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法国画家高更为西方油画艺术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影影圈圈


保罗·高更(PaulGauguin1848—1903年)是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陶艺家、雕塑家及版画家。高更同塞尚、梵高并称为法国后印象主义的三大画家,尽管他们各自走上自己独立的人生和艺术道路。保罗·高更厌倦欧洲文明和工业化的社会,对传统艺术的优美典雅也相当反感,他向往原始和自然的生活。保罗·高更希望在原始民族、东方艺术和黑人艺术中寻找一种单纯率真的画风,创造出既有原始神秘意味又有象征意义的艺术。

保罗·高更在对原始和土著民族的艺术作了一番研究之后,开始将对象的轮廓形体加以简化,使用强烈鲜明的大色块,采用单线平涂的手法,形成了一种平面的具有原始意味的艺术风格。保罗·高更还在作品中寄予了对人生及艺术的深刻思索,赋予作品以象征意义。保罗·高更在艺术追求中雄心勃勃,自视甚高,经常以一个指导者的身份出现。保罗·高更的艺术在单纯和原始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像塞尚和梵高一样,高更也摆脱了模仿自然的传统,在绘画中表现了个人主观的愿望和追求。

保罗·高更的艺术很难让人了解透彻,不像塞尚和梵高的艺术那样亲切实在。这一方面是因为高更常有故作惊人之举,显得高深莫测;另一方面,美术史家和传记作家谈论更多的是保罗·高更非同寻常的生平,而不是他的艺术作品。

1848年保罗·高更出生于巴黎,他的父亲是新闻记者,母亲是一位秘鲁作家的女儿。保罗·高更幼年时全家迁往秘鲁,在那里生活了4年。青年时代的高更当过水手,1871年他进入巴黎一家证券交易所工作,成为一位成功的股票经济人。1873年同丹麦女子佳德结婚,也正是从这一年起,25岁的高更开始业余学画。后来结识了毕沙罗,受到毕沙罗的指导,同时开始收藏印象派画家的作品。1876年保罗·高更的一幅画入选沙龙,这增强了他的自信心,于是他更加专注于艺术创作,参加了后四次印象派展览。

1883年保罗·高更辞去交易所的工作,成为一名职业画家。但高更的画一幅也未卖出,生活变得十分拮据,只好同妻子和五个儿女迁到丹麦。后来保罗·高更带着一个儿子返回巴黎,生活仍相当贫困,只谋到一份张贴海报的工作,但高更仍然坚持画画,直至彻底同家庭决裂。38岁那年高更曾到法国的布列塔尼省去描绘当地的风土人情,他还去过马丁尼克岛写生,1888年到阿尔同梵高短期合作。19世纪90年代保罗·高更被巴黎文学家推崇为象征派画家。43岁那年高更卖掉部分作品以筹集路费,前往南太平洋岛屿塔希提,在一个小村庄里居住下来。保罗·高更像当地土著居民一样赤足裸身,布衣素食,还娶了一个土著妇女为妻。由于生活贫困,两年后高更回到法国,带回60多幅作品,并依靠一小笔遗产在法国生活了两年。但高更早已厌倦都市生活,于1895年再次来到塔希提岛。这让高更贫病交加,煎熬度日,但是他仍然创作了不少作品。1901年高更迁往另一个小岛——多米尼加岛,最后病逝在那里。

像塞尚和梵高一样,保罗·高更也是一位极其孤独的艺术家,他为自己的希望和梦想而努力工作,却很难为人所理解。高更放弃现代文明,在原始民族中寻找单纯和率真的艺术,追求艺术的象征性和神秘感,为以后各种原始主义和象征主义艺术开拓了道路。


天天读诗


法国画家高更为西方油画艺术做出的贡献

高更(1848~1903年)的绘画平涂感显得较为强烈,在厌倦文明世界后,高更远赴塔希提岛与土著人生活在一起,在那里他用单纯的线条和色彩创作了与西方传统宗教形象截然不同的《万福玛利亚》,同时,也是这幅画宣告了高更和西方传统绘画艺术“划清界线”,



言归正传,法国画家高更为西方油画艺术做出的贡献,表现在他将西方油画艺术带进了“现代艺术风格”的时代,高更的画风对20世纪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马蒂斯的“野兽派”都和高更的画风有密切关系,高更的绘画是属于“后印象主义”,


