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2 淮海戰役後,國民黨內部為什麼說“黨國之敗,敗於宿縣”?

稍微熟悉淮海戰史的人就知道,在淮海戰役期間,國民黨方面的軍事部署就像自北向南的一條蛇,蛇頭就是駐守在徐州的杜聿明集團,蛇身就是徐州到蚌埠之間徐蚌鐵路,蛇尾就是駐守在蚌埠的李延年和劉汝明兵團,這樣的佈局被稱為一字長蛇陣。

淮海戰役後,國民黨內部為什麼說“黨國之敗,敗於宿縣”?

俗話說,打蛇打七寸。國民黨這個軍事佈局最關鍵的地方,不是徐州也不是蚌埠,而是處於徐州和蚌埠之間的宿縣。一方面宿縣是連通徐州和蚌埠的交通樞紐,不管是進還是退,均需要經過宿縣。可是令人感到詫異的是,如果重要的地方,國民黨只派了一個師的兵力去把守。最終宿縣被中原解放軍搶佔,國民黨徐州大軍南逃的幻想破滅,全軍覆沒在了徐州地區。

那麼,為什麼國民黨這麼失策,沒有派重兵把守宿縣呢?其實在淮海戰役爆發前,宿縣本來是國民黨孫元良兵團的駐地,而且屬於劉汝明的第4綏靖區的協防範圍。如果國民黨方面這兩支部隊一直待在宿縣,那麼必然會確保徐蚌線的暢通,使國民黨軍隊處於可進可退的有利局面。可是,淮海戰役之初,孫元良兵團奉命北上向徐州靠攏,劉汝明第4綏靖區南下到蚌埠,組建成第8兵團,導致宿縣兵力薄弱,只有張績武一個師的兵力來防守。

淮海戰役後,國民黨內部為什麼說“黨國之敗,敗於宿縣”?

此後,中原野戰軍抓住戰機,搶先攻佔了宿縣,切斷了徐州杜聿明集團向蚌埠之退路。宿縣丟失之後,國民黨方面這才反應過來,蔣介石急忙下令黃維兵團及蚌埠的李延年兵團、劉汝明兵團向北推進,企圖奪回宿縣,確保徐州國軍南逃之路暢通。可是,由蚌埠進軍的李延年兵團、劉汝明兵團擔心被解放軍圍殲而逡巡不前,進軍十分緩慢,這就使得正在向宿縣進軍的黃維兵團位置突出,成為了孤軍冒進。於是中原解放軍通過靈活的指揮,將黃維包圍在於宿縣西南方向的雙堆集。

淮海戰役後,國民黨內部為什麼說“黨國之敗,敗於宿縣”?

黃維兵團被圍,李延年和劉汝明兩個兵團成了驚弓之鳥,誰也不敢奮力救援。至此,國民黨軍隊的敗局已定。試想如果國民黨方面不將本來駐守在蚌埠的孫元良兵團調走,同時讓蚌埠的李延年兵團和劉汝明兵團協防宿縣,哪怕是把蚌埠的兩個兵團分一個去宿縣駐防,恐怕國民黨面臨的局面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因此,淮海戰役結束後,國民黨內部就流傳出“黨國之敗,敗於宿縣”的說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