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我国在远洋海域发现的第一艘古代沉船:“华光礁Ⅰ号”沉船

我国在远洋海域发现的第一艘古代沉船:“华光礁Ⅰ号”沉船

幽蓝海水中的“华光礁I号”沉船

八百年前,一艘运载瓷器的宋代商船航行至西沙群岛附近海域不幸遇险,因未能及时靠岸维修,最终沉没在永乐群岛南部的华光礁水域。历经数百年的洋流冲荡,珊瑚滋长,最终这艘商船也就长眠于海底的这片南海中的幽蓝。

我国在远洋海域发现的第一艘古代沉船:“华光礁Ⅰ号”沉船

水下考古调查

直到1996年的一天,琼海潭门镇的渔民在华光礁环礁内的西北边缘潜水捕鱼时,这艘沉睡了八百年的商船才被偶然发现,也由此揭开了这艘在后来被命名为“华光礁Ⅰ号”的神秘面纱。

我国在远洋海域发现的第一艘古代沉船:“华光礁Ⅰ号”沉船

“华光礁I号”沉船

华光礁位于西沙群岛中部靠南,东经111°57'-112°06'、北纬16°19'-16°22'。“华光礁I号”沉船遗址位于礁盘内的西北边缘,自1996年中国渔民作业时首次被发现,1998-1999年进行了水下考古调查及抢救性试掘。

我国在远洋海域发现的第一艘古代沉船:“华光礁Ⅰ号”沉船

“华光礁I号”沉船水下影像采集

“华光礁I号”沉船调查记

考古工作人员在对“华光礁I号”沉船进行调查试掘时,发现沉船仅存船底部分,可辨认的主要有龙骨、龙骨翼板、抱梁肋骨、舱壁板(痕迹)等构件。上层甲板之物已经缺失,随船器物存放地非常集中,没有发现人类的骸骨存留,其遗物散布面积接近1000平方米,相继出水了上万件文物,包括瓷器、铁器、铜器等,其中尤以瓷器为大宗。

我国在远洋海域发现的第一艘古代沉船:“华光礁Ⅰ号”沉船

水下考古队员清理泥沙并提取沉船瓷器

历经海水与洋流近八百年的浸泡与冲刷,“华光礁I号”船体部构件与船艏、船艉已不存在,只剩木制船体的下部结构残存在水下,残存船体总长约20米,宽6米,舷深3至4米,1996 年试掘期间发现有11个隔舱,船体上层甲板已不存在,底层的船体保存基本完好,初步估计该船的排水量在60-100吨,覆盖面积约180平方米。在1996 年试掘期间,共出水陶瓷器、铜镜残片等遗物850多件,随后出版有《西沙水下考古(1998-1999)》考古报告,初步确认该沉船为中国南宋时期海外贸易的商船。

我国在远洋海域发现的第一艘古代沉船:“华光礁Ⅰ号”沉船

《西沙水下考古(1998-1999)》考古报告

“华光礁I号”沉船的发掘与测绘

2007年度经国家文物局和有关部门批准由国家博物馆和海南省文体厅共同承担西沙华光礁Ⅰ号遗址发掘,于2007年3月15日—5月8日顺利实施。这一阶段主要完成沉船遗址的全面揭露,以遗址中心凝结物为原点,布设了50个正方向2×2 米的探方,逐层、按探方清理船内遗物,总发掘面积约370平方米,并完成了船体的全面测绘。

我国在远洋海域发现的第一艘古代沉船:“华光礁Ⅰ号”沉船

“华光礁Ⅰ号”沉船船体影像采集

沉船遗址船艏方向320°,沉船向西倾斜。龙骨两侧除南端西侧约1 米长的部位外,均覆盖有一层宽约0.13 米、厚约0.02 米的薄板。龙骨残长16.13米,分成3 段:最北段(艏龙骨) 残长2.86米,宽0.25米,厚0.075米;主龙骨残长10.53米,宽0.44米,厚0.24米;最南段(艉龙骨) 残长2.65米,宽0.32米,厚0.21米。

