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春節過年你家都有哪些有特色的民俗?

董乃德影像


我家座標是山東魯中山區的小村子。過年最大的事是祭祀。爺爺活著的時候,在老家祭祀,去世以後,就在二伯家了。祭祀從年三十開始,一直到初二下午結束,共三天。祭祀準備的東西十分複雜,我作為晚輩,又是女孩,在重男輕女的山東鄉下根本接觸不到這些珍貴的“核心機密。”印象中,爺爺總是在除夕前一天就把平日放在堂屋中央的大桌子收拾出來擦乾淨做供桌用。之後,還要準備一隻公雞(宰殺好之後,要將兩隻翅膀插在雞嘴裡,這樣堆在盤裡才有品相),一隻白磷魚(要立起來放),一盤大肉元,一碟方肉,這些東西擺放在中間,緊挨著的是各色水果、點心和酒水。供桌最前面中間是香爐,最裡面是牌位和筷子。牆上中間掛著天神圖,兩側是副對聯,直到很久了,才認得出是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祭祖宗很有講究,每年除夕當天早上準備好,然後放鞭炮迎接眾位先人回家,並在大門口放一根棍子,據說是為了攔著先輩們,不叫他們瞎逛遊。祖宗請來了之後,自然是要好生招待的,除了香不能斷,每頓飯之前都要先“澆點”,也就是供一碗熱餃子。

(這張圖是網上找的,但是牆上掛的圖跟我家的很像)

年初一,是拜年的日子。一家人吃了早飯,換上新衣,跟著爸媽去爺爺奶奶家。此時,家堂桌子前早已鋪上了一張席子,供磕頭用。通常,我們先給祖宗磕頭,再給老人磕頭。很小的時候,爺爺奶奶也窮,磕頭也白磕,後來大了才會得幾毛壓歲錢,還高興地不得了。自家的儀式結束之後,大伯和爸爸他們幾人就到別家去拜年磕頭了,叔叔則負責領著幾個哥哥和兩個弟弟,大娘和老媽她們也自成一夥,和堂姐、妹妹一起出去。我自幼夾生,又討厭虛禮,因而從不願參與這些事,總是回家自己玩。而爺爺奶奶更難得處在一起,一上午就坐在家裡,等著拜年的人上門磕頭。中午時分,這一套形式基本結束,老媽回到家裡,兜裡盡是別家得來的零食,無非是些瓜子、花生和各色的糖果,一邊掏出來給我,一邊還唸叨著誰家買的東西好吃。

(這張圖也是來自網絡,但供桌上的菜跟我們那兒的也很像)

年初二,送家堂,這是小時候的最愛了。四家人吃過午飯後不約而同地趕到爺爺家,大人們忙著燒紙、查看爆竹、準備送祖宗的麥麩水,小孩兒們則眼巴巴地看著桌上的蜜食和京果咽口水,可惜孩兒多物少,弱小如我總是難以搶過哥哥們,只好靠老媽奪過一點兒來解解饞癮。一群人鬧哄哄地燒了紙錢,磕了頭,向著野外的田裡出發,找個空地,向著祖宗墳地的方向再燒紙、磕頭、放爆竹,歡送他們回家。之後,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繼續打牌、喝茶、聊天、吃瓜子,盡情地享受最後的放縱。

(圖片來自網絡,我奶奶家每年也都買這種財神畫貼起來)

除了祭祖,我們這裡每家每戶都要祭天地。這個儀式比較簡單,院裡擺上一張小桌子,上面擺一個天地之位,然後放一碟葷菜、一盤水果,倒一杯白酒,點三柱香,桌前再放兩個紙質的大元寶。因為冬天風大,通常用半張席子罩起來。除夕這天,香是不能斷的,滅了就要點上。中午飯下了餃子,一定不能先吃,要記得先供兩三個到天地上。除夕當晚的十點左右,當你聽到外面鞭炮震天響,就是發錢糧了,即給老天爺燒紙錢的時候到了。此時,每家每戶先放鞭炮,然後燒紙錢,還要把酒水和餃子都倒在裡面一起燒,之後全家人一起對著尚未被風吹散的紙灰,一氣磕三個頭,乞求上蒼來年事事順心,一切平安。然而,敬過天地之後,供桌上雖然不再繼續擺放東西,卻也不撤掉,等到三天的年過完後才收拾。

