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書法裡的“筆法”和技術,是不是當今的專業人士都完全掌握,不輸古人了?

孫孝南


壹庸斗膽,枉自淺談。

1.今人對書法中筆法和技法的掌握,可以說基於古人卻不亞於古人,並且比較系統,但是,在書法藝術中,其精髓並非筆法和技術,因其充其量只是書法表達需要藉助的技巧,也是最基本的東西。

2.書法作為傳統藝術,今人書法之所以呈現下坡局勢,主要輸在了關鍵點上,而不是輸在筆法和技法層面,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a.性情修養:當個人書法藝術發展一定階段,決定他命運的除了筆法技法,更重要的性情修養的表現,他是一個人文化修養,內在情操,性情溫急,嚮往追求等多個方面,所以,王羲之才能寫出第一行書,顏真卿才能寫出第二行書,他們能將高雅妙趣和憤怒激昂表現的如此真切,而並非今人的東拼西湊,毫無真情。

b.追求定位:今人之所以玩不過古人,很大一個原因是因為書法家對書法的定位和追求發現了變化,古人玩書法,似同今人玩高爾夫,情操雅興之類也,今人玩書法,卻是商人之道,利益之類。缺少了精髓的書法,不是為了表達內在,而是注重實在。

c.價值導向:古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在創造技法,創新技法,突破技法,後用技法表現藝術,而今人是廣學古人技法,用藝術來表現技法,他們以創新發展為主題,將學到的古人技法有機的組合到了一起,成就技法拼接,自然輸於古人。


壹庸詩書文


(白蕉書法)


今人對書法理論的研究,對書寫技法的解構,遠甚於歷史上的各個朝代,古人知道的今人大多都知道,古人不知道的今人也可以知道。縱向回溯書法歷史,從古至今就像滾雪球,是越滾越大的。古人關於書法的理論典籍雖也不少,而今人數年書法理論專著的數量,可能超過古代數百年的總和。

所以,僅從筆法技巧而言,今人能夠比肩古人,甚至比古人更豐富、更龐雜,這一點勿庸置疑。但這僅僅是從理論上去分析比較技能技法因素,如若論及藝術造詣和境界,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比較古今書法,總體上說“今不如古”不算過分,但要說“一切皆不如古”未免太過泥食於古人了。

(沈尹默書法)


今人寫不過古人,首先是輸在性情文化上。古人的詩書氣度,極崇風雅,以筆墨為師為友,對漢字與書法的理解比今人更深切更樸素更篤誠。詩書畫(印不說了,畢竟更小眾)就是文化情懷的主要載體,興趣所至,情感所發,多倚賴於詩書畫來去恨解愁,因情筆墨之下流露的文化性情也更深切真誠。

其次是輸在精益求精、臻於至善的“工匠精神”上。世人多罵田英章,言其為字匠,但在抱庸看來,許多誨田批田的人,恰恰是弱在田英章式工匠精神的匱乏上。高談闊論旁徵博引,吹起牛逼整起典故來頭頭是道,就是不會規規矩矩寫好字。更有甚者,另闢蹊徑盡廢古人標新立異,胡搞瞎弄恬不知恥欺世盜名,還妄圖彪炳後世與古人爭輝,真是不自量力。

(張志慶書法)


抱庸淺談。


抱庸詩書


完全掌握?不可能!古人筆法是十現代人只能掌握二三就不錯了。


書法中筆法很神秘,從二王以後,就沒有人敢說掌握了筆法,即使是大名鼎鼎的顏真卿也如此,真正書法有所成就者能夠看出來顏真卿與王羲之的差距,是在於筆法的差距太大!


為什麼現代人用會把一些人的書法定位於醜書?其根本原因也是在於筆法,筆法就是書法的基本功,筆法學得學越全越多創作就越隨心應手,而筆法尚且出於稚嫩階段就去創新,就去突破,就是急功近利,就是走還沒從容去跑,跑是跑了,可是磕磕絆絆的,自己還認為跑的很好,還洋洋自得!這就是悲哀!


我一直在反駁醜書,在此我也為醜書說句公道話,寫醜書者的方向並沒有錯誤,他們之所以置大多數書法人的意願不顧而執意醜書是因為他們的方向真的是對的!可是,方向對不等於就是對啊,就像我們寫朦朧詩,朦朧詩很好,可是你的文學功底不夠詞彙不夠優美,你一味地用搞偏弄怪,讓大家都不知所云,你還自命你是詩歌高手?可以嗎?

