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钟会人送外号“小张良”,手握20万大军造反为何不能成功,你怎么看?

Serials


钟会的造反是注定要失败的,原因如下:

一、司马昭阴险狡诈,老谋深算。



钟会,太傅钟繇的小儿子。从小聪慧早成,绝对是个军事奇才,也是个搞阴谋的高手,司马师、司马昭对他且用且防之。



毋丘俭造反之时,大将军司马师率兵东征,曾任尚书、中书侍郎、关内侯钟会跟随,执掌机密事务。卫将军司马昭断后。司马师在许昌去世,司马昭掌六军,钟会在帐中和司马昭搞阴谋,时东南初定,曹髦令司马昭屯兵许昌镇东南,尚书傅嘏率诸军返洛阳,想趁机削司马氏兵权,谁知傅嘏被司马昭、钟会搞定,傅、钟两人密谋,让傅嘏上表拖延,同时和卫将军一同出发,司马昭阴谋得成,顺利升大将军、辅政,钟会也水涨船高升黄门侍郎、封东武亭侯。甘露二年,司马昭以朝廷名义征诸葛诞入朝任司空(想架空葛氏),钟会在家守母丧,料定葛氏必不从命,飞马告昭,昭认为朝廷不可朝令夕改,于是不追改任命。诸葛诞惊反,司马昭发兵至寿春,钟会随行。东吴大将全琮带儿子全怿、孙子、堂侄等率兵替诸葛诞解围。全怿侄子全辉、金仪原本留在建业(南京),因与家人争吵,带老母、私人武装渡江归附司马昭。钟会用计,暗中替全辉、全仪的亲信带兄弟俩的书信进城告知全怿等人,说东吴国内对全怿等不能解决寿春战事大为生气,准备杀尽诸将的家人,他们无奈才投奔司马氏。全怿等惊惧,打开守卫的东城门投降,均受后赏,城内主将不睦。寿春被攻破后,钟会被誉为张良,升太仆,钟会坚辞不肯就职,后以中郎官身份任大将军记室,本可封陈侯,他又辞让。后升迁为司隶校尉(纪检书记),钟会总管朝廷大小事务。

钟会和司马昭都以为姜维穷兵黩武,黄皓专权,蜀国已是强弩之末,司马昭决定以钟会为总司令、邓艾为副总司令,全力伐蜀。

钟会还未出师,西曹属邵悌向司马昭进言:钟会毫无家口拖累,不宜独当重任,不如派其他人去。(主公你手上没有老钟家的人质)司马昭狡黠地一笑:其他人无智无勇,去伐蜀无异于送人头。只有钟会能灭蜀。灭蜀后,幸存的蜀国子民惊魂不定,不足以同这些人图谋军国大事;中原将士思乡心切,没人愿意跟他同流合污。钟会如作乱,这是自寻死路。

司马昭是个大阴谋家,钟会搞阴谋做他徒弟也不够格啊!

二、钟会不会审时度势,最终只能是自寻死路。

司马昭和邵悌的一番话足见其洞察力、前瞻性,蜀军如丧家之犬,魏军归心似箭,造反差不多没戏,可惜钟会看不清局势。他以为当时可以和他pk的只有名将、副帅邓艾,干掉邓艾,就万事大吉。于是钟会密告邓艾叛乱,他受诏去灭邓艾,钟会奉令同时进军成都,监军卫瓘先于钟会到达,拿出司马昭亲笔敕令晓谕邓艾部下,邓艾全军缴械,邓艾被押进囚车。进军成都的钟会准备反叛,派姜维率蜀兵出斜谷,自己率大军跟进,到达长安后,骑兵走陆路,步兵从水路经渭水入黄河,五天抵孟津,与骑兵会师洛阳,坐拥天下。

司马昭告诉钟会:我已派中护军贾充率步骑兵万人进斜谷,驻军乐城,我亲率十万大军扎长安,不久就可相见。可见,司马昭已预知钟会阴谋,做好应对局面的充分准备。

三、钟会行事拖泥带水,皮厚心不黑,这是找死的节奏啊!

