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0 林家出了什么事,导致黛玉一无所有,厌弃仕途?

林家出了什么事,导致黛玉一无所有,厌弃仕途

首先,老生常谈:林如海给黛玉留遗产了吗?拾人牙慧,我认为是没有的!

第一,黛玉对人情世故是很通达的,并不是后来跟宝钗学的!别忘了呀,黛玉的母亲是贾敏,且自小由林探花假充男儿教养的!她的启蒙书本不是《烈女传》《女则》之类,是科举考试的《四书》;她的启蒙老师是当朝进士贾雨村。贾雨村啊,那个眀悟“正邪之气”的通透之人,那个看透仕途升迁路的“官场禄蠹”,那个不择手段向上爬的“无耻小人”……这个家伙,整整教了黛玉一年的课程,黛玉从他那里学完了《四书》,恐怕也或多或少听了些类似“正邪之气”的人性感悟,官场俗世人情的阴司是非……

有了贾敏、林如海、以及贾雨村的共同指引教导,黛玉六七岁初入贾府时,已经有了卓越的见识和能力:聪慧早熟,人情通晓!古代的女孩子,大概都比现代的要早熟吧:大多数女孩子十五岁后十八岁前便嫁人了,便要正式打理自己的各种嫁妆铺子和田产了!而黛玉无疑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一个!所以,年方六七岁的黛玉,在贾府众人眼里,便是“举止言谈不俗”“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仅凭猜测,便能“料定是贾政之位”;看了房屋气势格局,“便知这方是正经正内室”……王夫人再三让她坐贾政之位,她便“挨着王夫人坐了”来巧妙化解;先是对凤姐儿安排的吃饭座位“十分推让”,贾母解释清楚后,才“告了座”!因了贾母一句话“不过认得几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便将“只刚念了四书”,改口为“些许认得几个字”……这样的黛玉,你能说她不谙世故吗?那时不过六七岁的年纪而已!

之后又得了贾母亲自教导,贾母的教导能力,不用质疑吧!元春探春湘云鸳鸯紫鹃袭人,哪个不是出类拔萃?对黛玉的教养,只怕更要多用上一番心思,为什么呢?首先,贾母对黛玉是很疼爱的,将对贾敏的感情全部移情给了黛玉;其次,那时的贾母是要一心成就宝黛姻缘的,黛玉在贾母心里就是贾家未来的主母,对黛玉的教导,焉能不尽心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黛玉,岂能是只会尖酸刻薄吃醋小性儿的小女孩子?莫被曹公浮于文表的“荒唐言”蒙蔽了呀!封建社会推崇的那些所谓“女子之美”,于黛玉来说,不是懂不懂能不能,而是愿不愿!

黛玉的管理能力不多说了,只看潇湘馆的管理就是了!“经济学问”也无需多言吧,只看凤姐儿论及探春管家时,说过的一句话便是:“宝姑娘林丫头两个倒是好的……” 这样的黛玉,绝不可能让人骗走了遗产还一无所知!如果黛玉心甘情愿让贾府挪用,那以她的性子,绝不会妄自菲薄的说:“我原是无依无靠投奔来的……吃穿用度,一草一纸,都是和她们家姑娘一样……”
林家出了什么事,导致黛玉一无所有,厌弃仕途?

第二,封建社会的道德口碑礼法规矩远比现在严格,别说亲戚家孤女的遗产,就是媳妇儿的嫁妆,未经允许也不得擅自挪用,传出去定会令世族大家不齿,认真追究下来也会直接影响官位。贾府众爷们儿,除了贾赦贾珍贾政,贾琏贾蓉也都是有虚职的,另外,宫里还有一个“贤德妃”,霸占孤女的遗产一旦暴露,首当其冲便是元春!所以,即便黛玉有遗产,不到万不得已,贾府也绝不至于挪用!

很明显,贾府还没有到“万不得已”的地步!盖好了大观园之后,贾母还剩有令人咋舌的私房钱,“金的银的圆的扁的压塌了箱子底儿”!无论是出于贾母对黛玉的疼爱,还是出于对贾府众儿孙的保护,贾母宁可动用自己的私房,也绝不会去用黛玉的遗产,代价太大了!

再有一说,贾府是有政敌的!比如忠顺王。元春刚选妃,正是打眼的时候,即便黛玉不追究,自然也有人盯着不放!元春封妃前后,林如海病故,黛玉若真在此时带着巨额财物进贾府,只怕会成为有心人的焦点,但是很明显,黛玉再进贾府,是悄没声息的波澜不惊!

再有,黛玉丧父归来,贾府便流出了“金玉良缘”之说。若贾府真的挪用了黛玉的遗产盖园子,王夫人断不会做的如此理直气壮!王夫人的性子,的确很是自私凉薄。但刚刚挪用了人家的遗产便立马翻脸不认,这样的事却是做不来的!只看素日她对贾母贾政及赵姨娘等人的态度便知,王夫人是严守封建礼教的规矩的! …………


林家出了什么事,导致黛玉一无所有,厌弃仕途?

由此我觉得,黛玉是没有得到任何遗产的!那么问题就来了,黛玉为何没能得到遗产?她是林家唯一的嫡女,林家又没有近支,族人都是极远的!至少贾敏的嫁妆,黛玉是能全得的!但是没有,就像黛玉所说:“我原是一无所有投奔来的”…… 为何如此?

我认为,是因为林家出事了!林家的财物,早因为仕途上的祸事,消耗殆尽了!黛玉进贾府,次因是贾敏早逝!主因却是林家这场祸事!忘了哪个版本的《红楼梦》,第二回目录是“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是“收养”啊,多凄凉的字眼!

