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人口大迁移?

方圆几里861


永嘉之乱

这件事情发生在西晋时期,本来普通百姓就承受着腐朽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中国的北方当时已经盘居着大量的匈奴人。匈奴贵族刘渊雄心勃勃从山西起义,一直攻破洛阳城,沿途烧杀抢掠无恶不做,洛阳城破之后公然屠杀了无辜的三万平民百姓。人们为了躲避战火纷纷逃离中原大规模的迁移到长江中下游流域,再加上西晋朝廷准备另起炉灶,也渡过长江来到了南京地区。一共迁移人口九十万,这次人口迁移使得原本北方多南方少的人口格局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补充了大量劳动力的南方,人口和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和经济中心向长江流域转移。

安史之乱时期


这次发生在唐朝的安史之乱,除了关于唐玄宗的爱情故事。也造成了大量的人口向南迁移,大约有一百万。这一百万人口彻底改变了中国原本与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地理格局,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达到了平衡。

靖康之乱时期


北宋时期的靖康之乱,主战场也在黄河流域。公元一一二五年,金朝灭辽之后,撕毁了和北宋的盟约,发兵南下攻打北宋。北宋汴梁城破,皇帝被掳走,史称靖康之耻。这次主要的人口流出地依旧是黄河流域,主要的人口迁移第一就是长江流域特别是在浙江江苏一带。

“蒙古兵南侵”时期


北宋灭亡后建立的南宋也很羸弱,忽必烈掌握大权之后发动了大批蒙古士兵南下。由于南宋小朝廷的影响范围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时的主战场也是如此。长江中下游的居民为了躲避战乱向珠江流域迁徙,广东和福建等地在此时期得到了发展。


四十五度历史


中国历史上总结有九次人口大迁移。

一:永嘉之乱,晋室南迁,中原汉民族拖家带口南下江南,湖南,湖北等地。

二:安史之乱,中原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汉族居民南下江淮地区,西入今四川省。

三:靖康之难,天子蒙尘。金马挥师南下,高宗南逃杭州,中原居民纷纷往南逃迁。

四:明初时洪洞大槐树大移民,从山西南部向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中部地区大规模移民。

五明未清初的30年战乱,四川被祸,人口聚减,整个四川仅九万人许,以两湖,两广很多居民迁徒至四川。

六:明未清初粤、闽等沿海居民不堪战乱,南下南洋(今东南亚诸国)。

七:清中期,由于蒙古边防需要,晋商及陕北居民到口外(今内、外蒙古)发展商业,发展贸易,很多人于是就迁徒口外并定居于此。

八:清朝时期山东、河南,河北的居民去闯关东。形成了东北人大部分是那一时期闯关东人的后代。

九:抗日战争时期河南人民为逃避洪灾,逃避日本人的残暴,沿陇海铁路向西北大移民(逃难)。

每一次国家动荡战争最受伤害的都是普通百姓,但中华民族也是在历史的迁徒中形成了独有的民族精神一一凝聚力!!


用户HDL眼镜一王玉南


人口迁徙问题绝对是中国历史上的极其重要的问题,所以历来对于人口迁徙的变化也是有着很多的认识的,或者说对于某些内容也有着比较细致的总结,这些都需要我们给予重点关注。

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十分频繁,就基本迁徙类型和状况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而这些相对简要的总结也对我们认识人口问题有比较重要的作用。

首先,自北向南的离心型迁移,是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比如永嘉之乱后的南迁。再比如政府强制性的内聚型移民。如秦代迁“天下豪富”12万至咸阳,明迁江南富户于南京。这一种纯粹是政府的强制性行为。还有诸如,东西向的渗透型移民。如明清时期的“江西填湖广”和“湖广填四川”。同时也有从西向东的迁移,如宋末四川人口东南迁移。

