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學習‖寫材料不易!筆桿子的腦子怎麼長的?

學習‖寫材料不易!筆桿子的腦子怎麼長的?

1

研究工作比研究材料更重要

或者叫研究問題比研究材料更重要

文章是為工作服務的,工作就是為解決問題的。李瑞環在《學哲學用哲學》中說,“我們有些文章寫得不好,不是詞彙不夠多、句子不夠美,而是動機上、內容上、方法上有毛病,在鼓搗字兒上花的時間太多,在研究事兒上下得功夫太少。”我們經常講“開門當秘書,關門當領導”,而要當好“領導”,就必須經常想著領導關注的問題、思考領導想著的工作,做到與領導思路對接、同頻共振,而不是遊離於領導之外,置身於工作的邊緣,為文章而文章,為材料而材料。

而要符合領導的口味,領會領導的思路,不僅僅是揣摩領導的喜好,研究領導的性情脾氣和言語習慣,更重要的是研究領導所擔負的工作。研究工作,就要經常想著工作進展得怎麼樣,我能為領導決策做些什麼?如果我是領導,我對這個問題應該怎麼看,我希望下邊怎麼幹?向上級彙報,就要想著我們到底做了些什麼,上級領導想聽些什麼,怎樣彙報才能更出彩。

對於寫材料來說,你對問題思考的高度和深度,決定了材料的高度和深度;你對工作的關注度、融入度,決定了材料的適用度。所有的文字材料都必須圍繞工作,圍繞問題,特別是中心工作、主要問題、重大問題來進行構思和寫作。只有這樣,才能把握大局,站位全局,才能把話說透,把問題點準,把帶有規律性和根本性的東西揭示出來,寫出的材料才能切合實際,解決問題。寫材料不就是圍繞工作,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然後給出解決問題的答案嗎?所以,寫材料的,要始終牢記,研究工作比研究材料更重要,研究問題比研究文字更重要。

学习‖写材料不易!笔杆子的脑子怎么长的?

2

做人比作文更重要

有句話叫文如其人

反過來說,就是人如其文,也就是什麼樣的人才能寫出什麼樣的文。現在到處都缺寫材料的人,其實不是缺能寫的人,而是缺真正用心的人、缺出類拔萃的人。選人之所以難選,難在文筆、人品、性情三者兼優上。一個善於做人的人,寫出來的材料、講出來的話就會是真話、實話、掏心窩子話,而不會是昏話、廢話、假話,甚至不說人話。一個缺乏愛心、不熱愛生活、對生活沒有激情的人,不可能寫出真誠感人、溫暖人心的文章。內心狠毒,文字必定陰冷;內心陽光,文字就燦爛。謙虛的人,必定好學;有教養的人,材料必定雅緻;樂觀的人,材料必定生動;寬容的人,材料必定大氣;認真的人,就不會錯字連篇。人實在文筆才能實。

郭沫若說,文章是人寫的,首先是人的問題。什麼樣的人就寫什麼樣的文章,思想正確、態度鮮明、作風正派,寫出來的材料才能立場堅定,思想健康,內容充實,符合實際。所以:

態度決定前程,文品就是人品,文風就是作風,文章就是形象。人與文章融為一體,才是最高境界。

学习‖写材料不易!笔杆子的脑子怎么长的?

3

研究規律比研究技巧更重要

世上任何事情都有規律可循。生活有生活的規律,學習有學習的規律,工作有工作的規律。文字材料也是一樣,只要在平時具體寫作實踐中勤研究,多琢磨,多摸索規律,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階段性工作會無非是現在什麼情況、存在哪些問題、下一步怎麼做;比如,一個調研報告,無非是調研經過、經驗做法,然後是幾點體會、幾點建議。其他文章也莫不如此。只要認真研究,都有規律可循。有人說,這不是黨八股嗎?我認為這不是八股,而是規律。比如一個人,五官長在什麼地方,那是固定的東西,你說鼻子長到嘴下邊、長到肚子上行不行?肯定不行。

学习‖写材料不易!笔杆子的脑子怎么长的?

