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20 你連世界都沒有觀過,哪來的世界觀?!

“我們只能年輕一次,不出去走走,你會以為這裡就是全世界。有些事情,你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

——谷嶽


前文所寫的“詩意的棲居”、“化腐朽為神奇”、“用感受彌補事件的貧瘠”的一個大背景是“有勇氣去接受你不能改變的事情”。在不能改變、無法選擇的前提下,我們仍然可以採取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去挖掘人生經歷的深度,就像字母“T”的那一豎,但這總體上還是偏悲觀、偏消極的。更積極的另一面,要“努力去改變你能改變的事情”,更多地閱書、閱地、閱人、閱事,拓展人生經歷的寬度,就像字母“T”的那一橫。


韓寒的電影《後會無期》的預告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鍾漢良:“小夥子,你應該多出來走走的。”


陳柏霖:“可我的世界觀和你的不一樣。”


鍾漢良:“你連世界都沒有觀過,哪來的世界觀?!”


旁白:“旅行者1號,1977年發射,經歷了36年,終於衝出了太陽系,進入外太空的星際空間。它這樣孤獨的漂流,只為了去未知的世界看一眼。有些人,一輩子縮在一個角落裡,連窗外都懶得看,更別說踏出門。你們的偶像,都是明星,而我的偶像,是一顆衛星。”


谷嶽說:“我們只能年輕一次,不出去走走,你會以為這裡就是全世界。有些事情,你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再把海大師的名言搬出來一下,“假如你有幸年輕時在巴黎生活過,那麼你此後一生中不論去到哪裡她都與你同在,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盛宴”。年輕時旅行是件很重要的事,因為它會塑造你的世界觀,使你認識到你是誰,你相信什麼,並且對你的餘生產生深刻的影響。


電影《摩托日記》講述了一次南美旅程如何激發了切格瓦拉全新的世界觀,使得革命熱情開始在他的心中萌芽生長。1951到1952這一年,格瓦拉23歲,意氣風發,躊躇滿懷,是一名醫學系四年級的學生。他對外面的世界抱有強烈的好奇心,於是和朋友艾伯特踏上了拉丁美洲的旅途中。他們騎上摩托車,風馳電掣地出發了,卻不料摩托車很快就報廢了。但這一點沒有影響年輕人的激情,二人靠搭便車來完成剩下的旅程。穿過拉丁美洲古老的文明遺址,穿梭於各個國家各色人群中間,他們開始真切感受到社會的真相、生活的苦難。當深入到亞馬遜河流域的麻風病人區時,他們被所見所聞深深震撼。切格瓦拉開始思考宏大深奧的命題:人類、社會、經濟、文明、人類的苦難、快樂的定義……


短期旅行很美好,讓人身心愉快。有人說:“旅行就是從自己呆膩了的地方到別人呆膩了的地方去。”我們把各種煩惱、壓力、鬱悶留在故土,以異鄉人身份闖入別人的生活,帶著新奇和探索的心去看別人已經看膩了的東西。


短期旅行時我們處於一種兩邊不靠的狀態,既不是自己平常的生活,也不完全是別人的生活。這種“不介入太多,只要一點點”的狀態就像看電影,你隔著玻璃瓶去看別人的生活,沒有痛感,完全不用面對他們生活中的各種煩惱、壓力、鬱悶,因此看到的大抵都是美好的。比如,你看到老頭老太太在夕陽下散步,非常溫馨浪漫,但你卻看不到他們天天在家裡吵架。


短期旅行就像點菜時可以單點,你可以只接收他人“天堂”的部分,而退還他們“地獄”的部分。而長期在外旅居只能點套餐,好壞喜惡,你都只能全盤接收,一旦你從“外地人”變成“當地人”,時間長了又會呆膩,又想出走。


壯遊,“Grand Tour”原指流行於歐洲的一種透過長途跋涉的旅行而進行的成年儀式。而今的“壯遊”則有了延伸的意涵,“壯遊”是胸懷壯志的遊歷,一般來說包括了三個特質:旅遊時間“長”、行程挑戰性“高”、與人文社會互動“深”。特別指經過規劃,以高度意志力執行的遊歷行為。時至近代,西方青年發展出“間隔年”(Gap Year)的傳統來進行他們的壯遊,一般來說是在升學之後開學之前、或者畢業之後工作之前,所做的一次長期旅行。