現在人掌握全筆法了嗎?沒有!遠遠沒有!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書法不習筆法終究是末流微技,不成氣候的!


一笑貫長天


當然不是,而且當今專業人士跟古人相比,不可能完全掌握書法筆法和技法,不輸古人更是無稽之談。當然有個前提,我所說的古人,是指古代的書法專業人士。

第一,從對書寫工具的應用時間上,古人完勝今人。民國之前的上千年,毛筆都是古人唯一的書寫工具。而對於當今的專業人士而言,毛筆也僅限於專門練習書法是使用,平常工作生活,還是以中性筆鉛筆為主,進入互聯網時代,更是極少用筆,而是以智能輸入為主。

第二,從書寫時間上,古人自小開始書法和書寫,一生都與書法相生相伴;而今人,即使是成就極高的專業人士,有很多也是半路出家,甚至成年後開始系統學習書法。

第三,從書法的應用範圍上,古人完勝今人。對古人而言,書法不只是書法,更是生活的一部分,學習,書文,趕考,書信、婚喪嫁娶等等,你能想到的每一個生活場景,古人都在應用書法;對今人而言,書法的應用場景就極少了,對應的熟練程度是沒有辦法與古人相提並論。

總而言之,我以上的觀點都是建立在同為專業人士的基礎之上,切不可脫離此項去理解。


孫曉沙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知道,古人所說的筆法是什麼?

東漢蔡邕作《筆論》、《九勢》,闡述各種用筆技巧。有個傳說軼事,是關於“楷書鼻祖”鍾繇的。蔡邕善作八分書,“八分”應該就是未完全成熟的隸書,傳說鍾繇正是通過蔡文姬學習並繼承蔡邕的八分書。蔡邕死後,他的《筆論》落到了另一個書法狂人韋誕手裡,鍾繇聽說後想借來一閱,而韋誕就是不肯借,不借也算了,還整天的發朋友圈嘚瑟,嘚瑟也算了,還專門提醒鍾繇看。鍾繇這個氣呀,發誓一定要得到這本書壇“葵花寶典”。結果是一直等到韋誕死後,鍾繇派人連夜盜掘韋誕的墳墓,才終於得到了原裝正版的蔡邕《筆論》。此後,鍾繇一路開掛,成為書壇盟主,還發明瞭楷書。

其實這很明顯是假的,因為從生卒年上看,韋誕死的時候,鍾繇都死20多年了,根本不需要活人盜墓。這故事出子唐代書學理論家張懷瓘的《書斷》。

張懷瓘在《玉堂禁經·用筆祛》中雲:大凡筆法,點畫八體,備於“永”字。“永字八法”實為楷法,也就是楷書的筆法。從這裡我們不難分析“筆法”是什麼。元趙孟頫於《蘭亭跋》中雲:“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這裡說的“用筆”就指“筆法”。整句話的意思是結字可以從甲骨文到篆、隸、草、行、真等變得面目全非,即因時相傳,然而用的還是那個“筆”,“用筆”還是那個“法”!

那個筆就是毛筆,而那個“法”是什麼法呢?拆解開無非“執筆法”與“運筆法”兩方面。

執筆法

對此,自古說法甚多,什麼二指法、三指法、五指法的不一而足,其實呢,只要能寫好字,你管他什麼法,法無定法!

運筆法

運筆法就較為豐富了,筆法的重中之重在於“運筆”。南宋姜夔《續書譜》稱:

大抵執之慾緊,運上欲活,不可以指運筆。當以腕運筆。執之在手,手不主運;運之在腕,腕不主執。

這些無非都是書家們的實踐經驗,如果你對小楷下過真功夫,就能體會“以腕運筆”的奧秘,倘若寫小字你還停留在“以指運筆”上,那恐怕還沒入門呢。然後筆鋒運行的技巧上再分作什麼中鋒、側縫、藏鋒、露鋒、飛白、提按、使轉之類等等。

