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9 朋友欠錢不還,借條利息也沒有寫明確,法院是否可以主張利息呢?

當今時代,令人發愁、又難以啟齒的事,莫過於開口借錢或者要求還錢了。我們經常在借錢給親友時,往往基於對信任而缺乏對欠款人還款能力的調查。所以,很多時候,遇見欠錢不還,我們都不知該怎麼辦。古語云: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古時要債可能只能靠道德,現在有法律保護,不止能追回本金,還可能追到利息。只是借條利息約定不明的話,是否還能向法院主張利息呢?下面案件的原告就遇到這個問題。

朋友欠錢不還,借條利息也沒有寫明確,法院是否可以主張利息呢?

2014年12月23日,井某因資金週轉需要,向宋某借現金15000元,並向宋某出具借條一份,該借條大致內容為“今有井某借宋某現金15000元,壹萬伍仟元整,借款人井某,利息1分,2014年12月23日”。之後井某於2019年2月20日通過微信轉賬的方式向宋某償還2000元,剩餘本金13000元,經宋某多次催要至今未還。為此,宋某委託廣東國暉(北京)律師事務所的李珍律師起訴至法院,請求:依法判令被告立即返還宋某本金13000元及利息2000元;本案訴訟費由被告承擔。

朋友欠錢不還,借條利息也沒有寫明確,法院是否可以主張利息呢?

借條相當於一個簡單的借款合同,我們先來分析一下。首先這個借款合同未約定還款時間,這關係到起訴的訴訟時效問題。其次雖然約定了利息的利率,但未明確是月利率還是年利率,這關係到利息是否給付的問題。第三,利息的約定額度是否合法?

借條未約定還款時間,訴訟時效如何計算?

首先我們知道對於定期還款的民間借貸,根據《民法通則》相關規定:訴訟時效為還款期限屆滿之日起3年。對於不定期還款的民間借貸,也就是沒有寫明還款日期的民間借貸,則分兩種情況討論:

1、借款人不還錢,出借人也不要債。這種情況不受訴訟時效規定的限制,但是受最長20年保護期的限制。

2、借款人明確表示拒絕還款的,則從借款人明確表示拒絕還款之日起適用3年的訴訟時效期間。

借條未明確利息,是否可以主張利息?

根據《合同法》第211條第1款的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視為不支付利息。”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25條第2款也進一步進行了明確,“自然人之間借貸對利息約定不明,出借人主張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除自然人之間借貸的外,借貸雙方對借貸利息約定不明,出借人主張利息的,人民法院應當結合民間借貸合同的內容,並根據當地或者當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習慣、市場利率等因素確定利息。”

具體到本案中,原被告間的借貸為自然人之間的借貸,約定利息1分,未明確是月利率還是年利率,應視為約定不明,適用《合同法》第211條,被告不支付利息。但是如果雙方為其他類型的民間借貸,如商事主體之間的借貸,是可以由法院通過交易方式、習慣等合同漏洞填補規則確定利息。

朋友欠錢不還,借條利息也沒有寫明確,法院是否可以主張利息呢?

​ 民間借貸,利息約定在何種範圍內才受法律保護?

根據《民法通則》的相關規定,約定原則上不能違反國家的一些對於貸款利率的規定。其次,協議的年利率要在24%以內,這個範圍是合規的,也是法律認可和保護的。再次,年利率超過24%不到36%的,如果要提起訴訟,法院不予保護,但是當事人願意自動履行,法院也不反對,借款人不能要求返還已經支付的利息。最次,年利率超過36%的,超過部分無效。借款人請求出借人返還已支付的超過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上述案件,無論是約定的月利率還是年利率,從利息約定的額度來說是在受法律保護的範圍內的。

最終法院依照《合同法》第二百零六條,第二百一十一條,《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四條的規定,判決:

一、井某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五日內償還宋某借款本金13000元;

二、駁回宋某的其他訴訟請求。

碰到老賴不還錢,除了對簿公堂,民間借貸還能如何合法追債?

1、申請支付令

支付令是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督促程序,根據債權人的申請,向債務人發出的限期履行給付金錢或有價證券的法律文書。這是處理債權債務關係明確的民事、經濟糾紛的最好辦法,但只能體現在債務人接到支付令之日起15日內,不向法院提出書面異議方可實現。

2、提起代位追償訴訟

我國《合同法》第七十三條規定:“因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以自己的名義代位行使債務人的債權。”代位權的發生須具備以下四個條件:①、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債權債務合法有效②、債務人須享有對第三人到期債權;③、債務人怠於行使自己的權利;④、債務人怠於行使權利使其到期債權有不能實現的危險,債權人有保全債權的必要。

借錢有風險,事前需謹慎。要債的一萬種好方法都不如借錢之前想清楚,根據自己的承受能力以及借款人的還款能力,三思而行,不要因為一時的面子,等錢轉身後捶胸頓足。

律視微言,聽律師講生活中的法律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