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談膽囊的作用及膽囊切除後的併發症

膽囊是不是可有可無?膽囊切除後有哪些併發症?切除膽囊要嚴格掌握指徵,那保膽取石又如何呢?

談膽囊的作用及膽囊切除後的併發症

膽囊,位於右側肋骨下肝臟後方的膽囊窩內,呈囊樣結構,容積約40~70ml,分為底、體、頸、管四部分,頸部連接膽囊管,膽囊管與肝臟的肝管匯合成總膽管,總膽管末端與胰管匯合,並開口於十二指腸降段內側的乳頭上。

膽汁是由肝臟合成,一天24小時分泌膽汁大約在800~1000毫升,呈持續分泌,經膽管到達膽囊,在膽囊內濃縮、貯存。進食時膽囊收縮,分泌膽汁到十二指腸內幫助食物消化,正常情況下膽囊是按機體消化的需要分泌膽汁量。

一、膽囊有什麼功能呢?

01

貯存膽汁

一個飢餓的人(即非消化期間),膽汁儲存在膽囊內,當消化需要的時候,再由膽囊排出,膽囊被稱為“膽汁倉庫”,同時又起到緩衝膽道壓力的作用。

02

濃縮膽汁

肝臟產生的膽汁大部分是水和電解質,呈金黃色鹼性,到達膽囊後由膽囊黏膜吸收大部分水和電解質返回到血液,留下膽汁中有效成分儲存在膽囊內,變成棕黃色或墨綠色呈弱酸性的膽囊膽汁。

03

分泌粘液

膽囊黏膜每天能分泌稠厚的黏液20ml,保護膽道黏膜,不受濃縮膽汁的侵蝕和溶解。

膽汁,是食物消化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質,產生於肝臟,貯存於膽囊,進食後排入腸道,幫助消化。

當你進食的時候,膽囊就會擠一點膽汁出來幫你消化,每次排洩的膽汁量,按照食物消化的需要來供應。如果你沒有了膽囊,肝臟產生的膽汁一天24小時不間斷地流入十二指腸內,完全不管你需不需要,不需要也流。

因此,膽囊的作用非常大,並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東西。

二、切除膽囊,對身體有什麼壞處呢?

01

拉肚子

這最常見的,就是因為膽汁不按照需要不停地往腸子裡面流。膽汁失去了膽囊的濃縮作用,腸道內的液體量會明顯增加,而且膽汁中膽汁酸會刺激腸道,促進腸道蠕動加快,你就會拉肚子。

02

肚子脹

膽囊切除後,膽汁不會按照食物消化的需要來供應。在進食後消化食物需要膽汁幫忙時,膽汁量也不會增多,不能提供有效的幫助來消化食物,就會發生消化不良,肚子脹。

03

膽汁反流性胃炎

食物消化分為消化期、消化間期,消化間期會發生腸胃逆蠕動,這本是正常現象。膽囊切除後,在食物消化間期腸道內也有膽汁存在,當腸胃逆蠕動時就會發生腸內膽汁反流入胃的現象。膽汁對腸黏膜沒有損傷,但一旦反入胃內,就會損傷胃黏膜。

膽汁的主要成份——膽汁酸,對胃黏膜屏障具有明顯的破壞作用。在胃內酸性環境下膽汁酸對胃黏膜的侵襲力增強,其與消化酶等共同作用可導致黏膜細胞和組織結構的改變,同時削弱胃黏膜的多種保護機制,並促進其他損傷因子如胃酸和幽門螺桿菌的作用,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腫糜爛,這就是膽汁反流性胃炎。

膽囊切除後膽汁反流性胃炎常相當常見,做個胃鏡就能明確診斷。由於解剖結構改變,這種膽汁反流性胃炎不能根治,只能控制了。

膽汁反流性胃炎主要症狀:上腹部飽脹感或不適,可有上腹隱痛或劇痛,常呈週期性發作,可伴噯氣(打飽嗝)、反酸、燒心、噁心、嘔吐、食慾減退和消瘦等;少數還可有胃出血,表現為嘔血或排黑便(柏油樣便)以及大便潛血試驗呈陽性等。

04

容易膽管結石

膽囊切除後,有膽囊分泌的保護膽管的粘液就沒有了,膽管黏膜容易受損;貯存膽汁的地方也沒有了,膽管就會增寬,以代償膽囊的部分功能,膽管變粗變形,膽汁排洩不暢,容易長結石。