這幾年,除了祭祖宗、敬天地,媽媽她們還要去給神仙奶奶燒紙。神仙奶奶是誰,我並不知道,也沒見過,據說她通陰陽,能看病,活著的時候是個厲害的人物,因而死去之後她的乾兒子們集資給他修了座大墳。漸漸地,大家會在除夕傍晚的時候去她的墳上燒紙、祭祀、祈禱,希望這位了不起的老人家能保佑各家各戶平安健康。


我本人是女孩,對於祭祀的細節並不知曉,其他習俗也參與的不多,能寫下來的只有這些。

另外,所有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果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


勤勞的Wendy


我是膠東人。從小生活在農村,對農村過年風俗有著深刻的記憶。兒時記得,特別每逢大年三十的這天晚上,一年到頭,農村人盼來不易的白麵餃子吃完後,都會不約而同、在陣陣悅耳的鑼鼓聲中,匯聚到村裡開會的屋前熱鬧一番。然後,組成敲鑼打鼓的隊伍、為烈軍屬送上光榮燈。七十年代前後的農村條件非常艱苦,沒有什麼很好的娛樂活動。迎新年的到來是農村人靠打樸克、講故事等守歲到午夜。午夜前後是爆竹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午夜剛過,巷子裡就有了歡快嘈雜的腳步聲。聽聲音就是三三兩兩的年青人挨家挨戶給同祖的老人們拜年來了。給老人拜年是有講究的。不是先見長輩,而是先到掛祖譜的房間,一字排開,先給“掛著”的老祖宗磕頭。一邊磕頭一邊向長輩問好。然後,才到長輩居住的房間看望長輩,再走到另一家。

大年初二下午“送神”(神,指的是灶王爺。迎來小年,家家戶戶都把“他“貼在灶間供奉,以求新年裡生活富足),也是農村人很重視的一項儀式活動。一姓血脈的村裡人,在村邊各自原定劃好的地方,點燃早就準備好的長長鞭炮,歡送灶王爺返回,並訖求它來年再一次迴歸!


建飛圖文


民俗每個地方都不一樣!但也都差不多,只不過現在比起以前年味越來越淡了。

我們家鄉臘月二十三是要除塵的,小年了、祭灶!

年三十早上起來打掃衛生,貼門畫,到了下午去已故親人的墓地請家人回來過年,晚上吃過飯一家人圍在一起說說給長輩們拜年。

初一凌晨零點是要起床的,其實以前叫起五更,現在都變成凌晨零點了,凌晨吃過飯,就不用睡覺了,該去串門給族裡的長輩們拜年了。

除二開始就是走親訪友,一家一家的去,能走好幾天!

慢慢的就到了正月十五,年也就過去了!今天是臘月二十三,小年啦!外面已經在放鞭炮了!


微塵270081211


我家過年的習俗,其實跟大家的差不多。

年三十一大家子吃團年飯,然後把要殺的牲畜殺好,因為年初一不能殺的。

年初一就是吃喝玩樂,小有小的玩,大人有大人的玩,凌晨就放開門炮,迎接財神爺,接福到家。

年初二很多時候都是去走親戚,就是陪老婆回孃家,這個應該是大部門地區的習俗吧。我們村有個舞獅的習俗,因為有醒獅隊,所以會舞獅拜年,每家每戶都拜,吃青,挺熱鬧的。

年初三也是走親戚的,比如外婆家,姑媽家等等。


生活小精彩


爸媽在的時候,過年留下很多風俗,我都刻意把它繼承下來。不是隨大流,而是給自己一個念想。

掃房。年前,爸媽都會擠出時間,隆重地穿上在單位才穿的工作服,戴上工作帽或扎條毛巾在腦袋上。然後,把短把的條埽綁在竹竿上,牆上、棚頂,犄角旮旯掃個遍。爸媽說:把灰塵掃淨,寓意著除舊佈新,日子好過。

貼對聯、貼窗花。年前,都要買來窗花和對聯,必須是全家人齊上陣,熬漿糊、裁剪、搽門框和窗戶。然後,歡天喜地地往上貼。貼上後,還要鼓掌慶祝。然後,出門放鞭。

記得有一次,為了表示自己長大了,勤快勁兒上來了。拎起條掃幫爸媽掃地,地上竟是瓜子、花生皮子。爸媽突然對我說:“不能掃,掃了就不吉利了。”我問:“為啥?”爸媽說:“會把福氣掃走的。”

