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氣量與做事

文/熊大尋
最近看《原來如此》一本講述近代人物趣聞的書,大致分為豪雄和文人兩種,每逢文人的內容我都跳過不看,竊以為文人好做而豪雄難為。


古人說人的人才分為三等,第三等是聰明才辨,這是文人的特徵;二等是磊落豪雄,這是謀事功人的特點;一等是深沉厚重,這是成大事者。
什麼是英雄?曹操解讀說“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吞吐天地之志、包藏宇宙之機”,一個人的成功一看氣量大小,二看做事多少。堂堂一部三國志,滔滔一段英雄史。其中大部分人生奧秘都在曹操身上可以讀到。曹操《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其氣魄極大,以天地萬物為己身。這是成大事的條件之一。這種氣勢不像許多文人“為賦新詞強說愁”是裝出來,而是與身俱來的。其次,曹操又是個做事的愛好者。一生都熱衷做事。從當刺客親自操刀刺殺董卓開始,到南征北戰,挾帝稱王,曹操凡事親力親為,幾乎是每次戰鬥都自己親自上前線,幾乎每次招聘員工都自己親自面試,劉備、孫權也如此。所以由這三個做事的高手打開了三國鼎立的格局。


知易行難,自古成大事者多為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國之人,陳獨秀文章功底不深,為當時文人詬病,但氣勢極大,其子女被當局殺害,其妻為之哭泣,陳反罵之“迂腐!”,正是這種超常人的膽氣及積極的社會實踐活動,陳獨秀成為創黨之人,成為五四運動的領袖。陳銘樞評陳獨秀:“謗積丘山,志吞江海,下開百劫,世負斯人。”而同時期的章太炎博古通今號稱近代學問文章第一人,但對時事沒什麼過多建樹,只落了個“章瘋子”的稱號。但陳獨秀也有缺陷:英氣有餘而雄氣不足,身上書生氣過重了,江湖氣差了一些,豪雄氣沒有,所以人生際遇差了很多。


根本原因在於,文章和武藝皆為末技,而氣量和做事是為大法。宇宙很多大機緣,都從氣量中領受;人生很多真知識,都在做事中得來。


知識分子最不服氣老闆,認為自己比老闆懂得多,但卻偏偏只能給老闆打工。公理何在?其實,差別在於,知識分子知道一百個道理只會去做一件事,但老闆只知道一個道理他就會去做一百件事!人生的成敗都在這裡顯現了。知得越多,越依賴知的力量而越忽視行的力量;相反,行得越多,越能體會行的好處,而忽視知的好處。如果真能知行合一,則可凡事都可做大。


我原來說過一句話“用書上的知識來生活叫犯傻,用生活的知識來寫書叫犯罪。”
書上的知識很多是偽知識,而生活的知識才是真知識。什麼叫“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就是這個道理。
為什麼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經萬般事,原因就在於此。
毛澤東文集有幾千萬字,大家都評價他是偉大的政治家、文學家、詩人,錯了!他實質是一個偉大的實幹家!他的這幾千萬字幾乎都沒有詩情畫意,都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寫的。可以說一篇文章解決一個問題!一篇文章就是在做一件事情。因為他要領導一個國家,所以他要做的事很多很多,就必須寫很多做事的文章;因為他要領導一個國家的人,所以要把他的思想、把他要做的事變成千百萬的人來做,就必須寫那麼多文章。大到政策方針,小到戰役佈置,事無鉅細都必須親力親為。


人生修為盡在事中。人要愛事、好事、多事,樂在事中,才能事事如意。近代中國,多事之秋,所以能造就大批立事功、建大業的豪雄。
民國人物普遍留八字鬍一時成為時尚,原來是效仿推行軍國主義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舉國病弱,惟舉武行才能全面振興,於是多少豪傑躬身入局,努力行事。民國人物多刺客,刺殺事件之多也是歷史之最,陳獨秀和汪精衛也都做過刺客,原來也是受軍國主義的影響,武力開拓,以軍治國,造就中國最熱血的一段歷史。
民國人物性情直露,肆行無忌,無法無天,如楊士驤所言:“大丈夫生於天地間,興之所至,何事不可為。”
讀民國史,開大氣量!風雲變幻的時代,大開大合的格局,造就梟雄豪傑無數。
讀民國史,行救國事!躬身入局的歲月,世無小事的場面,成就慷慨激昂一段。
我們生在和平年代,人生缺乏跌宕,生活瑣事就多,人容易瑣碎。因此,我主張一個人要經常看書從中閱人閱偉人,心中常有風雲在,不教己身墜凡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