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諸葛亮具有哪些優良品質?

fyfduhofdghh


諸葛亮一生盡心盡力輔佐劉備和劉禪,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從隆中對,到三分天下,在後來的六出祁山,最後病死在五丈原。出師表,表明了他對大漢王朝誓死效忠的決心,也表明了他對劉備的三顧茅廬知遇之恩和北伐曹魏的絕心。

雖然諸葛亮失敗了,但他不屈不撓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永昌鴻運


諸葛亮父母早亡,自幼發奮圖強,熟讀各類典籍,是不可多得的全能天才,他精通兵法,深具韜略,口才更是無人可及,琴棋書畫造詣高深,又發明創造了許多實用工具,文才也非常人能及。諸葛亮為人一生認真謹慎,張弛有度,崇尚淡泊以明志 寧靜以致遠,德行上仁義禮智信兼具,對蜀漢忠貞不二,生活作風節儉,為群臣樹立廉政勤政典範。下面逐一作詳細介紹。

發明創造:

八陣圖攻守兼備深得陰陽互推變化之道。木牛流馬運送糧草不避山路崎嶇險阻。防守之利器諸葛連弩可連發十箭,威力巨大。孔明燈可在暗夜百里傳送信息。還有孔明鎖、孔明鼓等流傳於世。

文化藝術:

據記載孔明先生精通音律,空城計一曲彈奏讓司馬懿聽出來千軍萬馬的弦外之音,立即退兵。他棋藝高超,工於書畫,兼通多種字體,至今還有流傳下來的字帖拓本。

辯才無礙:

臥龍先生的隆中對引的劉備熱血沸騰令其下跪哭求孔明出山相助,舌戰群儒句句在理,以公道事實讓東吳百官面面相覷,無言以對。兩軍陣前寥寥數語,罵的王朗體無完膚,落馬墜地而死。寫一封信羞辱曹真導致其立刻發病,氣絕身亡。前後出師表慷慨激昂,寫滿悲情壯志,讀之使人淚下。

生活作風:

諸葛亮身居高位不貪積財貨,布衣粗食,樸素終生,一心只為國家操勞。諸葛亮不迷戀美色,選擇了相貌醜陋但是性情賢淑的黃月英為妻,治家嚴謹,後代也為國盡忠。

平生建立功業:

輔佐劉備火燒新野,輔助周瑜成就赤壁之戰的大功,並乘機幫劉皇叔佔據荊州起家,與張飛兵分兩路入川,佔據四川,指導漢中之戰出奇兵大敗曹操,奪取漢中幫助劉備晉位漢中王。建立蜀國後立法治國。七擒孟獲平定南中滇池,六出祁山以攻為守。

雖然孔明先生最終沒有實現統一中國的宏圖大志,但是也不是他一個人的過失,關羽得罪孫權丟失荊州,劉備執意討伐東吳兵敗夷陵,都造成了嚴重後果。


非想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最著名的人物,他的故事流傳於世,他的品質備受後人推崇。

他青年時期過著耕讀生活。他多方尋覓,找到一個山青水秀的南陽臥龍崗結廬而居,過著與世無爭的隱士生活。《三國演義》對這個風水極佳的地方作了這樣的描寫: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他農忙時耕種田地,侍弄莊稼,自得其樂,這種田夫野老的日子過得愜意無比。農閒時品讀詩書,研究兵書戰策,天文地理,九流三教之諸子百家無不涉獵,他遊山玩水,遍訪名山大川,從山川之靈氣中感悟生命,積蓄智慧。他結交天下才彥俊傑,談詩作對,評時論政;他博學多才,胸懷大志,有經天緯地之才,安幫定國之能,被天下人稱之為南陽崗上一臥龍。

劉備劉皇叔,空有匡扶漢室之志,而無除奸滅曹之能,不得不三顧茅廬,虔誠叩請。諸葛亮見其心誠意切,深為感動,願效犬馬之勞,以軍師之職扶助左右,獻策定計,南征北戰,終成三國鼎立之局面。此後,諸葛亮常懷忠君報國思想,以恢復漢家帝業為念,六出祈山、七擒孟獲、九伐中原。殫精竭慮為報劉備知遇之恩,白帝城託孤為圖統一大業,忠心耿耿,一腔熱血,最後病死於北伐的五丈原軍中,真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一生都是在征戰中度過,他博覽群書,胸懷大志,深謀遠慮,機智過人,超群絕倫,才華橫溢,信念堅定,忠貞不二。有一副對聯高度地摡括了他的一生:上聯是“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下聯為“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前,變金木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諸葛亮,忠臣愛國之楷模;諸葛亮,智慧計謀之化身。











ab溫馨之家


首先改寫提問者和系統的邀請,關於這個問題,我有一個系列的作品,叫《真臥龍也》感興趣的小夥伴不妨去看看。

回到問題本身,諸葛亮的優良品質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立身為公。從隆中對開始到五丈原飲恨,諸葛亮一直在做著一件事:

