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莫言《蛙》:解析鄉土文學作品中現實主義與魔幻主義的碰撞

莫言原名管謨業,是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作為一名鄉土文學的愛好者,莫言因創作一系列充滿“鄉情”的文學作品而著名,被稱為“尋根文學”作家。

他筆下的中篇小說《紅高粱家族》一經發表便引起文壇轟動,繼而拍攝成電影被搬上了大熒屏,《紅高粱》最終也獲得了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同名的《紅高粱》電視劇一經播出也榮獲了各大電視劇獎項。

2011年莫言又憑藉鄉土文學長篇小說《蛙》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的理由是成功的將民間故事與歷史和當代的背景相結合,通過魔幻現實主義表現出來。

莫言《蛙》:解析鄉土文學作品中現實主義與魔幻主義的碰撞

《蛙》全篇一共分為五部分,前四部分別由一封書信和正文構成,第五部則是一封書信和一部九幕話劇組成。第五部虛構的話劇雖然在小說正文之後,但是它的存在卻有著重大的意義。話劇的存在象徵著小說的結尾,但它虛構的形式又推翻了前四章的真實性,前後一實一虛不僅形成了強烈對比,也更襯托出生育這一問題對現實生活中的人的重大影響,完善了整篇小說的互文關係。

《蛙》主要講述了筆者“蝌蚪”的姑姑萬心作為一名鄉村婦產醫生的一生,莫言以自己的親姑姑管貽蘭為創作原型,加入了文學創作的虛構成分,小說前期用真實淳樸的語言將那個年代的事情展現得惟妙惟肖,後期又加入了大量的幻覺魔幻主義,彰顯出在現實與歷史的作用下,人的內心和本質發生的強烈變化。

《蛙》的成功之處在於將現實與魔幻進行了結合,不僅小說中的“姑姑”在現實生活中有原型,連小說中的高密東北鄉都是虛構而成,因此而形成了一個文學概念,泛指實行過生育政策的所有土地。

一、《蛙》中關於現實主義與魔幻主義的描繪

1、原型姑姑與虛構“姑姑”

原型姑姑名叫管貽蘭,是東北高密有名的婦科醫生,如今83歲高齡的她膝下有兒有女生活幸福。而姑父也不是什麼民間手藝人,而是一名司機。

從事醫生40多年的姑姑接生過一萬多個孩子,最開始聽莫言說要以她為原型寫一本小說的時候,姑姑是同意的,在她看來莫言也是自己接生的,而且非常孝順,所以很相信他。但是文學的創作肯定會有虛擬的成分,因此姑姑只負責將“骨頭”告訴他,而關於小說“肉”的部分則由莫言自己去創造。

莫言《蛙》:解析鄉土文學作品中現實主義與魔幻主義的碰撞

管貽蘭老人(右一)與莫言(左二)的合影

經過莫言十幾年的構思而形成的小說中的“姑姑”萬心,最終出現在了大家面前。小說中的“姑姑”雷厲風行,作為根正苗紅的老軍醫後代,她繼承了父親的衣缽,成了一名婦產科醫生。

小說中的“姑姑”與現實中的姑姑既有相似又有不同之處,現實的姑姑真實的經歷了那個年代的一切,小說的“姑姑”也在莫言的筆下經歷了相同的事情。但是文學作品的虛構成分,也讓眾多讀者發揮了自己的想象空間,將自身見聞結合起來,心中便有了更多個版本的“姑姑”。

2、前期樸實文字與後期虛構話劇的表現形式對比

小說前三部採用敘事的方式,將故事情節一一道來,不僅講述了姑姑職業的一生,也加入了在姑姑的影響下筆者的婚姻經歷、以及周圍村民的生育歷程。

文中的背景是山東高密一個鄉村,這裡的人好以身體的某個部位來取名,如陳鼻、王肝之類,連筆者的大名也叫萬足。在充滿鄉土氣息的土地上,莫言的文字簡單而淳樸,這裡有著最原始的農村生活風貌,是個傳統的靠老天爺吃飯的鄉村。風調雨順的時候,滿地的地瓜可以飽肚子,顆粒無收的年月,連桑樹葉都扒來吃。

“他笑了,這就是文明社會啊!文明社會的人,個個都是話劇演員、電影演員、電視劇演員、戲曲演員、相聲演員、小品演員,人人都在演戲,社會不就是一個大舞臺嗎?”