所以,其實所謂筆法就是對書寫工具運用的技術和方法,蔡邕作的《筆論》、《九勢》 ,衛夫人的《筆陣圖》等,無非是一些大玩家總結的毛筆使用通關的“攻略”。

蔡邕的《筆論》開篇提出“書者,散也”的著名論斷,論述了書法抒發情懷的藝術本質。而要將這種情懷呈現出來,離不開對工具的熟練掌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讓工具在自己手中發揮出最大的潛力,以表達自己想要呈現的東西, 就需要了解並掌握這種工具的使用技巧,這就是筆法。一點也不神秘,是後人將其解讀得過分玄妙了。

另外,古人也是人,認識問題同樣具有時代侷限性,比如我們今天再看“用筆千古不易”這句話就出問題了。怎麼千古不易了?趙孟頫只是沒看見,我們寫字早就用鉛筆、用鋼筆、用中性筆圓珠筆了,怎麼能說千古不易呢?硬筆和軟筆的筆法能一樣嗎?或者你應該說用毛筆千古不易,趙孟頫當然不知道幾百年後普遍使用的不是毛筆。還有人咬文嚼字,硬說趙老師說的千古不易的意思是寫字的工具始終是筆沒有改變,那你可以燒紙告訴他,我們現在用的是鍵盤!

綜上所述,現代人繼承的是古人幾千年來總結出的經驗,加之對技巧方面的研究方法更加豐富與純熟,所以可以肯定地回答,在運用工具的技巧上,即所謂“筆法”方面,現代人肯定不輸古人!

然而,書法不完全是筆法,不是掌握了用筆的高級方法就能寫出好作品!因為“筆法”主要是針對“技術層面”而言的,而好作品是基於“技術層面”的“藝術表達”。運用工具技術再好的畫家,也不見得每一幅畫都是好作品,書法家也是同樣的道理。王羲之寫的不好的作品,當年自己都撕了,只有好的被臨摹或刻碑保存。

所以,現代人或許比古人掌握了更加豐富的“筆法”,然而未必就一定會有不朽的好作品問世,二者沒有因果關係。這是為什麼呢?對於這個問題,我想應該分析一下在“書法”這件事上,今人古人到底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一、目的不同

古人“書法”一般情況是基於寫字記錄的實用層面,今人卻為“書法”而“書法”。尤其是當前各類展覽盛行,為適應展廳效果,不同形式的“展覽體”應運而生。書法的主流形式由古人的案頭之作,變為今人的“展廳之作”。而傳世作品是怎麼產生的呢?

《蘭亭序》實為當時的文化名人群搞了個線下活動,大夥兒作詩編了本《蘭亭集》,王羲之為之作序打草稿。這草稿打完覺得不錯,但有幾個錯字兒,想重抄一遍,結果整不出來了。由此可見,好作品亦是妙手偶得之。

被稱作天下第二行書的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更是“草”到不能再“草”的草稿!

傳說中的天下第三行書,蘇軾的《寒食詩帖》也曾面臨王羲之同樣的尷尬。當時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已有三年,寒食節那天生髮感慨,想作詩發個微頭條,後黃庭堅看見這書法寫得不錯,建議蘇軾重抄一遍保留,結果可想而知。

所以,為“書法”而“書法”不可能有好“書法”。“故道常無為而不無為”,書法“神作”是自然靈動的“無心插柳”,不是有意為之便可以輕易成就的!

二、環境不同

為何這麼說呢?我們今天生活在信息時代的人體會最為明顯,比如我現在在這兒胡吹,始終在用鍵盤,別說毛筆了,連鋼筆鉛筆都很少輕易拿起。今人即便是職業書法家也未必整天只用毛筆寫字。

而古人呢,用毛筆寫字,那是人家的日常,天天在用,熟能生巧,想寫不好都難。再說,尤其魏晉唐宋時期,很多君王本身就酷愛書法,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這種生活環境與社會環境的影響也是古代書法藝術輝煌燦爛的重要原因。

三、心境不同

這才是最大的不同,也是最根本的癥結所在。今人每天接受的外界干擾太多,很難心無旁騖,這就是為何小孩子學書法快,寫出字來也容易體現出淳樸氣息的原因,因為雜念少。

書法現在還成了很多人的職業,很多人靠它吃飯,這就難免造成急功近利的心態。

對比古人,不需要展覽拿獎,也沒誰辦個培訓班教寫字掙錢之類的。所以人家不為功利,為藝術而藝術才更容易專注,像米芾那樣的“瘋子”,痴迷於此則忘乎所以。

今人追求藝術者也很勤奮,但都渴望成就;古人卻可做到“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正因如此,則收穫不請自來。