那時我還小,不是十分懂。但是,能感覺出一定是美好的祝願。

總之,過年了,咱北方有很多風俗。這些風俗不能用科學、文化、知識來界定。往往預示著老百姓,對生活的美好期許和祝願。





0大木瓜0


1.臘月二十八貼對聯,農村術語“二十八貼花花”就是貼對聯,家裡攪拌點麵糊糊,然後貼上去,現在一般用透明膠帶

2.二十九三十要買年貨,雜魚,剁餃子餡,然後找幾個硬幣放進去,討個吉利,包棗饃饃,聽說供神用,小編也不太清楚

3.大年三十流行熬夜,俗語稱(熬福)就是熬夜熬的時間越長越來年越有福。還有請神的習俗,這天一般會燒點紙給去世的人,意思是過得很好不要掛念自己,還有一點就是讓來家裡看看有什麼不乾淨的東西趕緊帶走。

4.大年初一早上起來一定要放個炮仗,聽聽新年的氣息到來,找朋友一起玩玩。

5.過年聽說不能剪頭,俗語說(剃頭死舅)具體是什麼小編不太熟悉。反正過年剃頭會遭受世俗的白眼,所以小編建議大家年前剪一下頭。有手藝的過年前幾天絕對賺錢。

6.初二要走親戚,小編這裡的人會去新女婿的家裡討錢,這也是圖個吉利,現在不知道怎麼回事。這種性質變了,不給錢都不行,別人會欺負你,給少了也不行一次最少800或者一千。對於一些不太富裕的家裡又是一筆開銷,這個習俗小編感覺不太好,你們覺得那。

7.初三到初八都是來往的賓客,這時間一定要規矩了,(發壓歲錢)這時候小編這裡是見了磕頭,磕頭的多了,長輩們會很高興的給你們錢。

8.十五號,小編這裡會有一些活動,玩雜技,玩獅子,猜燈謎,舉行一系列活動,圖個好彩頭。猜燈謎對了還會有很多獎勵喔

9.二月二剪頭。剪完頭就表明自己又要奮鬥了,這時候家鄉外出打工的也會掉眼淚。

看到可愛的小豬,祝大家豬年快快樂樂,年年有餘





裝修之家培培


我們這裡是蘇北鹽城市大豐區。過春節是非常隆重的,也是比較熱鬧的。首先,臘月裡要做饃頭、蒸糕。過去是家家戶戶自己做,現在有專業戶代勞。你只要將麵粉、糕粉送去加工即可,減少了很多麻煩。接著採購年貨,買幾桌菜春節前後備用。還要準備好禮花、鞭炮等。臘月二十四日為送灶日,鞭炮一放便有了過年的氛圍。子女們各自送上大包、小包的年禮,我們也分別給小孩壓歲錢。除夕夜,一家人相聚在一起,吃團圓飯。席間孩子們有上小學的也有上大學的,都要彙報一年來取得的成績。飯後大家一起興高彩立地觀看中央臺的春節文藝晚會。

大年初一這一天早晨吃糖圓,取意為團團圓圓。早上在鞭炮聲中,家裡親人和憐裡之間互相道賀,共祝新春佳節。子女們在一起打牌,看電視,中午在舉杯祝福之後,大人們談在新的一年中如何致富,孩子們說說如何勤奮讀書,訂好努力目標。

一般地說過了正月初五就算過了大年。在初五前不能說不吉利的話。正月半是元宵節也要熱鬧一番,嫁出去的姑娘要帶父母吃餃了。二月初二父母要帶姑娘、女婿全家入席。到這時才能說真正地過了年。

我是無神論者,春節前後不搞什麼迷信活動,力求過一個祥和的革命化的春節。


草笑霜


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各自年俗,各自的傳說。

我來講講老家,我們老家過年最大的習俗就是逢會和燒香拜神。逢會就不贅述了,就是大型年貨展覽,花燈巡遊。重點說說我們老家的燒香,固定的地點(一個傳說有河神現身的地方),固定的時間,(除夕加前後兩天共三天三夜),每到這個時間,煙花🎆爆竹聲聲不斷,不管颳風下雨下雪,總是人山人海,許願的罵街的,湊熱鬧的,來自十里八鄉,好不熱鬧。附圖不是實拍。



可笑的氣球


貼春聯門神 祭祖拜神 年夜飯 掛燈籠 看秧歌獅子舞龍張燈結綵 拜年











睿者睿者


三十貼對聯,吃餃子。老家初一去拜年要磕頭。初二閨女回孃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