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 新春寄語:努力做心身健康者


新春寄語:努力做心身健康者

努力做心身健康的踐行者

近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嚴重性,引發全國關注與防控,武漢市甚至採取“封城”無奈之舉,因為這個傳播途徑是呼吸道,預防防控非常困難。

相信在政府有力領導下,醫療等部門嚴密防控下,社會大眾積極努力下,這次重大事件終會平穩過去。

從最近疫情防控消息,有兩點是明確的:一是安全感是基礎需要,我們普通人對於身體安全的重視,由此可以證明,二是支持療法是基礎應對,應對新型病毒肺炎沒有特效藥物,主要依靠支持療法。

因此,我們要努力做心身健康的踐行者,既是為自己,同時為家人,也是為社會。

新型病毒肺炎的支持療法,就是通過心理安慰、輸液方式、休息放鬆等,知道沒有特效藥物,也要製造心理放鬆效果,促進機體自身應對病毒的強大力量,從而戰勝疾病。

一句話,支持療法是“助人自助”方法,通過支持鼓勵來幫助病人激發自身抵抗力戰勝病情。

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最終依靠提高身體抵抗力痊癒,這不僅是應對身體疾病方法,更是應對心理障礙的根本方法。

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是一體兩面,是相輔相成,是對立統一,這不是玩文字遊戲,而是經過科學驗證的。比如,心理問題軀體化非常普遍,軀體疾病又帶來心理痛苦。

新春寄語:努力做心身健康者


為此,重視心理健康勢在必行。

事實上,2016年國家22部委聯合發文《關於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指出加強心理健康的必要性與意義,同時明確“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認知合理、情緒穩定、行為適當、人際和諧、適應變化的一種完好狀態。”

心理過程包括認知、情緒、意志三部分,心理特性包括能力與人格,心理發展離不開社會與環境,心理健康具體就是上面五部分內容。

當我們出現心理問題或者困惑時候,一般表現為意志行為不當或者情緒爆發不適,比如路怒症、嘮叨指責抱怨,看起來是人際關係不和諧,不能適應環境變化,這是外因作用,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條件,還要通過內因起作用。

這個內因就是認知想法,所有情緒、行為、人際關係問題都是認知不合理的表現。

人與人的差別,本質就是想法的差距,比如兄弟小時候是弟兄,成家後就是兩家人,而且與父母也不再是一家人,只有“一家人才不說兩家話”,因此還是一家人的想法就導致各種衝突。

人際關係也是如此,為什麼彼此衝突嚴重,根本在於人人都是自我中心主義思維,認為只有自己才是對的,把別人當作自己,出路就是把自己當別人。

可行技術就是合理化解釋別人行為情緒想法,找出並尊重別人內在慾望需要想法,個人水平不同層次不同想法不同才正常,要麼給人幫助要麼閉嘴不說。

新春寄語:努力做心身健康者


心理健康還有就是,會享受生活,能接受現實,敢承受困難。

生活不如意事情十之八九,我們不是苦行僧,需要及時自我獎勵,給自己一顆甜棗享受,這就是即時滿足,會享受類似生活加油站,做點喜歡的事,吃喝玩樂放鬆自己,不是罪過不是犯錯,是心理健康表現。

接受現實有兩部分,一是接受自己是普通人,能力有限,許多方面不如人,如此才可以放低當下目標,減少焦慮,實實在在做點事,慢慢積累未必不會實現遠大理想目標。二是接受無能為力時候的困境,比如疾病危機,接受社會規則,比如道德法律,陷入困境先接受,再想法解決。

承受困難則是作為人生意義的體現,我們要麼做快樂的豬,要麼做痛苦的哲學家,不能既做痛苦的豬又做快樂的哲學家。人活著就要尋求意義,承受困難挑戰就是典型例子,我們之所以佩服勇敢者,就是人家堅忍不拔克難攻堅的品質。

從精神分析理論來說,享受生活就是本我,追求快樂原則,接受生活就是超我,追求道德原則,承受生活就是自我,追求現實原則。

享受的是個體快樂,接受的是社會要求,承受的是人生意義,為此努力做個心身健康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