錢鍾書說“旅行最試驗得出一個人的品性。旅行是最勞頓、最麻煩、叫人本相畢現的時候。經過長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討厭的人,才可以結交做朋友。”確實,旅行可以考察他人,但更重要的是認識自我。閱讀是心靈的旅行,而旅行是心靈的閱讀。行在路上如同行在心上,通過探索外界去發現內心,這就是旅行的意義。自己平日裡潛藏起來的自私、冷漠、無情、腹黑、醜惡的那一重人格就像白日焰火,雖然隱匿,但不表示不存在。我承認,或者否認,它都在那裡。長途苦旅是顯影劑,在惡劣的環境下,邪惡的Alter Ego會跳出來在心中瘋狂生長、肆意蔓延。英國曆史上曾經發生過海難之後食人求生的問題,最後那些人被判無罪,原因在於極端環境下人類的道德法律已經不再適用。我甚至對這個極端判例都產生了同理心。如此真切地窺探到自己內心隱秘的陰暗面,沒有使我對人性感到失望。相反,我會盡量去還原他人的時空處境,對現實生活中的他人、對歷史上飽含爭議的各種人物的做法都更多些同情之理解,沒有了善惡忠奸,有的是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有一句話說“一個成熟的人往往發覺可以責怪的人越來越少,人人都有他的難處”。少一分苛責別人,多一分反省自己,內心變得溫厚、平和、豁達、包容、博大。


旅行是瞭解異地文化的最直接方式。陸游有一首教子詩《冬夜讀書示子聿》:“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讀書、聽人介紹、看紀錄片等是間接經驗,是跟筆友的隔空互訴衷腸、調情、曖昧和意淫,旅行是直接體驗,是跟愛人的親密接觸,最直接、最真切。


法國存在主義作家、被稱為“年輕一代的良心”的阿爾貝加繆說:“認識一個城市的最好辦法,就是去認識裡面的人們如何工作、如何相愛、以及如何死亡。”瞭解一個城市的唯一方式就是不斷地去跟它碰撞,包括景物、文化和人的碰撞,有些發現是重複碰撞才有可能積累出來的。要增加碰撞有兩個方式,一個是延長居住時間,一個是提高時間內發生碰撞的頻率,儘可能多走多看,和人交流。還有人說,想要了解一個城市,必須先去它的菜市場,唯一忠實生動地保留當地人文基因的,就是最具煙火氣的市井菜場。


《天堂電影院》中,在海邊散步時,盲人放映師艾佛特對多多說:“離開這裡,這裡被詛咒了。每天待在這裡,會把這裡當成全世界,會相信事情一成不變。離開之後,過個幾年,一切都會變,你會斷了牽掛,不再追尋,不再擁有。你得離開一陣子,去闖一闖,再回到親友身邊,回到這片故土。現在不可能,你比我還盲目。”


旅行也是反思當地文化的輔助方式。久居蘭室不聞其香,久居鮑市不聞其臭。人在一個地方待得太久會太熟悉,容易習以為常,見怪不怪,麻木不仁,失去他的敏銳度。


人類學家Clifford Geertz說:“常識是一種文化體系。”中國人的常識跟法國人的常識是不同的。常識是融入血液和骨髓的東西,就像呼吸,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動作,通常情況下身處其中的當地人是“不自覺”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長時間在一個地方生活,你會想當然地認為所有的一切原本就是這樣、而且也就應該是這樣。


只有你走出你習以為常的安全圈,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通過和異地文化的對比,

你才能認識到自己文化的特點。進入,然後跳出,於是就會產生批判的距離。理想的話,這種反覆出入的程序可以使你同時看到當地人自己不一定意識得到的當地常識,以及異地人所不知的異地常識。


通過對比不同的文化,你會發現有些問題的確是自己文化中特有的惡習和民族劣根性,之前自己“不自覺”,之後就應該有意識地去改變。而有些問題並不是某個國家、某個社會,甚至更狹隘的某個黨所特有,而是人類社會普遍都存在。那麼以後就不再那麼憤世嫉俗,而變得博大、包容、平和。對於無法改變的問題,就勇敢地接受,反求諸己,向內去尋找。


關於里約熱內盧的科帕卡巴納海灘,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富人問躺在沙灘上曬太陽的流浪漢:“這麼好的天氣,你為什麼不出海打魚?”流浪漢反問他:“打魚乾嘛呢?”富人說:“打了魚才能掙錢呀。”流浪漢問:“掙錢幹嘛呢?”富人說:“掙來錢你才可以買許多東西。”流浪漢又問:“買來東西以後幹嘛呢?”富人說:“等你應有盡有時,就可以舒舒服服地躺在這裡曬太陽啦!”流浪漢聽了,懶洋洋地翻個身,說:“我現在不是已經舒舒服服地躺在這裡曬太陽了嗎?”


