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5 河南省這條河承載著三國時期到戰爭時期的糧食運作

河南省新野縣有一條河,叫“運糧河”。1986年夏,筆者參與編寫《新野航運志》。當整理資料編寫“ 這一節時,看到白河(古稱淯水)、唐河、湍河(也稱七里河)、資機行船的口碑資料及歷史文獻記載,唯獨縣境內之“運糧河”沒有行歷史資料。

河南省這條河承載著三國時期到戰爭時期的糧食運作

大家依“運糧河”三字推測,覺得必然是條運過糧的河。於是決定沿運糧河一帶村莊調查,收集口碑資料。大家一行二人沿運遠能的上港、果園、桐柏廟等村訪問老年人,共查訪有七位老者(大者87歲)都沒說出運糧河行過船的根據,只有果園村兩位老人說他們小時候看到果園村南運糧河北岸有一座楊泗爺廟(船民敬的河神,保佑行船安全)。

河南省這條河承載著三國時期到戰爭時期的糧食運作

根據這些跡象,大家覺得有進一步查訪的必要。事隔一月後,大家去鄧縣水利局訪問,得知已經離休的劉局長準備寫本有關水利方面的書,可能有這方面資料,於是大家慕名造訪這位老同志,懇求抄錄了有關糧河”的片斷如下。

河南省這條河承載著三國時期到戰爭時期的糧食運作

據可靠史料證實,“運糧河”為三國時曹操所開。東漢獻帝建安三年(公元208年)秋曹操駐軍新野、穰城一帶,他乘伐劉表之餘威,欲進軍江陵,繼而沿江而下征伐東吳。他為了供應前方軍糧,將穰城(今鄧州市)灌田的六門堰水渠開鑿為一條河,把農產豐富的穰城糧食由這條河運經白河,再入漢江送往前線。

河南省這條河承載著三國時期到戰爭時期的糧食運作

把六門堰引水渠疏通漕運軍糧一事蕭統的《昭明文選》一書中曾經提到。該書所輯晉朝陸機撰文《辨亡經》上篇謂:“魏曹操藉戰勝劉表之威,率百萬之師,浮鄧塞之舟,下漢陰之眾……。”據《辭源》“鄧塞”條解:“鄧塞”即鄧城東南小山地,故址在今鄧州市東南,實指今鄧州市桑莊鄉之房山而言。

河南省這條河承載著三國時期到戰爭時期的糧食運作

所謂“浮鄧塞之舟”,1951年鄧縣政府領導群眾疏浚運糧河時.在桑莊鄉王樓村所近河底挖出鐵錨、朽木船板和有臺階的碼頭。1958年桑莊鄉大搞挖溝排澇時,又在周莊村南運糧河底挖出船桅杆。這些跡象足以證明運糧河確實行過船,運過糧。

河南省這條河承載著三國時期到戰爭時期的糧食運作

還有史料證實,這條運糧河在唐代還曾漕運過江南財賦。《讀史方輿紀要》商於條稱:“唐上元末(公元675年)淮西運阻,轉運使劉晏以江淮粟泊由襄漢越商於(從內鄉至商州凡六百里皆屬商於地)以輸京師(長安)。”足以證明唐朝時運糧河仍行過船運過糧。

河南省這條河承載著三國時期到戰爭時期的糧食運作

現觀運糧河道自鄧州城南蜿蜒經新野境內的桐柏廟,繞果園、上港等村至劉廟村河口入白河,全長40多公里,河內長滿青藤。究竟何時停止行船,因無史料,而又年深日久無法考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