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諸葛亮也因此保守現代網民的非議。諸葛亮要復興的漢朝,一定不是那個腐朽的漢朝,諸葛亮要建設的國家,可以從蜀漢的治理上可見一斑。東漢是一個賣官鬻爵的年代,而諸葛亮做到了路不拾遺,他堅信自己可以為人民帶來和平富足的生活,為此,他連20杖以上的事情,都要親自複核,謹小慎微。

二、廉潔奉公。諸葛亮並不是窮人,活著的時候,諸葛亮按照國家財務制度,可以領取“歲賜百萬”,但諸葛亮下葬時,無須器物,棺槨容身。這在精神文明建設不發達的古代王朝,堪稱罕見。以諸葛亮的功勞來說,其功勞彪炳日月,應該風光大葬以國禮侯之,而諸葛亮卻比平民的墓葬還要簡單。死後也要求國家,不要厚恤自己的兒子,家裡有桑八百棵,足以自給自足。

三、執法以公。關於諸葛亮的法制,有很多小故事,這裡說兩個,第一個是馬謖,馬謖是諸葛亮培養的接班人之一,按照諸葛亮的意願,這位提出南中攻心的青年才俊,可以成長為軍隊的卓越指揮員。但馬謖死讀書,導致街亭之戰丟失水源,主力戰敗。按照軍法,馬謖有戰場抗命,“違亮節度”之罪過。馬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眾臣紛紛為馬謖求情。諸葛亮的另一位接班人蔣琬也出面,說馬謖最不至死,可以立功贖罪。但諸葛亮堅持法制最後斬殺了馬謖,自己也惋惜流淚。京劇裡將這個故事形象的概括為一個摺子《失空斬》。還有要一個就是法正,法正這個人是蜀漢重要的謀士,對劉備集團的發展壯大起了關鍵性作用,但這個人脾氣不好、肚量也小,有人就向諸葛亮告狀,說法正心眼太小了,諸葛亮公正的評價了法正在集團中的地位,沒有上報劉備,而是公允的更換了法正的官職。所以,諸葛亮不是一個偏聽偏信的人,有了這種自省的覺悟,才能做到公正的對待每一件事。

四、捨己為公。諸葛亮留下了一個成語叫“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從27歲開始為劉備打理江山,到54歲五丈原去世,真的是鞠躬盡瘁,辛苦了一輩子。他不計名利,執掌國家權柄,卻沒有走上司馬昭和曹操的老路,沒有篡位,更沒有給兒子鋪路篡位。


五、勤勉克公。諸葛亮善於思考,崇尚學習,一生有多項建樹,在軍事、工程學、發明創造、天文地理、易經占卜等多個領域都有所成就,這和他的勤奮與巧思是分不開的。他幼年學習齊魯家學,不僅沒有學成腐儒,而且有了一套自己的學習方法,至今對於我們仍然有借鑑意義,這就是鯨讀法。諸葛亮用兵謹慎,多次打敗晉國始祖司馬懿,更創造出“人不大勞”的先進運輸工具,減少了人民擔負徭役,又能保障戰役的順利進行。



六、心思縝密。諸葛亮老成持重是因為他有一個悲劇的同年,因此在親眼目睹了戰爭給徐州人民帶來的痛苦的之後,諸葛亮在後來的作戰中,力求將戰爭損失降到最低,他創造了輪休之法,每次最多四萬人服役,而國家則有8萬人可以做預備役,在戰場上,諸葛亮如神龍般出神入化,戰王雙、張郃,諸葛亮更是僅僅用了幾個月就平定了國家的叛亂,幫助南中人民恢復生產,走上多民族共同富裕的新路,這在封建王朝的華夷之變盛行的背景下,可謂難能可貴。


子夢奇談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煉,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小卡妹


諸葛亮在後人的眼中幾乎是完人和神一般的存在,不僅是軍事家,指揮戰役無數,打得曹魏心驚膽戰,就連敵人司馬懿都不得不敬畏三分。而且還是一位發明家,孔明燈、諸葛連弩、木牛流馬都是諸葛亮的得意之作。

但是,我在不否認他偉大的同時,對他在蜀國政治軍事上的作為也有另外不同看法,那就是一生犯錯不少,導致三國之間生靈塗炭!                                在三國故事中,智慧的諸葛亮也不可能一生不犯錯,對諸葛亮來說,一生的重大失誤有四次,其中三次是戰略失誤,一次是戰術失誤。這極少的四次失誤,就足以抵他千百次成功呢。

