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5 “膏藥”該如何用?

從中成藥數據庫中能查到的作用於肌肉-骨骼系統的膏藥就有159個品種,在中藥五大劑型中,膏藥的起源也是相當早的,早期的膏藥多是動物脂肪或者用動物脂肪為基質,加以藥物用來外敷,到了魏晉以後,膏藥得到推廣。與打針吃藥相比,貼膏藥治病,取材方便,操作簡單。如今除了醫院的藥房,大大小小的藥店、診所,甚至地攤上都可見到膏藥的身影。面對眼花繚亂的膏藥市場,我們該怎麼選用呢?

膏藥的分類

外用膏藥在歷史上分類很多,到目前也沒有統一的分類方法。根據其用藥,可以分為寒涼膏和溫熱膏。根據膏藥基質成分的不同將膏藥分為黑膏藥、白膏藥、油膏藥、膠膏藥、松香膏藥等。根據膏藥的臨床應用可分為癰疽、疔瘡、瘰癧、皮膚、臁瘡、外傷、關節風溼、燒燙傷、凍瘡、生肌收斂、眼耳鼻喉等以及其他雜症。根據被襯物分為布膏藥、紙膏藥、狗皮膏等。

膏藥的臨床應用

宋代以前,主要用於治療癰疽、瘡癤等外科疾病。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記載膏藥可用於風溼、腰腿疼痛,跌打損傷等疾病,清代吳尚先撰寫的《理論駢文》則認為膏藥可治百病,對各種急、慢性疾病,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疾病均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膏藥貼於體表的膏藥刺激神經末梢,通過反射,擴張血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周圍組織營養,達到消腫、消炎的作用。同時藥物通過皮膚滲透達皮下組織,在局部產生藥物濃度的相對優勢,從而發揮較強的藥理作用,對創傷,皮膚疾病,粘膜病變的治療,均有防腐消炎止痛等局部作用。此外,有些刺激性強的藥物,強刺激通過神經反射,可以調節肌體功能促進抗體形成,提高人體免疫力。同時,藥物穿通皮膚及黏膜後,經過血管或淋巴管進入體循環,可產生全身性藥物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大部分膏藥可經皮透產生消炎、止痛、活血化瘀、通經走絡、開竅透骨、祛風散寒等功效。

如何選擇膏藥

每種膏藥都有其獨特的藥理作用,不可隨意“通用”。它是遵循中醫辯證論治及中藥的功效、主治與歸經的原則,由多味藥物組成的複方。沒有通治百病的膏藥,每種膏藥都有其獨特的功效和適應證。因此,最好是在醫師或藥師的指導下,根據適應症來選擇合適的膏藥。

其次在選擇的時候應選擇正規合法銷售的膏藥,應有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核發的藥品準字號。合格的膏藥應滿足以以下要求:帖於皮膚上有適宜的黏性,不會移動位置;外觀滑潤細膩,對皮膚無刺激性;在常溫下保存,兩年內不變質,不失去黏性。但是對於普通患者來說,這些都只有在用後才知道,所以在選購膏藥時應注意瞭解膏藥外包裝是否有藥品準字號、生產日期、保質期。

對於地攤上的“祖傳膏藥”,良莠不齊,在購買時應謹慎,最好到正規醫院或藥房購買具有藥品準字號的膏藥,正規醫院的自制膏藥也是可以放心使用的。

“膏藥”該如何用?

