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中國歷史上有幾次人口大遷移?

方圓幾里861


永嘉之亂

這件事情發生在西晉時期,本來普通百姓就承受著腐朽統治階級對人民的壓迫,中國的北方當時已經盤居著大量的匈奴人。匈奴貴族劉淵雄心勃勃從山西起義,一直攻破洛陽城,沿途燒殺搶掠無惡不做,洛陽城破之後公然屠殺了無辜的三萬平民百姓。人們為了躲避戰火紛紛逃離中原大規模的遷移到長江中下游流域,再加上西晉朝廷準備另起爐灶,也渡過長江來到了南京地區。一共遷移人口九十萬,這次人口遷移使得原本北方多南方少的人口格局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補充了大量勞動力的南方,人口和經濟迅速發展人口和經濟中心向長江流域轉移。

安史之亂時期


這次發生在唐朝的安史之亂,除了關於唐玄宗的愛情故事。也造成了大量的人口向南遷移,大約有一百萬。這一百萬人口徹底改變了中國原本與黃河流域為中心的地理格局,南北人口分佈比例第一次達到了平衡。

靖康之亂時期


北宋時期的靖康之亂,主戰場也在黃河流域。公元一一二五年,金朝滅遼之後,撕毀了和北宋的盟約,發兵南下攻打北宋。北宋汴梁城破,皇帝被擄走,史稱靖康之恥。這次主要的人口流出地依舊是黃河流域,主要的人口遷移第一就是長江流域特別是在浙江江蘇一帶。

“蒙古兵南侵”時期


北宋滅亡後建立的南宋也很羸弱,忽必烈掌握大權之後發動了大批蒙古士兵南下。由於南宋小朝廷的影響範圍主要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當時的主戰場也是如此。長江中下游的居民為了躲避戰亂向珠江流域遷徙,廣東和福建等地在此時期得到了發展。


四十五度歷史


中國歷史上總結有九次人口大遷移。

一:永嘉之亂,晉室南遷,中原漢民族拖家帶口南下江南,湖南,湖北等地。

二:安史之亂,中原生靈塗炭,民不聊生,漢族居民南下江淮地區,西入今四川省。

三:靖康之難,天子蒙塵。金馬揮師南下,高宗南逃杭州,中原居民紛紛往南逃遷。

四:明初時洪洞大槐樹大移民,從山西南部向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等中部地區大規模移民。

五明未清初的30年戰亂,四川被禍,人口聚減,整個四川僅九萬人許,以兩湖,兩廣很多居民遷徒至四川。

六:明未清初粵、閩等沿海居民不堪戰亂,南下南洋(今東南亞諸國)。

七:清中期,由於蒙古邊防需要,晉商及陝北居民到口外(今內、外蒙古)發展商業,發展貿易,很多人於是就遷徒口外並定居於此。

八:清朝時期山東、河南,河北的居民去闖關東。形成了東北人大部分是那一時期闖關東人的後代。

九:抗日戰爭時期河南人民為逃避洪災,逃避日本人的殘暴,沿隴海鐵路向西北大移民(逃難)。

每一次國家動盪戰爭最受傷害的都是普通百姓,但中華民族也是在歷史的遷徒中形成了獨有的民族精神一一凝聚力!!


用戶HDL眼鏡一王玉南


人口遷徙問題絕對是中國歷史上的極其重要的問題,所以歷來對於人口遷徙的變化也是有著很多的認識的,或者說對於某些內容也有著比較細緻的總結,這些都需要我們給予重點關注。

中國歷史上人口遷移十分頻繁,就基本遷徙類型和狀況來看,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而這些相對簡要的總結也對我們認識人口問題有比較重要的作用。

首先,自北向南的離心型遷移,是很重要的一個特點。比如永嘉之亂後的南遷。再比如政府強制性的內聚型移民。如秦代遷“天下豪富”12萬至咸陽,明遷江南富戶於南京。這一種純粹是政府的強制性行為。還有諸如,東西向的滲透型移民。如明清時期的“江西填湖廣”和“湖廣填四川”。同時也有從西向東的遷移,如宋末四川人口東南遷移。

從區域上來講,有不同的區塊聯動性。由內地向邊疆地區的開發性遷移。如秦代向河套地區的移民,西漢、唐代在西北地區的屯田戍邊,明代的邊疆衛所移民。東南沿海地區對海外的移民。如17世紀後的東南人僑居東南亞地區、近代華人移民東南亞、美洲、澳洲和歐洲等都是如此。

