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 惠州供電:“停電,不停客戶”挑戰不可能

<table> 惠州供電:“停電,不停客戶”挑戰不可能

惠州供電局通過“大塔套小塔”的施工方式,大大縮短了施工工期。

/<table>

每每夕陽西下,一群白鷺掠過潼湖,晚霞映著湖面,泛起金黃色的漣漪,如詩如畫……

從2013年首提“潼湖智慧城”概念,到2017年被省政府賦予“廣東硅谷”的目標,4年間,位於惠州市仲愷高新區的潼湖生態智慧區從“零”起步,由一片片農田、荒地變身創新研發高端園區。

如今,隨著思科科學城、碧桂園創新小鎮、華大科學小鎮等一批高端項目的入駐,主打智慧創新的潼湖生態智慧區如同候鳥眷戀的溼地,吸引著大批創新企業、機構落戶,一座生態與智慧並重的“廣東硅谷”和國家5A級景區正在這裡“合體”。

在這個不斷成長的智慧新城中,項目正在不斷落地,未來TCL華星光、旭硝子二期、碧桂園創新小鎮、思科大數據處理中心等項目的用電負荷需求超過了30萬千伏安……為滿足這些大項目的用電需求,電網的升級改造勢在必行。

從今年5月9日開始,一場涉及110千伏山陂、潼湖兩個變電站“雙停”的電力改造升級工程在潼湖生態智慧區周邊拉開了大幕。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一系列綜合停電管理和調度措施,僅耗時4天半時間提前完成改造,惠州供電部門因此搞定了兩件發展大事,更為重要的是,全程實現了“不停電作業”,保證了原本受影響的7.9萬居民正常用電。

停設備不停電▶▶2米多長A4紙“拼”出用電擴容大計

TCL華星光電要增加用電負荷、旭硝子也要增加用電負荷,還有一批陸續落戶的高新技術企業申報用電,時間點是今年6月,可見的區域新增用電負荷達到了6萬千伏安,單靠110千伏山陂變電站僅有的一臺5萬千伏安的變壓器已無法滿足需求。

仲愷供電局為滿足企業的用電訴求,計劃在110千伏山陂變電站增加一臺主變及10千伏饋線新出線。

只是,看似簡單地增加一臺主變,涉及的工程量卻十分巨大,且由於工程建設必須停止110千伏山陂站的運行,這也意味著會直接影響到區域內100多戶企業、7.9萬居民的正常用電。

現實的難題是:通過提前的企業、居民用戶走訪和問需,仲愷供電局發現,若是按照原計劃停電8天時間,將極大影響片區企業的生產經營,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同時,已經入夏的悶熱天氣,居民無電可用就將在高溫中“掙扎”。

要解決這樣的難題,最大限度確保企業和居民用電,“停設備,不停客戶”這個一直未嘗試的挑戰被提上了議事日程。在廣東電網公司的支持下,佛山、東莞、中山、汕尾及惠州其他區縣局共派出12臺發電車到瀝林、潼湖片區支援保電,惠州供電局設備部、調度中心、基建部、仲愷供電局、瀝林供電所等多個部門,“跨層級、跨部門”開始協同作戰,制定負荷轉移、移動電源車臨時供電等方案,以確保施工期間不間斷供電。記者夜晚在英光村看到,雖然不遠處還有施工隊伍在電網設備上趕工,但是村內仍然燈火通明,供電沒有受到影響。

“要是沒有這次跨越層級和部門間的聯動協作,別說8天,一個月都不一定能完成。你看單單我們一個調度員為轉供電開展電網架構運行方式的調整操作表單,一條條操作指令密密麻麻打印在A4紙,如果一行就是一個操作,光是操作行數拼在一起都有2米多長。”惠州供電局調度中心副主任陳文彬展示了他們為了轉移電力負荷實現“停設備,不停客戶”需開展的電網運行方式調整操作指令表。

在施工前的1個多月裡,仲愷供電局派出了數十位客戶經理逐一走訪了片區內的企業,充分了解了他們的生產計劃、訂單安排以及生產設備停機檢修時間等,並召開了4場客戶座談會,通過電話、手機信息、上門等方式,提前將信息告知每一位用戶、村委、小區物業等,逐一做好溝通解釋工作。