第一次失誤是隆中對。隆中對是蜀漢集團的基本戰略方針,其中三足鼎立的戰略思想非常高明的,但是後續的分兵合計就有點不智了。隆中對在實現三足鼎立以後,提出兵分兩路,一路從荊州出發,一路從漢中出發,共同北伐合擊曹魏。可是按照當時的形勢,曹魏強而蜀漢弱,單從兵力上來說,蜀漢是遠不及曹魏的。如果再分兵兩處,相隔千里,互相無法及時馳援,就算是這個戰略構想實施了,恐怕也難以成功。曹魏如果集中兵力分而殲之,蜀漢也難有勝算。

第二次失誤是荊州之失。丟了荊州的直接原因是關羽驕傲自負,但諸葛亮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為在戰略佈局上諸葛亮有重大疏漏。荊州作為戰略要地,在蜀漢集團的戰略方針中極為重要,是立足以後北伐的前線,但是荊州隱患早已凸顯,卻沒有得到諸葛亮的重視。荊州是蜀漢和東吳矛盾的集中點,東吳對於荊州是勢在必得,而蜀漢又不願放棄,所以只要荊州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吳蜀聯盟就難以持久和穩固。

之前,魯肅、諸葛瑾先後催討荊州,最後甚至發展為意圖加害關羽進而攻取荊州,所以才有了關羽單刀赴會。吳蜀因為荊州產生的矛盾日益顯現,吳蜀聯盟因之破裂的苗頭也越來越明顯,但諸葛亮對此只是拖著,沒有設法加以解決。要知道,按照諸葛亮的戰略構想,結好東吳是北伐曹魏的前提和基礎,可是諸葛亮卻忽略了影響吳蜀聯盟的重要矛盾,進而導致東吳背盟,從背後插了關羽一刀,失了荊州不說,引發了吳蜀大戰,讓曹魏撿了個大便宜。第三次失誤是執意北伐。北伐是蜀漢集團的既定方針,劉備死後,諸葛亮對此更是耿耿於懷。等到蜀漢集團元氣稍有恢復,便倉促發動了北伐戰役。可是當時依然是蜀弱魏強,以至於六出祁山未得寸土。據《三國志》記載,實際上也發動了兩次北伐戰役。不管是六次還是兩次,這種曠日持久的長途遠征,使得蜀漢國力匱乏,間接導致滅亡。

第四次失誤是戰術上的失誤,也就是人們所熟知的失街亭。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開始進展十分順利,大有直奔長安之勢,也是北伐成功的可能性最大的一次。只要攻下長安並守住,先不說能不能剿滅曹魏,單說拿下雍州涼州都會使蜀漢成為三國中力量最強的一方。正當蜀漢氣勢正盛之時,曹魏派司馬懿來戰。司馬懿也是獨具慧眼的人物,一眼就看中了蜀軍的後路街亭。諸葛亮對此也早有預料,但卻派了一個不該派的人去守街亭。

劉備死前就告誡諸葛亮馬謖不可大用,這次如此重要的作戰任務諸葛亮卻沒聽劉備之言。委派馬謖作為主將前去守街亭,導致魏軍佔了街亭,後路被抄,諸葛亮慌忙撤軍。一次最有可能成功的北伐就此惜敗,也許這就是蜀漢的氣運,多少有點“上帝之手”的意思。


歷史的影


諸葛亮是歷史上最出名的丞相,輔助劉備建立蜀漢政權,又幫助後主劉禪治理國家,一生功業為後世矚目。我認為他最優秀的品質是:受人之託,忠人之事。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劉備於白帝城託孤於諸葛亮,後不久病逝。當時蜀漢政權連續遭受荊州之敗、夷陵慘敗,國土淪喪,將士大量陣亡,同時,內部一些郡守起兵反叛。面對內憂外患,諸葛亮以靜制動,積蓄力量。對內實行獎勵農耕的政策,對外與東吳再次結盟,共同應對曹魏的威脅。

經過一段時間的修養生息,蜀漢國力得到恢復,叛亂被剿滅,政局穩定下來。一方面,諸葛亮治國理政的才能獲得朝廷上下的一致好評,另一方面,自然而然的,蜀漢朝廷的大權掌握在了諸葛亮手裡,並且地位相當穩固。

可能當時也有人懷疑諸葛亮是不是會學曹丕,篡位自立。從權力和能力上來說,只要諸葛亮有這個意願,篡立的難度也不是很大。但他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崇高品格,為後世臣子樹立了一個榜樣。也因此名垂青史,為世人所愛戴。


