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崇祯临死的前5天,为什么派人厚葬大太监魏忠贤?

小小嬴政


这是个谣言。崇祯死前,并没有派人厚葬魏忠贤。这个谣言的制造者,是明朝的冯梦龙——就是写《喻世明言》等“三言”的那个小说家。小说家言,岂可信乎?

不过,这个谣言也反映了一点情况:崇祯杀魏忠贤,是对是错?

我的答案是,若是能用之,胜过杀之。

明朝是个很有意思的朝代。皇帝动不动就可以打大臣们的屁股(梃杖),但大臣自始至终都没有被皇帝驯服。

尤其是到了明朝中后期,大臣们与皇帝顶牛的事儿不绝于史册。大臣只要在礼法上占理,就敢与皇帝进行旷日持久的斗争。

比如嘉靖初期的“大礼议”事件。嘉靖想把自己的生父抬进太庙,升级为皇帝,大臣们就是不答应;比如万历年间的“国本之争”,万历皇帝想要册立自己喜欢的幼子当太子,可大臣们拿出“立长不立幼”的祖训,坚决不答应。

诸如此类事件,大大小小,一直存在着。

基于此,明朝皇帝想出一个办法:抬升太监的地位,让司礼监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与文臣们抗衡。

这个办法其实不错,达到了某种生态平衡。

魏忠贤,就是在这个大前提下逐渐坐大的。

魏忠贤的问题,在于声势过于煊赫了。他不但盖过了文臣,也盖过了皇帝。但这也不能全怪魏忠贤,要怪就怪天启皇帝太废柴。

崇祯上位后,魏忠贤是主动投降的。由此可以反证,哪怕煊赫如魏忠贤,也没有造反的能力。

但是,崇祯还是杀了魏忠贤。

其实,杀了魏忠贤并没多大关系。有关系的是,文臣借机反扑,以清理阉党的名义,几乎摧毁了太监系统。

平衡因此被打破。

从此,崇祯开始了与文臣旷日持久的斗争,并在生命的最后写下了“文臣个个可杀”这样幼稚的句子。

抱怨是没用的。苦果都是自己亲手栽种的。


趣谈国史


似乎匪夷所思,然而铁板钉钉:崇祯临死的前5天,派人厚葬了大太监魏忠贤。

崇祯的哥哥明熹宗临死前叮嘱、提醒他,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显然要弟弟注重魏在军国大事方面发挥作用。

但,崇祯由于个人的经历,对魏忠贤培植势力,欺上瞒下,贪污腐化,排除异已,贪权纳贿早了如指掌,对其所作所为深恶痛绝,认为他的存在是明朝的一场浩劫。

所以,他上位伊始,就大刀阔斧,三下五除二铲除了魏忠贤及其党羽势力,并将魏忠贤贬去安徽凤阳守陵;魏在赴任的旅途中自缢而亡,余怒未消的崇祯又下令对他有尸体千刀万剐。

1644年(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率大顺军兵临城下,京城危在旦夕,朝臣人心恐怕,太监曹化淳脱口而出“使忠贤在,国事必不至此!”。这一呐喊,勾起了崇祯对哥哥临死前语重心长交待事项的回忆,顿时心潮起伏,思绪飘飞…

曾经,铲除魏忠贤党羽,让他赢得了天下仁人志士的喝彩,使东林党人欢欣鼓舞后走上了治国安邦的岗位,也是他引以为荣的政治工程;但魏忠贤死了之后,国家依然内忧外患严重,依然糜烂腐朽无止境,自己发誓励精图治,要建立一个强大的大明帝国的梦想在风雨飘摇中破碎了。

曾经,兵部尚书杨嗣昌献计,对外与清议和稳住阵脚,抽出军力“十面张网”先镇压农民军,这彼有见地的攘外安内主张让他心动,然而尚未实施,就遭泄密,引得一邦大义凛然的书呆子们争先发声,坚决不与夷狄溝和,不给祖宗的脸抹黑………这可行方案还没尝试就搁浅了

为暂避李自成的兵锋,崇祯曾考虑迁都南京,然而,群臣“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祖训应对,最后也胎死腹中………

实干兴邦,空淡误国,…不得不说,尽管魏忠贤阴暗自私,但他有行政手腕,杀伐果断,敢于担当,真如哥哥临终前所说“可计大事”,然而这样的政治强人却被被自己弄得死无葬身之地!