薛定諤的文藝貓


我是翰墨今香,專注傳播傳統書法文化,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關注。

書法裡的“筆法”其實也就是書法裡的技法中的一項,另外還包括結字、章法、墨法等等,這應該都屬於書法中的技術範疇了。那麼,我們現在的專業人士完全掌握了這些技術了嗎?如果說完全掌握了,那是不是就不輸古人了?我們下面分別來說說。

我們完全掌握了書法中的“筆法”和技術了嗎?

如果我說,我們根本不可能完全掌握古人的這些技術,你認同嗎?

為何我這麼說呢?因為技術上的問題除了和書寫的人有關,還和書寫的工具有關,甚至還和傢俱有關。

1,傢俱

魏晉唐時期,是沒有高桌的,都是底桌,人們寫字的時候,往往是一手拿著紙卷,一手拿筆寫字。這種書寫的姿勢對執筆、運筆來說,跟現在我們把紙鋪在桌上寫是不一樣的。既然這些都不一樣,那麼寫字的時候運筆肯定是不一樣的。

宋代以後才逐漸有了高桌,書寫的方式才跟現在差不多了。

2,筆

根據記載,王羲之著名的《蘭亭序》是鼠須筆寫的,鼠須筆是老鼠的鬍鬚製作成的嗎?現在不能確切知道,但那個時候普遍用兔毫的筆,兔毫筆有個特點就是非常勁健。

唐代的人寫字常用的是棗心筆,通過文物的考證,我們知道這種筆裡面是紙卷外邊是毛髮,這樣裹了數層,這種筆涵墨圓勁。

而羊毫筆據說是北宋時期蔡京才開始用,後來才逐漸傳播開來。

3,紙

我們現在用的宣紙的造紙技術,是明代以後才逐漸成熟的。之前魏晉、唐宋用的紙跟今天的紙肯定是不一樣的。那麼你在不同的紙上寫字的感覺肯定是不一樣的。

別說毛筆了,你用硬筆試試,你在宣紙上寫鋼筆字和在普通複印紙上寫,感覺是不一樣的。

宋以前的紙應該說是比較厚的,比現代的宣紙洇墨性差。這個大家看看賀知章的草書《孝經》和杜牧的《張好好詩帖》應該就能感覺到。宋代大書法家米芾著名的法帖《蜀素帖》就是因為書寫的介質是蜀素而得名,這種書寫介質跟普通的紙張是不同的,據說一般人根本不敢在上面寫。

而南唐後主李煜留下的澄心堂紙也是當時著名的紙張,可惜現在這種製紙技術已經失傳了。當時這種紙張可比黃金了。

4,墨

墨我不是瞭解太多,但可以肯定的是古代的墨跟今天的肯定是有區別的。

那麼我們總結一下,既然筆墨紙這些書寫工具都不一樣,我們又怎麼能渴望今天的人完全掌握古人的書寫技術呢?

所以,筆墨當隨時代,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我說了這些,您別認為說,那我們學書法就不用臨帖了,只要自己寫就好了。這就更不對了,這就從一個極端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就屬於抬槓了。

啟功先生曾經談到過書法的創新問題,說現在的書法是“不革也新”,仔細想想是很有道理的。因此先生提出臨帖能達到七分像就可以了,因為上述原因,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樣。

書法當中,影響一幅作品的因素有很多,除了上述技術層面的東西,還有“功夫在書法之外”。

功夫在書法之外

南朝的王僧虔曾經說過:“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方可紹於古人。”


這句話告訴我們,書法除了技術反面的“形質”,關鍵是“神采為上”。這一點卻恰恰是我們今天的書法家與古人相比差的比較多的地方。

古人的書法是有話要說,今人的書法是有字要寫。

古人用書法來抒發自己的內心情感、思想、文化,因此寫出來的作品是有感情的。而今人的書法純粹是為了書法而寫字,書法作品除了技術層面的東西,很難看到什麼深層次的東西,也就是“神采”。經常我們會在網上看到一些書法家創作書法的時候,手裡還需要拿一本《唐詩三百首》照抄,就這還經常有錯別字出現。請問這樣的當今書法家如何能夠不輸古人。

