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當代藝術進村,是“故事”還是”事故”?

當代藝術進村,是“故事”還是”事故”?

當代藝術進村,是“故事”還是”事故”?

一個無聲無息的小村莊,在近期迎來了一批“不速之客”的“降臨”。佇立在曠野中的巨大花臉雪糕魔幻放大了人們的兒時回憶;古希臘眾神在一字對列中呈現出如千手觀音般的東方造型;河畔的不鏽鋼雕塑形如磐石;樹叢中的黑色樹脂沙發被賦予了人類的形體……如此光怪陸離的場景在一個名叫前哨村的村子裡發生著,這既不是科幻電影中的畫面,也不是天馬行空的夢境——在展覽“降臨:發明風景,製作大地”中,當代藝術首次“降臨”在了曠野林盤。

當代藝術進村,是“故事”還是”事故”?

當代藝術進村,是“故事”還是”事故”?

徐震® 《歐洲千手古典雕塑》(2014) 圖片致謝藝術家及前哨當代藝術中心

陸平原 《星期六——花臉雪糕》 (2019)圖片致謝藝術家及前哨當代藝術中心

位於崇明島中北部的前哨村,自1968年圍墾開始至今,已默默走過了50多年。如今這裡常年人口稀少,經濟狀況薄弱,隨著離鄉務工人員的不斷增加,當地的留守人群亦趨於老齡化。雖然前哨村東面直指北堡港,南面連接北橫引河,西面毗鄰東平鎮,北面可達崇啟高速公路,看似交通便捷且其所在的崇明島僅與上海一水相隔,但這裡卻一直以來鮮有人問津。整個村莊共有65戶人家,一年之中的農業產值總額僅為20萬元。

然而正是這樣的一個鄉村,迎來了當代藝術的一場劈頭蓋臉的“空降”。



當代藝術進村,是“故事”還是”事故”?

當代藝術進村,是“故事”還是”事故”?

當代藝術進村,是“故事”還是”事故”?

滑動查看:前哨灣現場圖片

“沒頂公司”創始人徐震以及展覽的學術顧問、同濟大學哲學系教授陸興華,充分利用前哨灣地區在自然及人文生態上的“未定義性”,創造出了一個具有實驗性的“生態劇場”——“降臨:發明風景,製作大地”。展覽共邀請32位國內外當代藝術家和小組參展,所呈現的40餘組當代藝術作品包括雕塑、裝置、錄像、繪畫、攝影與大地藝術等,分別展示在前哨灣北橫運河岸邊的戶外景觀通道以及前哨當代藝術中心。無論是在雜草叢生的曠野,還是蔥鬱茂密的樹林,亦或是簡樸粗獷的廠房中,這些作品的“降臨”似乎顯得與周遭氣息“格格不入”,不免為整個村莊帶來了獨特的超現實主義色彩;然而,縱觀崇明島與前哨村的自然及人文生態脈絡,這“突兀”的表象之下實則蘊藏著一種關聯與默契。

前世與今生

崇明島作為新長江三角洲發育過程中的產物,由長江水中大量的泥沙沉積而成,它的“降臨”源自於自然造化而並無人為因素干預,這一點不禁為其身世增添了些許神秘感。崇明島是繼中國臺灣島和海南島之後的全國第三大島,同時也是現今全中國最大的河口沖積沙島。

新中國成立之後,從1959年至1990年代,崇明地區的圍墾土地從600多平方公里增加到近1200平方公里,並有約30萬農墾人到來,投身於8個國營農場的社會主義勞動建設。1966年1月,位於崇明島北部的前哨灣建立了一個農、工、副兼營的經濟實體——“前哨農場”,它便是今日前哨村的前身。

新任上海市崇明區文化和旅遊局局長黃海盛在展覽開幕致辭中坦言,前哨村曾經也開發過一些文旅項目,但由於各方面的原因牽制最後未能落實。即便如此,前哨村在文旅開發方面所擁有的得天獨厚的地理與資源優勢依舊毋庸置疑。在地理位置上,前哨村雖然佔地面積較小,但是除去東、南、西、北面的四個通道,內部環境非常完整,有利於項目的整體規劃和統籌。其次,在自然資源方面,這裡的綠化覆蓋率高達70%,另有一條北橫運河穿流而過,寧靜而相對封閉的生態環境為藝術家們提供了一個喧囂都市之外的不同創作語境。

當代藝術進村,是“故事”還是”事故”?

當代藝術進村,是“故事”還是”事故”?

當代藝術進村,是“故事”還是”事故”?

當代藝術進村,是“故事”還是”事故”?

當代藝術進村,是“故事”還是”事故”?

