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我國在遠洋海域發現的第一艘古代沉船:“華光礁Ⅰ號”沉船

我國在遠洋海域發現的第一艘古代沉船:“華光礁Ⅰ號”沉船

幽藍海水中的“華光礁I號”沉船

八百年前,一艘運載瓷器的宋代商船航行至西沙群島附近海域不幸遇險,因未能及時靠岸維修,最終沉沒在永樂群島南部的華光礁水域。歷經數百年的洋流衝蕩,珊瑚滋長,最終這艘商船也就長眠於海底的這片南海中的幽藍。

我國在遠洋海域發現的第一艘古代沉船:“華光礁Ⅰ號”沉船

水下考古調查

直到1996年的一天,瓊海潭門鎮的漁民在華光礁環礁內的西北邊緣潛水捕魚時,這艘沉睡了八百年的商船才被偶然發現,也由此揭開了這艘在後來被命名為“華光礁Ⅰ號”的神秘面紗。

我國在遠洋海域發現的第一艘古代沉船:“華光礁Ⅰ號”沉船

“華光礁I號”沉船

華光礁位於西沙群島中部靠南,東經111°57'-112°06'、北緯16°19'-16°22'。“華光礁I號”沉船遺址位於礁盤內的西北邊緣,自1996年中國漁民作業時首次被發現,1998-1999年進行了水下考古調查及搶救性試掘。

我國在遠洋海域發現的第一艘古代沉船:“華光礁Ⅰ號”沉船

“華光礁I號”沉船水下影像採集

“華光礁I號”沉船調查記

考古工作人員在對“華光礁I號”沉船進行調查試掘時,發現沉船僅存船底部分,可辨認的主要有龍骨、龍骨翼板、抱梁肋骨、艙壁板(痕跡)等構件。上層甲板之物已經缺失,隨船器物存放地非常集中,沒有發現人類的骸骨存留,其遺物散佈面積接近1000平方米,相繼出水了上萬件文物,包括瓷器、鐵器、銅器等,其中尤以瓷器為大宗。

我國在遠洋海域發現的第一艘古代沉船:“華光礁Ⅰ號”沉船

水下考古隊員清理泥沙並提取沉船瓷器

歷經海水與洋流近八百年的浸泡與沖刷,“華光礁I號”船體部構件與船艏、船艉已不存在,只剩木製船體的下部結構殘存在水下,殘存船體總長約20米,寬6米,舷深3至4米,1996 年試掘期間發現有11個隔艙,船體上層甲板已不存在,底層的船體保存基本完好,初步估計該船的排水量在60-100噸,覆蓋面積約180平方米。在1996 年試掘期間,共出水陶瓷器、銅鏡殘片等遺物850多件,隨後出版有《西沙水下考古(1998-1999)》考古報告,初步確認該沉船為中國南宋時期海外貿易的商船。

我國在遠洋海域發現的第一艘古代沉船:“華光礁Ⅰ號”沉船

《西沙水下考古(1998-1999)》考古報告

“華光礁I號”沉船的發掘與測繪

2007年度經國家文物局和有關部門批准由國家博物館和海南省文體廳共同承擔西沙華光礁Ⅰ號遺址發掘,於2007年3月15日—5月8日順利實施。這一階段主要完成沉船遺址的全面揭露,以遺址中心凝結物為原點,佈設了50個正方向2×2 米的探方,逐層、按探方清理船內遺物,總髮掘面積約370平方米,並完成了船體的全面測繪。

我國在遠洋海域發現的第一艘古代沉船:“華光礁Ⅰ號”沉船

“華光礁Ⅰ號”沉船船體影像採集

沉船遺址船艏方向320°,沉船向西傾斜。龍骨兩側除南端西側約1 米長的部位外,均覆蓋有一層寬約0.13 米、厚約0.02 米的薄板。龍骨殘長16.13米,分成3 段:最北段(艏龍骨) 殘長2.86米,寬0.25米,厚0.075米;主龍骨殘長10.53米,寬0.44米,厚0.24米;最南段(艉龍骨) 殘長2.65米,寬0.32米,厚0.21米。

