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7 星石投资的极简秘籍——《私募的进化》节选

星石投资的极简秘籍——《私募的进化》节选

“若星之恒,若石之坚”,这是星石投资名字的由来,质朴地表达了创始团队的私募情怀。事物但凡长久,必非一帆风顺,但最终必向其本质收敛,星石投资对投资事业的执着,是其初心,也是其本质。私募最大的优点是更加灵活自由,股东、管理层和基金经理是三合一的角色,基金经理能够按照自己的风格设计策略和布局产品,能成为投资主导型公司。

在“奔私”之前,星石投资董事长江晖作为中国最早的一批公募基金经理,已经跻身于明星基金经理之列,曾参与筹备华夏基金和工银瑞信基金等大型老牌公募基金公司,管理过基金兴和、基金兴华、华夏回报和工银瑞信核心价值等多只知名基金产品,也有自己的“粉丝”。但是在2007年2月,他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合伙人毅然投身私募。但当时私募基金行业的法律法规仍不完善,总带着“非法集资”的标签,所以在公司成立之初,无论是在注册还是在产品的成立,都历经坎坷,直到2007年7月底才正式成立第一只产品。

首只产品成立时,上证指数已疯狂上涨至达4 000多点,全中国都沉浸在“股市年底破万点”的激情中。但是,星石投资的投研团队却没有这么乐观,通过大量的研究,他们发现全市场30多个大类行业中25个以上出现了景气度明显下滑的趋势,再加上货币持续收紧,从中嗅到了风险的气味,所以,在2007年年底,星石投资开始清仓旗下所有产品。

在后续的两三个月里面,市场的疯狂极致演绎,星石投资旗下产品收益虽然也不错,但是仍然跑输部分同行,这段时间,投资人提出了各种质疑,甚至把客户经理骂哭,但投研团队不为所动。

随后次贷危机到来,A股进入熊市。2008年上证指数跌幅约70%,而星石投资却在没有对冲工具的情况下,全部产品都逆市获得了正回报,一战成名。这样的情景在未来数次市场出现拐点时不断重复,星石投资总是作为市场的少数派,在短期质疑中,坚持自己的判断,从不从众,从不迎合市场,并且大部分时候被证明正确。

投资的精进,十年打磨出的利器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星石投资十年来经历了牛熊多轮切换,也经历了规模的起起落落,但始终没有变的,就是对于投资的初心和专注。

回顾过去,尤其是近5年,随着制度的放开和资金的充裕,资产管理领域创新不断,风口络绎不绝,新三板、定增、量化等等不断涌现,对于资管机构来说,诱惑十足。但每次星石投资都反复考量,最终仍坚持股票多头策略。

在能力圈中不断磨合

星石投资认为,做基金经理与做产品经理有异曲同工之处,一个好的基金产品应该是与客户“互动和磨合”出来的。何谓互动和磨合?客户有盲点,不懂市场长期与短期的关系,只盯着短期赚钱机会,容易错过长期趋势带来的大机会。而基金经理懂投资,看得清长期趋势,但不懂兼顾客户体验。所以一只好的基金产品,需要不断反馈,在基金行业,产品的反馈期可能是3—5年,需要长期、稳定、大量的投入,否则可能最终损害到客户的长期利益。可以说,坚守能力圈,是对客户利益保护的最好方式。

实践证明,在细分领域做到极致,仍然能够得到资金的认可,并获得规模上的馈赠。2015年,星石投资成为国内首批百亿私募,旗下产品超过50只,获得了大多数银行的认可,入选了几乎所有商业银行“私募白名单”。同时还与银行资产管理、资管公司、高校基金会、海外机构等机构投资者展开合作。

群狼战术,复制投资策略

星石投资在投资管理方面实行“投资决策委员会领导下的多基金经理负责制”,每只基金由多名基金经理进行投资决策,执行“复制投资策略”。即,由8名基金经理和5名行业基金经理来共同管理一个股票多头策略,根据每个基金经理的特长与能力,分配相应比例的资金,每个基金经理拥有独立决策权,但是所选择的个股均必须来自投研团队共同建立起的“股票池”,这也减少了决策和操作的风险。

多基金经理负责制一方面能够聚焦投研能力,让投资这件事变得更加纯粹,也让投研团队能更加专注于对这唯一一个策略的打磨和调整,同时有效避免资产规模增长对投资产生的负面效应,保持投资能力大于资产规模;另一方面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人特长,优势互补,保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另外,采用多基金经理负责制还可以避免“一言堂”的情况出现和由于基金经理个人状态的好坏而影响产品业绩的情况。

众人拾柴火焰高,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10年里,公司始终在对策略进行升级完善,根据产品周期和对市场的长期判断,其策略可分为两个阶段,即“1.0版本”与“2.0版本,每一个版本几乎都沿用超过5年。