而少數民族的遷徙也是人口遷徙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如北方少數民族的內徙與西遷。歷史上的遊牧民族南下掠奪南方農業民族。西遷如漢代烏孫和大月氏遷至伊犁河等地。南方非漢族的退卻性遷移。南方少數民族夷、蠻、越等民族,受中原漢族擠壓,呈現向西南方向和從平原向山區的退卻遷移的趨勢。


青年史學家


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歷大大小小的人口遷徙,每次遷徙的背後或因戰亂或因災禍,每次的遷徙都帶來進一步的民族融合。下面簡單介紹幾次人口大遷徙,不是很全面。

一、永嘉之亂,晉室南遷,中原漢族南下江南。

西晉末年,發生了“八王之亂”,晉朝的實力大打折扣,北方的少數民族趁機南下,侵佔了中原的腹地洛陽,這就是歷史上的有名的五胡亂華。中原漢族中王室貴族和富戶、大戶相繼南遷。

二、安史之亂,北方漢族再度南遷

安史之亂時八年,給唐王朝的社會經濟造成嚴重破壞。更為嚴重的是,此後中原地區陷入了長達百年的藩鎮割據的混亂狀態,相對和平的南方再次成為中原居民逃避戰火的首選之地。

三、靖康之恥,宋庭南渡,中原大規模南遷

此次南遷,大約南下移民五百多萬,是最大的一次中原漢民族南遷。 今東南各省,甚至遠至福建、廣東都有大量北方移民,其中比較集中的地區是蘇南浙江一帶,更加密集的移民區則是從蘇州至寧波一帶,當然最高度集中是在杭州城裡。

四、明初洪洞大槐樹移民

從宋到明,整個華北平原經數百年戰亂,澇蝗疫之災也超過了任何一個朝代,人口大量亡徙。禍不單行,1350年蒙古高原和華北平原陷入一場空前的鼠疫之中,華北平原人口進一步損失。1381年,田野廣袤,土地肥沃的河南、河北人口都僅有190萬,而土地較少的山西人口卻達400多萬。

明王朝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朱元璋決定從山西移民填充華北平原,其中移民河南93萬人,移民山東121萬人,移民河北41萬人。今天河南、河北、山東有很多人都以洪洞大槐樹為祖居地的。

此外,抗戰時期人口遷移西南,解放後為建設邊疆也遷徙了部分人口如新疆建設兵團等。


倔強的小蟲


這是非常複雜的問題,沒有細查,根據記憶所及,簡單談談。

秦始皇征伐嶺南地區,總人數達到五十萬之眾,這些人在秦末之亂時,在趙佗的帶領下守衛嶺南,未曾參與北方的戰亂,後來也成為南越國立國的基礎。另外,秦征服了東方六國之後,因為害怕六國貴族依靠過去的勢力作亂,大量遷徙六國的貴族到咸陽。

漢武帝佔據了河套地區之後,遷徙了大量軍民屯田開墾河套地區。

西漢之時,匈奴強盛,把大月氏驅趕至今天新疆以西的地區,大月氏後來在中亞南亞一帶建立了赫赫有名的貴霜帝國。

東漢之時,把匈奴漢化成分較多的南匈奴內遷,其他的匈奴則被迫西遷,成為攪動整個歐亞大陸的一股巨大的力量。另外不能完全肯定時間的是,羌族的南遷,據云藏族、納西族等民族都有南遷羌族的血統。

兩晉南北朝,五胡亂華,從另一個角度,也是北方諸族大規模南遷的過程。在這個時期,北方胡族南下,逼迫原來中原地區的民眾向江淮一帶大規模遷徙。在北方則有比如鮮卑族從東北南下到今天大同一帶,進而他們還擄掠了數十萬被征服人口至當時的平城也即今天的大同。到了北魏中後期,則有鮮卑族大規模從平城南遷至洛陽等地,史稱北魏孝文帝改革。

隋唐時期先是與突厥的對峙,導致突厥舉族西遷,中世紀時期在今天小亞細亞一帶作為核心地帶建立了帝國,也就是今天土耳其的前身。唐高宗攻打朝鮮,史料雲,掠奪七十多萬人口充實於江淮之間,這在當時也是極大的人口規模。唐末北方大亂,契丹開始南下,漢族也大量南遷。