以上是本人的一些感慨,不知道各位書友有什麼高見,不妨下方評論區一起發表一下您的見解。


翰墨今香


古法用筆,實際上是按規定的技術要求,自然書寫,像現代人駕駛車輛一樣的道理。

試問: 當今書法界有幾能達到專業水平的?都是大忽悠! 不僅沒有全都掌握古人創立的筆法技術,甚至把原作的技法精髓——筆法動作,肆無忌憚的給篡改了……比如,寫歐楷,原本用側鋒法書寫,輕而易舉,每個筆畫都可以一筆完成,根本不用描畫,可是,有很多人卻迷信筆筆中鋒、“跪筆彈鋒”,在收筆處畫個折弧線,或者兜一個小圈圈描畫出來。

像這種是錯誤的作法,是處可見,而且痴迷不悟,何止不輸古人? 分明是背叛了古人的遺願,熱心於旁門左道,誤入歧途了……如果王羲之等古代師祖們,當初要是預想到後人會像田英章之流這樣的曲解誤讀經典,就不會把書論、字帖留給這些敗家子兒了……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書法裡的“筆法”與技術,是不是今人書法者完全掌握了?完全不輸古人了?

答案很現實,沒掌握,也輸於古人!

即使技法形式較前人多,只是皮毛,沒有靈魂。

以魏晉為列。

魏晉是是中國書法的珠穆朗瑪峰,至今無法逾越。

為什麼?

王羲之的“二指禪”執筆,至今無人掌握。

今人是坐姿寫字(常規),魏晉是跪姿寫字(常規),唐中後期,中國才發明椅子。

跪姿+二指禪,動用了臂法+腕法+指法。

坐姿+三指禪四指禪,主要動用臂法+腕法。指法很少(如捻管)。臂法腕法相對於指法,就要笨拙多了。

所以,今人很難習王羲之的蘭亭序,因其靈動無比,精微之處多指法,很多指關節運動。用腕法來仿指腕法,必定少一個維度,無法理解。

執筆,指頭越多,字越笨拙。

*書法的高下,真不取決於純技術層面的,骨子在哲學。有哲學、有靈魂的技術,才是技術技法的最高境界。

魏晉文人棄“儒”崇“道”,追求性靈自由。以王弼、竹林七賢、顧愷之、謝安、王羲之等為代表,使技術具有“靈魂”,這不是今人所能觸摸達到的。

今人的技術、技法,受唐人影響,只是工具,沒有靈魂,純粹是眼球審美需要。

王弼提倡“得意忘象”。什麼概念?

就是“意”是“象”的本質,情感思想是書法技術技法的根,真正抒發思想情感時,會忘記技法(但無意識使用技法)。

舉個例子。一個人憤怒。憤怒的技法有:跺腳、提高嗓門、伸手指責、辱罵等等。一個人真正憤怒時會想:我要用指臉、瞪大眼這些技法嗎?肯定不會,因為想都不想就會用,不自覺就用了,即忘記技法但使用技法。

書法其實也是這個道理,技術技法之上,必有“道”,有“靈魂”。

*

王羲之的“鵝翅撥水筆法”,今人懂的,真不多。其實就是“凌空是圓,落筆成方(或相反)”。米芾的“八面出鋒筆法”,黃山谷的“蕩槳筆法”,其實就是繼承,實質是“凌空是圓,落筆成方”。

張旭的“船振驚沙筆法”、顏真卿的“屋漏痕筆法”實質是“凌空是方,落筆成圓”。

衛夫人“橫如隱隱陣雲筆法”,懷素“折釵股筆法”,“摹萬物自然之形筆法”,其實都是“靜態筆法”,落筆必僵。懷素後師學顏真卿方懂“尋力借力”之道。

說說中國當今書法現狀。

中國書法分三大派系。

一是大眾派,也稱“俗書”。如秦檜體、館閣體、黃自元體等等。技術其實相當的強悍。當然,很多大書法家連館閣體的基本功都沒有。

二是裝飾派,也可稱“北派”,如魏碑、歐體、顏體、柳體、米芾體、鄭板橋體、趙之謙體等等。

三是自然派,也可稱“南派”,如二王體、楊凝式體、褚遂良體、張旭體、趙體、董其昌體等等。

*

裝飾派重技,帶有裝飾性特徵。魏碑的刀法,歐體的墊肩垂露腳,顏體的骨節,柳體的積木,米芾的刷字,鄧石如尹秉綬趙之謙的加粗,鄭板橋的石鋪。都是人工化的裝飾美。這種裝飾美帶來公共性審美取向,適合做匾額、招牌、碑刻等。

