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疫情之後,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但願你首先學會吃得起苦

疫情之後,父母更要讓孩子吃這幾種苦。


疫情之後,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但願你首先學會吃得起苦

學習之苦

在微博看到一段話:

“我讀的醫學,一直很後悔,想換專業,因為太苦太累。

直到疫情發生。

看到醫護人員逆流而上,拼勁全力,救國家於水火,救人民於疾患,我被深深震撼。

第一次慶幸自己選擇了醫學專業,決心再苦再累都要學有所成。”


句句感人肺腑。

為什麼要用功讀書?

龍應臺對兒子說:

“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這個道理,來自農村的高三學生小通懂。

每天早上5點半起床早讀。家裡沒有WIFI,他就跟鄰居借網,頂著寒風在樓頂上網課。


疫情之後,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但願你首先學會吃得起苦


曾經學習有多苦,將來選擇才能有多廣。

而疫情讓這份選擇,又多了一個詞:救人救國。

就在前幾天,西湖大學於世界領先解讀了:新冠病毒如何入侵人體正常細胞。不久,浙江第一批疫苗產生抗體。


疫情之後,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但願你首先學會吃得起苦


所有人贊:西湖大學太牛了,中國速度太牛了!

這所大學,有334位博士生在進行學科交叉研究。

他們歷經了多少年寒窗苦讀,才能在現在與病毒賽跑!

錢穆先生說:“沒有理想的吃苦,那是自討苦吃,有理想的吃苦,才是一種精神。”

有遠見的父母,不僅要告訴孩子:學習的當下或許枯燥、乏味、苦悶,但收穫喜悅而巨大。

更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引導孩子,激發孩子內在的自我價值感,為了更有意義的追求而學習。

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會幫助孩子,將學習之苦轉化為追求之樂,會因為責任、熱愛與激情,持續自律地投入學習,並將學習貫穿終生。


疫情之後,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但願你首先學會吃得起苦


疫情之後,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但願你首先學會吃得起苦

生活之苦

有個大學生畢業後,每份工作都做不到一個月,不是任務重,就是受不了早起、加班,幹什麼都覺得太累,太苦。

兩年來天天在家打遊戲。

面對媽媽的抱怨,他反問:“如果你不能養活我一輩子,為什麼從小對我那麼嬌慣?”

令人心寒。但追根溯源,他說的沒錯。

不能獨立的孩子背後,必然有包辦一切、捨不得孩子吃苦受累的父母。

武志紅曾說:“即便孩子一次次強調‘我來,我來’,父母仍然會拒絕,一味替孩子做事。這是對孩子真實的成長需要視而不見。”

第一次努力往前爬,伸手想拿遠方的玩具,父母看見就遞給孩子,


剝奪了孩子通過努力實現目標的快樂,更習慣了以後還未開口,任何需要父母都會代勞。

第一次嘗試洗碗,父母搶過來:“別把手弄傷了,你就安心學習,開心地玩,家務活爸媽幹。”


這剝奪了孩子享受家務的樂趣、對父母的體諒、對家庭的責任感。

一位英國心理學女博士說:


“父母真正成功的愛,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河南焦作一位10歲的男孩,父母都去了一線防疫。

獨自在家的他,生活有條不紊。


他會做家務,會規劃學習,按時起床,認真聽課,還會戴著護目鏡口罩,獨自去超市購物。

捨得孩子吃生活的苦,不必刻意為孩子創造艱苦的環境,卻必須放手孩子做他能做的事,允許孩子經歷屬於他的挫折。

如此,孩子才能領略親自解決問題的快樂,收穫獨當一面的自信。

才能在生活之苦中,品嚐到成長之樂,成為勇敢堅韌、擔當有為的少年。


疫情之後,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但願你首先學會吃得起苦

教養之苦

古語說: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

武漢第七醫院一位輕症病人,用粗暴蠻橫的態度,不斷指責護士為什麼不去打掃廁所。


這名護士和其他醫務人員,剛全力在搶救一名病危患者,才從手術室疲憊走出。

視頻曝光後,這位基層官員被革職處理。

網友紛紛評論:“大快人心,他真應該學學環衛工人和3歲浙江小孩,教養天壤之別。”

武漢的一群環衛工人,因為在醫院做保潔,被安排到酒店隔離14天。

退房後,酒店發現:整整9間房,乾淨得不像有人住過!