北宋時代,契丹、女真持續南下。北宋滅亡,大量漢族南遷江淮進而進入福建嶺南地區。

元代蒙古人大量遷徙。另外,蒙古人的同盟色目人也就是西域等地的少數民族大量東遷。

明代初年大量中原江南漢族遷徙至邊疆地區,比如現在去昆明,昆明人大多還認為他們的祖先其實是南京那邊遷過去的。

清初福建江西客家人南遷至嶺南,康熙平定臺灣後,大量的閩南人和客家人前往臺灣定居,同時,由於遷海令的解除,大量客家人南遷西遷至廣東南部山區平原和沿海地帶。。清初還有一個重要的歷史過程就是湖廣填四川,因為張獻忠在明末殺業太重,必須從其他地方招人填充。當然,八旗軍隊在各地駐防,也是人口遷移的表現。

明清時代,就已經有大量沿海漢族前往東南亞定居謀生。到了清代中後期,廣東地區大亂,出現土客之爭,戰爭頻繁,大量的客家人向廣西海南遷移,另一個方向是東南亞,還有一個重要的方向是北美。

民國時期,抗日戰爭很多中國人不甘做亡國奴,就隨著國民政府內遷,抗戰勝利後,又大量遷回。1949年以後,人口遷移也很多,國民政府及其追隨者遷臺,比如新疆的大規模軍墾,知識青年下鄉,以及一些廠礦人口的遷移,包括三線建設,等等。

改革開放後,則有農民工的遷徙,恐怕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移民潮。

實在太複雜,有些我還弄不清,比如回族怎樣遷移到雲南,等等。


考貳拉


我國曆史上人口大遷移的情況十分多,絕大部分是為了躲避戰亂,另一部分則是為了建設國家。比如新中國的三線建設,就有很多東部南部的青血熱年遠赴北大荒、攀枝花、新疆等地進行開發大建設。比如1942年的河南大災荒,不少河南民眾就逃荒到了陝西,大部分都沒有回去了;又比如清末民初的闖關東,清初的湖廣填四川都是人口大遷移。

從歷史上看中國人口大遷移有以下幾次:其一、秦滅六國後,六國王族後裔遷至咸陽,關中老秦人大規模遷至嶺南地區;其二、五胡亂華之時,漠北遊牧民族大規模遷到北方的內地,北方漢人則大規模遷至南方;其三、宋朝滅亡時,大部分北方漢人再次南遷東南沿海地區;其四、明朝建立軍戶衛所制後,沿長城佈置了許多軍鎮,內地人口又大量北遷戍邊;其五、清朝入關後,東北地區的滿族人大量內遷,湖廣地區的漢人大量遷至四川充實四川人口。

人口是一個國家的基礎,人才是一個國家的核心力量!人口的大遷移通常是伴隨國策調整、戰亂等因素進行的,人口遷移的結果對促進民族融合,地區開發有著十分顯著的效果。比如秦始皇派遣五十萬老秦人進入百越地區,常駐不退,並與當地百越族融合,最終開發了兩廣地區。又比如說劉備撤離荊州時,怕沒有人供他統治,所以他裹挾百姓跟他一起逃難,百姓數量有十餘萬之多,這些百姓大多在遷移途中死去。

另外屯墾戍邊也是人口遷移的一種主要方式,比如明朝建立後,專門有軍戶,也就是負責出兵打仗的家庭。軍戶的土地由國家統一分配,他們平時種糧,不納稅;作戰時編入軍隊出征,軍糧由他們自己提供。這種模式之下,老朱說他養兵百萬,卻不花國家一粒慄!但是軍戶制越往後越扯淡,因為軍戶的土地被軍官豪強給霸佔了,軍戶們都養不活自己了。這些在長城沿線的軍戶後來大部分都逃回了內地,由軍戶變成了民戶,而明朝的軍戶制也崩塌了,改為了募兵制。


大秦鐵鷹劍士


第一次:西晉“衣冠南渡”

由西晉京師洛陽南渡至建康(今南京)。西晉晉懷帝、晉愍帝時期中原地區大規模戰爭不斷,內徙的周邊部族相繼建立君主制政權,強大起來威脅到西晉政權,並最終釀成永嘉之禍,中央朝廷受到威脅,晉建武年間,晉元帝率中原漢族臣民從京師洛陽南渡,史稱“永嘉之亂,衣冠南渡”,這是中原漢人第一次大規模南遷。後西晉渡江後,在建康(今南京)定都,史稱東晉。中原漢族士族等臣民相隨南逃,史稱“永嘉之亂,衣冠南渡”,王導依賴南渡的北方士族,團結江東豪強,協助司馬睿建立了東晉政權。

