始皇的陵寢在驪山。

他剛剛兼併天下,就徵召了70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修建陵寢。根據相關的史料記載,秦始皇陵的工程規模是這樣的:

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做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這句話講得很清楚,“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可想而知是深不可測的。

目前的考古,對於秦始皇陵還是知之甚少。

已經發現的兵馬俑,只不過是秦始皇陵的外圍部分,屬於戍衛陵寢的意義。

但是,對於驪山的地宮,也就是秦始皇陵的核心部分,即放置皇帝梓宮、陪葬器物的地方,根本沒有發掘。


因此,沒有人知道水銀是有多深。

灌注水銀的目的也很簡單——無非就是防止盜墓唄,誰進去誰死。


HuiNanHistory


世界上有兩座神奇的陵墓,一座是中國秦始皇陵,另一座是埃及金字塔。這兩座陵墓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不符合常理”,因為許多東西即使是科學也無法探索,比如埃及的“智慧結晶”和秦始皇的“水銀百川江河大海”。

據史料記載,秦始皇陵確實有大量水銀。後來,考古學家對它進行了調查,這是一個事實,但它是否有“大海”那麼多。從歷史上的理論到實際測量,都無論具體到35米的深度,只有經過挖掘才能知道真相。

你知道35米深的水銀是什麼概念嗎?想想我們在初中學的一個叫做力和壓力的問題你就知道了,汞的密度是13.5g/cm3!換句話說也就是水密度的13.5倍,而35平方米深的水銀底部的壓力相當於476米海水的壓力。換算成測量單位約為4.8兆帕。所以隨著大壩越來越深,隨著水位越來越深,那麼對大壩的作用力就很大,如果大壩不可靠,很容易造成防波堤和坍塌。同樣,汞和水的性質也相似。假設它們都是流動液體的話,那麼深度越深,壓力越大,可靠性就越低。

所以想要在那個年代把35米深的水銀加固起來,難度非常之大,秦始皇陵中有“大海”般的水銀,雖然考古學家已經發現了大量的水銀,但我依舊很懷疑,為什麼。

首先,古代人工開採效率不高,處理水平不高。建造一座墳墓要不超過30年是不可能的。秦始皇陵是汞處理基地,如果是大規模的處理,不可能沒有文獻史料記載當時的重大史記。還有奇怪的是汞是有毒的,大規模的冶煉勢必會導致大量死亡。

其次,相關文獻中大量汞來源推到秦國第一“富婆”寡婦清身上。我認為有錢是有限度的。而且在水銀冶煉問題上,我是不相信秦始皇是沒有找人試煉過的,就算要試煉一定會中毒,而且汞煉製藥丸時也是入藥三分毒。這也是為什麼後世有人盜竊秦始皇陵的,寶藏到沒有掏出來,反而白白搭上了自己的生命。

所以我認為在沒搞懂水銀真正來源之前,不要盲目的猜測,等未來科學能夠真正求證其來歷,我們再來說說這個話題。當然我們也不能做井底之蛙,古人的智慧我們也許還無法認知,就像今天,我們可以10天就建一個醫院一樣,也許幾千年後,後人也無法理解到怎麼做到一樣。


LongTime常錟


如果是說秦陵有水銀這點是肯定的,但若說有35米深則十分可疑了。考古學家曾利用遙感和物探技術,測量從封土到地宮的深度是35米,中國地質研究院研究員劉士毅證實,通過物探確實感知到明顯的汞異常,但有沒有35米這麼高是非常令人懷疑的。

修秦始皇陵的四個目的。

秦始皇陵又簡稱秦陵,現在陝西省臨潼縣以東約4公里的驪山北麓,從秦始皇繼位時就開始修建了,一直持續到他駕崩,也就是始於公元前246年到公元前210年,修了大概有37年,也就是說秦始皇這輩子都在策劃自己死了住哪。

這麼長的時間完全可以修建一座與世隔絕、機關重重、獨一無二的堅固墓穴。而在封土之下澆灌水銀,當然是有一定的目的。一是為了防止盜墓,汞是劇毒,大量吸入可致人死亡。

二是秦始皇水銀流經之地是有所設計的,水道分佈恰與中國的渤海、黃海位置相符,秦始皇死後還統治著一個偌大的地理空間。

三是保持屍體和隨葬品的不腐。

四是筆者猜測秦始皇迷戀長生不老之術,汞是煉長生不老丹的主要原料,大概死後他還想著哪天起死回生也未可知。

從封土到地宮的深度是35米需要多少水銀?