“降臨”展覽開幕現場:夏喬伊 “強化物系列” (2019)圖片致謝藝術家及前哨當代藝術中心

而如今,被定位為“世界級生態島”的崇明島多年來依據政策需求並未進行大規模的開發,以高達60%的森林覆蓋率支撐著整個上海的城市綠化率數據。相較於高速發展、寸土寸金的上海市內地區的侷限性,崇明島未被開發的大地資源為大型公共藝術及大地藝術的發生提供了珍貴的條件。繼2018年徐震帶領沒頂公司在崇明島打造了藝術項目“沒頂公園”之後,今年的“降臨:發明風景,製作大地”則將“生態劇場”這一概念付諸實踐。

“降臨”在此地

在劉慈欣的小說《三體》中,“降臨派”作為三體內一個解救地球的秘密組織,認為如若要保護地球的生態,三體星球上需要誕生一個比耶穌基督級別更高的生命體,並使它降臨地球。而陸興華則認為,“降臨”的重要性遠遠不止於此,因為“它是存在於大地上的人與宇宙之間的疊加,是人從宇宙回到大地,總體性地回到大地,彌撒亞般地回到大地的唯一方法。”降臨者需將大氣層以下的一切均當作自己的生物圈,同理,“降臨”似乎也是當下人類處理生態的唯一方法。

當代藝術進村,是“故事”還是”事故”?

“降臨”展覽開幕現場

假如一名觀眾突然降臨至崇明島的前哨村,發現自己身處一個生態劇場,作為主人公的他,須在接手後繼續譜寫這一劇本……陸興華為本次展覽作出了這樣一個假設,希望觀眾藉由這個機會以“降臨者”的姿態去面對、思考——如何在這樣一個村落進行生態策劃,並將這一概念傳遞至更為廣闊的範圍。

當代藝術進村,是“故事”還是”事故”?

“降臨”展覽開幕現場:商亮 《拳擊人戰艦》(2018)圖片致謝藝術家及前哨當代藝術中心

北橫運河河岸的曠野及景觀道旁,一件件大型雕塑作品串聯起了多條觀看路線。行走於鄉間小道上,與這些作品在不經意間的“偶遇”,給人帶來了一絲興奮、好奇與驚喜,亦更是在這毫無預設的氣氛中為這些作品的存在賦予了一絲“降臨”的即興意味。

其中,陸平原專為本次展覽創作的《星期六——花臉雪糕》,將花臉雪糕這個在日常生活中具有擬人特徵的消費品放大,表達出對於消費社會的審視與探討;莊輝的《一隻被放大的鳥籠》同樣也採取了“放大”與“挪用”的創作手法,並且在放大的鳥籠中鋪灑了小米,以求得與周圍真實鳥類之間的互動;徐震的《歐洲千手古典雕塑》與《永生——波賽冬、乳鴿》,在“惡搞”的氣氛中將西方古典元素與東方傳統這兩種視覺經驗並置,看似對立卻又和諧;商亮的《沙發人No.3》與《拳擊人戰艦》,將對於人類肉體的延伸幻想與生活中的物體相嫁接;在汪建偉的《鎳,自然以及環境》與施勇的《可能》中,金屬材質的雕塑被放置在河畔草叢中,在探索材料以及詞語本身屬性的同時,金屬冰冷堅硬的質感與周圍草木的溫暖柔韌形成了一種對比……

當代藝術進村,是“故事”還是”事故”?

“降臨”展覽開幕現場:施勇 《可能》(2019) 圖片致謝藝術家及前哨當代藝術中心

而隸屬於崇明島“前哨灣項目”的前哨當代藝術中心,則由一座廢棄了二十餘年的自行車車鈴廠改造而成。基本完好的廠房在翻修之後,成為了展廳與辦公室。院子中央一件高達10米的巨大“健身器械”,被四周的展廳所包圍——這是徐震的新作《進化——綜合力量訓練器》,被放大了的“健身器械”失去了功能性,體現出人類對於自身能量與能力的幻想與追求。

當代藝術進村,是“故事”還是”事故”?

當代藝術進村,是“故事”還是”事故”?

“降臨”展覽開幕現場:徐震® 《進化—綜合力量訓練器》(2019)圖片致謝藝術家及前哨當代藝術中心

“腳下的大地必須由我們自己來製造”——在展覽的策劃中,這便是徐震與陸興華作為“降臨者”所秉持的態度。多年來,當代藝術因其特有的革命性與先鋒性不斷書寫著藝術史的新篇章,而“前哨”一詞,顧名思義,除了在軍事中的運用,同時也有著“前沿”、“一線”、“先鋒”之意。冥冥之中,前哨村的名字與當代藝術之間似乎也早已結下了不解之緣。更重要的是,“前哨”作為已知與未知地帶的交界,亦映射出有關“探索”與“跨越”的意象,正如當代藝術也需要從一個新的角度被製造、呈現、理解,突破原有的安全區,進入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

Q&A

W*:“降臨”令人聯想起一部同名外星人題材的科幻電影,請問為什麼給展覽取名為“降臨”?“降臨”這一行為有什麼特殊意義?