梳理千头万绪,崇祯在绝望中,也许认识到了自己感情用事,给帝国带来了万劫不复的灾难,也许怀念魏的现实、清醒与严谨,如果魏忠贤在,虽不能力挽狂澜,但不至于使国家在短时间内有倾覆之灾……

崇祯痛定思痛,悔之晚矣,得出“诸臣误国”的结论,在上吊前5天,怀着难以揣摩的复杂的心情,私下令人收拾魏忠贤的遗骸,秘密厚葬于香山碧云寺……


希望星晨58298869


崇祯16岁登基执政时,整个明朝就已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病入膏肓了。崇祯在位的17年,尽管勤勉敬业,全力与明末文官集团抗争,但是终未逃过国破自缢的悲惨结局。

然而,崇祯皇帝在临死前5天,做了一件令人惊讶诧异之事,命人厚葬魏忠贤。将死之人,为何有这样反常的举动呢?反映出他当时怎样的思想和心境呢?

一是对当初的追悔。大家知道,当初崇祯在天启七年继位登基之后,就开始对皇兄最信任重用的大太监魏忠贤下手了。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扳倒了魏忠贤,叫他到凤阳祖陵为皇兄守陵,之后又下令抓捕魏忠贤即刻押送回京,魏忠贤得知,万念俱灰。次日凌晨,上吊自杀。此后开始讨伐阉党,大规模清算乱政太监。

17年后的今天,崇祯已是外有围兵,内无良臣的光杆皇帝,在听了随从太监曹化淳说的“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话,勾起他当初除掉魏忠贤的追悔。魏忠贤毕竟比东林党人那帮人更能干、更有用。也许此时想起了皇兄临终对他讲的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的那番话。

二是对能臣的渴望。崇祯临终之前写下“诸臣误国”,“文臣人人可杀”,这也许是他17年执政的深刻体会,这时他可能更加领悟皇兄临死前让他重用魏忠贤的深意。

朱由校说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如此高的评价绝不会是信口一说,是他多年从政对魏忠贤的评价,更重要的是他更了解魏忠贤在处理重大问题上的清醒和果断,特别是在维护大局、知人用人、奖罚分明等关键问题上的突出表现。

魏忠贤确实是个理政强人,勇负责敢担当有手段,能够力排众议,能让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文官们把嘴闭上,使国家机器高效运转,而不至于成天在争议扯皮中度日,说到底能干事、能干成事。国破思良将。现在国家濒临灭亡之际,崇祯一定感叹,魏忠贤式的能臣良将在哪里?

三是对文臣的鄙视。崇祯执政的17年,用的清一色东林党人,现在国家将亡,他对东林党人失望痛恨至极。他所用的东林党除了人品高洁,自命清高,高谈阔论,互相攻击以外,并没有其他本事,他们永远对别人的办法说三道四,横加指责,自己却又一筹莫展,有例为证。

比如,杨嗣昌为解决难以同时应付的内忧外患问题,提出先与满清议和以赢得时间,集中精力解决内患。应该说这是解决困局的一个不错的举措。然而文官知道后,个个大义凛然,声称议和就是丢祖宗的脸!最终导致先安内再攘外的计划无法实施,彻底陷入内外交困的被动局面。

还有在北京城破一个月前,崇祯曾考虑迁都南京,避免被李闯部队包了饺子,这也不失为一个不得已的正确办法,然而这帮文官支持的与反对的争吵不休,莫衷一是。崇祯也举棋不定,呆在紫禁城坐等李闯王来包围。

东林党就是一帮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搅屎棍子。崇祯死前哀叹:“文臣皆可杀”,“此皆文臣误我”。 此时,他更加鄙视这帮文臣,想起了魏忠贤。一定追悔不该不听皇兄的话而干掉魏忠贤,不该唯独重用的东林党。

17年的挣扎仍未逃出亡国的命运,如果魏忠贤不死,也许明朝不会这么快灭亡。他怀念魏忠贤,痛恨东林党,思慕能臣良将!但什么都晚了,能做的只有厚葬魏忠贤了。


下午历史茶


明思宗朱由检,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悲情的末代帝王。

他是历史上少有勤俭自律的皇帝,但严重的性格缺陷,也让他的诸多为大明续命的努力付之东流。

崇祯皇帝16岁登基,当时的大明,正值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前夕,文官集团的势力已经足以和皇帝抗衡,而崇祯上台的第一件事,便是除却魏忠贤一党。

朱由检天启七年登基,刚刚登基,便撤去魏忠贤内外一切职务,发配凤阳祖陵,途中又发出逮捕令,魏忠贤万念俱灰,上吊自尽,朝内阉党被大规模清算。

大明朝的帝王、宦官、文官集团就此打破,文官集团的势力进一步扩大,其内部的党争更是愈演愈烈。

公元1644年,崇祯在准备去景山上吊自尽的时候,却做出了一件让人惊诧的事情:厚葬魏忠贤。

临死前还要给自己打个耳光,究竟为何?