1.0版本的策略稳健偏保守,主要目的是要控制回撤,也就是净值上涨稳健,回撤小,这一阶段,公司旗下产品回撤率远低于业内平均水平,近似债券型基金。在近5年实践中,星石投资意识到,这种操作会让一类客户非常喜欢,因为绝对回报更稳当、安全,但也有一些客户非常不喜欢,因为太稳了。如果客户分成“喜欢”和“不喜欢”队列鲜明的两类,那这很难说是一个好产品。自2012年开始,花了三年时间升级进入“2.0版本”,目标是让更多客户都满意。

2.0版本则稳健偏积极,不再要求时时刻刻不回撤,而是允许回撤、承受波动,但要在一定时间内净值能够回去且创出新高。因为大部分客户投资是为了赚钱,而并非仅是不赔钱。在成熟市场,收益和风险是对称的,但在中国这个非成熟市场,两者之间并不对称,过于控制风险会损失掉更多收益,要规避一单位风险,收益可能会损失两个单位,甚至更多。

方法升级之后,正值星石投资判断市场进入长期向好的区间,此后其始终保持满仓操作,在2014年底到2015年上半年的9个月时间里,公司产品表现较好。从2013年到2017年6月份方法升级之后,产品的复合回报率较之前大幅提升,夏普比率几乎没有变化。但星石投资仍然谨慎地认为目前年限短,尚不能推测客户已经满意了,因为这个行业客户体验期是五年。未来,星石投资将继续用心浇灌每一个策略。

案例:布局高端白酒

2016年,星石投资将白酒股行情从“鱼头”到“鱼身”都完整吃下,主要在于对其对行业层面主导因素变化的观察和研究。自三公消费受限后,2013年到2015年,白酒股价一路下跌,但公司研究人员在2015年底发现了一些变化,即三公消费在高端白酒中,占有量不到5%,而民间消费起来了,每年增速达15%。

星石投资一方面通过公开资料,另一方面,研究人员经常出去实地调研,看经销商库存,找行业协会的消费量数据,跟各个研究机构、上市公司交流,了解他们掌握的一手情况,由此得出了民间消费变化数据,并预期在2016年、2017年,高端白酒供求关系会发生逆转。

确定了行业的景气度反转,再看公司层面,高端白酒龙头股中的A公司比主要竞争对手B议价能力强得多。因为B出厂后经常要和经销商谈返利才能将产品销售出去,而A不需要返利就能销售出去,说明A的竞争力要更强。且2015年,A积极扩张经销商,经销商也很踊跃的与A合作,而B没有能力获得经销商。到2016年年底又发生了新变化,A开始砍经销商,实行优胜劣汰,将不好的经销商淘汰,B却还在扩经销商。

再到宏观层面主导因素,经济从下滑到止跌,L形由一竖变为了一横,显然消费会变好,因此星石投资大量买入消费股,其中最看好高端白酒。

合规风控:是100亿前的“1”

合规是私募经营的底线

合规是生存的前提,也是做大做强的基石。10年发展,星石投资见证了行业从不足1万亿走向10万亿的壮大过程,从草莽走向规范的过程。早在2007年,正是因为首批“奔私派”带来的来自公募、券商等成熟金融行业规范经营的理念,才给当年备受诟病的行业带来了一线生机。星石投资等“公募派”私募在创立之初,借鉴了公募的优秀制度,把投研和其他部门物理隔离,断绝利益输送,让投资人安心。

不合规的私募即使做大,也必然会被清理出历史舞台,这在过去两年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已有例可循。目前的百亿私募,无一不注重合规,几乎都设立独立的合规风控相关部门。星石投资除了设立合规风控相关部门,还在每个部门都设立了合规风控责任人。

保留基金经理的激情

做投资,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风控的目标是实实在在的控制住风险,同时,又不耽搁公司的业务发展。

私募的特点之一是收取20%的浮动业绩报酬。私募如何有底气收取这20%呢?就是要在这个领域中做得优秀,那么就必须保证基金经理的激情。风控过度很可能就扼杀掉了这些优秀人才的激情,业绩的持续性便难以保证;若风控过于松动,很可能因为一个风险事件的出现,多年的心血就将毁于一旦。

由内而外,从心出发,不留死角

星石投资的合规制度主要围绕三部分:

一是员工的行为准则。星石投资有详细的《员工守则》,有类似于公募的入职申报、股票申报和备案制度,还有一些关键岗位的谈话,且有明确的管理监督制度,这些机制不是为了让大家处于一种被强迫、被监督的氛围中,而是让大家意识到公司是为每个人的职业生涯考虑,让大家都能自觉、自愿地遵守合规制度。严守合规准则是星石投资立足私募行业10年的重要原因。