高更的印象主义作品色彩强烈,结构新颖,与当时的象征主义彼此结合,他在蓬塔旺的作品是他最成功也是最有力地影响着艺术发展的作品,19世纪90年代他在塔希提岛上生活,这段时间在他的一生中最著名,他的作品也更关切那些未受西方文明污染的人民的简朴生活,

就连梵高也和高更一样不满意印象主义的局限性,而寻求把感情及感情的表现重新注入绘画,为此,他们也被称作是表现主义者;在高更的作品中是看不到西方绘画的传统透视法,而是直接用色彩来造型,毕加索、马蒂斯等人的作品也是用色彩来造型。

高更作品


诗夜城主


色彩三原色的运用

高更早期绘画是属于印象派画风的,印象派是以瞬间的印象做画。绘画只会着重考虑作品的总体效果,顾及不到枝节细部。以豪放的笔法做画,而作品就缺乏修饰效果,是一种对笔法较草率的画法。而高更早期绘画作品深受毕沙罗的影响,他也采用印象派传统的用色方法以红、黄、蓝三原色为主绘制了一批带有浓厚的印象派特色的作品。在1875年,他创作出《伊埃纳桥附近的塞纳河》,高更直接在画布上抛开黑棕土黄三色,回归三原色,以绿色来画天空和河流,用一片黄色来表达积雪覆盖的河滩

绘画色彩与光影的结合

因高更内心对绘画艺术的探索,而使高更对印象派绘画产生了不满足感。1880 年代早期,高更将笔触放松、变宽 ,大胆地、自由地加重色泽的明亮感,开始注重刻画细节。在对待光影处理方面,还有着鲜明的印象画派的特点。在他创作出《裸体习作》这幅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出到画中颜色上使用了大部分黄紫对比色、裸体的是玫瑰红和绿色,有深蓝色的阴影,像是用微温的熨斗烫过似的肤色。他看重光影的变化,使用大面积色彩平涂的手法、颜色大胆强烈,注重物体的体积感、线条干净利落,构图简洁。他与塞尚和焚高一同被称作法国后期映像派三大巨匠。在绘画初期他受到了映像派的影响,但不久即放弃映像派画法,走向了反映像派之路,追求东方绘画的线条和明丽色彩的装饰性。高更在技法上采用色彩平涂,注重和谐而不强调对比,他的绘画风格与印象主义迥然不同,强烈的轮廓线以及用主观化色彩表现经过概括和简化了的形体,都服从于几何形图案,从而取得音乐性、节奏感和装饰效果。其理论和实践影响了一大批画家,被誉为继印象主义之后在法国画坛上产生重要影响的艺术革新者。





晶莹锦玉1


保罗·高更(PaulGauguin1848—1903年)是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陶艺家、雕塑家及版画家。高更同塞尚、梵高并称为法国后印象主义的三大画家,尽管他们各自走上自己独立的人生和艺术道路。保罗·高更厌倦欧洲文明和工业化的社会,对传统艺术的优美典雅也相当反感,他向往原始和自然的生活。保罗·高更希望在原始民族、东方艺术和黑人艺术中寻找一种单纯率真的画风,创造出既有原始神秘意味又有象征意义的艺术。


保罗·高更在对原始和土著民族的艺术作了一番研究之后,开始将对象的轮廓形体加以简化,使用强烈鲜明的大色块,采用单线平涂的手法,形成了一种平面的具有原始意味的艺术风格。保罗·高更还在作品中寄予了对人生及艺术的深刻思索,赋予作品以象征意义。保罗·高更在艺术追求中雄心勃勃,自视甚高,经常以一个指导者的身份出现。保罗·高更的艺术在单纯和原始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像塞尚和梵高一样,高更也摆脱了模仿自然的传统,在绘画中表现了个人主观的愿望和追求。


保罗·高更的艺术很难让人了解透彻,不像塞尚和梵高的艺术那样亲切实在。这一方面是因为高更常有故作惊人之举,显得高深莫测;另一方面,美术史家和传记作家谈论更多的是保罗·高更非同寻常的生平,而不是他的艺术作品。


1848年保罗·高更出生于巴黎,他的父亲是新闻记者,母亲是一位秘鲁作家的女儿。保罗·高更幼年时全家迁往秘鲁,在那里生活了4年。青年时代的高更当过水手,1871年他进入巴黎一家证券交易所工作,成为一位成功的股票经济人。1873年同丹麦女子佳德结婚,也正是从这一年起,25岁的高更开始业余学画。后来结识了毕沙罗,受到毕沙罗的指导,同时开始收藏印象派画家的作品。1876年保罗·高更的一幅画入选沙龙,这增强了他的自信心,于是他更加专注于艺术创作,参加了后四次印象派展览。


