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有人說,當下有許多農產品是農民賣不掉,市民吃不起的,問題到底出在了哪裡?

Axeholder


看到一篇報道,說廣西沙糖桔的,說目前銷售量不足三成,又一篇報道,說為什麼人們不願意去廣西收購沙糖桔,綜合來看,多方面問題導致農民賣不掉,市民高價吃的問題。

農民自身問題賣不掉

我以沙糖桔為例,有人說收購商去收購,農民談好價格,3.5元,來了個人說抬高五分錢,農民賣給價高者,毫無契約精神。傷了收購商的心,收購商不來,賣不掉正常。


又有人想等價格再高點栽賣,掛在樹上不採,賣不掉也正常,收購商收不到,又傷一批人的心。

供大於求賣不掉

像2018年的青花菜,我聽說江蘇響水一個縣,10萬畝西蘭花一個播期,一個品種種了10萬畝地,市場怎麼可能在幾天時間裡消化掉這麼多菜,況且還是一個東西。這也就是供大於求,農民賣不掉。這樣的情況多的是啊,陝西的甜瓜,幾乎同時上市二十幾萬畝,不說賣不賣的掉的問題,賣掉了價格也不太高,好在那個時候其它地方的瓜沒有上市,也是量大的問題。


市民高價吃

農民出手的價格低的很,但是市民確吃高價東西,這就流通環節層層剝皮的原因。收購商要賺,運輸過程要出運費和司機賺的錢,分銷商要賺錢,最終的銷售終端還要賺一次錢,每個環節加上30%的利潤,一塊錢收的,最終就要三四塊吃。畢竟中間這麼多人靠這些東西吃飯,最終都是老百姓買單。

這個東西無可厚非,也很容易理解,雁過撥毛,老祖宗早就把這事看透並總結了。想吃低價菜低價水果也可以,自己去產地買,比如說我們去雲南買芒果,6公斤,36塊錢,想快遞回來,說運費要接近50,想想太貴,揹回來的。我們在自己的城市吃到世界各地的東西,付出的費用比較合理,畢竟每個人都要吃飯,利潤得給人家。


就算再便宜的東西,經過層層拔毛,到我們手裡也是高價了。


農科小孫說


這個確實很有感觸的,今年我這裡的水果還真的貴了不少,尤其是那種連鎖的水果店價格要比一般路攤要貴,但是他們唯一好處就是如果你拿回家發現是爛的話可以憑發票拿去換,相比路邊攤他們是遊走性的,你拿回家發現東西不好那你也只能認栽了,這是我親生經歷的事情。

農民賣不掉農產品最為突出的一種原因就是跟風,看別人今年某個產品賣的很好賺錢了,那麼就紛紛跟著一起種植這種熱銷的產品。那麼等到產品以上市的時候就超過了市場的需求量,到那時價格就自然很低,市場都飽和了也就沒有人來收購了,就會出現賣不出去。

市民吃不起農村品這自然跟我們經濟條件也有關係,同時跟一些中間商也是有關係的。首先農產品都是通過中間商大量收購才會流入到市場,農民基本上很少有自己拿去賣的。就比如中間商是3元收購的,到了市場他就會買到6元,因為期間中間商要運輸,要找人開門店,要請員工等,這些都是不小的開支了,那自然把價格最少提高一倍出售了,不然還真是虧了。再一個就是現在人普遍生活壓力大,要還房貸,車貸,養孩子等,物價只漲不降,那麼人們的消費能力也自然就下降了,所以就覺得市場上的東西太貴吃不起。

所以很多時候就會出現農民賣不出去貨,市民也吃不起農產品。這主要還是農民的盲目種植和中間商成本支出高有著密切的關係。

以上是個人所答,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村裡的男青年


本人今年在拼多多買過幾款水果。有一款黑布林,到手和廣告相同,當我收貨時,門衛大爺就叫我給他買一箱,結果點開,說已經賣完了。我買過兩次蘋果,第一次,和廣告不符,我心想,可能是別的環節,被別人調包了。就再買一家,結果到手十個蘋果兩個爛的,和第一次一樣。而且兩次都是套袋長大的蘋果,有一個,那澀澀的味道,讓我不敢吃,也扔了。只有兩個有點甜味,可以想想,我還會去網上買嗎?