這是筆者的發小李手在聽說自己年過五旬,但是卻有一個胎兒在陳眉肚子中孕育時候說的一段話。小說從第四部分開始到最後的話劇,就加入了虛構的成分。各種話劇式的對話、以及小獅子50多歲之後仍然“懷孕”的情節,無疑增添了小說的魔幻現實主義色彩。

莫言《蛙》:解析鄉土文學作品中現實主義與魔幻主義的碰撞

3、圍繞陳鼻一家的人丁興旺與家破人亡對比

“尊貴的夫人,尊貴的先生,我來自西班牙拉·曼卻的騎士堂·吉訶德,向你們表示深深的敬意,鄙人願為你們竭誠服務。”

“別逗了我說,陳鼻,你裝什麼洋蒜,我是萬足,她是小獅子……”

陳鼻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他長著一顆大鼻子,他的大鼻子在高密鄉里是特異,但卻是一種異域風情的體現。有著生意頭腦的陳鼻思維活泛,通過向鄉里時髦小青年賣電子錶、賣煙賺了一筆小財,成了村裡的萬元戶。

陳鼻本來與王膽生了一個女兒陳耳,一家三口和和美美,但為了實現生個兒子傳宗接代,硬是讓不具備生育條件、身材侏儒的王膽懷了二胎。超生的王膽到處躲藏,最終在竹筏上早產生下了陳眉,自己也丟了性命。

莫言《蛙》:解析鄉土文學作品中現實主義與魔幻主義的碰撞

喪妻之後的陳鼻一蹶不振,終日與菸酒作伴,連早產的女兒也不管不顧,悔悟過後交了超生罰款,將兩個女兒撫養成人。可是一對美貌的姐妹花卻在玩具廠大火中一死一傷,陳鼻最終也淪落在街頭扮成堂吉訶德的模樣乞討,又遭遇車禍精神失常。

陳鼻的模樣無疑是英俊的,王膽也是俊俏可人,一對姐妹花更是得了父母的優秀基因,就是這樣整齊的一家四口,卻夾雜在歷史的漩渦中分崩離析,落得個家破人亡的結局。陳鼻以前是個精明的生意人,通過後來瘋瘋癲癲的模樣對比,以及戲曲似的話語,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從現實走向虛擬的陳鼻,更是被魔幻主義色彩掩蓋下的陳鼻。

二、寫實與虛構對比的作用

1、突出“蛙”的象徵意義

“蛙,既是青蛙的蛙,也是娃娃的娃,更是女媧的媧”

小說的名字是《蛙》,文中也時常提到蛙這一物種,由此可見蛙在小說中是具備多重意義的一個符號。首先它代表蛙,象徵著強大的繁衍能力,其次它又代表了娃娃,是崇高生命的象徵,再次它又寓意了女媧造人開天闢地,是世界上所有一切的來源。

青蛙與女媧本就是寫實與虛構的一種對比,小說中也加入了“青蛙戲人”等民間傳說,更突出了“蛙”的象徵意義,由此向讀者表達了一種對生命崇高的敬意。

莫言《蛙》:解析鄉土文學作品中現實主義與魔幻主義的碰撞

2、增加作品的張力與感染力

“李大偉先生說,莫言老師的作品將艱難、苦難和光明融匯在了一起。”

一部偉大而優秀的作品,通常可以直達靈魂最深處,給人以致命一擊。

《蛙》是一部寫實主義作品,它真實的反映了生育政策在推行過程中的歷程,以及被實行者的經歷變化,通過魔幻的主義色彩,更加渲染出它的影響力,但這一切都是淺層意象,真正的內涵則是莫言通過小說《蛙》,向我們展現了對於生命這一過程的崇高和敬意,以及對生殖繁衍的頂禮膜拜。

三、莫言鄉土文學中摻入魔幻現實主義的原因

“莫言曾在採訪中表示,他在1984年第一次讀到《百年孤獨》時大為驚歎,原來小說可以這樣來寫!”

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他最擅長的魔幻現實主義寫作風格也影響了中國眾多作家,推動了中國尋根文學和本土文學的發展,作為尋根文學代表作家之一的莫言,其創作風格就受到了他深深的影響。

莫言《蛙》:解析鄉土文學作品中現實主義與魔幻主義的碰撞

莫言表示,自從1984年第一次看到這本書後,每隔一段時間便想翻來看看,這個習慣一直持續到2007年6月份。受到啟迪之後的莫言,思維逐漸解開,一些自我禁錮也隨之不見,於是將過去的生活記憶、個人經驗和童年記憶都融入了小說中,重新發現了自我。

結語:

莫言將現實姑姑賦予他的“骨”,加入自己文學創作的“肉”,最終創造出了《蛙》這一長篇小說,將那個有血有肉的年代展現在現代人的面前。

而簡單而淳樸的文字蘊含了無窮的力量,可以敲擊人的內心、震撼人的靈魂。莫言正是以這些樸實的文字孕育出了《蛙》,也孵化出了人類文化史上珍貴的精神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