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向死而生,生死之外,無大事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在我們的心頭蒙上了一層陰影,一切都來得那麼突然,甚至許多生命突然離去。有的人在隔離中收到親人離去的消息,有的人在生死邊緣掙扎,也有重獲新生順利出院的人。順利出院的人,悄悄刪掉了住院時寫下的“遺言”,但也有很多人有很多話還來不及說就走了。

平日裡,我們總說“以後……”,“下次……”,“最近在忙,等……”,一直在追逐著什麼,或是夢想,或是無頭緒的忙碌,但其實最後都會發現“生死之外,無大事!”

我想,這句話,於癌症患者而言,更深有體會!

正如《此生未完成》這本書的作者于娟,被確診乳腺癌後,在生死彌留之際留下“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長期熬夜等於慢性自殺),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這樣的感慨。

向死而生,生死之外,無大事

無頭緒的追逐和忙碌,等於慢性自殺!

“無頭緒地追逐與奔忙,一旦站定思考,發現半輩子已經過去,自己手裡的成敗並無多少意義。”——于娟

焦慮越來越成為社會的常態!

當下,越來越多人有焦慮的情緒,特別是年輕人,面對高不可及的房價、生活花費、結婚彩禮、父母養老……一切都需要金錢來支撐,而這給人一種錯覺“似乎只有賺取更多的錢才能減輕焦慮”,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賺錢並不容易。

對此,只能不斷“學習”,報各種各樣的課程,參加各種講座,一直在忙碌著,似乎這樣可以緩解積壓在心頭的焦慮和壓力。

然而,實際上,絕大多數人的忙碌是毫無意義的,因為很多人並不清楚自己到底在追逐什麼,只是無頭緒地追逐與奔忙著。

生病前的于娟和我們絕大多數人一樣,有著很多目標和計劃,她說道“我曾經的野心是兩三年搞個副教授來做做,於是開始玩命發文章、搞課題,雖然對實現副教授的目標後該幹什麼,我非常茫然。”

然而在得了病後,她才發現為了一個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人生目標的事情拼了命撲上去,不能不說這是一個傻子乾的傻事。

人的一生中,可能很長,但也可能很短,沒有人知道自己生命的長短,因此對於我們來說,時間顯得尤為寶貴。如果一直在無頭緒地追逐與奔忙,浪費的是寶貴的時間,是我們的生命。

“人應該把快樂建立在可持續的長久人生目標上,而不應該只是去看短暫的名利權情。名利權情,沒有一樣不辛苦的,卻沒有一樣可以帶走”。這是《此生未完成》的作者給予我們的忠告,也是這位復旦教師在生命彌留之際對生命、對人生目標等作出的思考。

向死而生,生死之外,無大事

常回家看看!父母尚在我們就有來處!

臺灣女作家龍應臺在《目送》中有這樣一段話:“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人之一生,猶如趕路,揹負行囊,馬不停蹄,過程中經歷過無數次父母的送別。隨著不斷的成長,我們與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有時候可能隔著幾個城市,有時候隔著幾個省,甚至更遠。而我們與父母相見的日子也少了很多。

一年之中,在不停忙碌著,我們中很多人每次總以在忙為理由草草結束與父母的通話,或者臨時改變本來打算回家看看父母的計劃。有時候會想“如果我不努力,不在忙碌賺錢,怎麼給父母更好的生活,他們需要我。”

但其實,並不是父母需要我們,而是我們更需要父母。相比其他,父母更希望的是我們的陪伴。

更何況,時間之於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所謂的時間多少或忙碌與否在於我們對時間的管理。把刷抖音的時間、無聊的時間拿出來好好陪陪父母,哪怕只是一通電話,也會更有意義。

向死而生,生死之外,無大事

生死之外無大事,健康身體才是最重要的!

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

網上不乏“前半生辛苦賺錢,下半生花錢治病”等調侃言論。雖然這句話聽上去帶有點諷刺,但也確是事實。

生一場大病,甚至是癌症,往往最後的結局是花光所有的積蓄。

雖然已經有不少的研究報道抽菸、喝酒、熬夜、抑鬱等不好,但仍有不少人樂在其中。“千里之提,毀於蟻穴”,很多時候,生病正是由於日常不良生活方式所造成的傷害日積月累導致的。

“我們是現代人,不可能脫離社會發展的軌跡、現代的生活節奏,以及身邊的干擾,那麼在能控制的時候多控制,在能早睡的時候儘量善待自己的身體。有些事情,電影也好,BBS也好,K歌也好,想想無非是感官享受,過了那一刻,都是浮雲。唯一踩在地上的,是你健康的身體。”

人活在世間,金錢、名利,所有的一切都比不上健康重要!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