膽囊結石原因是膽汁成分過飽和,膽囊切除後,過飽和的膽汁就可能會在膽管內形成結石。

05

膽囊術後綜合徵

總膽管開口於十二指腸,開口的地方有一個肌肉叫Oddi括約肌,控制著膽汁、胰液的流出。

膽囊切除後,有時Oddi括約肌功能會發生障礙,膽汁、胰液排洩不暢,膽管、胰管內壓力就會增高,可使你上腹疼痛,劇烈,並可向腰背部放射,但檢查又無總膽管結石等器質性病變,往往就是它了。

06

結腸癌的發生率增高

膽囊切除後,腸道中次級膽酸的含量和比例增高,而次級膽酸具有致癌或幫助致癌作用,因此,結腸癌的發生機率會增加,當然不是說一定會得。

但這點在學術界仍有爭論。大規模臨床調查:42089例膽囊切除患者隨訪後證實膽囊切除不構成結腸癌的危險因素。

膽囊切除的患者,若有結腸癌家族史、結腸炎、結腸息肉病史的,更要注意每年複查結腸鏡,畢竟這些都是結腸癌的高危因素。

總之,膽囊是上天賦予人類的一個有用的器官,貯存膽汁、濃縮膽汁,切除膽囊後確實會對身體有些影響,最常見的可能就是拉肚子、膽汁反流性胃炎。因此,不能隨便切除膽囊。

膽囊結石、膽囊息肉是最為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之一。少部分患者膽囊結石會誘發膽絞痛,繼而發生細菌感染,表現為急性、慢性膽囊炎。急性膽囊炎時膽囊容易壞疽危及生命;而長期慢性膽囊炎,膽囊會失去功能,成為感染灶,甚至會發展為膽囊癌。部分膽囊息肉,長大到一定程度容易癌變。因此,膽囊該切除時還是要切除,當然切除膽囊

必須嚴格掌握指徵。

01

膽囊息肉,膽囊手術切術的指徵

首先要重視膽囊息肉的“癌變高危因素”,有以下任何一項,其癌變風險明顯增加,更要高度重視!

•年齡>50歲;

•膽囊息肉大於10mm;

•合併膽囊結石、慢性膽囊炎;

•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

•單發息肉或無蒂息肉,且迅速增大者;

•局灶性膽囊壁增厚,厚度>4mm;•印第安族裔。

綜合國內外指南共識,膽囊息肉有以下情況,需及時手術切除膽囊:

1)息肉直徑≥10mm(約1/4發生惡變);

2)息肉直徑<10mm合併膽囊結石、慢性膽囊炎者;

3)膽囊頸部息肉或息肉生長部位鄰近於膽囊管開口;

4)膽囊息肉6~9mm,有任何一項“癌變高危因素”者,建議手術治療。

5)對於暫時不需要手術的膽囊息肉,需定期超聲檢查。在超聲隨訪過程中,如果膽囊息肉增加≥ 2 mm或達到10 mm,建議行膽囊切除術。

02

膽囊結石,膽囊手術切術的指徵

1. 膽囊結石直徑≥3 cm;

2. 瓷化膽囊;

3. 有症狀的膽囊結石;

4. 膽囊結石的數量較多,充滿膽囊;

5. 合併膽囊息肉直徑超過1 cm的,不管有無膽囊結石;

6. 無症狀膽石病,膽囊息肉直徑6 mm~10 mm及息肉生長;

7. 膽囊息肉伴無症狀膽石病和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

8. 結石合併慢性膽囊炎;

9. 結石合併膽源性胰腺炎。

既然膽囊很重要,那麼對膽囊結石的患者是否可以“保膽取石”?

保膽取石術,就是手術取出膽囊內結石,而保留膽囊的方法,其優點是保留了膽囊的功能。但由於發生膽囊結石的內環境沒有改變,術後膽囊結石複發率極高。

03

保膽取石手術有嚴格的手術指徵

1. B超檢查膽囊大小正常,沒有結構異常,囊壁光滑沒有增厚;結石可在囊內移動,以體大、個數少為宜。

2. 膽囊在進食油膩食物後,體積能夠縮小為原大小的2/3或更小。這說明膽囊具有良好的收縮功能。

目前,保膽取石手術並非國內外主流推薦的方法。其實,依照國內外膽石症處理共識,從保膽取石手術的指徵來看,這些膽囊結石症患者大多數是可以觀察的,就是膽石能與機體和平共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