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5 到底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給大家詳細解釋“焚書坑儒”

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在秦始皇於咸陽宮舉行的宮廷大宴上,又發生了一場師古還是師今的爭論。焚書之舉正是由此引發的。

到底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給大家詳細解釋“焚書坑儒”

在宴會上,僕射周青臣,面腴秦始皇,吹捧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博士淳于越針對周青臣的腴詞提出了恢復分封制的主張。他說: 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輔枝。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面腴,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秦始皇聽後不動聲色,把淳于越的建議交給群臣討論。丞相李斯明確表示不同意淳于越的觀點。他反駁說:三代之爭,何可法也.儒生 不師今而學古, 道古以害今,如不加以禁止,則 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統一可能遭到破壞。為了別黑白而定一尊,樹立君權的絕對權威,他向秦始皇提出焚燬古書的三條建議:

到底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給大家詳細解釋“焚書坑儒”

李斯

(1)除《秦紀》、醫藥、卜筮、農家經典、諸子和其他歷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府銷燬。令下三十日後不交的,處以黥刑並罰苦役四年。

(2)談論《詩》、《書》者處死,以古非今者滅族,官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

(3)有願習法令者, 以吏為師。秦始皇批准了李斯的建議。在宴會散後第二天,就在全國各地點燃了焚書之火。

不到30天時間,中國秦代以前的古典文獻,都化為灰燼。留下來的只有皇家圖書館內的一套藏書。

到底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給大家詳細解釋“焚書坑儒”

在焚書的第二年,又發生了坑儒事件。坑儒不是焚書的直接繼續,而是由於一些方士、儒生誹謗秦始皇引起的。秦始皇在攫取到巨大權力和享受到榮華富貴之後,十分怕死。在統一中國之後,他異想天開地要尋求長生不死藥。方士侯生、盧生等人迎合其需要,答應為秦始皇找到這種藥。按照秦律謊言不能兌現,或者所獻之藥無效驗者,要處以死刑。侯生、盧生自知弄不到長生不死藥,不但逃之夭夭,而且誹謗秦始皇天性剛戾自用,專任獄吏 ,事情無論大小,都由他一人決斷,貪於權勢 等等。秦始皇聽後,盛怒不可抑止,以妖言以亂黔首 的罪名,下令進行追查,並親自圈定460餘人活埋於咸陽。這即是所謂的“坑儒”事件。

到底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給大家詳細解釋“焚書坑儒”

來看看“焚書坑儒”的實質,“焚書坑儒”的實質其實是統一思想的運動。當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在政治結構上,廢除了分封制,在全國範圍內施行郡縣制;在文化上,統一了文字,以小篆為標準的官用文字;在經濟領域內,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這些措施都是國家大一統的基本要素,是國家強暴力能夠控制的要素。但有些東西是國家強力結構很難駕馭的,特別是在秦朝初年,戰國時期剛結束,百家仍然在爭鳴中,思想領域內極度混亂,而一個國家能在多大程度上統一,最主要的條件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共同的價值觀,而思想混亂是形成共同價值觀的大敵。

到底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給大家詳細解釋“焚書坑儒”

因此,光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有大一統措施還不行,最關鍵最長遠的統一要素是思想的統一,形成統一的核心價值觀念,才能讓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內的統一措施有效。而當時最大兩種思想潮流就是儒家和法家,儒墨並稱顯學,但墨家更側重對農業方法的創新,種地務農。和道家更注重研究身心,人性觀的形成探索,名家更注重形而上哲學思考。

到底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給大家詳細解釋“焚書坑儒”

對於剛剛統一的秦朝來說,統一思想就是維護大一統的關鍵措施。因此,秦始皇在找到了幾個儒生茬之後,一場統一思想的文化運動就開始了,手段是激烈了點,但客觀效果明顯的。雖然統一的秦朝只持續了十幾年,但秦朝以後的所有統治者,無一不把統一思想看成維護統治的關鍵手段,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國大一統思想正式形成。此後所有的統治者,基本上都把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的核心思想。這裡需要特別說明一下,秦朝“坑儒”,和漢朝的“尊儒”,其實質是一樣的,都是要統一思想。

到底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給大家詳細解釋“焚書坑儒”

實際上從漢朝以來,所有的封建統治者,基本上都是施行的“陽儒陰法”,或者是“實法名儒”,就是表面上是採用儒家觀點,實際上卻是法家的手段。皇帝用法家的方法統治天下,而用儒家的學說教化百姓。法家強調的是法、術、勢,古人把這些東西當成是帝王術,作為駕馭百姓群臣的方法;而儒家學說主要是強調仁和禮,仁和禮最大的益處就是從道德上形成行為自覺,而不用採取暴力措施,是維護等級制度的好工具,所以歷代統治者都用儒學教化天下。

到底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給大家詳細解釋“焚書坑儒”