地宮注滿水銀已經過實證,但相信水銀深達35米的傳說,大概是從歷史文本中演繹出來的。

比如《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最早關於水銀的記載,認為地宮裡“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東漢史學家班固的《漢書》裡也說道:“水銀為江海,黃金為鳧雁”。

北魏著名的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也說過地宮:“下以水銀為四瀆百川五嶽九州,具地理之勢”。

可以看出在司馬遷之後,許多歷史學家也都基本繼承了司馬遷的看法。司馬遷在《史記》裡引用的資料應該說比較可靠,畢竟漢朝掌握秦陵地宮構造圖的可能性比較大,而司馬遷也有資格接觸到這些材料。

根據以上說法,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來推測,35米深的海比較符合,但是他們忽視了35米深究竟需要生產多少水銀才能滿足。

有人計算,根據地宮偌大的面積,35米深大概需要13000多噸,直到目前為止,我們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每年出產不過900多噸水銀。

給秦陵提供水銀的被認為是以出產水銀聞名的四川涪陵汞礦,也就是“巴寡婦”所在地,但這個礦一直到清朝也僅能進貢300來斤。

長生不老的傳說。

“巴寡婦”又叫巴清,在這裡經營著全國最大的丹砂生意,丹砂用火燒能生成水銀,水銀中倒入丹砂又會還原成丹砂,這種生生不息的循環之術給丹砂賦予了神秘的不死神藥特性。

巴清也被認為是巫師中的一員,也是當時最具權威的巫師,她專門研究不死神藥,因此成為了掌握丹砂的頭號大boss,巴清的家族也是累世控制著這裡的丹砂出產。

即便是這樣一位人物,在當時可產出水銀的量也是有限的,想要滿足35米高水銀的要求十分困難。因此可得出這樣的結論,地宮中存在大量水銀是毋庸置疑的,但35米高有些不切實際。

古代君主在生前給自己修建的陵墓又叫“起壽陵”,本是希望自己能夠活得更久一點,無奈始皇帝在東巡途中薨然去世,李斯、趙高密謀篡權,最終決定“秘不發喪”。就這樣為了掩人耳目,秦始皇雖然人已經死了,還是按照原定的路程走了一遍。

這麼長時間在路上,臭味連鮑魚都遮蓋不了,估計最終葬到驪山陵墓裡的始皇帝已經變成屍骨也未可知。未及長生,肉身已毀,想要長生不老更是遙遙無期了,可嘆!


兮兮說事兒


秦始皇陵裡面有水銀是天下皆知的事情,而且量還很大,通過理論推算,若真如記載秦皇陵中以山水為百川,則其用量為 300~ 2500噸,而且分佈不均,有些地方數值爆表。學過物理的都知道,水銀是會蒸發的,經過2000年時間的蒸發,這些水銀已經開始慢慢往地表蔓延,對周圍的土壤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那麼問題來了,這麼多水銀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又是怎樣弄過來的呢?這裡就不得不要提一位非常具有傳奇色彩的大秦女土豪——清。


《史記》專門記錄經濟事件的篇章《貨殖列傳》裡,特別提到了清這個女人,有如下記載:

巴蜀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家亦不訾。清,寡婦也。能守其業,用財自衛,不見侵犯。秦皇帝以為貞婦而客之:“為築女懷清檯...”。


清是一名生活在四川的寡婦,因為她的家族掌握了丹砂礦的開採,世代靠著它賺了很多錢。秦始皇也對她禮讓三分,為他建造懷清檯歌功頌德。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清時用了8個字“禮抗萬乘,名顯天下”。意思是她可以與皇帝分庭抗禮,名揚天下。


連秦始皇都敬讓的女人,恐怕天下就她一個吧。這不禁讓人想起了那句話:“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

那麼秦始皇為什麼會這麼敬她三分呢?


丹砂在古代除了用作書寫、繪畫、化妝的顏料和屍體的防腐,另一個最主要的用途就是提煉水銀。《漢書》中的《食貨志》中更為明確地說到:“巴寡婦清,其家族數代壟斷丹砂經營”,成為鉅富。由於巴寡婦清壟斷了丹砂經營,秦皇陵中大量水銀自然主要靠她的企業供給。


《史記》中還記載,“用財自衛,不見侵犯”,就是說清用自己的財富養了私人武裝力量,來保護她的丹砂經營。《長壽縣誌》裡詳細記載了清家族的僕人上千、私人保鏢 上萬。 由此可見,秦皇陵中的大量水銀主要是富可敵國的巴寡婦清壟斷開採的丹砂礦供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