钟会在甘露五年正月半抵成都,请来所有护军、郡守、牙门督以上将士及西蜀旧官,在蜀国朝堂为郭皇太后发丧。假造皇太后遗诏,说他奉遗诏起兵废掉司马昭,遍传所有在坐者过目,让众人议定后,成文加以部署设置,并更换其亲信代领诸军。他把所请官员全部囚禁在益州各官府中,关闭城门、宫门,派兵严加看守。钟会帐下督丘建原是胡烈旧属,是胡烈把他推荐给司马昭,钟会对他极为器重。丘建请示钟会,准许派一名亲兵替胡烈送食,其余牙门将也照例办理,事情至此,钟会已给自己挖好坟墓,顺带把姜维也坑了。胡烈欺骗亲兵并捎信给儿子:丘建密告,钟会已挖好大坑,准备了几千根白棒,想叫所有外面的士兵进来,赐他们人各一顶白韬帽,授官为散将,顺序棒杀埋在坑内。其他牙门的亲兵都传说此事,一夜之间尽人皆知。有人建议应该杀尽牙门、骑督以上将官。但钟会迟疑不决。十八日中午,胡烈部下士兵与儿子擂鼓冲出营门,其他军营也不约而同杀出,众兵争先恐后冲出城门。当时正在发给姜维铠甲兵器,有人告知钟会兵变,钟会问姜维计将安出?姜维说:只需攻打他们。钟会派兵去杀关押的将领,屋里的人一起搬桌子顶住房门,外面的士兵斫不开门,一会儿功夫,城门外的士兵架梯上城,有人放火烧屋,如蚁而附,钟会大势已去,姜维亲手干掉五六人,被杀死,钟会也被击杀。



本来邓艾封太尉,钟会封司徒,都持符节、都督诸军如故,但都未及拜受任命就丢了性命。

四、钟会没有识人之明,他不识司马昭的毒辣阴险,不识部下丘建对老主人胡烈的情谊,不识姜维对蜀汉的愚忠,最终只有死路一条。

前两点,上文已有分析,不再赘述,我再谈谈姜维。

姜维和钟会的联合,纯属同床异梦,钟会想利用姜维最好夺取天下,最次割据西蜀;姜维却想利用钟会反心趁机恢复蜀国,两人最终尿不到一壶。最终水火不容,少不了一番火併!

张良什么人?他大彻大悟,对人洞若观火,大厚黑专家,和春秋时管仲有一拼,岂是钟会可比?钟会是个大军事家,但他不懂政治,却自以为是个大政治家,热衷于玩政治,而对手司马昭是个绝顶的厚黑专家,结果悲剧了!


苍茫大地顾炜斌


原因无他,将不归心耳!

二十万大军?

前提是得听他的命令才能算是二十万大军!

更要命的这二十万大军还不是由他的亲信率领,是朝廷的军队。正常领命征伐,自无不可,可一旦要跟着主将造反,大家也没有心理准备啊!

至少有十多万将士的妻儿老小可都在司马昭手里掐着。这意味着,革命尚未成功便已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这节奏也行?

史书上记载钟会擅权谋之术,说穿了就是喜欢阴人,出奇不意致命一击,并且还为此洋洋自得。

小可可以断定,此人定是一个小谋臣,历史上随便一个阴谋家都是低调的,无害的,轻易不出手的,而且韬光养晦,和光同尘。比如陈平,贾诩,司马仲达。

可是这钟会倒好,十分热衷于搞东搞西,还自嗨不停。因此,得出一个结论,他实际上只是一把刀!

悲哀的是,他不知道这一点!

高估了自己,低估了人性,还错估了形式!

所谓小张良,只是一枚糖衣炮弹而已,可笑他居然当真了!


亦有所思


钟会带兵去把蜀国灭了,然后和姜维一起对抗自己国家,话说钟会这么牛比的人物,淮南三判主要就是靠钟会的计谋,可以说是计无不中,还手握重兵,居然造反三天就失败了。

首先钟会的性质并不是和被灭国的国家一起再反抗自己的国家,钟会造反自立打的是曹魏反司马氏的旗号。就算进一步讲,也是为了自己的势力自立门户。


关键三国战乱持续那么长时间了,打了上百年,马上快统一了,你钟会又要打仗,自然不得人心

对于钟会来说,姜维是他毕竟信任的一个人。甚至在钟会的眼里,姜维算得上是他的心腹之人。但是,钟会可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姜维是蜀汉的重臣。当时,蜀汉虽然已经走向了灭亡,伴随着刘禅开城门投降的那一刻,就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蜀汉曾经和魏军对战多年,始终都是不争的事实。不管如今蜀汉是不是投降了,但是魏军当初杀了蜀汉的无数将士的事实是永远都无法抹去的。而魏军对蜀汉的将士亦是一样的态度,当初两军对战的时候,死在蜀汉将士刀下的魏军也不在少数。