我国在远洋海域发现的第一艘古代沉船:“华光礁Ⅰ号”沉船

“华光礁Ⅰ号”沉船清理露出的船板

龙骨东侧船体破坏较严重,残长16.1米,残宽1.9米,残存4 层船板,除龙骨旁的侧板保存稍好外,其余部分腐蚀严重,最底层基本已看不出板的完整形状。龙骨西侧船体保存相对较好,除西边发现两排有第6层板外,其他均为5层板。

大部分船体构件表面呈浅褐色,部分呈黑色,还可见许多裂纹和一些海底生物腐蚀的痕迹。“华光礁I号”作为我国目前在远海发现的第一艘古代船体,具有重要的科学与历史价值,且具备了实施整体发掘出水的条件。

我国在远洋海域发现的第一艘古代沉船:“华光礁Ⅰ号”沉船

“华光礁Ⅰ号”沉船船板清理

2008年11月中旬至12月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和海南省文体厅组织下,西沙考古工作队汇集北京、海南、上海、福建、浙江、安徽、江西、辽宁、湖北等省市的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共36人,租用了琼海潭门08011、08086、08098三艘渔船,对西沙华光礁Ⅰ号沉船遗址进行第二阶段的水下考古发掘,发掘工作历时43天。

我国在远洋海域发现的第一艘古代沉船:“华光礁Ⅰ号”沉船

“华光礁Ⅰ号”沉船船板上的凝结物

“华光礁I号”沉船出水前表面覆盖为生长良好的珊瑚及大颗粒的钙质生物沙,下层由交织成片的柱状珊瑚骨骼构成。我国水下考古人员经过前期的水下探摸与分析,首次对高饱水古代木质沉船遵循考古学的基本原则,采用逐层拆卸、分解出水的方法进行整体发掘。

我国在远洋海域发现的第一艘古代沉船:“华光礁Ⅰ号”沉船

“华光礁Ⅰ号”沉船船板提取

考古队员将“华光礁I号”沉船拆解为511 块船板,逐一托出水面。这些船板大部分长5-6米,最长的超过14米;平均宽度在0.3米左右,最宽的超过0.4米;总体积约21立方米;大部分船板表面呈浅褐色,部分碳化较严重而呈黑色,底层板腐蚀严重。

船体的搭接方法主要有榫口搭接、滑肩搭接等,船板接缝及船板间以艌料填充,船板之间还采用大量的铁钉固定船板。

考古人员对拆解船体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均进行了精确地记录,包括相邻船板的平面位置关系,提取时对每块船板均按发掘顺序编号测量、绘图、摄影、摄像资料提取工作,船板出水后被放在调配好的绷酸水里浸泡,取出后用塑料薄膜包裹,装箱时在箱内放置一些薄海棉,喷水保湿后打包封存,511块船板按工序被分装在177个箱子里。上述工作为今后船体的保护和复原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基础。

我国在远洋海域发现的第一艘古代沉船:“华光礁Ⅰ号”沉船

“华光礁Ⅰ号”沉船船板装箱

水下沉船的考古学意义

沉船作为水下发现的体量最大的文物,既是所有水下古代船货的承载体,同时又是我国古代造船工艺及远洋航海技术的完整再现,其文物价值之高,提取及保护难度之大,都要远远地超出某个单件的文物。

“华光礁Ⅰ号”沉船作为我国在远洋海域发现的第一艘古代沉船,其成功出水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既是我国在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同时也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实例。



参考文献:

1.丘刚主编:《大海的方向:华光礁1号沉船特展》,凤凰出版社,2011年9月。

2.山西博物院 海南博物馆:《华光礁Ⅰ号沉船遗珍》,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12月。

3.余嘉馨:《南海归帆——由西沙华光礁Ⅰ号沉船说开去》,《中国文化遗产》2013年第4期。

4.包春磊:《“华光礁Ⅰ号”南宋沉船的发现与保护》,《大众考古》2014年第1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