由於有裝飾性、人工性,相當於帶有面具,所以追求重拙大、篆籀,等外在形式,就缺少個人性情情緒的真面目。總體來說,裝飾派的字重型輕意,形態有蒼勁厚重之風。

就像一個人,總端著架子,具有廟堂之嚴,卻少生活之氣,即沒人間喜怒哀樂味道,沒有真實人格,所以難以實現個人的自由。

像歐體、顏體、柳體,帶有裝飾性,化為行草極其難。連顏真卿也不得不去掉多餘的裝飾,師二王而入行草。

*

沈尹默早期的字,陳獨秀批其骨太俗。就是說,太追求面子,缺少二王的靈性自由的骨子,更談不上超脫之氣質。

沈尹默楷書師從褚遂良,學北碑而以二王書法,其實就是決定了其成就不會太高,缺少個人性情嘛。

魏碑,就像一個“正方形”的輪子,如果裝在飛跑的汽車上,肯定不行。必然會產生濃郁的“人工匠氣”。

當然,當招牌,吸引眼球可以。吸引心靈,太難。

現在的楊再春先生、周慧珺先生都逃不過這種宿命。




urna風之度0


清人梁同書說,"夫學書,天分第一,多見其次,工夫第三。“工夫者,技法技巧也。學任何東西,欲達到極致和頂峰,天分都是第一位的。沒有天分的人,不能真的能掌握先賢創造的那些技法技巧。沒有天分,既使你掌握了那些技法,他也不會用,如同那個紙上談兵的趙括。

不是掌握了的寫小說技法和技巧,作家就能寫出《水滸》《三國》《紅樓夢》那樣偉大的文學作品。

不是通曉了寫格律詩的技法和技巧,詩人就能成為李白和杜甫一樣的詩仙和詩聖。

同理,也不是了學會了書法所有的技法和技巧,書家就能寫出《蘭亭序》《祭侄稿》那樣的作品而流傳千古。

中國幾千年書法史如鐘王旭素歐顏柳趙蘇黃米蔡輩能稱先賢者,數十人而已,皆開宗立派永垂不朽之曠世天才也。比之天才之先賢,今人千千萬萬之習書者,只能稱為為芸芸眾生凡夫俗子!

如果作家詩人或書家們,以為精通了技法技巧,就能超越曹雪芹李杜王羲之,無異於痴人說夢!

田蘊章在講座中說自己比歐陽詢"萬不及一"!田英章公開聲明自已是"歐陽詢永遠的書奴"!啟功先生亦云"名家書,乃古人妙處與自家毛病之結合耳"。先生又說,"今人書,今人說了不算,三百年後方能定論也。"






春雨書齋


一、古人書法寫得好是時代環境的必然產物

古代自從有了毛筆,書法經過歷代歲月的洗禮逐步產生了多種書體風格,由開始的實用範疇,到後來轉入藝術領域,不能不說是一個偉大的光輝歷程與宏偉業績。嚴格說來是書寫工具的改革運用得體,促使人們思想意識的改變使得書法走向蓬勃發展。

1.工具的性能特點促使字體刻寫熟練化

在中國紙張還沒有問世之前,人類為了記錄文字,只好藉助於利刃在烏龜貝殼,牛骨等上刻字形成甲骨文。由於利刃經常在手上運作,故熟能生巧,所刻出來的字是非常自然耐看的。

計算機還沒有正式進入中國以來,為了節省開支得到少量印刷資料,只好拋開鉛字印刷,依賴謄寫鋼板、採用蠟光紙漏油墨的方式來從事該項工作。天天刻,日日寫,似古人刻甲骨文,為此產生了一大批謄寫鋼板高手!字體風格多樣,好不美觀!但“好景”不長,電腦的到來,排版方便、快捷、美觀且價位也不算很高,那種鉛字落後排版方式逐漸淘汰,“老牛拉破車”的鋼板謄寫印刷術也就徹底沒了業務,自然將這個行業消失地無影無蹤,那些端莊漂亮的“鋼板字”儼然成了“文物”,也許在今後的印刷博物館及舊書攤見到它們的身影。