当时,蜀汉覆灭,而灭亡蜀汉的魏国将士们,都已经想早一点会魏国,与自己的亲人团聚。而且,钟会麾下都是魏军。这些魏军的亲人们基本上都在魏国,在朝廷的控制之下。若是这些魏军将士们跟随钟会一起造反。那他们还在魏国的家属们,一定会遭殃。轻则被关押,重则处死。所以,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钟会是很难得到将士们的支持的。


独秀文苑


钱穆先生说,中国古之政治,制度未变只是换了一批人上去。在位者无不提倡忠君,造反者未经发动就首先就被钉在了耻辱柱上,而造反一旦成功,上位者就必然会继续举起忠君的大旗,仿佛忘记了刚刚被自己推翻的桌案,宣称自己造反的正义和正当性,将自己所用过的工具完全销毁以防效尤,司马昭就在造反的路上就遇到了效尤者---钟会,但是钟会并非合格学生,哪怕再多的习题训练都没有及格。但凡考试总离不开既定的因素---考前的准备、考中的状态以及运气,不幸的是钟会完全丧失了在考试前后的最佳状态。

一、钟会的考前准备。

钟会思谋自立并反攻司马昭的前提是西征蜀汉并借以掌握兵权,但是此决定之作出貌似有些许仓促的味道,彼时姜维数犯魏境,司马昭本意是针对姜维的斩首行动“求为刺客入蜀”,不过经荀勖劝阻才罢。而另外一个选项是大举伐汉,此一选项是作为“斩首行动”的备选项目出现的,即便成行也难免仓促,借机挟私的钟会更不会获得更多的准备时间。而且对此选项并无更多的获得朝臣支持,或许这就埋下了后期钟会失败的种子---朝臣的思想不能代表起码也影响了士兵的心态,即不愿开战。此时可知,钟会的考前准备并不充分,动员工作似乎更是滞后于队伍的行进速度,钟会没有拿到一个好的开局。更有甚者提及钟会甚至无考前准备,后期造反仅仅是临时起意。

二、钟会的临场发挥及运气。

西征大军共有三路,钟会、邓艾、诸葛绪各带一路,卫瓘为监军,及至邓艾“釜底抽薪”从阴平而成都,仓促的西征获得意想不到的战果后,钟会先造谣邓艾欲反,一则夺得更大军权二来使得监军卫瓘与邓艾搏杀,为自己后期的行动减少阻力。然而运气又站在了钟会的对立面,卫瓘以监军身份捉拿邓艾时竟然一举成功,钟会的“坐山观虎斗”策略未能完全生效。或许是筹划不足,或许是大意使然,钟会在后期对待卫瓘时左右摇摆,既要防止卫瓘对自己不利,又想利用其监军身份稳定军心,而对于姜维提出的尽杀邓艾手下魏将的提议,钟会同样犹豫不能决,更要命的是钟会进城接收钟会的军权时并未作过多的防范措施,以至于当卫瓘散布消息“钟会要尽杀魏将”时,钟会竟然没有足够的人手将这些受到蛊惑的将士压制。局势瞬间翻盘,钟会及姜维被推下了“理想”的神坛。钟会作刘备的妄想破灭了,姜维使日月幽而复明的理想破灭了,司马昭赢了,卫瓘安全了。