源自一个太监的一声哀叹。

曹化淳,是崇祯朝最受崇祯信任的宦官,朝堂的文臣开始争相请假,为自己的后事谋划,皇帝的政令被限制在红墙之内,曹化淳看到这四面楚歌的场景,说了一句:“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如果搁在以往,崇祯皇帝听到了这话一定会斩了曹化淳。但此时的他,对于文臣集团已经失望透顶。

回想起来,似乎魏忠贤的阉党,要比东林党这帮人更能干,更务实。

东林党复出后,取消工商业者的税收,还借铲除魏忠贤的时机,取消了海外贸易税、矿税、盐税、茶叶税等。

是,你东林党是以天下百姓生活为己任,但你们却忘了,国家的运转是需要税收的!更何况,你东林党取消的都是些什么?老百姓的税收也不见你取消啊。

于是这些税收没有了,让大明朝财政出现危机,只能向普通百姓加税。

官逼民反,始作俑者,东林党也!

明亡亡于流寇,归根结底,亡于东林党!

所以,我想崇祯想到这些,厚葬魏忠贤也就不奇怪了。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1627年(天启七年),明熹宗朱由校临死前叮嘱即将继位的弟弟朱由检说,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弟弟朱由检却没有放在心上。

魏忠贤结党营私,贪权纳贿,虐杀异己,可称明朝一场浩大的内乱,但是魏忠贤有手腕,敢担当,能够排除党争的干扰,使朝廷机器能够正常运转,是个“理政强人”。

崇祯即位不到一年,铲除了魏忠贤的党羽,一纸诏书将魏忠贤贬去安徽凤阳守陵;魏忠贤在今河北阜城的旅馆中自缢而亡,崇祯又下令对他分尸;其阉党260多人或处死,或流放,或终身监禁…

1644年(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大兵包围京师,京城危在旦夕。上吊前几天,太监曹化淳痛哭着和他说了一句话:“使忠贤在,国事必不至此!”也使他想起哥哥朱由校说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这句话,心起波澜,思绪纷飞…

崇祯铲除魏忠贤党羽,是他一生引以为傲的政绩。但魏忠贤死了之后,十几年来国事仍然糜烂,一天天走下坡路,天下没有太平,万民没有乐业,明朝没有富裕强大。

兵部尚书杨嗣昌曾主张对清朝议和,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镇压农民军,未尝不是一招。然而不慎泄密,朝野沸腾,君子们“大义凛然”,说什么也不能跟夷狄议和,切莫丢祖宗的脸…

崇祯曾考虑迁都南京,暂避李自成的兵锋,这是不得已而为之,也遭到大臣们的反对,支持南迁与反对南迁的吵作一团,朝廷上终日空发议论,什么事也没干成…

他反复问自己:真的错杀了魏忠贤?

崇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重新评价魏忠贤,肯定有他的私情,也许他认识到了魏忠贤在处理大事的清醒和果断,在维护大局的关键问题上很有作为,比起身边饱食终日庸庸碌碌的大臣们好到哪里去了。如果魏忠贤在,虽无法扭转积重难返国势日衰的大趋势,但也不至于在短时间内让大明迅即覆灭。

崇祯只好坐在紫禁城,写下“诸臣误国”4个字,等着李闯王杀来…

大势已去,大厦将倾,当崇祯听到曹化淳说的话,也许他终于领会了哥哥朱由校临终嘱咐的深刻含意,也许他幡然醒悟,但已精神崩溃,无力回天。

崇祯上吊前5天,怀着极为复杂的心情,命人秘密地将魏忠贤的遗骸厚葬于香山碧云寺,也许是他对魏忠贤价值和功绩的重新评估,也许是他这个窝窝囊囊皇帝的最后忏悔。

[图片、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之,立马删掉相关部分]