綜上所述,何種工具成就何種書體,哪個時代造就哪種技術也就不言而喻了。

2.毛筆的發明促成了歷代書法家的豐功偉績

最早的甲骨文隨著時代、書寫工具的變革而消逝,金文取而代之,成為周代書體的主流。自毛筆行世以來,已由原先的刻變成了寫。由於毛筆具有提按靈活多變、筆畫能粗能細的特點,故古代文人經常在手上拿捏,似當今之人在電腦鍵盤上打字一樣,自然是得心應手,非常熟練!

秦始皇繼位,命丞相李斯將天下不規範的大篆改成有規律可循、且容易辨認的小篆。似國家語言委員會將普通話列為中國國語,著實為國民做了一件好事。

漢代時期,紙張沒有行世,官、文人用毛筆在竹簡上寫字,成為快捷、瀟灑、秀妍的漢簡書體。但那時書寫人沒有落款的習慣(原因估計是記錄文字還沒有進入藝術),雖然不知為何人所書?但也足見當時書寫人的功力所在了!

東晉王羲之、其子王獻之,在書法上可謂做出了榜樣,而尤其是王羲之,一首千古吟詠的“蘭亭集序”書法,被世人列為天下第一行書。到了唐代,楷書的規範化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諸遂良、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等各自造就了自己的楷書風格,成為唐人一代風範。

宋代的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四大家在當時書壇可謂一代名流。蘇、黃和米的行書在當今已成為眾多人的臨摹範本,而米芾的“刷字”也傳為今人之美談。元代的趙孟頫在書法上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尤其他的行楷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的書法特點為後人所欣賞而臨習。明代文徵明的書法以兼善諸體聞名,尤擅長行書和小楷。

到了清代,書法大家更是層出不窮,且書法可謂變化多樣。如趙之謙的楷書、小篆呈傾斜勢,楊沂孫的大篆,伊秉綬的隸書等均在前人的書體上創立了自己的特色,令後一輩競相模仿。

時至今日,書法基本上退出實用範疇而逐步進入純藝術領域。考慮到展廳效果,毛筆也隨著字體大小變化而發展至今以致於毛筆大改革,從針尖大小硬毫髮展成近一米高軟毫直向特大“榜書”進展。由此可見毛筆的“威力”之大!

從一些文物資料中,逐漸可以見到以前當官之人的精彩筆墨而讚歎不已!那種筆畫結構造型類似歐體的“館閣體”,據說就是清代官員必練的書體。以前考秀才狀元不像現在有數理化,只看文章、書法(寫得符合那時的標準)水平。為此在那個年代,會寫毛筆字——書法之人比比皆是。這就好比當今人會在鍵盤上盲打一樣,普及了就不足為奇了!

二.在當今有必要和古人PK“功力”書法嗎?

在本文開頭,我引用了書法名家王厚祥的答記者問摘錄。說句心裡話,我不太認同王的觀點,理由是:

一.王在整個回答問題中強調的是今人沒有像古人那樣勤奮練字,倘若像古人那樣也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那麼請問王先生,難道中國現代人就沒有一位達到古人的書法技巧嗎?我看未必!就我國出版社而言,就出版了類似古人碑帖《張黑女墓誌》錢開文先生所臨該碑的北魏書體,我個人認為與原碑不差毫幾(當然王先生及他人不服錢先生的水準那是另外一回事,在此不作爭論)。由於錢先生已掌握了該書體的特色,我認為已達到該碑的水平。又如臨摹“蘭亭集序”行書的不要我來搜尋例證,中華泱泱大國書寫幾乎可以亂真的我想也不在少數。就王先生自己來說,倘若不打算髮展自己的個性草書,甘願當“書奴”,我想也早已是懷素、張旭拿筆就來的意臨高手了!說明當今人只要努力,一心一意,在書法功力上還是可以達到古人水準。