在市場我發現有一款蘋果,很好,九塊一斤,我這打工族目前捨不得吃。

別的大同小異,農民的網上誠信套路了別人,套路了自己。

如果說在網上產品介紹,發圖片,直接從果樹上拍照,發貨時,不發壞的。大小說明白,那買的人,也就不會有被欺騙的感覺,說不定會再買。


j奮鬥終身


二十年前,我上小學時,家裡的蘋果每斤一塊到兩塊之間,我家種植蘋果比較早,那兩年收入還算可以。那時候的果樹是屬於長枝條的紅元帥蘋果,產量不高,口感特好,市場上很暢銷。



村子裡一看,種蘋果收益那麼好,一下子大規模種植起來,村子裡大概一半以上的土地都種植了蘋果。以前蘋果結果大概到第四年,盛果期是第五年和第六年!沒想到兩年以後,蘋果價格一下子降價到了幾毛錢,大多數人都想,市場不穩定,說不定明年會好點……

那時候通訊閉塞,農民根本就不知道外邊市場,等了兩三年,蘋果價格還是幾毛錢,根本就不夠成本,買不掉的就餵豬、喂牛、馿等,再吃不完就倒掉,以至於多年以後的現在,我腦海裡還會浮現出當時的情景!


可是村民門不知道的是,當時我們這邊兩毛錢一斤的蘋果,在外面照樣五六塊甚至更高!蘋果販子拼命壓價,農民沒有別的出路,除了拉到集市上去賣,再沒有別的辦法!可是蘋果儲存時間長了就變糖化,影響口感!那時候又沒有冷庫,農民門看著自己種植的蘋果只能唉聲嘆氣……

這個事貌似和題主的問題交集不深,但仔細一想,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後的今天,同樣的事情,原因也都差不多!

第一:農民盲目跟風種植,不計後果,量產後市場達到飽和,近而影響價格,價格太低,收不回成本,只能在積壓一段時間後倒掉!

第二:中間商肆意壓價,農民是處於這條商業鏈條醉底層的人,他們種植的東西必須有人收購才能轉化成金錢,但是大魚吃小魚之下,自家地裡種植的東西反倒成了累贅,可嘆!

第三:信息太閉塞,盲目種地,不積極接觸外面的新信息!其實以現在通訊發達的程度,通過互聯網完全可以達到自產自銷,只要認真學習,微信、抖音、快手、頭條等等完全可以打造一個個人lP,繞開中間商,達到農民和消費者完美的雙贏!



希望我的回答能給你帶來有用的信息!不合適之處還望多指導!


邀月村


農產品農民賣不掉,市民吃不起的主要原因是街邊(路邊)不準直接銷售農產品。農產品低價,市民自然多吃。我是廣東省雲浮市轄下的某鎮,前年在生果商店買一箱蘋果過春節。去年春節前8天。陝西省蘋果產地,用大貨車大概是30噸蘋果,運到我這裡的鎮開發區大街街邊批發,每箱蘋果28斤,批發價70元,即是每斤賣2.50元。生果商店賣蘋果每斤5元,前年在生果商店買一箱蘋果過春節。去年有陝西省產地的蘋果,用大貨車直接運到我這裡的開發區大街街邊批發銷售,每斤2.50元,我買了兩箱蘋果過春節。農產品價格高銷量就少一倍,農產品價格低就銷量多一倍。要農產品價格低,就一定要用貨車從農產品生產地裝農產品直接到城市街邊(路邊)銷售。


物華國富圩日街邊擺攤


請點擊關注【鄉村關中】, 分享不一樣的“三農”精彩。

現在,我們在農村看到一個普遍的事實,就是中青年勞動力紛紛進城打工,各地農村的主要人口都成了“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這種現象在一些貧困地區的農村更加明顯和突出。究其原因,就是農民生產出的農產品的價格太實在低,農民無法從種地耕作中獲取與投入相配比的經濟性收入;且隨著近年來社會信息化的高速發展, 不管哪個地方,一旦出現了農產品豐收,肯定就會出現農產品滯銷,這個“怪象”在農村已經成為常態,成為農民避口不談的話題。對此,作為“三農”領域民間觀察員的【鄉村關中】認為原因如下:

第一,當許有許多農產品賣不掉是事實。

我們看看現在,農產品滯銷的新聞常常在網絡上“爆紅”,比如說,河南的西瓜5毛錢一斤沒人要,安徽、浙江、江蘇等地黃桃3毛錢每斤無人過問;陝西大荔縣的黑布李氾濫成災;去年廣西的柑桔倒滿山遍野都是……實在太多了。這些農產品農民賣不掉,沒有客商前來收購,也就是說沒有市場;這只是我們看到的水果現象,還有農民種植的小麥、玉米、豆類,還有稻穀、土豆、蔬菜類等,這些農產品的價格一直觸底,大部分虧本嚴重。因而大多數中青年農民都外出務工。這些農產品的價格一直觸底,農民虧得血本無歸,仍然賣不掉,這是我們眼巴巴看到事實。

第二,說市民吃不起是罔顧事實。

市民作為社會的中產階級,經濟寬裕,生活富足。我們看到,農民種植出產的農產品的價格如此之低,都無人問津,那市民為什麼“吃不起”?農產品天天滯銷,每斤價格只有幾毛錢,有的不足一元,且農民把水果等農產品集中運到市場銷售,運到市民小區門口,價格也才一元左右,怎麼說市民“吃不起”呢?市民是社會中產階級,至少也都是社會工薪階層,他們收入穩定,經濟來源方便,生活沒有後顧之憂,還有許多市民處於社會高收入階層,他們對只有幾毛錢一斤的農產品都“吃不起”嗎?這個命題顯然是偽命題,罔顧事實,而不負責任。

第三,建立配套的農產品銷售服務體系。

其實,每年看到新聞報道說起某農產品滯銷,作為農民子弟的我都十分痛心。為什麼農民辛苦種植的糧食作物、發展的經濟作為,每到了收穫的季節就滯銷,就面臨著無人問津的窘境。對此,作為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領頭人,要主動擔負起為農民的農產品尋銷路,尋市場,尋客商;主動為農民提供良好的市場信息,供農民發展產業時參考;同時,農民也要自發組織形成農產品銷售服務體系,培育商品糧、商品果等,確實提高商品意識,才是擺脫農產品滯銷的長期弊病。只有用優質的農產品供應市民,市民自然願意支付較高的價格;否則,只能眼巴巴地看著自己的一年年的辛苦付諸東流。

總之,現在農產品滯銷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農民的商品意識薄弱,不能很好的作業管理,不能生產出適應市場的農產品的商品。只有生產優質的農產品商品,才能更好的供應市民,農民才能獲取更好的種植經濟收益。

我是職業農民【鄉村關中】,我們一起關注“三農”動態,解析“三農”熱點,剖析“三農”萬象,探索“三農”規律,推動“三農”發展。你對此有什麼意見,歡迎留言分享。


鄉村關中


我湊個熱鬧

當前農產品賣不掉,市民吃不起,問題出在大城市根本就沒有設市場,農民想進城賣都不敢進城,這是一個主要問題,假若有農產品市場,農民自已用車拉到城裡賣,絕對不會出現現在這種狀態,城裡人也能直接吃到農民手裡的菜,減少了中間環節,農產品價格也不會這麼高。農民也不會出現賣不了價格低的狀態。

現在應該向政府提議,在大城市居民多的地方設置些市場,專門解決農民和城裡人這一矛盾,才是真正的民生事業。


風雨人生3293


造成農民賣不掉,市民吃不起的原因,鑫西蘭分析如下:

第一、農民跟風、盲目、誤導種植現象嚴重

現在打開手機就經常能看到一些信息,鼓吹種什麼農產品可以畝產多少、產值多少,完全代替之前種的什麼云云,其實這些宣傳真的很不負責。有些農民完全不分析一下自己的實際情況就盲目的種植了,今年有些地方的黃桃就是這樣的。我認識貴州一個黃桃種植園的,今年減產很嚴重,並且果質相當的不好。

高價值的農產品種植技術、土質、氣候甚至化肥、農藥要求都很高,並且產果期長,不是一般人能接受的。還有,第一批往往質量都不太好。

這樣的農產品,怎麼能賣得掉?

