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5 經絡辯證漫談:經絡系統的組成

關注【愉享中醫】,關注生命健康!本號所發方劑以上世紀90年代以前出版的醫著為主。文中方劑僅限於學術交流,患者應在中醫大夫或中藥師指導下加減使用,切勿自行套方,免出意外。

經脈系統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五絡脈及其外圍所連繫的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

(一)十二經脈

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具有表裡經絡相合,與相應臟腑絡和屬的主要特徵,有別於奇經。

上肢內側是手三陰經。其排列為太陰在前,厥陰在中, 少陰在後;下肢內側為足三陰經,其排列為內踝上八寸以下: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後;內踝上八寸以上: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後;六條陽經對稱地分佈於四肢外側,其規律是;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太陽在後。下肢範圍較大,在軀幹部,是三陽經的足陽明胃經行於身之前,足太陽膀胱經行於身之後,足少陽膽經行於身之側過胸脅部,如下圖。

經絡辯證漫談:經絡系統的組成

足三陰三陽經脈在下肢的分佈規律

十二經脈的循行走向規律: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其交接規律是:相表裡的陰陽經在四肢末端交接,同名陽經在頭面部相接,陰經與陰經(手足三陰經)在胸部交接。

(二)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即衝、任,督、帶、陰維、陽維、陰蹺、陽蹺八條經脈,奇經八脈的主要作用有兩方面:①有溝通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經脈,達到統攝經脈氣血、協調陰陽的作用,如督脈為“陽脈之海”,任脈為“陰脈之海”,衝脈為“十二經脈之海““血海”,皆具統率的作用。②對十二經氣血有蓄積和滲灌的作用。

奇經八脈與十二經脈有根本區別:①不直接絡屬於臟腑;②彼此之間有陰陽的分別,但無表裡相合的關係。

奇經八脈的分佈部位與十二經脈縱橫交錯,其中督脈行於後正中線,任脈行於前正中線,各有本經所屬穴位;其餘衝、帶、陰陽蹺、陰陽維六脈的穴位均見於以上各經。衝脈行於腹部第一側線,交會足少陰經穴;帶脈橫行腰部,交會足少陽經穴:陽蹺行於下肢外側及肩、頭部,交會足太陽等經穴;陰蹺行於下肢內側及眼,交會足少陰經穴;陽維行於下肢外側、肩和頭項,交會足太陽等經及督脈穴;陰維行於下肢內側、腹第三側線和頸部,交會足少陰等經及任脈穴。奇經八脈的分佈部位及其交會於他經關係。

經絡辯證漫談:經絡系統的組成

奇經八脈分佈和交會經脈簡表

(三)十二經別

十二經別是十二正經具有離、入,出、合特點的別行部分,是正經別行深入體腔的支脈。 十二經別從肘膝關節上下的正經分離出來,走在深部;全部經別均向心走入體腔內,與屬、絡的表裡臟腑聯繫:然後在頭項部淺出體表,陽經經別合入陽經,陰經經別合入與之相表裡的陽經經脈上,形成“六合“(即足太陽與足少陰,足少陽與足厥陰,手少陽與手厥陰,手陽明與手太陰,足陽明與足太陰,手太陽與手少陰)。

通過經別離、入、出、合的循行分佈,加強了臟腑之間的聯繫,使十二經脈對人體各部分的聯繫更趨周密,擴大了經穴主治的範圍。

(四)十二經筋

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於筋肉關節的體系,是十二經脈的外周連屬部分。十二經筋的分佈與十二經脈的體表通路相一致。其特點是十二經筋全起始於四肢指趾的末端,全部向心走行,遇關節則結聚(即附著於骨骼上),不入內臟,在體腔則成膜成片,如膈肌。足三陽經筋起於趾端,結於面部(鼻旁),足三陰經筋起於趾端,結於陰器(腹部),手三陽經筋起於指端,結於角部(頭部)。手三陰經筋起於指端,結於賁(膈肌)。

經筋的作用主要是連綴約束骨骼,完成關節運動和保護的功能。《素問.痿論》日:“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足厥陰肝經經筋除結於陰器外還有總絡諸經的功能。

(五)十二皮部

皮部是十二經脈功能活動反映於體表的部位,也是絡脈之氣散佈的所在。

十二皮部的循行特點與功能:十二皮部即是按十二經脈的外行線為依據,將皮膚劃分為十二個區域。它位於體表,對機體有保衛的作用,同時能反映臟腑、經絡的病變。反之,通過皮部的治療亦可以調整臟腑功能。

(六)十五絡脈

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各自別出一絡加上脾之大絡(大包),總稱十五絡,或十五別絡。

十五絡脈的循行特點與功能:十二絡脈由四肢肘膝關節以下,腕踝關節附近的本經絡穴分出,均走向相表裡的經脈,加強了表裡兩經的外部聯繫。另有分支隨本經走行加大了氣血灌注的範圍。任脈的別絡名鳩尾(尾翳),散佈於腹部:督脈的別絡從尾骨下的長強穴分出經背部向上散佈於頭部,左右別走足太陽經。脾之大絡從大包分出散佈於胸脅部。分別溝通了腹部經氣、背部經氣和側胸部經氣。

經絡辯證漫談:經絡系統的組成

十五絡脈分佈規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