第二次:唐朝“安史之亂”

唐朝中期,安史之亂爆發,北方是唐政府軍與叛軍交戰的主戰場,大批北方居民為躲避戰亂逃往南方。這段時間,從安史之亂的“明皇幸蜀”到黃巢起義時的“僖宗幸蜀”,四川成為了唐王朝最後的迴旋之所,也成為了人口遷移的另一個主要方向,之後朱溫篡奪大唐,另一隻旁系的李氏子孫佔據南方(即南唐),大量中原人口向南方遷移,南方地區與北方中原的差距開始縮小。有學者甚至認為,南北人口甚至已接近均衡。

第三次:兩宋之交“靖康之變”

1126年(靖康元年)北方的金兵攻克宋都城汴京。1127年(靖康二年)三月,金軍大肆搜掠後,立張邦昌為楚帝,驅擄徽、欽二帝和宗室等北返,北宋亡。史稱“靖康之變”,或“靖康之難”、“靖康之禍”、“靖康之恥”。統治者衣冠南渡,在杭州建立南宋。中原漢族大量向南方遷移。之後蒙元又佔領中原,中原地區破壞很嚴重。南方的江南地區作為南宋的統治中心區域取代中原成為了新的經濟中心。此次南渡,發生在1127年(即趙構建炎元年、靖康二年),故也稱建炎南渡。

第四次:明初大移民

元末戰亂之後,歷經20餘年,朱元璋統一了天下,但是,此時的江山已是遍地瘡痍,佈滿了戰爭的創傷;山東、河南、河北一帶多是無人之地。 為了恢復農業生產、發展經濟,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鞏固明王朝的統治,明洪武年間,朱元璋採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遷移。明初經洪洞縣大槐樹處遷往全國各地的移民曾達百萬人之多,其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影響之深,不僅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見的。這對於當時的明王朝以及後來的社會發展,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第五次:湖廣填四川

清朝康熙二年(1663年),順天府尹張德地擢升為四川巡撫,此時的四川經歷了明朝末年以來數十年的戰亂,已是“十室九空”,重慶城中不過數百戶人家,州縣居民也往往只有數十家乃至十幾家,有的甚至只有一二戶。面對如此殘局,張德地上書請求移民四川:“四川自張獻忠亂後,地曠人稀,請招民承墾。”清代遷往西南地區的民眾向四川的大規模移民在政府的鼓勵下開始了,政策上對移民的獎勵頗為誘人:移民入川,五年內不用納土地稅。三藩之亂平息之後,清政府還宣佈,入川移民可以入籍,可應科舉。一對夫婦,給水田三十畝,或旱地五十畝,有可作為丁壯勞力的兒子,再加撥四畝。每戶給銀十二兩,作為定居的置產費用。於是民眾蜂擁而至,這次大移民,被稱為“湖廣填四川”。

第六次:闖關東,走西口

從明朝中期至民國初年四百餘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山西人、陝西人、河北人背井離鄉,打通了中原腹地與蒙古草原的經濟和文化通道,帶動了北部地區的繁榮和發展。西口,狹義的西口指長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殺虎口;陝西府谷口;河北獨石口,即晉北人、陝北人以及河北人走西口的交匯點。西口是晉商、陝商出關與內蒙外蒙貿易的地方,所以走西口的主力人群包括晉北人,陝北人,河北人。後西口泛指在長城以北的內外蒙古從事農業、商品交易的地方,包括陝西北部的神木口,河北北部的張家口以及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我們要尊重史實,既是對歷史的負責,也是對後人的負責。

人口的流動,帶動了文化的傳播,而文化的傳播,又拉近了地區間的距離,增強了它們的認同感。“走西口”這一移民浪潮,大大促進了內蒙古中西部地區與內地的交流,進一步增進了蒙漢之間的民族感情,對我們多民族國家的繁榮穩定產生了一定的積極的影響。


changfeng破浪


中國歷史上有好幾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

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後,五胡亂華,最終導致西晉滅亡。後來,西晉存活下來的皇室跑到南方建立了東晉,貴族和大量漢人也一起跟著來到了南方。這次人口大遷徙,促進了南方的經濟發展,為漢民族保存了漢文化,史稱“衣冠南渡”。