徐震

:這是前哨村第一次迎來藝術家們,他們為前哨村帶來了一些理念性的、觸發性的可能性,整體上帶有一種“降臨”的氣勢與姿態。當天色暗了一些,旋轉的風車、一望無際的田野……周圍的一些地方的確也有著一種科幻感。這裡曾經的農墾文化非常有名,集體主義遺留文化加上未被開發或是被定義的大地風景,會給觀者帶來一種很特別的感受。

當代藝術進村,是“故事”還是”事故”?

當代藝術進村,是“故事”還是”事故”?

當代藝術進村,是“故事”還是”事故”?

徐震® 《歐洲千手古典雕塑》(2014) 圖片致謝藝術家及前哨當代藝術中心

W*:前哨灣地區的歷史人文與自然生態方面最吸引人的特質是什麼?並不是每一處鄉村地區都適合呈現這樣的一個藝術項目,前哨灣地區具備了哪些特殊條件?

陸興華

:這片地區在地圖上很難找到,像是大自然給予我們的一份“禮物”,一種“饋贈”。在人文歷史上,這裡是社會主義集體農場生活的一個見證。此外,這裡的生態歷史帶有一種“科幻”感,因為形成崇明島的兩片沙洲是在唐朝中葉才從海面上漲出,這與我們的炎黃曆史源頭之間並無關聯,這就帶有一種“降臨”的姿態——人類與大自然赤裸裸地相遇。這是很特別的。我來到這裡之後對大自然產生了一種感激之情。

當代藝術進村,是“故事”還是”事故”?

當代藝術進村,是“故事”還是”事故”?

陸平原 《星期六——花臉雪糕》 (2019)圖片致謝藝術家及前哨當代藝術中心

W*:在前哨灣景觀通道中,作品位置的擺放是否遵循了一定的邏輯?作品之間是否有強調一種線性的關聯?

徐震:在策展過程中,可以說我們刻意迴避了這樣的思考。一方面我們比較注重作品和環境之間是不是會產生“故事”或“事故”;另一方面我們在布展中全程依靠專業版的谷歌地圖定位,而所有的作品真的就如“大頭針”一般“降臨”在這裡,呈現出一種“臨時感”。

當代藝術進村,是“故事”還是”事故”?

徐震® 《永生 -波賽冬、乳鴿》(2014)圖片致謝藝術家及前哨當代藝術中心

W*:這次展覽也是鼓勵觀眾與雕塑進行互動的。

徐震:我覺得談不上“鼓勵”吧。我希望觀眾根本就不要去考慮這個問題,不要把這些作品看作被供奉著的“藝術品”。這裡有美好的風景,以及略顯粗糙的作品——我覺得這種“錯亂感”很有趣。我比較喜歡這種臨時的、突發的感覺,而不是精緻地去考慮太多細節。但是展覽的整體要保持一種“氣勢”。

當代藝術進村,是“故事”還是”事故”?

當代藝術進村,是“故事”還是”事故”?

汪建偉 《鎳,自然以及環境》(2019) 圖片致謝藝術家及前哨當代藝術中心

W*:團隊是否考慮過,在呈現這樣一個藝術項目的過程中,人為活動及干預等因素是否會對當地的生態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徐震:目前來說還好。我們只是在樹林中開拓了一條很窄的小路。而對於這裡的原住民,我更希望將他們視為這次展覽的“觀眾”——你並不會去詢問一位觀眾,這次展覽是否影響了他的生活狀態。如今的生活邊界,包括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身份之間的差異都在不斷被打破,也許很多時候村民們內心其實非常希望、甚至主動要求原本的生活狀態被“破壞”。

陸興華:這裡的原住民對於藝術史並沒有概念,他們不需要關心這些。他們對於展覽感到新鮮,對於新技術感到很吃驚,這是屬於他們自己的一份藝術經驗。他們在自己的個人命運中與我們是平等的。也許我們所做的這些會為他們的生活帶來一些啟發,但這是次要的。隨著這個項目的持續發展,村民們逐漸會看清這所謂“藝術”背後一系列活動中的邏輯——什麼是展覽,展覽為什麼會為本地帶來經濟效益……從長遠的角度看,這是潛移默化的影響。

當代藝術進村,是“故事”還是”事故”?

當代藝術進村,是“故事”還是”事故”?

當代藝術進村,是“故事”還是”事故”?

當代藝術進村,是“故事”還是”事故”?