因為秦始皇焚書坑儒留下千古罵名,給人看為大暴君,其實是冤枉秦始皇了。這個數字事實上是非常小的。在長長的中國歷史長河中。殺人成千上萬的事情多不勝數。但是,這件事情最大程度上得罪了文人儒生集團,儒家從戰國以來一直是個非常猖狂的集團,它反映了要想治國必須以儒術為中心,所以和墨家不合,漢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更讓儒家有重要的權力。他們得志後,把罪人指向秦始皇,所以秦始皇成為萬世暴君、遺臭千年。比如:劉向杜撰的《唐雎不辱使命》與《荊軻刺秦王》。

到底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給大家詳細解釋“焚書坑儒”

本來在事實上焚書坑儒就不是什麼大過,焚書坑儒在當時只是為了加強君主專制才那樣做的,而且,當時的博士淳于越口口聲聲地說“不遵從以前的制度和風俗,是不會長久的”,反對郡縣制;李斯反對這種說法,才建議始皇焚書的,而且焚燬的只是那些《詩》、《書》、百家語和史書,醫藥、算卦、農業方面的書並沒有焚燬啊。由此,才為坑殺術士鋪下了道路。

其實之前,方士侯生、盧生替始皇帝求長生不老藥,一直沒有尋到,卻拿著始皇給的賞賜假心裝作忠心。到了焚書後的第二年,方士侯生、盧生與儒生私下批評秦始皇為人反面,始皇得知大怒,認為“平日裡這麼信任他們,他們卻欺騙和背叛我”,這才下令讓御史大夫查辦,最後認的認,供的供,才有後面的“坑殺術士”。

秦始皇並沒有殺淳于越,坑殺術士也是依法處理,欺騙國家財產,在古代是欺君之罪,欺君之罪就是殺頭的罪,在今天也是死罪,不是死罪,也是終身監禁。雖然失去很多價值的書,令人感嘆,但是秦始皇焚書與坑儒是合情合理。

到底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給大家詳細解釋“焚書坑儒”

對於坑儒,史學家們仍有爭論。一般來說有三種看法:

(1)第一是歷史上並無焚書坑儒一事,這純屬後人的杜撰。持這一觀點的是民國時期興起的“疑古派”,近幾十年的出土文物,有力地支持了司馬遷《史記》的真實性,從而證明了“疑古派”觀點的不成立;

(2)第二是的確坑了一些人,不過那只是些方士,或稱術士。秦始皇焚《詩》、《書》,醫、卜之類的文籍,不在焚燒之列。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從未提起過“坑儒”二字。且司馬遷與漢武帝年齡相仿,按最遲計算(漢武帝崩於公元前87年),司馬遷距離焚書坑儒發生的時間,最遠不過120多年。120年的時間跨度,是什麼概念?就相當於今天的2012年到1896年(清光緒年間)的跨度。司馬遷從十多歲起,就開始遍遊中國,二十三歲的時候,其父司馬談去世,司馬遷就已經接任其父的職務,擔任漢太史令了。如果從司馬遷20歲開始算起(-147年),距離焚書坑儒(-212年)的時間跨度,不過65年而已。即相當於2011年往前推65年(相當於中華民國時期的1946年)。在這樣一個狹小的時間跨度之內,以司馬遷的學識和所處高層的地位,焚書坑儒這樣大的事件,不可能不清楚。

3.在關於郡縣制的辯論中,丞相李斯斥責儒者依古制實行分封制的主張不合時宜。

所焚何書?為何而焚?

到底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給大家詳細解釋“焚書坑儒”

最主要的一本是《尚書》,因為尚書記載上古聖王的治世理念,而秦始皇自以為“功高三皇,德邁五帝”,所以要用自己的治世觀念代替上古聖王的治世思想,欲厚今乃焚古。

其次是《詩經》,因為詩經中多讚頌歷代君王,始皇不願有六國遺黨頌六國先王。

但,最最重要的或是一本方士《道經》。這道經非現在的老子道德經。此經唯留十六字,十六字心傳。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古文尚書·大禹謨》)

《荀子·解蔽篇》中也有類似的引注,稱:“《道經》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幾,惟明君子而後能知之。”(由此推斷曾有一本道經,絕非僅有現存的十六字。)

所坑何人?為何而坑?

所坑非儒,而是方士。

到底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給大家詳細解釋“焚書坑儒”

因方士所言長生非始皇帝所能修成,長生也非是小小丹藥所能達到。(己心不淨,何以修行?何以長生?人人本有長生草,己心不淨,田園荒蕪,何以種得長生。海外三仙山,蓬萊,方丈,瀛洲,不過是人身三大丹田。外求何處求……)

方士接近始皇,非要煉藥尋丹,乃是要傳《道經》於天下。

始皇惱羞成怒,認為方士們在耍弄自己。於是,先焚道經,後坑方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