天宁阁


崇祯帝朱由检当年继位之前,在兄长天启皇帝榻前,朱由校对朱由检道:“魏忠贤是个非常有才能的人,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当时的朱由检唯唯诺诺答应了朱由校,然而登基后不到一年,朱由检诛杀魏忠贤与一众阉党,并将之视作自己最大功绩之一。

然而多年过去,明朝的江山并没有因为魏忠贤被铲除而得到任何的改善,反而明末激烈的党争愈演愈烈,明朝国力江河日下。

魏忠贤虽然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魏忠贤是个非常有能力的人。明朝后期朋党之争不断,魏忠贤的阉党势力却仍旧能排除干扰迅速有效行事,相对于自命清高的东林党势力,魏忠贤要实用得多。

崇祯十七年,闯王李自成的大军即将兵临城下,明帝国的江山岌岌可危。朱由检兢兢业业勤政十多年,仍旧无法挽回明王朝的命运,其心腹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化淳道:“使忠贤在,国事必不至此。”

崇祯帝越想心中越慌乱,觉得是自己一时冲动错杀了魏忠贤。派人收敛魏忠贤的尸骨厚葬,也是崇祯帝在明帝国分崩离析之前的无奈之举,以求心安罢了。


澹奕


这是凄凉悲伤的故事。

大明朝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应该再找不出第二个皇帝如崇祯这般不要命的勤政,希望能将自家天下治理的国泰民安了吧。哥哥明熹宗朱由校弥留之际,把江山交给崇祯朱由检时,就曾经告诫自己的弟弟朱由检: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

当时朱由检一定会小心听着,但心里实在不能认同。“魏忠贤擅窃国柄,奸盗内帑,诬陷忠良,草菅多命,狠如狼虎。”些才是朱由检要说的话。

于是,崇祯即位第一件事就是要办了魏忠贤!他成功了,万众欢呼,崇祯内心也觉得看到了大明复兴的曙光。于是东林党人又重新大模大样走上朝堂,天天说着绝对正确但却与当时乱世毫无用处的大道理。崇祯又重新启用了一批太监,来平衡这种势力。

明朝大概从“存心不良”的设置“东西厂”开始,就免不了个个皇帝都会跟太监们,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崇祯也勤勉,每个明主做的事我都做了,为什么还天灾四起,六下“罪己诏”也无用;起义不断;吃着俸禄的大臣们又毫无建树呢?

在紫禁城被李自成包围之前,他跟这群天天讲圣人谈治国的大臣们商量,迁都南京,以避其货。这在南北宋是有先例的,未必不可能。这群人陈述着如南迁有三利三弊,死守也有三利三弊,然后分成两拨开始吵架。崇祯厌烦了,这事一耽搁,就没有出路了。


国破前五天,心腹太监曹化淳痛哭着和他说:“使忠贤在,国事必不至此!”史书记载:上恻然,传谕收葬忠贤骸首,墓址选在魏忠贤生前早已看好的香山碧云寺。

崇祯大概是想起了:哥哥做了一辈子木匠,还能牢牢把控政权,都是用了魏忠贤的缘故吧。虽然魏忠贤罪不容诛,但他很能干,很忠心。他虽然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但有他在,好歹有人办实事。至少在朋党之争里,他能牢牢保证国家机器的运转。那些相互攻击,自命清高,又一文不肯捐出救国的东林党人,一定会被魏忠贤掘地三尺,找出银子来,继续养着军队的。


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饮酒长叹:“苦我民尔!”崇祯安排好太子去向,给大明留下最后的血脉之后,逼死皇后、贵妃、懿安张皇后,数位妃嫔,砍掉长平公主双臂,一剑刺死六岁的昭仁公主。自己带着十余名太监往外跑,奈何所有门都被紧闭不纳不开,守军俱散。

崇祯帝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却无一人前来,崇祯帝说:“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然后在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死时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时年33岁。身边仅有提督太监王承恩陪同。


写崇祯总会觉得很凄凉,他好像绝立于一块孤石之上,四顾茫茫。他大喊一声:“还有谁?”永远都没有人应答。绝世孤独,莫过于此。

我是专注历史原创的如是。关注历史,关注如是。


如是史社


1,大家都熟悉直接导致大明王朝的灭亡,除了天灾就是人祸,说起人祸就离不开东林党。

2,大明王朝传到崇祯皇帝手里时,已经满目疮痍。崇祯皇帝是想做一个有为之君。奈何自己的能力不是很强,没有秦皇汉武的手段,再加上没有真正能辅佐之人。折腾了十几年,随着李自成打进北京城,大明朝也就灭亡了。