子冬


1.胸懷大志。

《三國志*諸葛亮傳》:好為梁父吟;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2.膽識非凡。

《三國志*諸葛亮傳》:及魏武帝南征荊州,劉琮舉州委質,而備失勢眾寡,無立錐之地。亮時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孫權,求援吳會。

3.務實。

《三國志*諸葛亮傳》: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

縱觀丞相一生,每一言皆有的放矢、切中有害,掌權十餘年治實不治名,一舉一動擲地有聲。易先生在《百年孤獨》裡也提到丞相的務實精神:二帝並尊。

4.信念堅定。

執著興復漢室的信念,悲壯地北伐,一直至死。

5.忠貞不二。

一生獻給先主後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6.恪盡職守。

先主時,“調其賦稅,以充軍實”(《三國志*諸葛亮傳》);後主時,“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三國志*諸葛亮傳》),從未有疏漏。

7.清廉。

《三國志*諸葛亮傳》:“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產。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

8.公正。

《三國志*諸葛亮傳》: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

9.勤于思考。

《三國志*諸葛亮傳》: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陳圖,鹹得其要雲。

10.不畏困難。

丞相蹈一州之土主動對抗強魏十倍之地,系蜀國安危於一身,而從未退縮。


每一句晚安都是我想你


陳壽在《三國志》裡,評價諸葛亮可以和管仲、蕭何這些宰相相提並論。按劉備死時,諸葛亮四十三歲,為蜀漢實際的統治者。他所做的事兒:撫慰百姓,規定禮儀,確立官職,制訂制度;開誠佈公。實事求是,不搞虛的。結果是整個蜀漢對諸葛亮,是“畏而愛之”。又怕他,又愛他。因為諸葛亮的治政風格,不是濫好人和稀泥,而是嚴刑峻法,行事狠辣,但他處事公平、公正,雖位極人臣、功高如山,自己也同樣守身甚正、律已甚嚴,對自己的親屬、心腹也毫無偏袒、一視同仁,所以沒人抱怨他。

因為諸葛亮多年的執政實踐,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從而在廣開言路,恪盡職守、忠順勤勞,尤其是廉潔奉公等高貴政治品質方面,所以他的第二代,第三代繼承人也頗深他的 影響。

諸葛亮不僅要管理國家,而且在選拔人才也操碎了心,自從諸葛亮全面掌握蜀漢軍政大權後,他就到處在益州尋訪人才,並且鼓勵下屬向他舉薦各種人才。後又提拉撥起用大批新人,據潭良嘯《諸葛亮用人四論》,載《諸葛亮研究(巴蜀書社1985年10月出版 )證實,諸葛亮所任用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各類人才,共計63人。如果從地域分佈看,荊州28人,益州29人,兗州3人,豫州1人,雍州2人。其中這些人裡面還包括魏國降將2人。

經過諸葛亮勵精圖志治蜀多年,使得“國貧民虛,地處孤絕”的蜀漢變成上下“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

早在劉備平定成都後,他就封諸葛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管理益州政務。因為原益州牧劉璋“性寬柔,無威略,東州人侵暴舊民,璋不能禁,政令多闕,益州頗怨”。

所以諸葛亮入蜀後厲行法治,採取以嚴濟寬、以猛糾弘的強硬手段,嚴厲打擊豪強士族勢力,堅決維護法令律制的權威。使益州的官風民氣大為改觀,社會秩序迅速穩定。

為確保有法可依,諸葛亮還與法正、劉巴、伊籍等人共同制定《蜀科》,作為國家的法度。此外,諸葛亮還“作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皆有條章,以訓勵臣子”,要求執法者居官守法、“慎獨”其身、執法尚嚴、除惡務盡,以期實現長治久安。




鬧夠了就滾57832756


諸葛亮,字孔明。政善治,事善能。不改其志,鞠躬盡瘁!

主要生平有:劉備三顧茅廬,隆中決策——隆中對。

聯吳抗魏。

幫助劉備平定荊益,建立蜀國。

五次北伐。

諸葛亮之所以被後事推崇,不僅在於他的能力和功業。更在於一個的忠字。

劉備夷陵大敗後,託孤於諸葛亮。當時的情況是緊跟劉備的關羽,張飛已死。諸葛亮軍政大權在握,劉禪資質平庸。如果諸葛亮取而代之也是易如反掌,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選擇了,盡職盡忠。

與之有鮮明對比的就是,他的對手司馬懿。

司馬懿是曹魏三朝元老,託孤重臣。但他做的是,詐病賺曹爽,發動了高平陵之變。篡奪了曹氏政權。

以至於西晉末期,軍閥割據。紛紛效法曹丕篡漢、司馬炎篡魏。總攬大權,逼主禪位的臣子爭相效法。以至於華夏陷入南北朝時期的紛亂中。

由此更顯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難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