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石骨雄支半壁天 拈花約坐已成仙

石骨雄支半壁天 拈花約坐已成仙

石骨雄支半壁天 拈花約坐已成仙

導讀

“鐘聲飛落三千界,石骨雄支半壁天。自是僧家玄妙處,拈花約坐已成仙。”這是清代詩人龔紹南遊覽完武陵峰後寫下的詩句。近日,“詩路黔江”採訪組一行前往武陵仙山景區,睹仙山之奇、品仙山之韻。

石骨雄支半壁天 拈花約坐已成仙

石骨雄支半壁天 拈花約坐已成仙

石骨雄支半壁天

武陵仙山,原名武陵山。

“石骨雄支半壁天”,從龔紹南的詩中,武陵仙山之奇躍然眼前。武陵仙山有多奇?《清光緒版·黔江縣誌》中就記載:其山凌空崛起,如虯龍翹首天半,巖巒峽削,古木蔥蒨,高三百餘仞。

山勢峻峭,奇峰兀立,危崖深峽,這是我們來到綿亙10餘公里的武陵仙山景區的第一印象。近看仙山,砂質面巖風化剝落嚴重。遠觀仙山,砂質面巖風化剝落後形成的山脈,姿態萬千的奇峰異石,有的似公孫相扶,有的如母子悄語,有的像夫妻絮語,有的若婆媳相親,或如揹負竹簍者,或如手牽羔羊者,彷彿八仙赴會。

據同行的石會鎮宣統委員鍾華偉介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武陵仙山“石骨雄支半壁天”之美,當人與山相遇,便成了一個“仙”字。

石骨雄支半壁天 拈花約坐已成仙

石骨雄支半壁天 拈花約坐已成仙

自是僧家玄妙處

武陵仙山的“石骨雄支半壁天”,是她的外在,而“自是僧家玄妙處”卻是她的內涵。

據鍾華偉介紹,武陵仙山的宗教始自漢唐,盛於明清,清代曾與貴州梵淨山、四川峨眉山齊名。武陵山佛教、道教、儒教三教並存,極盛時廟宇廣佈,寺僧數百,香火繁華。其真武觀、香山寺、觀音閣、天子殿、川祖廟、蓮峰寺及朝山大道上遍佈的小廟充分體現了能工巧匠的建築藝術。現存香山寺、天子殿主殿、真武觀山門等遺址,但依然從中可以透視出當年的宗教盛況。

採訪組一行首先來到武陵仙山主峰腳下的香山寺。據鍾華偉介紹,香山寺始建於唐朝伍德年間(621),清道光年間(1821)重建。我們在現場看到,香山寺呈大四合院結構,院內石壩前低後高分兩層,長約60米,寬約40米。圓通殿、彌勒殿分別作於中軸線兩端,兩側有藥師殿、地藏殿等殿堂及寮房上百間,其觀音聖像、藥師佛聖像均為清代銅鑄像,古樸莊嚴。

參觀完香山寺,採訪組一行驅車前往位於武陵仙山主峰的真武觀。

據鍾華偉介紹,明萬曆四十年(1612),黔江知縣楊再棟責成僧人清園來武陵山主峰修建了真武觀(清雍正七年重建,乾隆十八年、嘉慶三年、同治五年先後修繕,1962年被拆除),額書“武陵古剎”。這一觀一剎,將大慈大悲的佛家和清靜無為的道家有意無意地融合在一起,成武陵山宗教勝地的一大特點。張之洞途經武陵仙山,在真武觀正殿捐設沖天殿,塑供馬援像。沖天殿,高出正殿好幾米,上面安放一盞油燈,到夜間方圓幾十裡都能見到,當地還有老年人記得那似和天上星斗交談的燈光。

清《酉陽州志》中也記載:“寺僧恆達數百人,常住半足,向數年一啟戒壇,遠近緇流,奔赴不絕,香火之盛,殆甲全州。”

站在真武觀山門前,一副題有“玉筍凌霄曾向瓶中靡珠露,山環皓月好泛缽裡現曇花”的石刻楹聯,惟妙惟肖、生動形象地描述出了武陵風光的宏偉氣魄,也許,這些就是龔紹南詩中“自是僧家玄妙處”的由來。

石骨雄支半壁天 拈花約坐已成仙

石骨雄支半壁天 拈花約坐已成仙

拈花約坐已成仙

武陵山,從唐天寶年間玄宗賜名至今,已然千年。在這裡,不變的,是至今不變的美景;變的,是當地越來越好的生活。晨觀武陵奇景,暮賞落日餘暉,這就是居住在武陵仙山當地人閒暇時的生活。

而在農忙時,當地人的生活又是另外一種景象,他們日出而作,用山泉灌稻、用牛糞養田,他們用勤勞的雙手在武陵仙山四處蓋起一棟棟小洋樓,一個個農民新村拔地而起,一片片生態農業基地在仙山之間蔓延。這就是武陵仙山,拈花約坐已成仙,只願身在武陵仙山……

記者:譚鵬、田丹

特約審稿:何澤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