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 防範金融風險 夯實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根基”

建言獻策

民建河南省委

金融工作的永恆主題就是避免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發生。現就堅持預防為主,防控並重,守住風險底線,夯實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根基”方面,提出以下建議。

一、問題

1.金融資本有“脫實向虛”的傾向性。一是金融業規模擴張過快,而實體經濟發展速度“跟不上”。金融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逐年提高,但社會融資增量佔金融業增加值的比例卻開始下降,表明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在減弱。二是貨幣供應量增長較快,而實體經濟發展資金“有短缺”。三是金融資產增長很快,而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很有限”。工業平均利潤率僅為6%左右,而金融業平均利潤率則達到了25%以上。

2.金融優化資源配置作用發揮不利,金融資源配置存在結構性矛盾。一是間接融資佔比過大。在經濟增速回落的背景下,銀行風險防控壓力增大、惜貸情緒嚴重,加劇了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二是“資金空轉”現象嚴重。資金交易在金融體系內循環,通過期限錯配與槓桿投資來套取利差,但實體經濟沒有資金進入。包括資金在企業間流動也以套利為主,沒有真正注入到實體經濟之中。三是低效和無效的“殭屍企業”的平均資產負債率高達70%,正常企業的平均資產負債率僅為50%,正常企業的融資成本增加、投資效率下降。

3.金融產品創新異化,金融風險高度集中。金融系統自身發展並不均衡,組織體系還不完善,信用環境尚有缺失。金融市場化進程不斷加快,利率市場化給銀行傳統信貸業務帶來挑戰,部分金融機構的業務創新異化,以規避監管、追求高收益為目的,逐步偏離了服務實體經濟的初衷,不但高度積聚了金融風險,還抬高了整體槓桿率,加劇了實體經濟波動。

二、建議

1.防範風險,維護金融穩定大局。一是加快金融體系建設,築牢“長堤”。重點發展直接融資,完善間接融資體系,破解金融市場壟斷。建立健全銀企對接機制,解決信息不對稱、不對等等突出問題,提高金融資源的可得性。二是優化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加強“提灌”。發揮政府的指導和協調作用,構建運行高效、分工明確、功能完備、監管有力的信用管理機制。加強金融債權保護,完善逃廢債黑名單認定辦法和懲戒措施,整合財政資金,建立政府擔保基金和風險補償基金。三是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清除“蟻穴”。加強風險監測評估,主動排查風險隱患,建立健全應急預案,及時處置各類風險突發事件。重點做好不良貸款、債券違約、影子銀行等重點領域的風險防控。規範發展互聯網金融,堅決打擊非法集資,築牢金融風險“防火牆”。

2.調整結構,推進金融“脫虛向實”。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金融要全面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和水平。一是平衡好追求經濟效益和履行社會責任的關係。二是積極調整信貸結構,主動對接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發揮好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同時強化薄弱領域金融服務。三是大力發展投行業務,幫助企業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降低槓桿率。支持債務重組、併購業務。

3.創新驅動,優化金融支持措施。一是考慮小微企業缺乏有效抵質押、“三農”客戶受自然條件影響大等因素,設計“量體裁衣”式的金融產品,積極運用投貸聯動等工具,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支持。二是著力開發高層次、專業化的產品和服務,大力開展私人銀行業務,提升綜合財富管理服務能力。三是加強貸款定價管理,努力提升客戶甄別和風險定價能力,合理確定利率水平和收費項目。創新轉貸方式,降低資金過橋成本,幫助企業減少貸款環節,降低融資成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