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我們為了什麼而“時尚”穿衣?

在這21世紀中,眾所周知,不管你是否是一個時尚的狂熱者,著裝的品味都會感染你的個人聲譽。我們所穿的服飾總是向外發出一個強烈的信號,一個想要展示自我的訊息。然而,我們中有多少人真正能理解在街上或辦公室裡選衣的心理渴求呢?還有給他人的印象與我們相信傳達的印象又有何不同?

我們為了什麼而“時尚”穿衣?

服飾心理學的深度理論性

最早有關服飾心理方面的研究,可能要屬一位來自英國的心理學家約翰·卡爾·弗呂格爾(John Carl Flügel)。他是20世紀服裝革新派之一,以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對時尚著裝進行剖析,並於1930年編寫了第一本《服飾心理學》。

對於弗洛伊德本人,他主張將人的精神分為“本我”、“超我”與“自我”三個部分。“本我”是原生的本能,完全潛意識—慾望,具有激發性的推動力;“超我”僅部分意識,在“本我”慾望中留有良知或是正確的道德觀;“自我”是在“本我”、“超我”與現實世界的需求之間建立艱難的妥協,以便才能作為一個正常人生存。

服飾心理學家“弗呂格爾”將一個大致的政治重要性賦予在這三部分的精神體上。他把他革新的計劃與少有傲慢的“超我”聯繫在一起,他認為這是獨斷保守派的驅動力。就像他《服飾心理學》所說

“我們所經歷的麻煩改變了自我,促進了文明的社會生活。不僅僅是早期假設的道德驅使了我們”本我“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原始道德的權威因素在”超我”中已具體化。“

服飾是為了協調這些對立點對人體和心靈需求而誕生。故此,著裝是政治自由主義者和保守派之間爭論的對象,辯論著哪種服裝多少適合於當代的文明社會。

人為什麼要穿衣?大多常規的答案都是圍繞三個基本動機—人體的保護、端莊、裝飾,而弗呂格爾只專注於人格魅力。他藉著弗洛伊德從孩童長大成人的精神模式,倡言我們出生時就處在自戀自愛的狀態,這種狀態是一種傾向於欣賞自己的身體並展示給他人,讓他們也能感受到“自我”的審美。隨著成長的過程,人體的原生態不可避免地順應了文明的進步,或多或少將審美轉移到外在的服裝上,服裝替代人的本體成為吸引他人注意的新對象。

而且,隨著時間與地點的不同,著裝的方式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最引人注目的是男女之間性別的變化。弗呂格爾的服飾心理學這樣描述“不同類型的衣服改變了我們的著裝方式,也改變了我們對整體的姿勢,我們必須瞭解展現身體與審慎隱體之間衝突的變化表現”。

在弗呂格爾那個世代(即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他覺得歐洲巴洛克風的繁瑣性似乎與自然生態中的”正常“狀態或者”原始人類“的形象背道而馳,那時的男人要比女人更“具裝飾性”,幾乎彰顯了他“敢於冒險”、“張皇鋪飾”的“大我”外觀。這種反常的現象是在18世紀至19世紀末政治和經濟變革期間,男性的陽剛之氣發生了強大的整頓,男人們開始傾向於過度裝飾性的戲劇變化,弗呂格爾稱之為“大男子氣概的擯棄The Great Masculine Renunciation”。但在女裝上,他倒是極為認同裝飾性的發展,女性在服裝上混合的表現要比男性更為適宜。

21世紀,驅動我們選衣扮裝最大的影響還是心理因素

步入新時代的我們,服裝的選擇性加大了,不管是一種服裝的剪裁、顏色,還是合身,其中不變的因素是聯接了我們成長的方式。我們小時候所接觸的事物產生了關鍵性的影響,這些都隱約地烙印在腦海裡。比如說,小時候的你看到媽媽穿了一件獨特造型的外套時,當時的你對它的傾向尤為激烈。只是長大的你在不知不覺中朝著與之相似的款式發起了購買慾望。於是,這潛意識中的“烙印”也就促成了我們後來選衣的品味之一。所以,不管是我們父母,還是成長過程中的身邊人,他們都會影響我們對服裝的選擇、習慣、行為及個性。

我們為了什麼而“時尚”穿衣?

