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9 莆田:“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 邂逅非遺

莆田:“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 邂逅非遺

黃進泉給市民介紹花籃

東南網莆田6月9日訊(本網記者 李妙珠)9日上午,2018年“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在莆田市群眾藝術館舉行。東南網記者探訪活動現場,體驗非遺傳統文化的經典魅力,感受莆田的文化記憶,瞭解技藝生活。

莆田:“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 邂逅非遗

蒸籠

肩挑蒸籠走南闖北

在“匠心細作”非遺展示區,莆田北岸經濟開發區東埔鎮度下村的黃進泉正給過往市民介紹忠門蒸籠技藝。在展示桌上擺放著單層、雙層或多層蒸籠和花籃,以及皮刀、裁刀、刨刀、鉛子等製作蒸籠的工具。這些曾是黃進泉賴以謀生的“夥計”。

62歲的黃進泉介紹,父親和爺爺都是從事蒸籠製作的,自己從13歲起就跟著父親學習蒸籠製作技藝,二十六七歲便肩挑蒸籠到外地四處闖蕩。

“以往我們那邊大家都是走南闖北做蒸籠的,甚至到臺灣、日本、新加坡等地,只要有包子店、早餐店都會有忠門蒸籠的存在。”黃進泉說,他們在外面闖蕩並不只製作蒸籠,也曾從事建材、瓷磚等行業。4年前,他“退休”回到家鄉,心裡還是想著蒸籠製作便重操舊業,但是如今老了體力不勝從前,於是改制作一些小巧的蒸籠或花籃,所做的蒸籠大多也都是用於送人。

北岸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宣傳部工作人員陳順興表示,忠門蒸籠製作可追溯至明代嘉靖年間,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其間,忠門從事蒸籠生意的紛紛轉型從事木材生意,成為中國有名的“木材幫”。現如今,忠門蒸籠製作技藝也因市場不大、活兒辛苦,而陷入傳承難的境地。

莆田:“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 邂逅非遗

蘇阿飛現場製作蛋雕

紅木雕刻師迷上蛋雕藝術

在輕薄的蛋殼上,或雕孔或刻字、畫像,讓尋常的蛋殼躍升為精美的藝術品——這是來自莆田仙遊度尾鎮中嶽村蘇阿飛的蛋雕創作。

在“心靈手巧”手工技藝展示區,蘇阿飛穿著素雅,留著長鬚、長髮。他戴著耳機正埋頭坐在桌案前,手拿刻刀專心地創作著。

蘇阿飛告訴記者,自己原來是一名紅木雕刻師。2013年,他在電視上看到一檔關於蛋雕藝術的節目,從此就迷上了它,而放棄了從事了20多年的紅木雕刻事業。由於自己有多年的木雕經驗和基礎,很快便學會了蛋雕技藝。

莆田:“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 邂逅非遗

蛋雕作品展示

“蛋雕其實不難,只要有一定的繪畫功底、有耐心、感興趣的都可以學。”蘇阿飛說,雞蛋、鴨蛋、鵝蛋或鴕鳥蛋等蛋殼較硬的都適合雕刻;蛋雕的工具也比較簡單,電子機器、刻刀、橡皮擦等。蛋雕製作過程:先是利用空氣壓力將空氣打入蛋殼中,擠出蛋液,後清洗蛋殼,蛋殼晾乾一週左右即可使用;雕刻前,用鉛筆在蛋殼上描繪文字和圖案,再用刻刀照著線條刻;雕刻好的蛋殼,需要放到陰涼乾燥的地方,經一個星期的濾幹後再用藥水去膜,如此一件蛋雕藝術品便完成了。

莆田:“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 邂逅非遗

林鎮成的父親現場做龍花擔泗粉

“戲棚記憶”龍花擔泗粉

在“戲棚記憶”莆田小吃體驗區裡,一老人坐在小凳子上,面前放著兩個筐,筐裡裝著碗筷、花生、醬料和蔥末等,邊上爐火燒得正旺,鍋裡的湯不斷沸騰。老人將泗粉往鍋裡燙一會兒撈出,加上花生、醬料和蔥,便是一碗美味的龍花泗粉。現場,大家排著隊從老人手中接過冒著熱氣的泗粉。

“這是我們以前在戲臺下常吃的小吃,和這味道差不多。”市民林先生吃完泗粉後滿意地說道。老人兒子林鎮成介紹,自家在莆田荔城區黃石鎮橋兜村龍花自然村,做的是龍花擔賜粉,是莆田的傳統小吃。而賜粉就是泗粉,以前賣泗粉都是肩擔著沿街叫賣,久而久之,大家都叫龍花擔泗粉。

莆田:“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 邂逅非遗

龍花擔泗粉的配料

林鎮成說,以前的龍花村是一個貧窮的小村落,基本上家家戶戶都做泗粉,丈夫挑擔外出沿街叫賣,妻子則在家準備泗粉、花生、醬料等。

“我爸18歲開始從爺爺肩上接過擔子,每天挑著約180斤重的東西,步行到周邊村落叫賣。每天早出晚歸,很辛苦!”林鎮成說,父親的龍花擔賜粉生意雖小,但就這一碗一碗的賣著,不僅完成了娶妻建房而且還培養了兩個兒子上大學。如今,父親60多歲了,還是不肯停下來。現在,他們在莆田城區建秀路和涵江區開了兩家泗粉店。

莆田:“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 邂逅非遗

小朋友吃得有滋有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