1883年保罗·高更辞去交易所的工作,成为一名职业画家。但高更的画一幅也未卖出,生活变得十分拮据,只好同妻子和五个儿女迁到丹麦。后来保罗·高更带着一个儿子返回巴黎,生活仍相当贫困,只谋到一份张贴海报的工作,但高更仍然坚持画画,直至彻底同家庭决裂。38岁那年高更曾到法国的布列塔尼省去描绘当地的风土人情,他还去过马丁尼克岛写生,1888年到阿尔同梵高短期合作。

19世纪90年代保罗·高更被巴黎文学家推崇为象征派画家。43岁那年高更卖掉部分作品以筹集路费,前往南太平洋岛屿塔希提,在一个小村庄里居住下来。保罗·高更像当地土著居民一样赤足裸身,布衣素食,还娶了一个土著妇女为妻。由于生活贫困,两年后高更回到法国,带回60多幅作品,并依靠一小笔遗产在法国生活了两年。但高更早已厌倦都市生活,于1895年再次来到塔希提岛。这让高更贫病交加,煎熬度日,但是他仍然创作了不少作品。1901年高更迁往另一个小岛——多米尼加岛,最后病逝在那里。


像塞尚和梵高一样,保罗·高更也是一位极其孤独的艺术家,他为自己的希望和梦想而努力工作,却很难为人所理解。高更放弃现代文明,在原始民族中寻找单纯和率真的艺术,追求艺术的象征性和神秘感,为以后各种原始主义和象征主义艺术开拓了道路。








色宴油画艺术


19世纪产生的后印象主义,无论是风格还是形式都是对西方传统绘画的一大颠覆,然而它却促进了现代艺术的产生。

在后印象主义中,高更是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位画家,他抛弃了传统的绘画模式,绘画的风格和形式都追求自由,摆脱了传统绘画中对自然对死板模仿,创造出了一种表现自我的艺术观。作为一个艺术家,高更所追求的自由既是精神上的自由,也是绘画形式上的自由。在高更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印象派所注重的色彩,以及他们所注重的科学与客观的态度,高更对艺术的追求和坚持体现在画面中主观色彩和线的装饰性的手法上,这种执着精神对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高更把绘画看成一种独立于自然以外的东西,强调通过非再现性的色彩、线条来表现画家的主观情感,体现出一种原始的状态,它引导人们更接近自然,在人性与自然中追求艺术的和谐,结合他精致的艺术趣味,平绘的构成形式,浓郁的装饰效果,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征。

高更的画随意,神秘,自由,原始,这也正是他的生活方式,高更的绘画便是艺术与生活相融合的产物,它不受任何外力的阻挠,追求人性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高更的作品推动了西方近代象征艺术的发展,对后来的超现实主义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dao


保罗高更,十九世纪法国画家,与梵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的三大巨匠。在继承了印象派的色彩和线条基础上,高更的作品中更加注重人物感情的释放。高更因为生活经历的复杂挫折,所以他有很多作品引发人们的思想共鸣。其中主要的代表作有《布列塔尼的猪倌》《雅戈与天使的搏斗》《黄色的基督》《美丽的恩棋拉》《塔希提的年轻姑娘》《游魂》《我们朝拜玛利亚》等。这些作品跟之前的印象派作品都有显著的不同,更加注重表达人物内心的感受。

起伏不定的生活状态以及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使得高更作品难以理解,直到二十世纪中叶高更的作品慢慢的被人们理解接受。

高更最大的艺术共享就是在莫奈印象派的基础上开创了后印象派的先河。在十九世纪的法国后印象派中,高更是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继承了印象派色彩变化来体现事物状态的同时,更多的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将艺术由更加精妙的描述转化为了对个人情感的表达。



青岛涵涵爸爸


高更的早期绘画,带有实验性,也很拘谨,令人联想起在巴比松画派(Barbizon Sch印象派田园风光ool)影响下毕沙罗的作品。色彩略见后来发展的迹象,但仍很拘谨。他把颜色做块面处理,自由地加重色泽的明亮感:例如以鲜亮的蓝色画阴影,以红色画屋顶,而使之自背景中突出。