首先,這個故事反映了里約人的生活態度:悠閒、懶散、自得其樂。但它容易誤導人,照它的邏輯,反正人最終的結果都一樣,都是要死的,那乾脆什麼都不幹,就混吃混喝等死得了,這種態度未免太消極。


其次,如果天天一樣,再美好的事物都會厭倦的。詩人顧城後來隱居到新西蘭奧克蘭的激流島,他的一個朋友去看望他,就說:“你這景色太好了,真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無敵海景啊!”然後顧城說:“如果一年365天,天天都是這個一樣不變的最美的海景,到最後會變得恐怖起來。”


成天躺在沙灘上,就像讀名人名言彙編,膩得想吐;而平常努力工作,偶爾偷得浮生半日閒,在沙灘上曬曬太陽,就像讀了一本大部頭,從中獲得幾句箴言,來之不易,滿足感、幸福感瞬間爆棚。很多風景絕美的地方的人自殺率都很高,比如北歐幾個國家,有人說那是因為那裡晝短夜長。那還有瑞士的自殺率也很高,瑞士是世界花園,天天對著茫茫的原始森林,煙霧繚繞的湖泊,聽著海的聲音,時間久了人不一定受得了。


再次,黑格爾曾說,同一句格言,從一個飽經風霜、備受煎熬的老人口中說出,和從一個天真可愛、未諳世事的孩子口中說出,含義是不一樣的。法國的“自由、平等、博愛”,是伏爾泰、盧梭等先哲們用皇皇鉅著去倡導,更重要的是無數仁人志士在大革命實踐中用血汗、生命去澆鑄出來的。對一個道理理解的層次分為字詞的理解、知識的理解,最高境界是“生命的理解”,就是在生命中去踐行。“信受奉行”,落腳點和出發點在“行”上,否則“自由、平等、博愛”,那麼簡單的幾個字,小孩都會鸚鵡學舌,但那不可能成為聯合國憲章和世界文化遺產。


平凡的路


徘徊著的 在路上的

你要走嗎

易碎的 驕傲著

那也曾是我的模樣


沸騰著的 不安著的

你要去哪

謎一樣的 沉默著的

故事你真的在聽嗎


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 也穿過人山人海

我曾經擁有著一切 轉眼都飄散如煙

我曾經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

直到看見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當你仍然 還在幻想

你的明天

她會好嗎 還是更爛

對我而言是另一天


我曾經毀了我的一切 只想永遠地離開

我曾經墮入無邊黑暗 想掙扎無法自拔

我曾經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

絕望著 渴望著 哭著笑著平凡著


向前走 就想走 就算你被給過什麼

向前走 就想走 就算你被奪走什麼

向前走 就想走 就算你會錯過什麼

向前走 就想走 就算你會


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 也穿過人山人海

我曾經問遍整個世界 從來沒得到答案

我不過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

冥冥中這是我 唯一要走的路啊


時間無言 如此這般

明天已在眼前

風吹過的 路依然遠

你的故事講到了哪


——朴樹新歌《平凡的路》(韓寒電影《後會無期》主題曲)


“平平淡淡才是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這是那些越過千山萬水,嚐盡苦辣酸甜,看盡人情冷暖,渴望過、絕望過,成功過、失敗過,絢爛過、平淡過的中老年人說的。涉世未深的年輕人,故作老成地說這些話,除了略顯虛偽,那多半也是為自己不努力奮鬥找藉口。


先“建立自我”,後“追求無我”;先要“拿得起”,而後才能“放得下”;“生如夏花般絢爛”,方能“死如秋葉之靜美”;從“離佛千萬裡”,到“離佛特別近”。


去跨越大山大海,尋找心中的遠方,用腳步丈量一下地球,看看世界是不是平的。去穿越人山人海,“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真正的修行是在人間,乘桴浮於人海,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但人生是一種經歷,而不是一個結果。最終,你發現“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或者“問遍整個世界,從來沒得到答案”,都已不太重要。活過,愛過,夢過,追求過,尋找過,努力過,問心無愧,少留遺憾,足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