就算一些單價比較低的農產品,如下圖的大蔥。產品集中上市,之前又沒有找好銷路,到了銷售期自然的有問題。


第二、農民沒有掌握好及時的市場信息和銷售渠道

到目前為止,農民把農產品賣給中間販子依然是銷售的主要渠道。因為只有中間販子能快速的帶動銷售,然後中間販子再賣給大市場、超市、水果店等。這一層層的環節,都是需要成本的。價格至然的上漲,沒有盈利的事情你做嗎?

我們都在說產地直髮、真供,但到現真的很難實現。因為農民就算掌握了及時的市場信息,可是他們有自主銷售的動力和膽識嗎?他們沒有,因為他們只負責種地,只想快點賣出去,拿到現金。對他們來說,多一道程序就是多一道風險。

沒有自己的銷售渠道,你種再多的農產品,命運都是掌握在別人手上。特別是農產品同質化嚴重,沒有很明顯的差異化,人家憑什麼來收購你的產品?

如果這個時候,有種同類產品的價格只要比你的低五分錢,販子都不會在你這裡拉貨了。農產品交易沒有所謂的合同保障的,這個我們需要知道。

第三、無法直接吃到田間地頭的農產品,市民當然會喊吃不起

今年的黃桃、黑布林、藍莓等農產品,價格一天比一天高,但果農、菜農還是說沒有賺到錢。這個根本的原因是什麼?成本都交給了高昂的物流費、場地費還有人工費了。

以藍莓為例,價格最高的時候藍莓地頭價一斤也就15元,可是算上人工、包裝、順豐航空的費用就遠超了這個數字,我們網上賣的價格一斤不得不45元才能保本。

另外一點,超市、水果攤、菜市場都有很高的租金成本,剛才也說了不賺錢的生意是沒有人做的。並且不管是蔬菜還是水果,只要是農產品損耗都比較高,這個損耗肯定是要平攤到市民手上來的。

總結:目前這種現象其實是有所改善的,但是跟風種植的情況不改變,還是有供不應求的情況出現的。打造有靈魂的農產品,我是“鑫西蘭”,期待你的關注,我們一起分享和交流農產品和農村電商方面的話題。


鑫西蘭


是,農民,進不了城賣菜,如果政策不改變,以後會越來越嚴重,路邊攤利大於弊,結決失業,抑制物價,政府只要梢加管理,就能結決,給窮人口飯吃,讓市民吃上便宜新鮮的果菜,也能促使社會穩定


用戶111269210709


我是農村二姐,關於這個問題我有話要說!這確實是目前很多農民和市民的現狀,導致這種局面,不論是農民還是市民,都不是我們想看到的,而且原因是多維度導致的,接下來具體分析一下原因。

為什麼農民賣不掉

1、農民賣不掉農產品,存在供過於求的原因,比如城裡人喜歡吃小龍蝦,導致了很多農民開啟了小龍蝦養殖之路,當市場飽和的時候,就會出現小龍蝦價格下降以及部分小龍蝦養殖戶滯銷。


2、農產品到最後的終端環節,存在了很多中間商,他們的市場推廣能力影響了農產品的銷量,也跟某個時間段大家的飲食方向和喜好有關。

為什麼市民吃不起

1、市民吃不起,也受到了經濟環境的影響,比如通貨膨脹等因素,物價長高的同時,收入卻沒有明顯的提高,也就是跑不贏通貨膨脹。

2、農產品走到最後一個環節,也就是在市面上的超市或者菜市場中,如果價格漲高了,是多方面因素導致的,比如化肥農藥的成本增加、運輸的成本增加、人工的成本增加、農耕設備成本的增加、最終都會導致農產品價格上漲,讓市民吃不起。

3、中間商太多,下圖的櫻桃,是我在北京的一個普通超市裡拍的,就那麼一小盒,賣到108元。很多市民是吃不起,因為太貴了。價格這麼高不代表利潤都是果農的,他們是利潤實際上很低,中間商層層的分潤導致了最終的高價。

親愛的朋友們,大家對這個問題有著怎樣的見解呢?

我是一名農林作業的空中農夫(女飛行員),我看問題的角度不會隨波逐流,會帶給大家全新角度和思路上的信息增量,如果我的回答有那麼一刻幫助或打動了你,歡迎點一下關注呦,帶你瞭解更多的三農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