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5歲女兒無聊在家玩墨水,“如來神掌”印滿牆,寶媽回家後哭了

柳宗元曾在一篇古文中說:雖曰愛之,其實害之

。這句話說的是對於新栽好的樹雖然要像愛護子女一樣對其呵護,但是不能過分關愛和憂慮,否則看似是在關心幼苗,實則讓它失去了獨立成長的能力。這個理論對於今天父母對待孩子的溺愛問題也是一樣適用的。


5歲女兒無聊在家玩墨水,“如來神掌”印滿牆,寶媽回家後哭了


同事小李近日分享了自己的憂慮。小李勉強算是“老來得子”,因此這個在自己35歲才生下的寶貝女兒自然是全家的掌上明珠。小李和丈夫平日裡的工作都比較忙,照顧孩子的重任便落到了孩子爺爺奶奶的肩上。白駒過隙,連小李都沒有發覺到,她其實已經錯過了孩子最關鍵的幼年成長時期,彷彿一眨眼的功夫,女兒便長到了5歲。

由於最近疫情影響,小李一家在家中停工了差不多有一個多月時間。在這段不長不短的全權照顧孩子的階段中,小李深深體會到了過去對於孩子成長的缺席的後果幾乎全部化為了如今孩子極度任性的性格——女兒不僅是典型的“溺愛”教育下長大的孩子,而且還已經習慣了這樣的行為模式,這使得小李憂慮不已。


5歲女兒無聊在家玩墨水,“如來神掌”印滿牆,寶媽回家後哭了


這天,小李照常出門買菜,臨走前千叮嚀萬囑咐剛開始學畫畫的女兒不要拿著畫筆到處亂畫,誰知女兒倒是聽話沒有拿畫筆作畫,卻不知從哪裡找出了一瓶墨水,當小李看到滿牆的墨水手印時,差點沒哭出聲來,她終於徹底爆發,忍不住上前將女兒狠狠教訓了一通。

事後,丈夫告訴小劉,孩子開始亂塗亂畫並不一定是壞事,而可能是“視覺空間智能”開始發展了,如果一味遏制則會導致孩子視覺空間缺失的問題。雖然孩子對牆胡亂作畫的行為應該制止,但是可以適當引導孩子在紙張等正確的地方釋放這種慾望,對孩子的大腦發育是有一定幫助的。


5歲女兒無聊在家玩墨水,“如來神掌”印滿牆,寶媽回家後哭了


不過溺愛教育下導致的孩子的確會有明知故犯、以自我為中心等一系列問題,那我們應當怎樣進行教育呢?

第一,直面指出

有學者說道:孩子的理性是不斷成長的,不要餵養他們,而要引導他們。作為寶媽的我也認為,“溺愛式”教育便也是另外一種形式的“餵養式”教育。如果家長只顧著以順著孩子為終極目的地去進行教育,那麼孩子就不能很好地明辨是非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例如孩子犯錯了不直接指出而是一味縱容,或是孩子想要的東西不管合不合適從來都不拒絕等等。

反之,“引導式”教育就會首先讓孩子明白一件事情的本質對錯,其次再使他們意識到自己在其中需要扮演怎樣的角色。例如正確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下次不再犯錯,或是明白了父母也不會滿足自己的一切慾望,只要依靠自身努力獲得的東西才更有價值等。


5歲女兒無聊在家玩墨水,“如來神掌”印滿牆,寶媽回家後哭了


第二,幫助成長

“正確的結果,是從大量錯誤中得來的”,錢學森先生這樣說道,科學研究如此,教育問題亦如此。孩子正處於對任何事情不斷好奇和探索的階段,因此犯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得不到正確的引導致使在歧途上越走越遠,偏離了既定的軌道。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要教育好孩子,就要提高教育技巧,那麼就需要家長付出個人的努力,不斷進修自己。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是任何人都不可比擬的,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往往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之一,所以父母也要不斷精進自身,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去,為其樹立良好的榜樣。


5歲女兒無聊在家玩墨水,“如來神掌”印滿牆,寶媽回家後哭了


《論語》早在千百年前就道出了真理:愛之,能勿勞乎?忠之,能勿回誨乎?在面對孩子的教育上這也是相同的道理。真正的愛孩子絕不是一味滿足和順從,而是在無私的愛的基礎上用理性且客觀的方式讓孩子看到那些美好的品格。關於這個問題大家有什麼看法嗎?一起來討論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