二.以上王先生所談今人書法達到古人水準甚至超越古人只是針對極少數而言,如真正要全面開花也是不可能的事,也沒有這個必要。說到這裡,根據王先生提出既然想學書法,“可以少參加點外面的活動,你可以擠更多的時間把這個字錘鍊好。”的說法,道理似乎比較明確,但我還是這樣想;在當今計算機普及的時代,要絕大多數人摒棄方便快捷的計算機不用,全部用精力拿起毛筆(現在有人用一次性水筆常年寫字就不錯了!)像古人那樣抄寫公文,佈告,獎狀等豈不是咄咄怪事?儘管國家教育部目前在全國中小學恢復寫字課,無非就是藉此課程使得學生熟悉漢字的筆畫結構,再則繼承祖國的優秀文化遺產而開設。培養真正的書法家,而只有在那些極其勤奮且極富天賦的人群中產生。古人的字之所以寫得好,完全是那個時代沒有現代書寫工具只有毛筆,經常在手裡拿捏,日久天長自然就寫得非常得體了!就像毛澤東、周恩來、董必武等老一輩革命家,年輕時正處於那個“毛筆年代”寫得一手好毛筆字就好理解了。

三.當今科技時代由於書寫工具的改變,除了研究書法藝術使用毛筆外,絕大部分均用一次性水筆、鋼筆書寫,也就造就了一大批硬筆書法高手,我想和古人的毛筆字寫得好如出一轍。當然,少數書法家用毛筆書寫字體作為藝術探討就另當別論了。

三.今人的創新書法不亞於古人,甚至超越

談到這個問題,我先借用清初畫家石濤的一句名言,即“筆墨當隨時代”。中華正處於一個高科技時代,為此文化藝術也應跟隨時代步伐有所創新。古人王羲之的書體形成風格,我想他也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演變出來的。隨後一代代均有變化,也可說是那個時代的書法創新。古人用毛筆寫字當初主要從實用出發,到後來才逐漸轉向藝術領域。借用今人書家沃興華先生在他著作中,所談古人的書法為“文本式”一說,即寫出來的字似現在要讓人一看就明的印刷體。倘若這樣發展下去,今人書法再延續古人的“文本式”,試問還有多大意義?

鑑於以上因素,我想今人的書法應該向“圖案”模式進展,即不主張讓人一看就明的“佈告”式毛筆字,而是要像欣賞繪畫一樣來欣賞品味書法。有些“圖式”書法寫得到位,看後的確使人養眼而越看越好看而駐足觀望!而那些“文本”書法雖然寫得秀麗美觀,也只能是過眼雲煙,走馬觀花似得難以留住觀眾的腳步。說到這裡,我想必定有不少傳統“功力”派將對其群起而攻之。理由是這“圖案”書法著實為他們心目中的“醜書”(當然也有一些不符合規範的真正醜書不屬於該範疇)。其實從事物發展的觀念來看,鄙人認為古代的傳統書法,則好比我們文學中所說的“下里巴人”,大眾百姓視覺上容易接受,且一看就明。而“圖案式”書法則好比文學作品中的“陽春白雪”,將受到部分欣賞現代書法群體,以及部分專業書家的青睞與追尋目標。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人們的審美習慣也將圍繞事物的變革而產生變化。記得在文革結束後,當今印刷體的“新魏體”書寫可以進入書法展廳展覽。倘若在現在,我看誰都不會答應且會感到好笑!理由是太沒有藝術品位了!在今日,受日本一些書家影響,已有不少在傳統的書法基礎上進行自我創新的書法家敢於“亮劍”,書寫出了各種風格具有內涵,反映時代特色的書法作品。結合西方的平面構成元素,非常具有視覺衝擊力,很有學術參考價值。於古代那些一味強調功力的傳統書法相比自然略勝一籌。

我始終這樣認為;真正的藝術沒有好與壞的標準,只有喜好與厭惡之分。深信在不久的將來,那些王羲之、懷素、顏真卿等純原型傳統書體,必將逐漸退出國級書法展覽廳,而取而代之的將是篆、隸、楷、草、行、破體各種不同且賦予時代風格的書體。在佈局、裝裱上也必然有所創新,因為這是時代發展的規律,也是今人書法超越古人的必然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