3,说起东林党,就不可不提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大明朝一直存在文官集团就有尾大不掉之势。皇帝为了制衡文官集团就培养宦官集团。这样相互掣肘,监督,制衡,才能保证国家机器正常的运转。

4,阉党和东林党终究是有区别的,阉党们终究皇帝的奴才。(既得利益这不管谁做皇帝,他们依然是得利者,)崇祯皇帝一上台就稀里糊涂的把制衡东林党的魏忠贤给干掉了。

5,东林党没有了阉党的制约。使政局平衡发生变化。崇祯皇帝对文官集团失控了,导致文官集团裹挟朝廷,尾大不掉,十多年来除了打嘴仗什么事情都干不了。这样做也不行,那样做也不行,行政效率极其缓慢,崇祯皇帝干掉魏忠贤以后才发现政治平衡这个道理。

6,楼主所问的为什么会给魏忠贤进行厚葬。因为崇祯皇帝恨东林党为首的文官集团。那自然就怀念能制衡他们的魏忠贤。下令给魏忠贤厚葬,这乃人之常情。

7,东林党部分是江南士族利益代表,所培养的利益代言人,党同伐异,表面两袖清风,满嘴的仁义道德,私下奢靡享乐,贪污腐败。

8,明朝灭亡有三大原因。一,朱元璋后代太多了,占有国家大量土地,而且只吃饭不干活,导致国家财政负担太重。二,文官利益集团勾相互结不纳税,财政缺钱,日常运转困难,老百姓赋税太重。三,时运不济遇到天灾小冰河时期。

9,最讽刺李自成在北京府库搜刮10万银子,所谓清流们给李自成贡献了7000万银子。相当于朝廷10年税收,可见东林党都是一群什么玩意!


无常的小跟班


魏忠贤虽然可恶,但是确实平衡东林党力量的关键一环,在明朝的朝政之中,东西厂的设立无疑是非常高明的。这种存在的模式使得两股力量始终平衡,就算魏忠贤再怎么不堪,他也无法做到真正的把持朝政,因为他的对手始终都存在。明熹宗多年来不管朝政,但是一切都没有乱套,就是这种模式的存在。

在明熹宗传位给崇祯的时候,就告诫他不能轻易的去动魏忠贤,因为魏忠贤当时要的不过是权势,虽然结党营私,但是不至于可以威胁到大明的江山。相反魏忠贤的存在,使得明朝朝政可以始终平衡运转。而且不少学者认为魏忠贤多少是干了点实事的,不像那一群只会讲大道理的官员。

并且崇祯没有认识到当时明朝腐败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至此关头其实更应该选择用魏忠贤,因为魏忠贤是唯一可以解决腐败问题的,当然这种解决是有代价的。就好比清朝末年,腐败问题为什么一直摧毁不了清政府,原因就是有当时一个重要人物的存在,他就是李鸿章,一个将汉人大臣同清廷栓在一起的人物。

崇祯终究还是太年轻,就好比“栋梁拆”,崇祯还没有把栋梁的位置确立,就急忙把搭起这个架子的一端给去掉,最后这个整体就一边到了。崇祯在国破之际,也终于明白了当年明熹宗为何说下如此遗嘱,所以带着愧疚的心,或者带着对那一群只会讲大道理的文官的不满,重新厚葬了魏忠贤,崇祯无疑是个悲剧人物,几乎所有可能都被他亲手给结束了。


小司马迁论史


明代冯梦龙撰《燕都日记》记载,李自成攻陷北京前夕,大厦将倾之际,崇祯帝念及魏忠贤昔日的事功,在太监曹化淳建议下,收葬魏忠贤的遗骸于香山碧云寺(后于康熙四十年,即1701年被捣毁)。《明季北略》卷二十记载:崇祯十七年农历三月十四,即崇祯自杀前五日,“壬寅,南京孝陵夜哭。三月初一日起,日色两旬无光。是夜风色阴惨,沙尘刮天。起旧司礼太监曹化淳戴罪守城,上密旨收葬忠贤遗骸。”


但《明史》、《崇祯长编》和《崇祯实录》等明朝正史均未见相关记载,此说的真实性存疑。

所以我的看法是,先明确了是不是,再问为什么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