此外,我們也會被最初讓我們感覺良好、被肯定且安心的衣服所吸引。我們傾向於堅持那些讓我們想起快樂時光的東西,這些往往是在孩提時或青春期願意去接受的。長大後,我們又會把舒適的情緒與安全感依附在這些曾經令你舒心的東西上。

我們為了什麼而“時尚”穿衣?

有時,一個老調“陰謀”性的商業廣告侵入到我們“漏洞百出”且“亦步亦趨”的小腦袋裡,這時的我們便會衝動地喪失了“自我”。就比如說,當時尚媒體們都在宣稱某種低腰的牛仔褲將是未來的新潮流時,許多無意識的人會認為這是正常的牛仔褲,於是這些衝動的人便拼命地改變自己,來滿足這條被稱為“潮流”的牛仔褲。有些人嘗試後,還是無法改變“自我”。或許是不合宜,更或是它在街上隨處可見,這股所謂的“潮流”便會從人們潛意識的衝動轉向理智的“自我”,然後將其放棄,折回最初熟悉且合身的經典實用。除非知名的品牌又出了某種新穎的風格,才會激起那些時尚痴迷者或是喜愛前衛的慾望,然後再次循環地發起“潮流”的聲明。

我們為了什麼而“時尚”穿衣?

人在危機的情境與重大變化的生活中,整體風貌也會呈現出不同風格與變化。曾經有經濟學家在數據分析時發現,當一個國家進入經濟衰退並採取緊縮的消費時,女性們往往會偏愛較長的連衣裙;與此相反,經濟繁榮時裙子往往會變短。這是我們的“自我”心理反映在我們所穿的衣服上。長款的連衣裙代表了古典傳統,傳統總有一種熟悉感;而短款的裙子象徵了前衛,前衛需要冒險。按照心理學理論,人一旦處於不安定時,便會尋找熟悉感撫慰。

我們為了什麼而“時尚”穿衣?

換個說法,如果某個人不斷地在改變外觀,在整個改觀過程中又沒有共同的看點,這可能意味著他正在試圖找“自我”,並且有點迷失。青少年時期的我們一會兒一個樣就是最好的體現,那時的我們正在弄明白哪種才是“自我”。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你會發現你的風格映射出你的生活。當你陷入刻板乏味時,你的風格也會遙相呼應。

服裝也是心理發出來的視覺語言

衣服具有神秘的視覺語言,它的語言源於它們的設計元素,即顏色、線條、造型、材質及圖案,或是這些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每個元素都有自己固有的信息,它們組合在一起後,這種混合效應或許更好,又或許很不協調。

我們為了什麼而“時尚”穿衣?

如果某些裝扮適合於你身型,你更有可能被它吸引。比方說,沙漏式身型的人可能比較傾向於裙子,因為裙子要比褲子更能彰顯它的“S”形性感。但如果你不自信,你會發現你的身心也在感應這種壓力,你可能更願意隨心所欲地追逐潮流。反之,當你對你的身體感到舒心,並且想作為“自我”時,你也就不會去扮演“他人”。

我們為了什麼而“時尚”穿衣?

當你的”自我“從來沒有在現實世界得到適當的反應時,人們很難察覺到你真正的個性,只是因為你的服飾視覺語言可能傳達了一個與”自我“不同的信息。這種情況下,他們會以一種截然不同於你所尋求的方式來回應。換個簡單地說法,如果你是一個外向、有奉獻精神、雄心的人,還夢想著成為一名領導者,但你卻穿著鮮豔且不成形的衣服,你將可能被淹沒在人群中。即使你在某個人面前,在某種意義上你也變成了”隱形人“。

我們為了什麼而“時尚”穿衣?

總而言之,你越是從內心承認與闡述“你是誰”,就越要將著裝作為一種無聲的視覺語言,進一步幫助你實現你的目標與夢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