从区域上来讲,有不同的区块联动性。由内地向边疆地区的开发性迁移。如秦代向河套地区的移民,西汉、唐代在西北地区的屯田戍边,明代的边疆卫所移民。东南沿海地区对海外的移民。如17世纪后的东南人侨居东南亚地区、近代华人移民东南亚、美洲、澳洲和欧洲等都是如此。

而少数民族的迁徙也是人口迁徙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北方少数民族的内徙与西迁。历史上的游牧民族南下掠夺南方农业民族。西迁如汉代乌孙和大月氏迁至伊犁河等地。南方非汉族的退却性迁移。南方少数民族夷、蛮、越等民族,受中原汉族挤压,呈现向西南方向和从平原向山区的退却迁移的趋势。


青年史学家


中国古代历史上经历大大小小的人口迁徙,每次迁徙的背后或因战乱或因灾祸,每次的迁徙都带来进一步的民族融合。下面简单介绍几次人口大迁徙,不是很全面。

一、永嘉之乱,晋室南迁,中原汉族南下江南。

西晋末年,发生了“八王之乱”,晋朝的实力大打折扣,北方的少数民族趁机南下,侵占了中原的腹地洛阳,这就是历史上的有名的五胡乱华。中原汉族中王室贵族和富户、大户相继南迁。

二、安史之乱,北方汉族再度南迁

安史之乱时八年,给唐王朝的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更为严重的是,此后中原地区陷入了长达百年的藩镇割据的混乱状态,相对和平的南方再次成为中原居民逃避战火的首选之地。

三、靖康之耻,宋庭南渡,中原大规模南迁

此次南迁,大约南下移民五百多万,是最大的一次中原汉民族南迁。 今东南各省,甚至远至福建、广东都有大量北方移民,其中比较集中的地区是苏南浙江一带,更加密集的移民区则是从苏州至宁波一带,当然最高度集中是在杭州城里。

四、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

从宋到明,整个华北平原经数百年战乱,涝蝗疫之灾也超过了任何一个朝代,人口大量亡徙。祸不单行,1350年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陷入一场空前的鼠疫之中,华北平原人口进一步损失。1381年,田野广袤,土地肥沃的河南、河北人口都仅有190万,而土地较少的山西人口却达400多万。

明王朝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朱元璋决定从山西移民填充华北平原,其中移民河南93万人,移民山东121万人,移民河北41万人。今天河南、河北、山东有很多人都以洪洞大槐树为祖居地的。

此外,抗战时期人口迁移西南,解放后为建设边疆也迁徙了部分人口如新疆建设兵团等。


倔強的小虫


这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没有细查,根据记忆所及,简单谈谈。

秦始皇征伐岭南地区,总人数达到五十万之众,这些人在秦末之乱时,在赵佗的带领下守卫岭南,未曾参与北方的战乱,后来也成为南越国立国的基础。另外,秦征服了东方六国之后,因为害怕六国贵族依靠过去的势力作乱,大量迁徙六国的贵族到咸阳。

汉武帝占据了河套地区之后,迁徙了大量军民屯田开垦河套地区。

西汉之时,匈奴强盛,把大月氏驱赶至今天新疆以西的地区,大月氏后来在中亚南亚一带建立了赫赫有名的贵霜帝国。

东汉之时,把匈奴汉化成分较多的南匈奴内迁,其他的匈奴则被迫西迁,成为搅动整个欧亚大陆的一股巨大的力量。另外不能完全肯定时间的是,羌族的南迁,据云藏族、纳西族等民族都有南迁羌族的血统。

两晋南北朝,五胡乱华,从另一个角度,也是北方诸族大规模南迁的过程。在这个时期,北方胡族南下,逼迫原来中原地区的民众向江淮一带大规模迁徙。在北方则有比如鲜卑族从东北南下到今天大同一带,进而他们还掳掠了数十万被征服人口至当时的平城也即今天的大同。到了北魏中后期,则有鲜卑族大规模从平城南迁至洛阳等地,史称北魏孝文帝改革。

隋唐时期先是与突厥的对峙,导致突厥举族西迁,中世纪时期在今天小亚细亚一带作为核心地带建立了帝国,也就是今天土耳其的前身。唐高宗攻打朝鲜,史料云,掠夺七十多万人口充实于江淮之间,这在当时也是极大的人口规模。唐末北方大乱,契丹开始南下,汉族也大量南迁。

北宋时代,契丹、女真持续南下。北宋灭亡,大量汉族南迁江淮进而进入福建岭南地区。

元代蒙古人大量迁徙。另外,蒙古人的同盟色目人也就是西域等地的少数民族大量东迁。

明代初年大量中原江南汉族迁徙至边疆地区,比如现在去昆明,昆明人大多还认为他们的祖先其实是南京那边迁过去的。

清初福建江西客家人南迁至岭南,康熙平定台湾后,大量的闽南人和客家人前往台湾定居,同时,由于迁海令的解除,大量客家人南迁西迁至广东南部山区平原和沿海地带。。清初还有一个重要的历史过程就是湖广填四川,因为张献忠在明末杀业太重,必须从其他地方招人填充。当然,八旗军队在各地驻防,也是人口迁移的表现。

明清时代,就已经有大量沿海汉族前往东南亚定居谋生。到了清代中后期,广东地区大乱,出现土客之争,战争频繁,大量的客家人向广西海南迁移,另一个方向是东南亚,还有一个重要的方向是北美。

民国时期,抗日战争很多中国人不甘做亡国奴,就随着国民政府内迁,抗战胜利后,又大量迁回。1949年以后,人口迁移也很多,国民政府及其追随者迁台,比如新疆的大规模军垦,知识青年下乡,以及一些厂矿人口的迁移,包括三线建设,等等。

改革开放后,则有农民工的迁徙,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移民潮。

实在太复杂,有些我还弄不清,比如回族怎样迁移到云南,等等。


考贰拉


我国历史上人口大迁移的情况十分多,绝大部分是为了躲避战乱,另一部分则是为了建设国家。比如新中国的三线建设,就有很多东部南部的青血热年远赴北大荒、攀枝花、新疆等地进行开发大建设。比如1942年的河南大灾荒,不少河南民众就逃荒到了陕西,大部分都没有回去了;又比如清末民初的闯关东,清初的湖广填四川都是人口大迁移。

从历史上看中国人口大迁移有以下几次:其一、秦灭六国后,六国王族后裔迁至咸阳,关中老秦人大规模迁至岭南地区;其二、五胡乱华之时,漠北游牧民族大规模迁到北方的内地,北方汉人则大规模迁至南方;其三、宋朝灭亡时,大部分北方汉人再次南迁东南沿海地区;其四、明朝建立军户卫所制后,沿长城布置了许多军镇,内地人口又大量北迁戍边;其五、清朝入关后,东北地区的满族人大量内迁,湖广地区的汉人大量迁至四川充实四川人口。

人口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人才是一个国家的核心力量!人口的大迁移通常是伴随国策调整、战乱等因素进行的,人口迁移的结果对促进民族融合,地区开发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比如秦始皇派遣五十万老秦人进入百越地区,常驻不退,并与当地百越族融合,最终开发了两广地区。又比如说刘备撤离荆州时,怕没有人供他统治,所以他裹挟百姓跟他一起逃难,百姓数量有十余万之多,这些百姓大多在迁移途中死去。

另外屯垦戍边也是人口迁移的一种主要方式,比如明朝建立后,专门有军户,也就是负责出兵打仗的家庭。军户的土地由国家统一分配,他们平时种粮,不纳税;作战时编入军队出征,军粮由他们自己提供。这种模式之下,老朱说他养兵百万,却不花国家一粒栗!但是军户制越往后越扯淡,因为军户的土地被军官豪强给霸占了,军户们都养不活自己了。这些在长城沿线的军户后来大部分都逃回了内地,由军户变成了民户,而明朝的军户制也崩塌了,改为了募兵制。


大秦铁鹰剑士


第一次:西晋“衣冠南渡”

由西晋京师洛阳南渡至建康(今南京)。西晋晋怀帝、晋愍帝时期中原地区大规模战争不断,内徙的周边部族相继建立君主制政权,强大起来威胁到西晋政权,并最终酿成永嘉之祸,中央朝廷受到威胁,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后西晋渡江后,在建康(今南京)定都,史称东晋。中原汉族士族等臣民相随南逃,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王导依赖南渡的北方士族,团结江东豪强,协助司马睿建立了东晋政权。

第二次:唐朝“安史之乱”

唐朝中期,安史之乱爆发,北方是唐政府军与叛军交战的主战场,大批北方居民为躲避战乱逃往南方。这段时间,从安史之乱的“明皇幸蜀”到黄巢起义时的“僖宗幸蜀”,四川成为了唐王朝最后的回旋之所,也成为了人口迁移的另一个主要方向,之后朱温篡夺大唐,另一只旁系的李氏子孙占据南方(即南唐),大量中原人口向南方迁移,南方地区与北方中原的差距开始缩小。有学者甚至认为,南北人口甚至已接近均衡。

第三次:两宋之交“靖康之变”

1126年(靖康元年)北方的金兵攻克宋都城汴京。1127年(靖康二年)三月,金军大肆搜掠后,立张邦昌为楚帝,驱掳徽、钦二帝和宗室等北返,北宋亡。史称“靖康之变”,或“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之耻”。统治者衣冠南渡,在杭州建立南宋。中原汉族大量向南方迁移。之后蒙元又占领中原,中原地区破坏很严重。南方的江南地区作为南宋的统治中心区域取代中原成为了新的经济中心。此次南渡,发生在1127年(即赵构建炎元年、靖康二年),故也称建炎南渡。

第四次:明初大移民

元末战乱之后,历经20余年,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但是,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布满了战争的创伤;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 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曾达百万人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这对于当时的明王朝以及后来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第五次:湖广填四川

清朝康熙二年(1663年),顺天府尹张德地擢升为四川巡抚,此时的四川经历了明朝末年以来数十年的战乱,已是“十室九空”,重庆城中不过数百户人家,州县居民也往往只有数十家乃至十几家,有的甚至只有一二户。面对如此残局,张德地上书请求移民四川:“四川自张献忠乱后,地旷人稀,请招民承垦。”清代迁往西南地区的民众向四川的大规模移民在政府的鼓励下开始了,政策上对移民的奖励颇为诱人:移民入川,五年内不用纳土地税。三藩之乱平息之后,清政府还宣布,入川移民可以入籍,可应科举。一对夫妇,给水田三十亩,或旱地五十亩,有可作为丁壮劳力的儿子,再加拨四亩。每户给银十二两,作为定居的置产费用。于是民众蜂拥而至,这次大移民,被称为“湖广填四川”。

第六次:闯关东,走西口

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西口,狭义的西口指长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杀虎口;陕西府谷口;河北独石口,即晋北人、陕北人以及河北人走西口的交汇点。西口是晋商、陕商出关与内蒙外蒙贸易的地方,所以走西口的主力人群包括晋北人,陕北人,河北人。后西口泛指在长城以北的内外蒙古从事农业、商品交易的地方,包括陕西北部的神木口,河北北部的张家口以及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我们要尊重史实,既是对历史的负责,也是对后人的负责。

人口的流动,带动了文化的传播,而文化的传播,又拉近了地区间的距离,增强了它们的认同感。“走西口”这一移民浪潮,大大促进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与内地的交流,进一步增进了蒙汉之间的民族感情,对我们多民族国家的繁荣稳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的影响。


changfeng破浪


中国历史上有好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后,五胡乱华,最终导致西晋灭亡。后来,西晋存活下来的皇室跑到南方建立了东晋,贵族和大量汉人也一起跟着来到了南方。这次人口大迁徙,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发展,为汉民族保存了汉文化,史称“衣冠南渡”。

唐宋时期也有两次人口大迁徙。唐朝是在安史之乱后,宋朝是在靖康之耻后,都是为了躲避战乱的,也基本上是从北方跑到南方的。

明清时期,以及近代,有这几次人口大迁徙: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这几次不管主动还是被动(下南洋,很多是被卖到国外的,很多华侨就这么来的),人们都是为了谋生而进行迁徙的。

还有一次,国民党败退台湾,其实也算人口大迁徙了。😱


阿蒙文史


中国人自古安土重迁,不过因为种种历史原因也形成了不少人口迁移,我谨尝试会大家还原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几次人口大迁移:

西晋末年发生了八王之乱,接着以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为首的塞北游牧民族纷纷南下进犯中原。311年匈奴兵破洛阳,俘虏晋怀帝,由此中原大地陷入混乱之中——除了五胡势力外,各地涌现出大批割据势力称霸一方,长期的战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一时间中原大地流民遍野、路有饿殍。为了躲避战乱和饥荒,中原地区的士族百姓开始纷纷向相对安定的江南地区迁移,由此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由于这次人口迁移发生在西晋永嘉之乱后所以称之为永嘉南渡。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王朝由盛转衰。尽管后来安史之乱被平定,但大唐王朝从此陷入藩镇割据的格局,再后来又是更加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在晚唐五代时期大量中原百姓为躲避战乱纷纷迁移到江南和四川地区,这其中也不乏一些著名人物——比如成都的杜甫草堂就见证了一代诗圣的颠沛流离。在经历这次人口迁移后中国南北方人口分布基本均等。

1126年(靖康元年)金兵攻克北宋东京汴梁,赵构南逃杭州建立南宋王朝,中原百姓为躲避战火而随之南迁者也不在少数。这次人口迁移被称之为建炎南渡,此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彻底转移到南方。

明末清初张献忠、明军、清军几方势力长期在四川地区鏖战,经过长年累月的杀戮和战争对生产的破坏后偌大的四川地区只剩下9万余人。清政府在坐稳江山后为开发天府之国的土地,恢复当地生产并以四川作为自己驾驭青海、西藏、云贵等地的基地开始向四川大规模移民。清末《成都通览》曾记录“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北15%,湖南10%,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

19世纪中国黄河下游连年遭灾,黄河下游的直隶(今河北及京津地区)、山东等地的百姓纷纷向外迁徙以寻求生机。与此同时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尤其是邻近中国的日本和沙俄纷纷将侵略魔爪伸入了清王朝的发祥地东北地区,清政府为巩固东北边防不得不采取移民实边的政策,由此大量河北、山东等地的百姓进入东北。这次人口迁移称之为闯关东。

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这次人口迁移被称之为走西口。

宋元时期就有中国人迁居东南亚,甚至有华人在南洋地区建国的记载。明末清初一度有不少中原百姓为躲避战乱进入东南亚,甚至由此形成了今天缅甸境内的果敢族。近代以后随着中国和外国的通商来往又掀起了新一波的下南洋高潮,尤其是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华人数量急剧增长。相比上文提到的几次人口迁移而言:上文所说的人口迁移都是国内迁移,而这是一次跨国迁移。

此后抗战时期以及新中国三线建设时期也出现过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现象。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天下壤攘,皆为利往。中国无论那朝那代的人口迁徙都不及改革开放后的打工潮來的猛烈,厚重。我们带着憧憬怀着梦想充满了希望在新中国的热土上播撒着幸福的种子,与我们同一个梦热血少年何以亿计,中国从改革前的贫穷到即将到来的小康中国梦,醒来的中国雄狮惊掉了多少外国人的下巴,打工潮还在继续,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