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何品評文學作品藝術價值的優劣高低

內容提示:

無論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網絡中,總有些人會提出這樣一些問題:《白鹿原》與《平凡的世界》哪部作品藝術價值更高?為什麼莫言先生能獲諾貝爾文學獎?為什麼《紅樓夢》讓無數熱愛文學的人痴迷,並且這種痴迷經久不衰?《百年孤獨》為什麼那麼難讀,但受到全世界的追捧?等等。

一部文學作品的藝術價值之優劣高低,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但一些偉大的經典作品,為什麼總是歷久彌新的?為什麼是超越時空的?為什麼一代又一代人去追捧它了?相反一些作品只是時代的曇花一現,這又是為什麼呢?這的確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如何品評文學作品藝術價值的優劣高低


品評文學作品的三個要義

文學鑑賞與批評是一個審美活動的過程,一部文學作品被作家創造出來以後,它便是一個承載了“真、善、美”語言符號系統。這個語符系統中,存在大量的“召喚結構”和“空白”,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是在感性與理性共同參與下,填空、對話、理解、共鳴和淨化的過程。

如何品評文學作品藝術價值的優劣高低

文學作品的第一要義,是“藝術真實”,體現為“歷史理性”。一切偉大的文學作品是源於現實而又高於現實的,是作家對現實生活體察、領悟後,進行藝術加工的現實,無論是作家再現社會現實生活,還是表現內在的情感世界,都是通過作家的想象、虛構、提煉出的合情合理的真實世界。如《紅樓夢》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19世紀現實主義大師列夫·托爾斯泰“創作了俄國生活無與倫比的圖畫”,他不僅真實再現了“19世紀最後30年俄國實際生活”,而且也反映了俄國農奴制改革後俄國社會各階層之間的矛盾,成為“俄國革命的鏡子”;魯迅先生的小說集《吶喊》《彷徨》也同樣反映了20世紀初中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再現了半殖民半封建和資本主義興起時的各階層中國人的普遍的生存狀態。這些現實主義作品固然如此,而那些浪漫主義作品呢?如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雖寫花妖狐鬼的世界,但它卻表現的是真實世界中的人情世態。故而,一切偉大的文學作品,它都在再現或表現具普遍性又具特殊性的社會歷史真實或內在情感世界的真實。失去藝術真實的文學作品,便失去了靈魂。

因此,讀一些胡編亂造的網絡文學,不但不會對讀者認識世界和自我有所裨益,相反還會貽害無群。

如何品評文學作品藝術價值的優劣高低

俄狄浦斯王


文學作品的第二要義,是“上善”,體現為“人文關懷”。一切偉大的文學作品都是對人類生存的思考。誠然,它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但文學作品和宗教、哲學一樣,是對人類生存狀態和人類命運的悲天憫人的思考。具體來說,

“人文關懷”體現在文學作品中,就是優秀的文學作品,總是在關懷人,尊重人的生命、尊嚴、自由、價值、幸福的,等等。如《變形記》對人類異化和物化的思考;《百年孤獨》反映人類面臨的普遍生存困境——孤獨;《老人與海》體現人類在生存中,應具有的“硬漢子”精神;《檀香刑》表現苦難民族悲壯的反抗精神;《鼠疫》彰顯人類面對荒謬的世界,虛無的人生,所具有的“無為”反抗;故而,一切偉大的藝術作品,悲天憫人的“人文關懷”是其終極目標。經典之所以是經典,是因為經典裡體現著人類普遍的生存問題和宗教、哲學式的思考。可以說,只要人類存在,這些問題都是人類必須要思考的。《荷馬史詩》,《俄狄浦斯王》中表現的人類對不可捉摸命運的反抗,再過幾千年也不會改變。

如何品評文學作品藝術價值的優劣高低


文學作品的第三要義,便是“造美”,體現為“創造的形式“。一切超一流的文學作品在藝術形式上都具有開創性。偉大的作家在創作內容的同時也創造了形式,這些形式中存在大量的“空白”“召喚結構”,會像數學問題一樣,引導讀者在閱讀時,去思考,去填空,去解答。甚至有些經典的文學作品,讀者閱讀起來非常困難。如《紅樓夢》伏筆千里的寫法、詩境的開拓;《包法利夫人》客觀無動於衷的敘事;《罪與罰》復調小說模式的敘事手法;意識流經典《追憶似水年華》中那些省去標點符號的段落,被認為是“神的囈語”;《第二十二點軍規》黑色幽默的表現手法,等等。這些藝術形式都是具有開創性。

綜上:超一流的文學作品必須具備以上三個條件,具備兩個能算一流作品,具備一個條件,只能算二流,三者能沾一點邊那是三流作品,三者不沾邊那隻能是狗血作品了。

示例比較

加繆《鼠疫》與遲子建《白雪烏鴉》;

陳忠實《白鹿原》與路遙《平凡的世界》;

當代中國文壇莫言能獲得諾貝文學獎的原因,和莫言不分伯仲的作家,卻拿不了諾獎的原因;

這幾年諾貝爾文學獎,為什麼會出現大熱必死的現象?

在以後的文章裡我們會分別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