酒店經理哽咽道:


“我太感動了,從沒見過退房前把房間打掃得乾乾淨淨的。


她們做著整個城市最髒最累的活,但她們的心靈卻那麼美好。”


而浙江省3歲男孩,是被治癒的確診患者,出院時,在隔離病房外,他向護士阿姨鞠躬致敬。


疫情之後,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但願你首先學會吃得起苦


多麼有教養的行為!

教養的本質,是對人的體諒與尊重。

是必須教會孩子的處世之道。

清華大學社科院院長彭凱平說:“真正的教養不是在溫室裡栽培植物,而是幫孩子建立完整的人格,同時教會他們獨自面對世界。”

不吃教養之苦的孩子,自由發洩情緒,隨意對待他人,享受一時囂張之樂。

可世界不以孩子為中心,沒有教養的孩子,終將會栽大跟頭。

培養孩子成為有教養的人,就是教會孩子能換位思考,知禮節修養,待他人有恩,會體諒溝通。

這樣的孩子,必定受人尊敬,遇事通達。


疫情之後,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但願你首先學會吃得起苦

規則之苦

疫情發生後,國家全面下令禁止食用和非法買賣野生動物,但令人憤怒的是,仍有人不聽勸阻,罔顧生死。

2月15日,一男子網上炫耀吃野味後父親被刑拘;2月16日,貴州男子補殺食用果子狸被查處;警察查出私下野生動物買賣市場.....


不吃遵守規則的苦,就要承擔不守規則的後果。

河北一家人,母親因出現氣喘去醫院,她本人,以及身為大學教師的女兒,律師女婿,全都堅持否認他們是從武漢返回。

直到住院7天后,在醫護人員反覆追問下才承認。可惜病情被延誤,確診當天,搶救無效身亡。

擯棄規則,逃離規則,以為是獲取自由,結果卻喪失生命。

家庭教育中如果沒有規則二字,即便孩子學業事業有成,又有何用?


疫情之後,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但願你首先學會吃得起苦


反觀一名武漢大學生,“硬核”操作令人欽佩。

離校返家時,他沒有任何症狀顯示被感染,但仍堅持全程戴口罩。

甚至為了不取下口罩,他不喝水,不吃飯。

進門前,全身、行李、手機消毒,進屋後,自行隔離在臥室,不與父母一同吃飯。

幾天後出現症狀的他,住院治療後痊癒。與他親密接觸的40多人,竟無一人感染。

遵守規則的過程,被束縛如同受苦。

卻保護了身邊所有人,也保護了自己不受反覆交叉感染。

父母要通過制定規則、堅持履行的方式,讓孩子習慣吃規則的苦。

要教會孩子:規則絕不是限制,而是保護。

規則之下,才有真正的自由。

越懂得這個道理的孩子,越具備高度的自律,越能發揮出最大的潛能,擁有更寬廣的未來。

疫情之後,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但願你首先學會吃得起苦

屠格涅夫說:“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但願你首先學會吃得起苦。”

Grit在TED演講中,分享過關於成功特質的研究成果,發現在各種情境下,有一種突出的特徵,在很大程度上預示了成功,它就是毅力。

毅力來自於吃苦。

孩子會在吃苦的過程中,通過不斷成長的思維模式,勇敢面對挑戰,坦然接受失敗,從中汲取經驗,隨時重新開始。

讓孩子吃苦,不是為了吃苦本身,而是通過吃苦,體驗到挑戰自己、適應艱苦、克服困難的樂趣,會拓寬生命的寬度與韌性。

這樣的孩子,會有更廣闊的胸襟,更坦然的底氣,更強大的內心。

會有“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的秘訣,


“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的信念,


“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向著標杆直跑”的勇氣,


“看淡世事滄桑,內心安然無恙”的豁達。

他更能堅持,更懂珍惜。

他是父母的欣慰,更是未來之棟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