如何使用膏藥

對於膏藥的貼法也是有講究的,在貼膏藥前應選擇正確的貼藥部位,對於跌打損傷、各種皮膚病可貼於患處,但有些膏藥是必須貼於體表特定部位,如治療小兒寒積腹痛的小兒䁔臍膏,必須貼於肚臍上。所以在使用膏藥前應向醫生或藥師諮詢或閱讀說明書,不要盲目貼,這樣不一定有效,還有可能有損健康。

貼膏藥應剃淨汗毛或儘可能避開汗毛較多的地方,否則一是粘不住,二是撕揭時帶起汗毛會引起疼痛。在貼膏藥之前,應先用毛巾蘸溫水洗淨患處或穴位處的皮膚,然後再貼,對於紅腫痛部位應用醫用酒精消毒後再貼膏藥。這樣有利於患處的毛細血管開放,可以讓藥物更好地透過皮膚和皮下脂肪進入血液。

冬天氣候寒冷時,使用橡皮類膏藥時,可將膏藥貼好後再用熱水袋熱敷一下,以便粘貼牢固,增加治療效果。使用黑膏藥類膏藥時,可先將膏藥放在微火上加溫或將其漂浮在開水上面軟化,等烘烤後不燙皮膚時再貼於患處。

使用中應注意什麼

很多需要用膏藥的,也不是一張或一劑膏藥可以治癒的,並且膏藥不能長期貼於皮膚上,應在規定的時間內換貼膏藥。更換時間,也應諮詢醫師、藥師或認真閱讀說明書,並結合自己的皮膚是否過敏而定。一般情況下,一張膏藥的藥效可維持1-2天,連續貼和最多不超過7天。因為皮膚也需要“呼吸”、汗腺、皮脂腺需要排洩。長時間敷貼膏藥,會造成局部溫度高、溼度大、代謝廢物不能排出,而刺激局部皮膚,產生瘙癢等不適。在兩次貼膏之間還應適度清洗患處,清除掉黏附在皮膚表面的藥垢和傷口中的分泌物之後,讓皮膚適當休息1-2小時再貼。

在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均應謹慎使用:

患處有紅腫及潰爛時不宜使用,以免發生化膿性感染。

運動或勞動時不慎造成肌肉挫傷或關節、韌帶拉傷時,在受傷72小時內,不宜立即使用活血散瘀類的膏藥,因這類膏藥沒有消腫、止痛的目的,而且有可能會導致損傷部位出血、腫脹加重。

凡是含有麝香、乳香、紅花、沒藥、桃仁等活血化瘀成分的膏藥,孕婦均應禁用。特別是孕婦臍部、腹部、腰骶部都不宜帖膏藥,以免局部刺激引起流產。

女性在月經來潮期間,腰骶椎或腹部都應停貼膏藥3-5天。

如何揭膏藥減少疼痛

膏藥貼在皮膚上,而皮膚上有汗毛,揭膏藥時必然要拔起一些汗毛而引起疼痛,那麼怎樣揭膏藥才不疼呢?在揭膏藥前將潤膚油均勻塗抹在膏藥的表面,讓潤膚油浸到皮膚與膏藥之間,減弱膏藥的黏性,在撕揭的時候動作要輕柔,防止撕裂皮膚。對於粘貼比較牢固的膏藥,可以用熱水袋熱敷或電吹風吹一下,或者用溫熱水浸泡或用毛巾打溼,然後再揭膏藥,可減輕疼痛。對粘在皮膚上的部分藥膏,可用紗布蘸少許汽油擦淨,然後再用酒精消毒。

如何處理的不良反應

多數人貼膏藥後並無明顯不適,部分人會感到局部發熱、發癢,這屬於正常反應,可以不管,如果在再使用藥膏後,局部出現丘疹、水皰、自覺瘙癢劇烈,說明對此膏藥有過敏,應立即停止使用,嚴重的應進行抗過敏治療。

如果過敏反應較輕,應立即揭下膏藥,用溫水將貼膏藥處清洗乾淨即可。若貼膏藥處起疹子、水皰等,應立即將膏藥取下,用鹽水清洗,然後用酒精消毒,再用紗布包紮。如果水皰大,應到醫院用消毒針管將泡內液體抽出,再作相應處理。在用同一種膏藥,出現2次過敏反應,則以後禁用這種膏藥。

“膏藥”該如何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