莊輝《一隻被放大的鳥籠》(2019) 圖片致謝藝術家及前哨當代藝術中心

W*:所以當地居民們對此是抱持開放與接受的態度的。

陸興華:一來,他們對我們感到很放心。二來,這裡的人口老齡化非常嚴重,缺少年輕勞動力。看到老人們戴著老花鏡積極地參與我們的展覽籌備,我們既憐惜又感動。在這一點上,藝術正面地影響了本地人民的生活。這個項目如果持續下去,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動員周邊勞動力的潛能,這次展覽的籌備工作除了有本地村民的參與,我們也從周邊縣城調配了一些年輕勞動力。

當代藝術進村,是“故事”還是”事故”?

當代藝術進村,是“故事”還是”事故”?

王鬱洋《字典——光》(2015)圖片致謝藝術家及前哨當代藝術中心

W*:陸興華老師在《降臨前哨村——群展“降臨”的生態風景》一文中多次提到了“藝術物”與“生態物”,“藝術物”與“生態物”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

陸興華

:我運用了新興的“思辨實在論”。生態物與藝術物之間是可以相互轉換的。以前哨村為例,這些雕塑在剛被展出時是藝術物;而對於當地從未接觸過當代藝術的村民來說,它們價格高昂、毫無用處且佔用了空間,它們在這時是生態物,需要被處理;而村民們經過觀察發覺這些作品外觀有趣,為前哨村創造了獨特的風景,於是這些作品通過展覽在這時又成為了藝術物。這種討論藝術作品的方式,將生態問題融入當代藝術的討論中,也將現成品與藝術品的關係擴展到生態現場中被試驗、探索。我們通過展覽在前哨村佈置了一個生態教學法現場,使相關的生態問題得以被呈現。人們並不喜歡真的討論生態問題,所以必須有一個劇場或舞臺,令大家一起邊表演邊討論,這才會更有意思。

當代藝術進村,是“故事”還是”事故”?

當代藝術進村,是“故事”還是”事故”?

當代藝術進村,是“故事”還是”事故”?

周子曦 “泥石流系列”(2019) 圖片致謝藝術家及前哨當代藝術中心

W*:團隊在將當代藝術與鄉村生態相結合的過程中所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陸興華:地方政府很支持本次項目,相較於此前一些其他的鄉村藝術項目所遇到的阻力,如功能性、空間與商店的盈利指標等,本次項目的壓力很小。這個項目是生態性的並且低成本,與鄉建的概念離得很遠。我們希望大家能夠了解並推廣這種生態教學法及其背後的態度,而不是要嚴肅地教育大家如何關心生態與氣候危機。雖然展覽位於偏僻之地,但依舊面向全國舞臺,這個“課堂”的輻射範圍能否到位,各方觀眾能否“到場”,我覺得這是最大的難點。

徐震:具體來說,這個項目其實並不僅僅是一個展覽,而是一個社區。它的發展其實是與政策、教育、交通等方面息息相關的。與其說是“挑戰”,我覺得這更是一種“成長”的過程,其中包括我們與

政府部門之間的接觸、磨合,以及參展藝術家們對這個項目的認知與理解。

當代藝術進村,是“故事”還是”事故”?

當代藝術進村,是“故事”還是”事故”?

當代藝術進村,是“故事”還是”事故”?

王新一 《幻覺延伸(視屏截圖)》(2018)圖片致謝藝術家及前哨當代藝術中心

W*:如何從一個村莊出發去構建自然及人文生態?理想中完美的當代鄉村生態應當是什麼樣子的?

徐震:第一,別讓本地居民感覺我們是來“改造”他們的;第二,別讓本地居民感覺我們來到了“鄉村”——我覺得重要的是帶給他們一種不同的感受,而不是概念化這些影響;第三,我希望這個項目可以持續發展。我們邀請了很多專業人員參與,從

政府角度而言,能夠給予我們這麼多支持實屬不易。西方的很多類似案例可以作為參考,但並不適合挪用,我希望通過這些項目來挖掘出屬於這個地區的特點,符合這個地區自身的語境和條件。

陸興華:曾經的圍墾導致前哨村的部分土地是受汙染的、不合格的,如果我們以一種愛護、照顧或是養育的態度來對待這裡的土地與河流,這便是很“落地”的一種態度。我希望觀眾們可以假設一下,假若將前哨村交給你們,這裡的藝術品是你們的道具,若要將對於這個村莊生態的關懷姿態有效地推廣到全國乃至全球範圍,你們會怎麼做?希望這次的生態教學法可以起到示範的作用,希望我們與觀眾之間的交流可以真實而有效。

當代藝術進村,是“故事”還是”事故”?

本來無一物

Minimal Effort

穿越建築

10 years of Gordon Matta-Clark


分享到:


相關文章: