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不說楊躍華,只說穴位注射療法(一)

不說楊躍華,只說穴位注射療法(一)


不說楊躍華,只說穴位注射療法(一)


不說楊躍華,只說穴位注射療法(一)

一段時間以來,有關楊躍華醫生的信息實在是太多了,各種評論,各種真假消息,持續佔據輿論頂峰,今天我對楊躍華醫生是否有行醫執照、面對新冠肺炎是否戴口罩、穴位注射苯酚的安全與風險、對治療新冠肺炎是否有效等等一概不予討論,只從科學的角度談一下穴位注射療法。

什麼是穴位注射療法?

穴位注射療法是以中醫基本理論為指導,將藥液注射到相關腧穴或特定部位,利用針刺和藥物協同作用治療疾病的方法,是針刺、穴位與藥物相結合的一種療法。其應用範圍幾乎擴大到臨床各類疾病,所用藥物也幾乎擴大到所有可用於注射的各類中西藥物。通過臨床和試驗研究表明,穴位藥物可使藥理效應呈幾何數量級地放大,並有一定的靶向性或趨病性。注射在經穴的藥物具有循經作用,藥物可沿經絡直達病灶,僅需較小劑量便可產生較強的治療作用和較長的作用時間。

穴位注射基於經絡、腧穴發揮作用

經絡學說是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腧穴(穴位)是研究經絡現象的實踐理論之一,穴位是臟腑、經絡之氣輸注於體表的特定部位,既是臟腑疾病在體表的反應點,又是針刺時疏通氣血、調整臟腑功能的刺激點。腧穴是多種療法的刺激部位,穴位注射、針灸、推拿、氣功等療法均通過作用於特定腧穴,出現特定效應後,方能產生療效。因此,腧穴研究是提高穴位注射療效,探明穴位注射機理的基礎,目前對腧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腧穴的特異性,包括:①腧穴形態結構特異性;②腧穴生物物理特異性;③腧穴病理反應特異性;④腧穴刺激效應特異性。

穴位注射療法防治疾病與效果

目前經研究穴位注射可以治療的疾病包括:①內科疾病:支氣管哮喘、慢性萎縮性胃炎、病毒性心肌炎、血液病等;②外科疾病:急性乳腺炎、腎絞痛、膽結石、膽絞痛、急性闌尾炎等;③骨傷科疾病:肩周炎、頸椎病、梨狀肌綜合徵、腰椎間盤突出症、強直性脊柱炎、臀筋膜勞損、坐骨神經痛等;④神經科疾病:中樞性偏癱、周圍性面神經麻痺、血管神經性頭痛、面積痙攣等;⑤婦科疾病:痛經、不孕症、子宮肌瘤、附件炎、乳少等;⑥兒科疾病:小兒病毒性腦炎、嬰幼兒洩瀉、兒童支氣管哮喘等;⑦皮膚科疾病:帶狀皰疹、蕁麻疹、手癬、銀屑病等;⑧五官科疾病:慢性鼻炎、神經性耳鳴、慢性牙周炎、急慢性扁桃腺炎、視神經萎縮、青光眼等。

穴位注射對多種疾病都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且療效優於肌肉注射相同藥物或單獨針刺。特別是在治療骨關節退行性疾病方面療效獨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