古代是非常注重子嗣的。但是林如海,一没续娶,二没过继!原因嘛,我觉得一是林家已经没有了可以继承的爵位,这点不多说了,书上写的明白;第二,只怕林家也没有了可以继承的家业。无官无财,继承个子嗣做什么用!第三,林如海已因仕途之祸心灰意冷,安置好了黛玉,便再无斗志了!

林如海交待给林黛玉的那番话,每次读来我都觉得甚是凄凉“汝父已年过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导,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一个“依傍”,写尽了黛玉寄人篱下的悲凉!这番话,是曹公明写出的,林如海对黛玉的唯一的嘱咐!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再有,林如海是二品大员,为贾雨村谋职,却要拜托五品的贾政,贾赦贾珍有爵位不假,但林如海亲笔托付的却是贾政,可见对贾赦贾珍的人品或官职是不够认可的!但即便如此,五品贾政能轻轻谋到的职位,二品的林如海却似乎已经做不到了!

再看黛玉初入贾府时,“处处留心时时在意”。这样小心是为了什么?“唯恐被人耻笑了她去”!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怕被人耻笑呢?若黛玉是去刘姥姥家做客,肯定不会怕人耻笑吧!只能说此时的林黛玉,心里是有些许自卑感的,所以才会处处小心!为什么自卑呢?父亲是二品大员,林家四代承爵,若林家一切安好,黛玉就是“金尊玉贵”的嫡大小姐,身份绝不在贾府众姊妹之下!怕谁耻笑呢?只能说明,林家往日的荣光已不在了!
林家出了什么事,导致黛玉一无所有,厌弃仕途?

那么林家被抄家了吗?我认为没有!若被抄家,黛玉就是犯官之女,贾母再宠着,也跟宝玉般配不上,贾母也不能一心促成了!

若林家已抄,贾雨村绝不会上门做西席的,而且还是托人!古代的老师,是一生跟学生相关联的!正是所谓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对比贾雨村的上一个学生,那是甄家的嫡子甄宝玉,甄家的仕途地位,是不在贾家之下的!况且这林家,只有一个女学生黛玉,贾雨村肯做老师,看中的肯定不是这学生的前途,只能是林如海的官职!也就是说,这林如海的仕途地位,绝不在甄家之下!而且林如海仙逝后,贾雨村还与黛玉贾琏一路同行,以贾雨村的势利,对犯官躲还来不及,哪里肯往前凑?

再看贾政的态度,看了林如海的推荐信,立马把这贾雨村视为上宾,亲自安排谋划!可见此时的林如海,在贾政心里地位是很高的!若林如海已是犯官,以贾政的正经劲儿,哪里还会如此相待?

再看黛玉,若是犯官之女,凭她本身再优秀,最多就是得贾母的疼爱怜惜,决不会在贵客面前讨没意思!但是很明显,南安太妃北静王妃等贵妇来访,贾母都要叫黛玉见客的,且很得这些贵人的赞美! …………

所以我觉得,林如海的官职是一直都在的!他去世,却给黛玉留下了官家小姐的身份!就身份来说,黛玉是堪配宝玉的!这个身份,是宝钗够不着的!

但是,就如《西厢记》里的崔莺莺,她有身份,但没钱;而张生,是有钱,但没身份没地位! 黛玉啊,她比崔莺莺还不如 !她只有一个身份,其余一无所有!“双文双文……然你虽命薄,尚有孀母弱弟,今日林黛玉之命薄,一并连孀母弱弟俱无……”
林家出了什么事,导致黛玉一无所有,厌弃仕途?

黛玉官家小姐的身份还在,但钱财没有了!只能说明林如海官职一直都在,但因为仕途上的一场祸事,家财耗尽了!包括贾敏的嫁妆,都填补进去了!林如海不肯续娶,一是心灰意冷,二是对贾敏有愧吧!

雍正时期,皇家曾严令众大臣还国库的欠银,好多大臣的欠银是几代累积的,直还到倾家荡产!林家也是四代承爵五代为官啊,这五代的欠银累积下来,必至黛玉一无所有吧!

这国库的银子,是如何欠下的呢?凤姐儿贾琏跟赵嬷嬷闲谈时,提到了贾家接驾的事!“……把银子都花的淌海水似的……”!这银子从哪里来的?赵嬷嬷说的经典:“羊毛出在羊身上”,哪里来的?是从国库借来的呗:“接驾的银子不够,从国库暂借一些”!这银子,一向是有借无还的!原因也很简单!“羊毛用在了羊身上”!从皇家借的钱,用在了皇上身上,还用还吗?

林家或许五代清廉,但越是认真为皇家办事,恐怕越是免不了借国库银子!没有银子难办事,越办大事钱越多!借国库的银子,肯定都是有正当的理由!难道谁敢为了吃喝玩乐,从国库借钱吗?“我要娶房小老婆,暂时从国库借点钱”,谁敢如此?

突然有一天,皇家开始彻底清算了!别管活着的死了的,有一个算一个,谁也跑不了!相当于大臣自己出银子,为皇家办事!好多大臣家里,或许为皇家办了几代差,结果却是倾家荡产去填补……

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也或许是林如海被政敌陷害,导致家财耗尽!官声未受影响,却落得妻亡子散!总之,黛玉是“一无所有”了!
林家出了什么事,导致黛玉一无所有,厌弃仕途?

林家仕途上的祸事,间接的导致了黛玉寄人篱下的凄凉,“风刀霜剑严相逼”。只怕也极大的影响了黛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之成为了封建社会的叛逆!幸亏还有一个同类的宝玉,宝玉啊,是恋人,更是同志,那是比黛玉更彻底的叛逆!这一世,黛玉是宝玉的恩人。而宝玉,又何尝不是黛玉的救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