唐宋時期也有兩次人口大遷徙。唐朝是在安史之亂後,宋朝是在靖康之恥後,都是為了躲避戰亂的,也基本上是從北方跑到南方的。

明清時期,以及近代,有這幾次人口大遷徙: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這幾次不管主動還是被動(下南洋,很多是被賣到國外的,很多華僑就這麼來的),人們都是為了謀生而進行遷徙的。

還有一次,國民黨敗退臺灣,其實也算人口大遷徙了。😱


阿蒙文史


中國人自古安土重遷,不過因為種種歷史原因也形成了不少人口遷移,我謹嘗試會大家還原中國歷史上影響較大的幾次人口大遷移:

西晉末年發生了八王之亂,接著以匈奴、鮮卑、羯、氐、羌五族為首的塞北遊牧民族紛紛南下進犯中原。311年匈奴兵破洛陽,俘虜晉懷帝,由此中原大地陷入混亂之中——除了五胡勢力外,各地湧現出大批割據勢力稱霸一方,長期的戰亂嚴重破壞了社會生產,一時間中原大地流民遍野、路有餓殍。為了躲避戰亂和饑荒,中原地區的士族百姓開始紛紛向相對安定的江南地區遷移,由此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由於這次人口遷移發生在西晉永嘉之亂後所以稱之為永嘉南渡。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大唐王朝由盛轉衰。儘管後來安史之亂被平定,但大唐王朝從此陷入藩鎮割據的格局,再後來又是更加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在晚唐五代時期大量中原百姓為躲避戰亂紛紛遷移到江南和四川地區,這其中也不乏一些著名人物——比如成都的杜甫草堂就見證了一代詩聖的顛沛流離。在經歷這次人口遷移後中國南北方人口分佈基本均等。

1126年(靖康元年)金兵攻克北宋東京汴梁,趙構南逃杭州建立南宋王朝,中原百姓為躲避戰火而隨之南遷者也不在少數。這次人口遷移被稱之為建炎南渡,此後中國的經濟重心徹底轉移到南方。

明末清初張獻忠、明軍、清軍幾方勢力長期在四川地區鏖戰,經過長年累月的殺戮和戰爭對生產的破壞後偌大的四川地區只剩下9萬餘人。清政府在坐穩江山後為開發天府之國的土地,恢復當地生產並以四川作為自己駕馭青海、西藏、雲貴等地的基地開始向四川大規模移民。清末《成都通覽》曾記錄“現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北15%,湖南10%,河南、山東5%,陝西10%,雲南、貴州15%,江西15%,安徽5%,江蘇、浙江10%,廣東、廣西10%,福建、山西、甘肅5%。

19世紀中國黃河下游連年遭災,黃河下游的直隸(今河北及京津地區)、山東等地的百姓紛紛向外遷徙以尋求生機。與此同時帝國主義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尤其是鄰近中國的日本和沙俄紛紛將侵略魔爪伸入了清王朝的發祥地東北地區,清政府為鞏固東北邊防不得不採取移民實邊的政策,由此大量河北、山東等地的百姓進入東北。這次人口遷移稱之為闖關東。

從明朝中期至民國初年四百餘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山西人、陝西人、河北人背井離鄉,打通了中原腹地與蒙古草原的經濟和文化通道,帶動了北部地區的繁榮和發展。這次人口遷移被稱之為走西口。

宋元時期就有中國人遷居東南亞,甚至有華人在南洋地區建國的記載。明末清初一度有不少中原百姓為躲避戰亂進入東南亞,甚至由此形成了今天緬甸境內的果敢族。近代以後隨著中國和外國的通商來往又掀起了新一波的下南洋高潮,尤其是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華人數量急劇增長。相比上文提到的幾次人口遷移而言:上文所說的人口遷移都是國內遷移,而這是一次跨國遷移。

此後抗戰時期以及新中國三線建設時期也出現過較大規模的人口遷移現象。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天下壤攘,皆為利往。中國無論那朝那代的人口遷徙都不及改革開放後的打工潮來的猛烈,厚重。我們帶著憧憬懷著夢想充滿了希望在新中國的熱土上播撒著幸福的種子,與我們同一個夢熱血少年何以億計,中國從改革前的貧窮到即將到來的小康中國夢,醒來的中國雄獅驚掉了多少外國人的下巴,打工潮還在繼續,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