目前,星石投资在市场服务、投资研究等各方面都设置了严谨的风控体系,形成了完善的内控体系。在公司层面,设有监察稽核部,负责公司层面的合规体系建设和监察。在各个业务部门层面,同样配备了风控责任人,例如在投研部门,设置了风险管理部,对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投资组合进行审查和风险评估;在交易部门,配备专人对交易行为进行监控,保障交易部在执行指令过程中严格遵守合规制度。

二是投研体系风控。在投资风险管理中,星石投资采用“事前、事中、事后”三重风控体系:事前分为方法上的风控、投研体系设置上的风控和股票池管理制度;事中分为紧密跟踪研究和交易规范两部分;事后则有考评上的风控、投资组合风险评估、合规风控检查和其他制度的软约束。以此三部分保证投资活动能稳中有序,平稳进行。投研风险管理与合同硬性约束共同构成了星石投资的两层风控体系,以确保没有违规事件发生。

三是相关信息披露。星石投资按照各项法规和自律规定,及时向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申报、更新相关信息,并且积极响应协会号召,进行投资者教育的宣传。2013年《基金法》修订,星石投资成为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首批特别会员,次年,董事长江晖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专业委员会委员,2017年,首席执行官杨玲为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第二届合规与风险管理专业委员会联席主席,与协会、与行业相互扶持共同发展。

团队培养:投资是关于人的生意

星石投资的成立是合伙人出于对投资的热爱,对自主进行投资决策的渴望,但投资绝非孤军奋战就能实现的,必须构建一个系统的、科学的、有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投研体系,即行之有效的投资方法和一群牛人的组合,然后把时间、精力、资源都投放在最关键的事情上,心无旁骛,才能做到极致。

所以,在公司创立之初就将“人”作为第一要务,立求打造一支“投研梦之队”。目前,公司有近50人的投研团队,如此大的团队在业内十分少见。

不同之处在于,其他公司在成立之初可能更喜欢招聘“老炮”来帮助公司加速发展,而星石投资愿意培养应届毕业生,尤其是名校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招到最好的投资苗子,投研人员中清华北大占比近四成。星石投资招人挑剔、严苛:先从学分高的学生中,挑选可以参加复试的,经过复试获得实习资格,实习生要通过报告答辩,多数情况下董事长江晖会亲自参与以判断其水平高低,最后留下1/3左右的人员进入公司。

为了保证投研团队可以心无旁骛的做投资,公司专门设置了“类真空”的投研环境,将投研团队与外界隔离开,不仅是物理隔离,以保持投研团队的敏感度和专注度,还设置了策略研究部作为投研团队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以传达最新的投研动态和市场观点。这套“类真空”的投研机制,在多个关键时点帮助公司抓住了拐点机会。

自主培养提升投资合力

为了让投研人员更快成长,公司建立了完善的“传帮带”的梯队制。“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行业基金经理—基金经理(板块类别)—高级/资深基金经理(全行业)”的阶梯式培养机制让每个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不迷茫,有自己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学习对象。

研究员刚进入公司会接触到一套完整的培训工具,最初只限于怎么去了解、认识上市公司,学会如何判断行业中的好公司。当然,好的公司不代表就是一支好股票,还涉及到价格问题。从研究到投资有一个过程,就是怎样把研究转化为投资成果,这一步更微妙。到此阶段,研究员需要找到合理的买点和合理的买入理由,当他的建议被采纳,也被证明成功之后,就会被认为至少在投资方面有一定的悟性,此时可以更进一步,让他拓展范围,例如之前研究白酒,现在可以在消费大类中再研究几个行业,看他的研究复制能力。这是从行业研究到类别研究的过程,期间工作量并非仅是之前的三倍,很可能就变成了三次方。考验其能否将真正的投资机会抓出来,如果能抓出来,就可以去做基金经理助理,相当于辅助基金经理进行一些投资决策,助理再做一段时间就能成为基金经理。

这样的自主培养方法成才率极高,目前星石投资的8名基金经理和5名行业基金经理中,全部为自主培养的,从研究员到基金经理,最快只要一年半的时间。董事长江晖在接受采访时也说道:“8名基金经理的排名中,如果我的业绩没有排在前几位,那我才觉得我成功了”,可见他对于这些“后辈小生”的殷切期望。

虽然已经历了10年,星石投资的投研团队仍然保持着活力,源源不断地产生投资人才,随着团队的成熟,围绕一个策略磨砺10年,投资合力越来越强,不仅内部可实现全行业覆盖,而且抓取投资机会的准确度和速度也在提升。如今星石投资每年调研上市公司逾200次,已成为调研次数最多的私募基金公司之一。