我國在遠洋海域發現的第一艘古代沉船:“華光礁Ⅰ號”沉船

“華光礁Ⅰ號”沉船清理露出的船板

龍骨東側船體破壞較嚴重,殘長16.1米,殘寬1.9米,殘存4 層船板,除龍骨旁的側板保存稍好外,其餘部分腐蝕嚴重,最底層基本已看不出板的完整形狀。龍骨西側船體保存相對較好,除西邊發現兩排有第6層板外,其他均為5層板。

大部分船體構件表面呈淺褐色,部分呈黑色,還可見許多裂紋和一些海底生物腐蝕的痕跡。“華光礁I號”作為我國目前在遠海發現的第一艘古代船體,具有重要的科學與歷史價值,且具備了實施整體發掘出水的條件。

我國在遠洋海域發現的第一艘古代沉船:“華光礁Ⅰ號”沉船

“華光礁Ⅰ號”沉船船板清理

2008年11月中旬至12月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中心和海南省文體廳組織下,西沙考古工作隊彙集北京、海南、上海、福建、浙江、安徽、江西、遼寧、湖北等省市的水下考古專業人員共36人,租用了瓊海潭門08011、08086、08098三艘漁船,對西沙華光礁Ⅰ號沉船遺址進行第二階段的水下考古發掘,發掘工作歷時43天。

我國在遠洋海域發現的第一艘古代沉船:“華光礁Ⅰ號”沉船

“華光礁Ⅰ號”沉船船板上的凝結物

“華光礁I號”沉船出水前表面覆蓋為生長良好的珊瑚及大顆粒的鈣質生物沙,下層由交織成片的柱狀珊瑚骨骼構成。我國水下考古人員經過前期的水下探摸與分析,首次對高飽水古代木質沉船遵循考古學的基本原則,採用逐層拆卸、分解出水的方法進行整體發掘。

我國在遠洋海域發現的第一艘古代沉船:“華光礁Ⅰ號”沉船

“華光礁Ⅰ號”沉船船板提取

考古隊員將“華光礁I號”沉船拆解為511 塊船板,逐一托出水面。這些船板大部分長5-6米,最長的超過14米;平均寬度在0.3米左右,最寬的超過0.4米;總體積約21立方米;大部分船板表面呈淺褐色,部分碳化較嚴重而呈黑色,底層板腐蝕嚴重。

船體的搭接方法主要有榫口搭接、滑肩搭接等,船板接縫及船板間以艌料填充,船板之間還採用大量的鐵釘固定船板。

考古人員對拆解船體過程中的每一環節均進行了精確地記錄,包括相鄰船板的平面位置關係,提取時對每塊船板均按發掘順序編號測量、繪圖、攝影、攝像資料提取工作,船板出水後被放在調配好的繃酸水裡浸泡,取出後用塑料薄膜包裹,裝箱時在箱內放置一些薄海棉,噴水保溼後打包封存,511塊船板按工序被分裝在177個箱子裡。上述工作為今後船體的保護和復原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和基礎。

我國在遠洋海域發現的第一艘古代沉船:“華光礁Ⅰ號”沉船

“華光礁Ⅰ號”沉船船板裝箱

水下沉船的考古學意義

沉船作為水下發現的體量最大的文物,既是所有水下古代船貨的承載體,同時又是我國古代造船工藝及遠洋航海技術的完整再現,其文物價值之高,提取及保護難度之大,都要遠遠地超出某個單件的文物。

“華光礁Ⅰ號”沉船作為我國在遠洋海域發現的第一艘古代沉船,其成功出水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既是我國在水下文化遺產保護領域邁出的重要一步,同時也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寶貴的實例。



參考文獻:

1.丘剛主編:《大海的方向:華光礁1號沉船特展》,鳳凰出版社,2011年9月。

2.山西博物院 海南博物館:《華光礁Ⅰ號沉船遺珍》,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12月。

3.餘嘉馨:《南海歸帆——由西沙華光礁Ⅰ號沉船說開去》,《中國文化遺產》2013年第4期。

4.包春磊:《“華光礁Ⅰ號”南宋沉船的發現與保護》,《大眾考古》2014年第1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