寫文章也一樣,那就是要尊重規律、研究規律、掌握規律、運用規律。我們提倡創新,但創新也不能違背規律。即使創新,也有規律。許多工作可能性質不同,但規律是一樣的。所以,

研究規律比研究技巧重要。《寫作》雜誌上發了一個文章,叫《關於文章寫作中的“三”》,是對“無三不成文”的一些思考,主要講了三個方面內容,也是對寫作規律的一些探討。

一是說三句話是文章中經常出現的一種句型、句式。這種句型句式,高度概括、精準凝練、富於哲理、簡潔有力。譬如“三個有利於”“三個代表”“三個自信”“三嚴三實”。三為: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三與: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鬥。還有,人生有三通:通人情、通世故、通禮儀;人生三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老天爺的事;等等。這種排比句式,或並列、或遞進,說理精闢、表意精準,很有表現力、說服力和感染力。

二是說就寫作本身而言,“三”是佈局謀篇之道,具有規律性,是種方法論。演繹推理的一般模式叫三段論,即大前提、小前提、結論。公文材料大多屬於議論文範疇,而議論文講論點、論據、論證方法,其中,論證方法就是運用三段論,提供論據、進行推理、最後得出結論。用“三”來佈局謀篇和構思講話,有很多可以借鑑。譬如,禮儀性的講話,往往講三個方面:對大家的到來表示歡迎;對大家的支持表示感謝;對今後的工作提出希望。一般年度工作報告,也是三部分:回顧與總結;目標與任務;希望與要求。大多數的階段性工作講話,也基本是三部分:前段工作怎麼樣,當前問題是什麼,下步工作如何幹。這種三點式,最有利於抓住問題的關鍵和核心。

三是說對於寫材料,也有很多“無三不成文”的規矩。比如:公文標準三個有:有思想做靈魂、有結構做筋骨、有內容做血肉;公文語言講三性:準確性、鮮明性、生動性;改進文風三個字:短、實、新;選擇材料三原則:值得寫、能夠寫、適合寫;文稿修改三方法:順著改、照著改、問著改;文章結尾有三忌:忌虎頭蛇尾、忌畫蛇添足、忌草草收兵。等等,講的都是一種規律。

学习‖写材料不易!笔杆子的脑子怎么长的?

《領導之友》雜誌刊登了一篇文章,叫《文有“三用”》。機關材料也是應用文,應用之用,貴在“三用”。哪三用?就是

實用、適用、受用。

一是實用,就是有實際使用價值。公文因實用而生、為實用而作,實用是其根本出發點和歸宿,也是公文的生命。起草的意見、決定、通知、方案等,首先考慮成文的針對性、操作性和可行性,公文的語言就會主旨鮮明,指向準確,簡明扼要,精煉精當,落實起來便於操作、易於執行,而不會含糊其辭,語焉不詳。要努力做到不寫廢話,不寫自己沒弄懂的話,不寫沒有根據的話,不說大家看不懂聽不懂的話。可以說,幾乎所有公文起草上存在的問題都可以從沒有真正領會其實用性上找到根源。

二是適用,適合的適,意思就是符合要求。我們是抓質量的,質量的功能就是具有符合性、適應性、滿意性。文字材料也是一樣,首先要符合要求、滿足需求,不適合、不適用,都是一紙空文。《黨政機關公文處理工作條例》規定的15種公文文種,其定義前都有“適用於”三個字。除文體、文種之外,講適用,還要講得體,講分寸。不同文體、不同文種有不同的語言要求,語氣不同,表達的態度也不同。譬如,“不予同意”“不同意”“不擬同意”都是不同意,但表達效果卻明顯不一樣。因此,無論文體、文種,還是用詞、用語,都要講究適用二字。某種情況下,適合、適用的,才是最好的。

三是受用,就是好文章、好文稿要讓人讀著悅心,聽著得勁,看著舒服。寫文章講究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也要講以言悅人。寫文章就是用筆說話,但有話說還得把話說好。譬如,開會講話,凡是好的講話材料總能讓人感到“有說頭”“有聽頭”“有想頭”“有勁頭”,這樣的講話才有說服力、吸引力、感染力,讀者才能看得進,聽者才能坐得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