打造纯粹的投资俱乐部

星石投资在坚持严格选择具有投资天赋的人、坚持创造充分分享沟通的投资氛围的基础上,采用公平的考核制度和足够激励的薪酬制度,采用行之有效的投资框架,为的是不“辜负”这些有才华、勤奋、进取的人的努力和信任。公司规定,基金经理的奖金与产品业绩挂钩,采用能上能下的考评体系,以此来保证投研团队的积极性与活力,且每年将利润的一部分专门用于员工的各项奖金,此外,星石投资会不定期吸纳业绩表现优异的投研成员为合伙人,给予股权激励。10年来,公司投研团队流失率极低。

格上财富:如何展望私募行业的未来发展

星石投资:各类金融人才涌入私募领域,是私募行业从始至终没有改变的浪潮。与公募、券商相比,私募行业对于怀揣投资才华和梦想的人来说,是更好的“舞台”。它最大的特点是股东、管理层和基金经理角色“三合一”。基金经理的投资意志能自由体现在产品布局和投资策略上。像星石投资十年来,只有一个产品(复制投资),坚持一个策略,目前超百亿规模、近50人的大型研究团队,都投入在一个策略上,这在公募是几乎不可能的。但我们认为,只有这样破釜沉舟的投入,才能够做到细分策略的顶尖,才能在同质化的时代“脱颖而出”。

2007年,星石投资发起设立,也是第一批“公奔私”之时,一批来自公募和券商的“勇敢者”投身当时还处在灰色地带的私募行业,给行业带去了专业的投资能力、合规经营的理念和一定的人气。

2013年,私募获得正式的法律身份,成为和公募、券商、期货公司平起平坐的资产管理机构。行业地位的认可减少了“奔私”的后顾之忧,奔私潮明显加速。每年都有大量关于奔私的报道,已经见怪不怪。

随着私募行业的“人才大战”中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未来行业可能会出现以下两个趋势:

第一是行业吸金效应增强,千亿私募正在路上。星石投资认为,私募行业的吸金效应大大增强,预计千亿级别的公司会在下一个十年出现。由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官方统计数据,截止到2016年底,私募的实缴规模超过7.8万亿,已经超过公募,细分来看,股票策略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规模也已经超过股票型公募基金。这充分证明,私募基金的投资能力已经得到了资金的认可,正在超越其他类金融机构。

近年来,因为混业经营的趋势使得各类机构的业务范围在趋同。投资人面临着投资品繁多但同质化严重的局面,导致选择困难。因此,一些在客户端有优势的机构逐渐认识到——术业有专攻,合作共赢而非相互碾压才是财富管理未来的方向。业绩长青、风格鲜明的私募,逐渐成为银行、保险等机构投资者合作的不二选择。截至2017年9月底,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官方统计数据,已经有7 227只产品采用投资顾问管理的方式发行,这是市场自发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私募的投资能力已经得到资管行业的广泛认可。

在近期与银行的接触过程中,星石投资也感觉到了这一趋势。部分银行在委外投资的存量调整上,越来越倾向于与优秀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合作,以保证在利率上行、资金成本难以下降的背景下的产品收益;部分银行总行层面也开始给分行下放权力允许其自身建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白名单,既减少总行在合作审批上的繁冗流程,还让这一合作更加个性化、更紧随市场趋势,可以说,是银行与私募合作模式的“升级版本”。

第二是“二八分化”显现,大而美势在必行。星石投资认为,私募行业的“二八分化”会越来越明显,可能会诞生私募界的“漂亮50”。这既有资金的马太效应(好私募越来越受资金认可),也有政策的影响。随着行业自律工作的加强,“扶优限劣”的政策下,私募行业的“优胜劣汰”也在加剧。根据基金业协会的数据,自2016年2月5日启动已登记私募机构清理工作以来,先后近 1.3 万家无展业意愿的私募机构登记信息被注销,行业环境得到净化,社会形象得到提升。

可以预计,业绩突出、投资风格稳定的私募基金公司,在竞争中经过沉淀会脱颖而出,成为行业持续发展最强有力的基石,而其他平庸或浮躁的资产管理人,则必然会被市场所淘汰,淘汰的私募把规模贡献给更优秀的生存者。

海外对冲基金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基金规模分布满足“二八”定律。截至2017年5月,根据Preqin的统计,“10亿美元俱乐部”中有701只对冲基金,大约占基金公司总数的12.5%,却管理着88%的对冲基金资产。可以预见,未来随着国内整个私募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也将出现“二八”分化。

风险提示:本报告所载信息和资料来源于公开渠道的,本公司对其真实性、准确性、充足性、完整性及其使用的适当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观点等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也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一切与产品条款有关的信息均以产品合同为准。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