如果不是钟会事出仓促、如果不是钟会临事犹豫、如果不是卫瓘不肯合作,钟会差一点就成了下一个刘备。

只是由于事出仓促、只是由于临事犹豫、只是由于变数过多,钟会差一点就成了下一个刘备。


夜读史听雨眠


司马昭在布置进攻蜀汉时己对钟會邓艾作了防范,尽管看起来钟会手握军事大权,但手下高级将领都是司马氏的亲信。这就是说钟会对军队只有相对的指挥权,没有绝对的指挥权。钟会在魏没出兵以前只是朝中一般将领,没有自己的地盘和势力,现在带兵了,看似有了权,但造反这种大事没有长期的准备,坚实地基础那能行!说钟会是“小张良”是言过其实。当时司马氏在魏正是发展时期,经过其父子三人几十年的打造势力强大而坚实,钟会看不到这一点,被姜维一鼓动就心血来潮想自立为王,如此荒唐草率之举动焉有不败之理!姜维鼓动造反,是为了借魏军刚入蜀,尚未扎下根基乘乱恢复蜀汉,此情理之中事,成功与否,在此一搏!你钟会就不同了,小心谨慎尚有性命之忧,更不说想三想了。就这一点就比张良差着十万八千里!


蓝天沃土成爱民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每个朝代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起义运动,这些起义的人们都让当时的统治者大为头疼,有的起义者甚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例如秦朝时期的陈胜吴广,他们的起义能牵一发而引全身,引发大动乱,彻底改朝换代。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一个大将军起义的过程,他就是钟会,钟会有卫瓘的帮助,手握20万大军,但是他起义三天就身败而亡,这是为什么呢?

在讨伐蜀国时,钟会和邓艾等人共同击破诸葛瞻,将蜀国灭亡。当时的钟会手握十余万兵马,并且诸葛瞻的兵马也被他吞并,再加上蜀国最后投降的兵马,钟会手上约有二十万兵马,于是钟会开始居功自傲,想要谋反,但是钟会谋反有几个原因没有做的好。

一、 造反的保密工作没有做好

钟会出身于一个富贵家族,他从小就聪明好学,人们看到他都说他以后会成大器,果然钟会长大后精通各项技艺,尤其擅长玄学,他在245年就加入了朝廷,此后在朝廷做官不断升迁,在高平陵之便后,钟会逐渐成为大权贵司马昭等人的心腹大将,非常受他们的重视。

所以钟会觉得司马昭等人对他很放心,他可以神不知鬼不觉的完成自己的谋反大业,谁知道钟会有异心的消息早就被人告诉了司马昭。在钟会出征后,就曾经上书司马昭说钟会有异心。并且卫瓘作为钟会的监军,邓艾也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卫瓘,但是卫瓘却透露给别人,这样一来就导致钟会还未造反,司马昭就已经准备好一切来收拾他了。

二、 太过着急没有做好准备

当时的钟会才刚刚决定好要起兵谋反,他就着手调动兵力了,结果必然是失败的。要知道造反是一件极为复杂的事情,例如司马昭的造反,历经数十年,司马懿和司马昭父子齐心才将魏国拿下。曹操想要造反,也是先将里里外外捣乱的诸侯们全部收拾的差不多才敢造反,即使是这样曹操也没有等到魏国成立的那一天,也是历经两代。

而钟会想不做任何准备就造反,自然是自讨苦吃。钟会在造反之前将胡烈等军中大将收押了起来,而他所信赖的亲信卫瓘却并不是他那一头的,所以卫瓘将这个消息告诉了胡烈手下的将士们,钟会谋反的火苗还没有燃烧起来就被扑灭了。

最后钟会所依赖的二十万大军,实际上并不是属于他自己的亲兵,而是东拼西凑起来的杂牌军,这样的兵力并不属于他一个人指挥,自己没有核心的指挥力,又谈何造反呢?


历史云顶


时也,命也!一件事成不成有很多因素组成,有的因素是必须要的,那是什么因素呢?就是天时,地利,人和。这是一件事能不能成的关键,钟会,有才。都知道,但是他的才能主要在军事上,不是政治上,他的才能也是偏才,他能为将,但是不一定能为帅。并且当时战乱了很长时间,大家对战争是比较反感的,大家都渴望能和平。


道一智慧


成者为王,败者寇。只能说失败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有些东西也是靠运气的


出租车司机的所见所闻


没有可以造反的素质和条件。钟会只将没有称霸一方的领袖气质,军队的造反理论基础没有,没有个可信理由让他手下军队反。


ljs71420


当时形势所致:天下大乱很久、人心厌战,人心思归。天下归一是人心所向,因此钟会虽得其势不得其时。时也命也运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