高更在技法上采用色彩平涂,注重和谐而不强调对比,《讲道以后的幻景》就是这种艺术处理的代表作。他的绘画风格与印象主义迥然不同,强烈的轮廓线以及用主观化色彩表现经过概括和简化了的形体,都服从于几何形图案,从而取得音乐性、节奏感和装饰效果。其理论和实践影响了一大批画家,被誉为继印象主义之后在法国画坛上产生重要影响的艺术革新者。


竹下贤客


高更是后印象派巨匠。对现代主义艺术的影响巨大,他的作品融入象征和寓意来表现思想,对后来的野兽派和立体主义也具有启迪意义,尤其是那种对于画画的使命感无形的传给了一代代的后世艺术家。





易老师谈画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 1848—1903年)是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陶艺家、雕塑家及版画家。高更同塞尚、梵高并称为法国后印象主义的三大画家,尽管他们各自走上自己独立的人生和艺术道路。保罗·高更厌倦欧洲文明和工业化的社会,对传统艺术的优美典雅也相当反感,他向往原始和自然的生活。保罗·高更希望在原始民族、东方艺术和黑人艺术中寻找一种单纯率真的画风,创造出既有原始神秘意味又有象征意义的艺术。

保罗·高更在对原始和土著民族的艺术作了一番研究之后,开始将对象的轮廓形体加以简化,使用强烈鲜明的大色块,采用单线平涂的手法,形成了一种平面的具有原始意味的艺术风格。保罗·高更还在作品中寄予了对人生及艺术的深刻思索,赋予作品以象征意义。保罗·高更在艺术追求中雄心勃勃,自视甚高,经常以一个指导者的身份出现。保罗·高更的艺术在单纯和原始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像塞尚和梵高一样,高更也摆脱了模仿自然的传统,在绘画中表现了个人主观的愿望和追求。

保罗·高更的艺术很难让人了解透彻,不像塞尚和梵高的艺术那样亲切实在。这一方面是因为高更常有故作惊人之举,显得高深莫测;另一方面,美术史家和传记作家谈论更多的是保罗·高更非同寻常的生平,而不是他的艺术作品。

像塞尚和梵高一样,保罗·高更也是一位极其孤独的艺术家,他为自己的希望和梦想而努力工作,却很难为人所理解。高更放弃现代文明,在原始民族中寻找单纯和率真的艺术,追求艺术的象征性和神秘感,为以后各种原始主义和象征主义艺术开拓了道路。


威武先生正传


你好,我是钛白

如果单看高更的一生似乎是叛逆,不负责任的丈夫和父亲,我们把视角打开,比如可以从梵高的身上去看,从高更去了大溪地之后去看,从高更的作品中去看。

另外可以看一下高更的传记和电影,电影名字叫(爱在远方)。

英国小说家威廉· 萨默赛特·毛姆的创作的长篇小说《月亮和六便士》,就是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描述了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妻弃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圆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的故事。

高更(1848~1903),法国画坛上继印象主义之后产生重要影响的艺术革新者,与梵·高、塞尚同为后印象派三巨头。出生于巴黎,母亲有秘鲁人血统。他强调大胆的线条和装饰性的色彩,作品追求原始性,带有很强烈的象征意义。代表作有《两个沐浴者》、《马提尼克岛的风景》、《万福玛利亚》、《死亡的幽灵在注视》以及《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将到哪里去?》等。

后印象主义,也称“印象派之后”或“后期印象派”,是法国美术史上继印象主义之后的美术现象。特点是强调艺术形象要渗透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情绪,反对印象主页和新印象主义片面追求客观表现及光和色彩。画面色彩浓烈,不拘一格,充斥着强烈的个性色彩,直接反映了画家的某种情绪。后印象主义最为卓越的代表性画家为塞尚、梵·高和高更。大家想更加进一步的了解后印象主义,可以参考后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的梵·高的名画《向日葵》和《星月夜》。

高更,象征意义和追求原始性是高更艺术的两大特色。他的绘画充斥着神秘的象征色彩,他让人们跳脱语言和文字,通过这些画面上的色彩和线条以及人物形象去感悟画中的寓意。他厌恶现在文明,一直追求最原始、淳朴,反映生命本真的东西,这也使他的艺术更加风格化、个性化。高更的艺术,对20世纪的现代派艺术,比如纳比派、野兽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正如《月亮与六便士》中所说的,有人成为别人眼中不可理喻的疯子,执迷不悟的啥子,冷酷无情的负心汉,为的只是不负心中的热情与理想。

一边是明月光,一边是六便士,你会怎么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