5月13日凌晨5點,隨著最後一條線路接入轉為正常運行,原本計劃8天的施工作業提前4天結束,施工期間,沒有發生一起客戶停電事件。

“以前變電站施工我們肯定要停電的,但是這次不僅沒停電,還趁我們機器停工檢修的時候來給我們做設備預防性試驗,為供電人的服務點個贊!”瀝林、潼湖片區一家塑料製品廠的經理,看著車間裡轟轟運轉的機器和廠房外的發電車,露出了滿意的微笑。

想法子提效率▶▶把重要的事情放在一起辦

“我們這次是竭盡全力做到‘停設備,不停客戶’。”

110千伏山陂變電站的主變擴容工程實現了“不停電作業“,那麼,110千伏潼湖變電站為何也要一起”休息“?

“山陂(變電)站主變擴容是我們要完成的一件大事,為優化電網結構,隔壁的潼湖(變電)站外有一基鐵塔及掛載線路也要完成從雙迴路到四迴路的升級,這是我們要辦的第二件大事。”惠州供電局生產設備部曾桂輝介紹,這次工程弄得那麼“大陣仗”,耗費如此多的人力物力,挑戰過去從來不敢嘗試“兩站全停”,其實是充分運用了綜合停電管理的思路,將一次設備停止運行完成多項工作。原來,早在去年,設備部通過向基建部、仲愷局收集主配網基建、修理、技改、業擴接火和市政遷改等工作計劃需求,彙總並通過調度中心根據電網運行架構及能力進行復雜綜合研判,最終形成綜合停電計劃。

藉著這次“不停電作業“的機會,該局在施工時一併檢修了2回110千伏供電線路、刀閘等設備。“此外我們還在220千伏尾塘站,110千伏潼湖站等變電站也同步安排了設備的檢修工作。如果按照過去老思路,做一個設備的檢修或建一次工程項目停一次電,累計起來的需要的停電時間,將長達半個月之久”。

只不過,作為“第二件大事”的杆塔改遷施工,僅僅靠不停電作業很難快速實現,畢竟,拆舊、立新、架設新的線路,這項工程本身就是一項有先後順序的作業。

“如果按照以往的施工方式一項一項進行,要想與山陂(變電)站同步完成施工,肯定是件無法完成的任務。”惠州局基建部項目經理梁波濤介紹道,更何況工程主要是110千伏高壓線路及電力鐵塔遷改,鐵塔又位於農田、山林,無論是材料運輸進出、施工難度都很大。

為了做好提高施工效率,設計人員經過多方論證後想到了一個業內罕見的好法子:考慮到新塔是四迴路結構,體積更大,可以“套”在舊塔外,讓拆舊塔和組新塔的作業同步進行,可以將工期壓縮在5天內;而原本單是這項立新塔、改線路的工作,預計就要停電10天左右。為此,惠州供電局也將原計劃的施工人員由30人增加到了70人。

“這次非常規作業,對我們現場風險的管控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戰。”梁波濤表示。由於該施工方式大大增加了現場作業的複雜性,惠州供電局對施工方案進行了詳盡的剖析,對每一個施工步驟都進行了風險的分析、改進,將作業的風險降低到了可控的範圍內。

除了前期的大量客戶走訪工作、複雜綜合停電計劃及轉供電方案制定,基建人員在工地揮汗如雨地緊張施工、在變電站裡還有一群變電運行人員在為這次工程做著停送電的配合工作。

“今天加班,不回去了,你們早點吃飯休息,不用等我”。這樣的電話內容在工作場所無數次響起。該局變電管理二所仲愷巡維中心的值班員鄒黎介紹,“收到停電計劃和工作任務以後,為做好220千伏尾塘站、110千伏潼湖站、山陂站、瀝林站4個變電站的停電配合工作,該巡維中心站長和非值班人員都主動放棄休息回到站內加班,每日從凌晨五六點忙碌到深夜,幾天在各個站點之間連軸轉地來回跑。惠州供電局相關負責人還表示,電網改造是為了提高供電可靠性,不能讓施工影響壓轉到企業和用戶的身上。惠州供電局在此次變電站“雙停”的作業前,提前從220千伏尾塘變電站新出一條10千伏線路,並向東莞供電局“借”了一回10千伏轉供線路,才盡力把原有的電力負荷承載起來,實現了“停設備,不停用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