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沒有普通話的古代,皇帝如何應對各地官員的“方言轟炸”?太難了

如今我們在看一些古裝劇、宮廷戲看的津津有味,因為電視裡播放的都是普通話版,即使有演員的普通話不過關,在電視劇後期製作時也會有配音演員進行配音。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各種電視劇說的都是普通話,平時與人交流說的也是普通話。

那你知道我國何時才有普通話的嗎?在沒有普通話之前,古代皇帝在面對來自全國各地的官員上朝時又是如何聽懂他們的“言語轟炸”的呢?

今天學霸就來與大家分享下“官話”那些事兒~

沒有普通話的古代,皇帝如何應對各地官員的“方言轟炸”?太難了

現代普通話最早發端於1909年(宣統元年)。清政府設立的“國語編審委員會”,將官話正式定名為國語。那麼當時的官話是什麼話?是滿蒙貴族說的話。換句話說,不是漢人自己的發音,是滿族人講漢語時的發音。

新中國成立後,在1955年舉行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張奚若在大會主題報告中說:“為了突出我們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為了突出我們各民族語言文字的平等,所以經過深入研究,我們決定不採取國語這個叫法。如果叫國語的話,擔心會被誤解為把漢語凌駕於國內其他民族之上。”經過研究最後決定叫普通話。

沒有普通話的古代,皇帝如何應對各地官員的“方言轟炸”?太難了

1956年2月6日,國務院發佈的《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中,對普通話的含義作了增補和完善,正式確定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普通話”一詞開始以明確的內涵被廣泛應用。

那麼在普通話出現之前的古代,皇帝上朝是如何聽懂大臣們的發言的呢?

古代皇帝們都有自己的“官方語言” 。中國曆代官方語言從遠及近有:雅言、正音、官話等不同稱呼。這些都有一定繼承性,但是因著朝代的更替、變遷、定都不同、人口遷移等因素,語音逐漸改變。

沒有普通話的古代,皇帝如何應對各地官員的“方言轟炸”?太難了

周朝

周朝時期主要為洛陽的“雅言”。據歷史記載,春秋時期孔夫子時代共同的語言為雅言。而雅言的使用以洛陽為標準,就好比孔子的弟子來自各地,他們的方言、口音也肯定不一樣。

這時候孔子就要統一語言來方便為弟子講課,所以共同語的雅言就成了很好的溝通橋樑,這樣在弟子之間交際中更加的便利。

漢朝

洛陽雅言,漢代時期的官話也是用的雅言,但這已經是統一了全國後又一次升級的雅言。這時候整個漢朝百姓都在用雅言,從秦漢開始,黃河沿岸的百姓慢慢向南方轉移,在此過程中河南古語也被帶到了南方。

沒有普通話的古代,皇帝如何應對各地官員的“方言轟炸”?太難了

晉朝

洛陽話、建康話。五胡亂華、衣冠南渡後,中原的雅言南移。但這時候因為政權的不同,也按照其首都的方言為標準。

北方朝代都以傳統洛陽話為標準;南方的政權一般都在南京(建康),所以都以建康話為標準。

西晉後,北方的遊牧民族南下,在長期接觸漢族人後,他們的口音也影響到了北方,因此西晉後的洛陽話和西晉前的洛陽話口音就很不一樣了。

而建康話跟當地的吳語相融合後,建康話也稍加改變,但因為南京一直以來涉及戰火不大,所以王室的存在時間較長,所以建康話的改變並不大。

沒有普通話的古代,皇帝如何應對各地官員的“方言轟炸”?太難了

隋朝

切韻音:洛陽+南京口音。在隋朝之前北方地區被遊牧民族霸佔,所以漢族的文化發生了很大變化。

隋文帝統一全國後,希望漢文化能夠有效恢復,所以他進行了許多文化上的恢復措施,其中就有陸法言所編著的《切韻》,審定比較經典、純正的漢語。

《切韻》的音系主要是以洛陽話和建康話為標準上建立的。除了這個官韻外,當時的揚州方言吳語也流行較廣。揚州話最後也發展為自己的一種通用語,但隋朝的官語還是切韻音的洛陽話和建康話融合後的產物。

沒有普通話的古代,皇帝如何應對各地官員的“方言轟炸”?太難了

唐朝

唐韻音:洛陽+南京綜合音系。唐代在《切韻》的基礎上稍作改變,制定了自己獨特的《唐韻》為唐朝標準音。

朝廷規定官員和科舉考試必須使用唐韻,但其結果是很多百姓包括士子都看不起這種方言,更有大臣納諫說這樣的方言很不標準,讓人尷尬。

順便說一句,日本的漢音就是來自長安語,因為當時許多日本人仰慕大唐文化,特意前來學習,回國後就把語言也帶回去。當時的日本人認為,誰能說上幾句長安話是極有面子的事。

沒有普通話的古代,皇帝如何應對各地官員的“方言轟炸”?太難了

宋朝

廣韻音:洛陽+南京綜合音系。宋朝時的官話又在《唐韻》上做了改變,成了《廣韻》。由於《廣韻》和當時的語音差別很大,在南宋時候劉淵又製作了《平水韻》,可是《平水韻》並沒有得到大部分人的認可。

沒有普通話的古代,皇帝如何應對各地官員的“方言轟炸”?太難了

元朝

大都話。元朝時期的官話以首都大都為標準,制定了《中原音韻》,但因為元朝的統治時間不長,後來就慢慢沒落,現在更沒有任何流傳。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很多人覺得蒙古人多少會懂點,但其實《中原音韻》類似蒙古式漢語,而土生土長的蒙古人根本不會,元朝時期在中原的蒙古人已經在明朝的時候都滅亡了。

沒有普通話的古代,皇帝如何應對各地官員的“方言轟炸”?太難了

明朝

明朝的官話為南京話。明朝建國第八年,朱元璋命樂韶鳳、宋濂參考《中原音韻》和南京話,編著《洪武正韻》作為官話。

沒有普通話的古代,皇帝如何應對各地官員的“方言轟炸”?太難了

清朝

滿清入關後,初期時統治者希望同化漢人,因此規定漢臣必須學習滿語,但滿語艱澀難學,很多人學的不倫不類。因此後來出現了旗下話、土話、官話三者雜糅在一起,而北京話就是這三種結合的產物。

北京話音高調,受東北話影響,並且很多方言來自東北土話,清朝時的北京話還分為文讀和白讀,文讀接近南京話,但到了後期文讀卻失傳,只有白讀。

到清中後期是,統治者發現漢人無法被同化,反而滿人更有被同化的趨勢,於是為了適應環境,倚重漢臣,只能上朝時一律用北京話,美其名曰:滿漢一家。至此,北京話被提升為官話,並且作為全過通用語。

民國

辛亥革命後,為了發展經濟和文化,中國全面推廣“國語”,而國語一詞也得到了政府和百姓的認可,併成全國人民的正式稱呼。

沒有普通話的古代,皇帝如何應對各地官員的“方言轟炸”?太難了

介紹了這麼多,現在還抱有“穿越夢”的朋友們是不是可以醒醒了呢?因為即使你一不小心回到了古代,也不一定能聽懂當時的的“官話”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